鍾山臺10號平面圖 內容大綱
出土的陶器在顏色與質地上是一致的,都是低火候的褐色陶。 幾乎所有陶器的表面都飾以方格拍印紋,但也有一些三角形紋和人字形紋。 陶片雖無法復原,但從口緣殘片推斷,大都為中型大口罐。 此文化的內涵,石器以打製斧鋤形器為大宗,也有石錛、石鑿、石刀、石箭頭、石槍頭、石片器、石鎚、砥石等;陶器以紅褐色粗砂陶為主,器型多為直口大罐,一般為素面,有時有折肩,偶見把手或圈足,但極為稀少。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範圍由花蓮縣卓溪鄉卓清村上溯拉庫拉庫溪至大分及上溯其支流清水溪至拉庫拉庫社。 複查1個遺址點,新發現 4 個遺址,共 5 處,其中 1 處位於國家公園範圍內之一般管制區。
由於榮瑤樓附近有升降機塔及小徑(即新葵街)連接山腳的下葵涌村,居民為節省等車時間,選擇先沿這小徑(即新葵街)步行到葵芳,再在葵芳轉乘其他交通工具(如港鐵),因此步行漸變成居民出入的主要方法。 恆豐中心(英文:Prudential Centre)係香港佐敦一座商用樓,屬港鐵佐敦站E出口上蓋物業,喺彌敦道216至228號。 設有恆豐酒店同埋恆豐商場,9成大業主企業由李文華、李卓民、曾昭穎家族經營 。
在這個地區種植的就有水稻、甘蔗、甘藷、茶、香蕉、小麥、大豆、花生、棉花,以及其他溫帶水果。 水蛙窟遺址在氣候上,屬於埔里盆地副熱帶重溼氣候區。 由於地形是盆地的封閉地形,因此產生了不少獨特的特徵,例如:溫差小 (年均溫都在二十度到二十一度間,最熱月均溫亦僅在二十五度以下),冬暖夏涼,多霧而溼度高,無強風,蒸發量少,這種特徵都使其截然不同於附近的地區之氣候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王洪文1967:162)。 水蛙窟則略高於埔里盆地,其本身為由北向南緩降的坡地,高度約為海拔四百七十公尺至四百五十公尺,比其他原本為湖泊的小盆地高五十公尺左右。 它的地形,被林朝棨定為埔里陷落區中段的高位盆地裡的一個小臺地。 在本層中可以知道晚近水蛙窟地區人類的活動,例如種植甘蔗後,燒燬作物而留下的炭層,以及在此種植過的作物草根。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華豐園 位置地圖
無論客飯廳、抑或睡房均設有高身窗台,睡房顯得份外逼狹。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太古(00019.HK)公布2021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年內將額外兩項總計22億元的循環信貸融資轉為與可持續發展表現掛鉤貸款,可持續金融佔集團融資總額18%。 菁雋成交 集團透過太古公司可持續發展基金批出800萬元,資助四家營運公司進行減碳減廢清潔科技解決方案的試驗計劃。 工信部公布數據顯示,今年首四個月,內地規模以上互聯網和相關服務企業完成業務收入4,437億元人民幣(下同),按年增長2.7%,增速較一季度提高1.3個百分點。 美聯梁浩文表示,上述菁雋高層33室,實用面積133方呎,原以285萬元放盤,剛以268萬元售出,呎價約20,150元。 原業主2019年7月以217.9萬元購入,帳面獲利50.1萬元,單位升值約23%。
南側為約海拔三百八十公尺至五百公尺,面積廣大且十分平坦的埔里盆地 (面積約四十二平方公里)。 埔里盆地位於一個較大範圍的陷落地形中,此陷落區有許多個小盆地存在著,昔日都蓄水成湖,埔里盆地則為盆地群中之最大者。 灰褐色土層,深度約為地表面下十公分至四十公分左右。 有兩具石棺(P2M2,P2M4)是屬於這個層位的石棺,似乎與下層的石棺年代上有所間隔。 這個地層中出土遺物也不少,但不如早期的暗褐色土層那麼豐富。 除此之外,精緻之陶環、石環、耳飾、及陶器上精緻之彩繪也呈現出精神生活之追求;遺址中使用長形石板棺來埋葬遺體,且埋葬在聚落附近,石板棺之長軸方向為東西向,雖未出現人骨,據棺具推之,為單人直肢葬為主,可知當時必有一套完整喪葬儀禮。 其中挖掘出之棺具主要為石板棺,向下挖開地面作為壙穴,並以塊狀石板圍成墓穴 (何傳坤、鄭建文、陳浩維,1997)。
臺灣中部地區鐵器時代的番仔園文化人,大約在距今 800~400 年前,逐漸放棄原來使用的帶有櫛劃紋、波浪紋、刺點紋的灰黑色陶器,改製灰褐色拍印方格紋或直條紋的陶器,一般認為,這個文化的主人就是中部地區的平埔族。 由於阿里山地區的 Yingiana 上層文化,最晚的年代數據已達近代,而其分布範圍為鄒族的傳統領域,因此考古學者們一般認為紅褐色素面粗砂陶文化,就是鄒族祖先的遺留。 若紅褐色素面粗砂陶文化確定是由細繩紋紅陶文化轉變而來,則鄒族的祖先在距今 4,000 多年前,已進入中央山地地區拓殖。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近年來考古學者逐漸認識到,在阿里山與玉山地區有一個廣泛分布的紅褐色素面粗砂陶文化。 在阿里山地區被稱之為「Yingiana 上層文化」 (臧振華、張光仁 1996;何傳坤、洪玲玉2003);在陳有蘭溪、沙里仙溪流域被稱之為「東埔一鄰文化」;在楠梓仙溪,荖濃溪流域被稱之為「比鼻烏類型」,但內容大致相同。 本次陶類的分析,顯示夾石英砂陶遠比夾板岩砂陶多;若由製陶原料來源探討,夾石英砂陶原料可能來自秀姑巒溪中游地區,而夾板岩砂陶原料則可能取自遺址附近地區。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營埔文化:遺址年代
板頭村遺址考古發掘出土的 17 枚銅錢中,除了 3 枚銘文無法辨認外,有 6 枚是乾隆通寶;3 枚越南銅錢,也鑄於雍正或乾隆年間;2 枚日本的寬永通寶,雖然可能的鑄造時間,橫跨了二百多年,但還不出清代的範圍。 何傳坤、劉克竑、陳浩維 2001 《國立埔里高級中學校舍重建工程暨大馬璘文化遺址發掘保存計劃第一期工作期末報告》,國立埔里高級中學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之研究報告。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何傳坤、鄭建文、陳浩維 1997 《水蛙窟遺址調查暨考古發掘報告》,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委託,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執行之研究報告。 日據初期 (西元 1900 年) 由鳥居龍藏發現,當時稱為烏牛欄遺址 (鳥居 1900:478)。 其後,森丑之助 (1902:89)、鹿野忠雄 (1930:61)、鈴木謹一 (1931:93-94) 都曾到此調查、採集,並撰文報導。
此外還有黑白圍棋子、銅錢、銅簪、銅煙斗、玻璃瓶等,以及許多貝殼、牛骨、蟹殼、蛋殼等食餘。 雖然因為發掘面積有限,無法得知這棟房屋的整體布局,也沒有證據來判斷這是否為笨港縣丞署,但是推測這棟房屋的年代,大約是清代雍正至道光年間;居住者的身份,至少是鄉紳或富商,絕非一般平民。 從出土的遺物,我們可以對當時臺灣與大陸之間貿易的情形,及富貴人家的生活方式,有相當程度的了解。 其次石器出現的頻率很高,器類比前期 (牛罵頭) 較複雜,主要有打製石斧、磨製石斧、石鏃、矛頭及網墜,同時營埔村發現過幾件巴圖型石器及石製和陶製的環。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1999 年科博館人類學組考古學門重新發掘,發現了不少古代灰坑,與由營埔出土陶片的稻穀印痕,可推測當時農業也繼北部之後傳入中部地區。 發展用地還會提供綠化休憩設施、兒童及長者康樂設施、停車位等,最快2017年動工,2022年落成,此大廈亦令本邨樓宇增加至6座。 擬議發展用地位於麗祖路和麗瑤街交界,位於富瑤樓以北,現為空置政府土地,面積約0.6公頃。
- 至山美村,在右岸形成山美低位河階,高約500公尺,以下經巴雅依,至新美,左岸 500 公尺至 600 公尺間,有肩狀平坦稜河階,為聚落分佈地。
- 此類遺址常常出土許多農耕用的斧鋤形器,陶器和其他類型的石器相對較少,未見房屋或墓葬等遺跡現象。
- 大邱園文化為年代距今 2,000-1,000 年間,繼營埔文化之後出現在濁水溪中游的新石器晚期史前文化。
- 若紅褐色素面粗砂陶文化確定是由細繩紋紅陶文化轉變而來,則鄒族的祖先在距今 4,000 多年前,已進入中央山地地區拓殖。
- 在臺地西側的茶園中,仍可發現夾砂紅陶殘片,但殘片過小無法辨認器型或部位。
- 常見的石器有打製及磨製石斧、磨製石錛、石刀、石鏃及網墜。
- 高鐵嘉義太保站至嘉義市新闢五十公尺寬計畫道路 (現已劃歸為省道臺 18 線)經過遺址北側。
但也有一些特殊石材的產地,距離魚寮遺址很遠,很不容易獲得,其中最特別的是玉玦耳飾與玉質手環,材料產在花蓮縣壽豐鄉豐田玉礦,可能是成品交易進入。 從出土的大量磨製石鋤、巴圖形石器和磨製石刀來判斷,種植稻米與小米,是當時居民的主要生業方式,可能多由婦女負責。 石錛是木材加工的工具,可以用來製造房屋、船隻與各種生活用具,所以在遺址附近,當時可能還有相當繁盛的森林。 魚寮遺址出土的動物遺存數量與種類都不少,植物遺存則保存不佳。 2002 年發掘魚寮遺址時,在 P8、P9 探坑的 F1 貝塚中,採集到大量的貝殼,還夾雜一些獸骨、鳥骨、魚骨,可能是當時人的食餘,由於埋在貝殼之中,獸骨保存的情形普遍相當良好。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根據當地耆老口述,魚寮大排由天然的河道改建而成;由於出土陶片的探坑,都位在魚寮大排沿線,而且陶片都出現在灰褐色黏性土之中,可能魚寮遺址牛稠子文化的陶片是被魚寮大排原河道搬運來,沈積在溪底或溪畔的淤泥中。 魚寮遺址下文化層的遺物分布非常稀疏,以橙紅色繩紋陶片為代表;由遺物特徵與分布區域判斷,應該屬於距今 4,500–3,000 年之間的新石器時代中期牛稠子文化。
大邱園文化為年代距今 2,000-1,000 年間,繼營埔文化之後出現在濁水溪中游的新石器晚期史前文化。 遺址主要分布在南投縣濁水溪中游地區的低位河階或是較低的地形;以大邱園遺址為此類型文化的代表遺址,故稱為「大邱園文化」。 主要的遺址有南投縣集集鎮的洞角、大邱園、長山頂、田寮園等遺址,竹山地區的他里溫、倉庫、外埔仔、照鏡山、溪尾寮、尾厝仔等遺址。 番仔園文化的晚期為鹿寮類型,陶器以淺褐色及灰色陶為主,器型以侈口罐居多,部分陶器延襲番仔園類型,在頸部與肩部飾櫛點紋、圈印紋或波浪紋,但較多陶器在頸部以下的腹部,飾以拍印的方格紋、魚骨紋、直條紋等,可能是受到十三行文化的影響。 石器數量很少,但鐵器很多,包括鐵刀、鐵矛、鐵鏃、鐮刀、鐵針等。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研究範圍
麗瑤邨是按前香港屋宇建設委員會的規格與標準興建,是首個獲得煤氣供應的公共屋邨。 邨內原有3座22至24層高雙塔式大廈(樂瑤樓、富瑤樓、貴瑤樓)及1座12層高舊長型大廈(華瑤樓),華瑤樓是繼愛民邨嘉民樓和康民樓後,各單位均配備兩個梗房與浴缸的房委會公屋大廈,這4座在1976至1977年期間落成。 麗瑤邨是荃灣新市鎮首條擁有雙塔式大廈的公共屋邨,大廈單位較舊式屋邨寬敞,很多住戶都願由舊型屋邨調遷至該邨,亦是黃大仙下邨首批重建樓宇居民的指定安置屋邨之一(另一條接收屋邨為禾輋邨),所以該邨對於減輕當時舊型屋邨的居住擠迫情況,佔有重要地位。
目前只有 2004 年發掘時,所獲得的一筆碳十四年代數據為 3400±40B.P.(3720–3560B.P.)。 2002 年發掘時,挑選了魚寮遺址上文化層出土的 3 件木炭標本與 1 件貝殼標本,送至美國 Beta 實驗室進行碳十四年代測定;另選 3 件陶片標本,送至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進行熱釋光測年。 此次發掘,發現了一個貝塚 F1﹝YLP8~P9﹞,三個灰坑F2﹝YLP7、YLP10、YLP13﹞、F3﹝YLP11~P12、YLP18~P19﹞、F4﹝YLP14~P17﹞。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探坑出土遺物全數起出後,探坑回填;文化遺物包含:石器標本 220 件;陶器標本近 8 萬片,總重高達 1,415 公斤;貝殼標本超過 1 萬件,重 213 公斤;獸骨標本則有鹿、豬、食蟹獴、狗獾與山羌等;另有魚骨、鳥骨和魚骨珠等。 比照民族誌中有關鄒族生業活動的資料,這些極可能是 Yingiana 上層文化的主人反覆做為山林燒墾的農耕地。 屬於這種類型的遺址包括 Teova、Fiofions、Taina、Taipicana2、Cuuc’u3 等遺址。
本邨榮瑤樓旁邊設有燒烤場,只供本邨居民租用,屬於全港唯一一個設有燒烤場的公共屋邨。 由民族學資料得知,傳世的布農族陶器大部分都是方格印紋陶。 (崔伊蘭 1992)因此狄麗梅在東埔村發現的方格印紋陶文化層,一般都被考古學者們解讀為布農族的遺物。 不過在玉山國家公園西北園區範圍內,尚未發現一處以方格印紋陶為主的遺址。 距今約 2,100 年前,魚寮遺址上建立了另一個聚落,屬於臺灣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我們把這個文化的內涵稱為「魚寮類型」。 由於時間相隔了將近 2,000 年,新來的這一群人應該不知道村落附近,以前有另一批古人的住過。
範圍由南投縣信義鄉同富村上溯陳有蘭溪及沙里仙溪間以北玉山為界。 複查 12 個遺址點,新發現8個遺址,共 20 個點,其中有8個點位於玉山國家公園範圍內之一般管制區。 劉益昌 1999 「高鐵嘉義太保站至嘉義市新闢五十公尺寬計畫道路工程環境影響說明書–文化資產–史前遺址」,中興工程顧問公司。 狩獵也是當時重要的生業活動之一,由男人負責,獵具是標槍和弓箭,前端裝有磨製的石矛頭與石箭頭。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遺址附近數量最多的大型哺乳類動物是鹿,可能以梅花鹿居多,是當時居民的主要獵捕目標;其次是野豬。 食蟹獴現在僅見於山區及丘陵,但兩千年前在離海岸不遠的平原地區,也可以看見它的蹤跡。 為了取得製造這些石器的石材,史前居民必須走上相當的距離,到北港溪或其他大河的河床上挑選,再回到聚落中,以石鎚和砥石加工製造成石器。
何傳坤、劉克竑 1999 〈嘉義縣新港鄉板頭村遺址發掘簡報〉,《中國民族學會通訊》第37期,臺北,中國民族學會。 探坑與探坑之間留有1m寬的界牆,一般予以保留,只有遇到重要的考古現象才會開挖。 鍾山臺10號平面圖 標準面定在發掘區東側的水泥界牆上,所有現象的相對深度,都是從這一點計算。
美林商場,是一個具空調的室內商場,與屋邨一同於1981年落成。 美林商場樓高3層,可出租面積約6,800 m2(73,000 sq ft),有逾50多個商舖,地下一層有超級市場、藥房、麵包店、文具店等,二樓則是各類食肆、照相館、賣鞋賣衫的店舖、診所、髮型屋、影視店、郵局、銀行等,三樓是酒樓,四樓則是辦事處。 美林邨總共有4座大廈,採用四種不同標準建築樓宇類型,均屬1980年代早期的常見公屋之建築樓宇類型。 麗港城商場 另外美林邨所有樓宇(不包括毗鄰的美城苑)名稱中間(美〇樓)部首均以木部及樹木名稱命名(另一個例子為將軍澳景林邨)。 美林邨由香港房屋署總建築師彭玉陵和周修德、高級建築師江焯勳及建築師伍灼宜聯手設計。 美林邨第一期於1982年獲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優異獎,而第三期的美林室內運動場更於1987年獲得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銀牌獎,為極少數同一個項目可以獲兩次香港建築師學會年獎的建築設計項目。 一、繩紋紅陶文化層 1987 年高有德、邱敏勇的試掘, 2004 年本館在東埔一鄰遺址 E23 地點、沙里仙遺址 Salisingan 地點的試掘,都在探坑最底層,出土了繩紋紅陶片,說明玉山國家公園西北園區範圍內,最早的史前文化為細繩紋紅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