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處指相信毘奈耶是世、出世一切白法所出生之處,所有的殊勝果報沒有一個例外,從人天福報開始,跳出輪迴的聲聞、緣覺,乃至究竟成就的圓滿佛果,都由戒定慧而來。 這五種條件是屬於我們自己的,所以稱為五自圓滿,乃是修行佛法所必須,這些條件如果不夠是不能修行的。 三界之內都在生死輪迴的大苦當中,沒有一個有情例外,大家都希望離苦得樂,而唯一的辦法是修行。 問題是,人人都想離苦得樂,卻人人不知道要修行。 現在我們知道要修行了,修行所需要的工具,也就是我們這個暇滿身,因此這裏先說明所謂的暇滿身是什麼樣的內涵。 得到了以後,如果好好地修行,的確可以離苦得樂,這就是義大,意義是無比地重大,因此策勵我們努力修行。 此外它非常難得,了解了以後,我們就不願意去浪費了。
定有兩種:有一種是共外道的、共世間的,另外一種是佛法不共的。 有一種叫無想定,通常外道所修的就是這種定,那就是沒有分別的狀態。 如果我們誤解了無分別真正的意義,那睡覺是無分別,癡癡呆呆的畜牲也是無分別,無想天也是無分別,實在荒唐到極點。 西都大廈平面圖 所以說現在是末法,大家產生這種誤解的根本原因就在這個地方。
龍樹菩薩告訴我們,真正的修行人應該「日日恒應念,極寒熱地獄」,每天、每天不停地去思惟三惡道之苦。 下面就分別講:極寒熱地獄,這個是最苦的;「亦應念飢渴,憔悴諸餓鬼」,這是餓鬼道;「應觀念極多,愚苦諸旁生」,這是畜生道。 西都大廈平面圖 當我們透過了這樣的思惟後,心中會害怕將來若墮到惡道去,是多麼痛苦。 這完全看我們現在造的是什麼業因,而這是我們可以把握、可以做得了主的。 因為怕墮惡趣,自然會努力把墮惡趣的因斷除,要斷除應該如法行善淨之事。
要想超越這個海的人同時要學世俗方便分以及勝義智慧分這兩樣。 鵝王是一個比喻,有的時候指佛,有時是稱菩薩,這裏指菩薩。 佛經裡面有一個故事叫作「鵝王擇乳」,把水跟奶混合在一起的話,我們根本分不清楚,但是鵝王來飲時,牠可以把水裡的奶吃掉,水還留在那裡,這是我們辦不到的。 這裡總結上面的次第:如同《道炬釋》所說,除了最後的止跟觀,前面從皈依一直到學習律儀學處之前都是屬於戒學的範圍;奢摩他就是定,又叫心學;毗婆舍那是慧,整個的道次都包括在三學裡頭。 西都大廈平面圖 了解了這個道理,知道要發菩提心必須先修前面中、下士的共道,照著次第修了以後,「隨力」是隨自己的力量盡心去做,讓內心發起真實菩提心。 簡單地說,先生起發心的欲樂,為了策發欲樂,要了解它的好處;想得到發菩提心好處的這個心,還要令它增長勇悍、加深加廣。 此外,還必須淨罪積資,皈依和七支行願就是淨罪積資的殊勝方便。
重要聲明:本討論區是以即時上載留言的方式運作,Uwants.com討論區對所有留言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而一切留言之言論只代表留言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讀者及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 於有關情形下,讀者及用戶應尋求專業意見(如涉及醫療、法律或投資等問題)。 由於本討論區受到「即時上載留言」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留言,若讀者及用戶發現有留言出現問題,請聯絡我們。 Uwants.com討論區有權刪除任何留言及拒絕任何人士上載留言 (刪除前或不會作事先警告及通知 ),同時亦有不刪除留言的權利,如有任何爭議,管理員擁有最終的詮釋權。 用戶切勿撰寫粗言穢語、誹謗、渲染色情暴力或人身攻擊的言論,敬請自律。
西都大廈平面圖: 馬來西亞田野心得和研究分享
或許我們此行僅能在當地將去年學長姐播下的種子發展成苗,但相信在持續的努力下會讓當地的社區營造更加蓬勃發展,期待更能在日後影響別處類似務邊的城鎮。 這些問題的解答,似乎都是換湯不換藥,但是重要的是我們怎麼去理解這些事情。 這就會形成我們對世界的理解,慢慢透過這樣的訓練,培養我們的分析能力。
- 我們第一步是要策勵自己去念死,偏偏他一想到死就怕得要命,在這種狀態當中,他當然不敢修了,關鍵就是不了解我們要發什麼樣的念死心。
- 大家常常會有這種感覺:我想努力,但是就是不得力!
- 這個錯誤是因為根本不了解大車(也就是歷代真正清淨無垢的傳承)所告訴我們修習的道理。
- 想想看,本來這些都是活緣:飲食是增長生命的,藥是用來治病的,結果這些東西都一一變成死緣了。
- 世間人真正要的無非是離苦得樂,而真正能夠提供我們離苦得樂的只有佛法。
- 我們現在很少人去修這個,如果你能夠得到教授真正如理地去修的話,其實並不難。
B-26“劫掠者”轟炸機(英文:B-26 Marauder),是20世紀40年代初期美國馬丁公司研製的一種中型螺旋槳發動機轟炸機。 該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最受爭議的機型之一。 由於翼載偏高,著陸速度過大而頻繁引發訓練事故,因而惡名不斷,為此“劫掠者”在服役中曾面臨4次停產的局面,但每一次都能化險為夷。 實際上B-26是歐洲戰場上陸軍航空隊最重要的中型轟炸機,到1944年航空隊發現B-26是歐洲戰場上戰損率最低的美軍飛機,每百架次出擊損失少於1.5 架。
比如要舉行一個法會,如果能夠一開頭就對法會的整體認識清楚,曉得怎麼配合去做,當發生問題的時候,不但不會爭論,而且會覺得本來就是這樣。 因為事先規劃了,還沒有實際上去實踐,並不曉得會有什麼問題,因此一旦發生問題,你心裡就很清楚,你前面的準備是對的,就可以根據這個規劃去步步解決,萬一做不到,再回來檢討。 西都大廈平面圖 假定事先沒有這個概念,匆匆忙忙就去做,做的時候果然各方面不能配合,那會發生什麼現象? 我們可以用自己的經驗好好去思惟觀察,這個時候就會對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有很深刻的認識;認識了以後,照著這個方法不斷地去思惟觀察,把它建立起來。
宗教的訪查、新村的訪查,我覺得很棒的意義就是,這本身就是參觀、進入一個活的博物館。 雖然可能沒辦法完全記錄下來,但能有這樣的機會就著實讓我開心。 馬來西亞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很多元的種族文化、雙子星大廈、美食,蛋是對於一個國家而言,我對他十分不熟悉,我不清楚他的政治現況、歷史等等,這次的文本讓我對他有更身的認識,特別是華人文化歷史的部分。 西都大廈平面圖 任何種族的鉛錫都是為了生存,華人到馬來西亞也不外乎是這樣的原因。 文中有一句很有意思的話「新村的問題有兩方面:一方面是因為變動,另一方面是因為沒有變動。」這句話真是一與道破現今新村的問題和現狀。 所以這樣就和我們的要在當地做的事情是相符的。 因為我們這次的合作的對象是務邊社區圖書館和文物館。
讀完這篇後,大致了解了華人的歷史與發展文化所遇到的困境與掙扎,雖在字句中有些偏頗,但我仍認為馬來西亞華人是在一個想要尋求公民權卻又不得得到文化傳播權的難關之下努力,努力爭取華人文化的延續。 說起來也很巧,我認為當時馬來西亞華人的處境,跟今日的台灣十分類似。 然而,就如我在讀書會上所以提出的問題,「如何明確的定義出你是高雄人?」「怎樣才是台灣人?」族群認同的問題是個巨大的謎。
西都大廈平面圖: 美國阿拉斯加,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美西自駕大環遊
為什麼要這樣走,必須在這張總地圖上面才看得清楚。 當然不會,所以還需要一張詳細的地圖,從基隆出發經過台北,那張詳細地圖把整個台北畫得很清楚。 因此在總表上面的圈圈就變成畫得很仔細的一張可以指導進入細部的地圖,你根據這張地圖,按圖索驥走下去就對了。 西都大廈平面圖 關於道總建立,大體上已作了文字上的簡單說明,最後再作個簡單的總結。 前面已經說過,如果你的修行是碰到什麼就去修的話,不但會出差錯,而且「一生善行終成過失」,一番好心很認真去做,做到後來反而變成過失。
根據上面所說,不管是從增上生或者決定勝的利益來說,都需要暇滿人身來成辦。 增上生就是我們要得到的世間利益,而一般世間的利益是現在好以後不好,或者是現在好以後也還好,但終究會再掉下來,這就不是增上生。 西都大廈平面圖 增上生的特點是一生比一生好,不會掉下來,一直到成佛。 換句話說,就世間而言,物極必反,樂極生悲,到了頂端後一定會回來的。 而增上生是不斷地增長向上,到最後成就決定勝,就是能夠達到最究竟圓滿的狀態。
西都大廈平面圖: 美國阿拉斯加,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美西自駕大環遊
我舉一個實際的例子讓各位體會,也是我自己走過的失敗經驗。 目前一般在佛法裡談修行,常見的就是念佛、參禪,或者是持戒、學教,不管是走哪一個法門,根據《廣論》告訴我們的,是首先應該對所修的整體有完整的認識。 現在一般的人往往因為覺得這個世間太苦了,所以要到極樂世界去,他的目標如此;參禪的人則是希望要開悟,他的目標是這個,這跟這裡所說的「於道總建立發決定解」是不相應的。 我們眼前就看得見,對於暇身的三因,就算道理知道了,真正照著去做的人很少,更進一步,就算去做也很不容易做到。 西都大廈平面圖 以這樣實際上的情況觀察思惟的話,會感覺到要得到善趣身,特別是暇滿身,真是非常難得。 這裡的「總」就是得到善趣的人身,「別」是特別指暇滿人身。 我講這個故事是要告訴你們,想跟師長學法,如果慢心梗在那裡,不能遵照師長的方法去做,是不可能有結果的;但是反過來說,如果沒有找對人就跟著他走,也是死路一條。
這雖是個笑話,但是可以告訴我們,假定我們眼光看得遠大的話,應該會這樣去做。 世間人以為學佛法的人是迷信,實際上佛法是有正確的道理的,只是我們的眼睛被蒙住了,看不見事實的真相;當真正看見真相的時候,一定會照著這樣的方法去做,不但能遮止貪,還會進一步去布施持戒。 「施等」就是從布施開始,還有持戒、忍辱、精進等等,這些才是真正堅固的、實在的利益,世間的都是虛假的、騙人的、不實在的。
要修行的時候,第一步最重要的是對於道總(就是道的整體)為什麼這樣安立,要認識而且要產生決定的見解;然後在整體當中一定有總別的關係,如何照著次第而產生圓滿的結果。 譬如我們要造一棟房子,對於整體的外觀,以及建造過程當中每一個步驟,要有徹底的了解,然後按照一個個次第去做。 就算信了佛教的人,有很多對真正佛法的內涵並不知道! 以藏系來說,想像中好像西藏人都懂得佛法;藏人真正能夠進入寺院好好努力學的人,的確比我們高強,至於一般的民間,跟我們是一樣的。 西都大廈平面圖 以前我剛去印度的時候,就看見他們一大早出來之前,在家裡第一件事情一定是供酥油燈、供水,然後拿了一個嘛尼輪,「嗡嘛尼唄咪吽、嗡嘛尼唄咪吽」地唸,除了這個以外,其他的也不懂,多半就只是如此。 至於我們漢地,雖然說家家阿彌陀、戶戶觀世音,但是佛法是什麼也是不懂。
西都大廈平面圖: 馬來西亞田野心得和研究分享
巫統成為馬來當時最主要的政黨聯盟,推廣馬來文化,在那樣的氛圍下,讓華人對馬來並沒有歸屬感,因此更加珍惜關於華人的傳統文化。 可是,馬來當地華人對這些活動的理解只停在表面,淪為浮華的「儀式」,沒有精神在其中。 西都大廈平面圖 雖然華人已經察覺到這樣的情況,有想過要組成一個提倡華人文化的組織,可惜的是其中很多的成員對華人文化也不了解,因此馬來華人的目前情況十分尷尬,不被馬來重視,也不被中國重視。
這就是我們對現世的物質過分追求,被這個綁住了。 還要「根具」,根具就是五根都健全,如果五根不具足還是不行。 雖然其他的條件夠,但是假如造了五無間罪,這一生修行一定不可能有成就,這樣就叫業倒。 西都大廈平面圖 「信處」,特別是信毘奈耶--毘奈耶是梵文,翻成漢文就是律,這裏是統指三藏聖教。 戒定慧一定是從戒一步一步深入的,只要從戒深入一定能夠通達。
還是要去修,修到某一個程度,你的意識就會轉過來了。 從印度把經典翻譯過來的大師們,有很多人翻譯成「修道」,也有很多人翻成「串習」,就像《現觀莊嚴論》說「見習諸道」,所以「修」和「習」是同一個內涵,我們不要對這個誤解。 因為除了沏茶飲茶的獨特禮儀以外,重視一體感的茶具和茶室,以及茶室內外的佈置、品鑑茶室的書畫佈置等都很考究。 西都大廈平面圖 有的茶具或因歷史久遠,或因名匠設計而價格昂貴。 體驗茶道的房間叫做茶室,室內設置壁龕和地鑪用來煮水,不過因為科技的進步與考慮安全性,我們改用保溫瓶裝熱水。 日本茶道門派很多,技巧手法也不同,本次的體驗必須兼顧方便性與旅客接受度,略有簡化一些流程,但讓整個體驗更能讓旅客快速體會日式茶道。
西都大廈平面圖: 美國阿拉斯加,西雅圖,舊金山,洛杉磯,美西自駕大環遊
我們造了種種的業,下一生一定會感果,這個叫做異熟,就是過去生的業感得這一生的身體,這個業完結的時候,這個身體也就死了,而這一生新造的業會引我們到下一生去。 死的時候,除了善業跟惡業以外,其它沒有一樣東西跟你去的,不管是人或錢物,乃至自己的身體也好,都不可能跟你去,所以我們現在只有一件事情該做--修妙善之行。 下面又引一位祖師的話:天王是最富有的,可是不管有多好,死的時候,就像在曠野被敵人抓到一樣,身邊既沒有兒子、妻子,也沒有朋友,連衣服都沒有,你的國家、王位都沒有了。 有無量最強盛的軍隊,卻看不到也聽不到,沒有一個人會跟著你。 甚至你自己的身體、你自己的名字都不復存在,更何況別的呢! 假定我們每天能夠想「今天一定會死」或「今天多半會死」,就會忙對後世有利益的事;就好像如果曉得現在所在的地方有炸藥,馬上要爆炸了,我們必定會一刻都不停地馬上離開。 實際上我們就是處於這樣的狀態當中,如果認識這個事實,就絕對不會忙現世的安樂。
- 這隻烏龜一百年才從海底浮上來一次,浮上來馬上又沉下去了。
- 看到這裡就想到前面所談的「無分別」,如果修行是為了求無分別,這個狀態豈不是最好的無分別?
- 受苦時間的長短就看你造的業,業盡了果報才盡。
- 《迦尼迦書》也說:死魔是連一點點的憐憫心都沒有的,它一定會來殺害我們,真正有智慧的人面對這種狀態,誰還願意放逸呢?
- 我們現在的心識是與煩惱雜染相應的惑業所感得的,不用特別起心作意,它自然就在這種狀態之中。
從今天以後到百年以前,死是一定的,而死什麼時候來卻不知道,也許就是今天。 我們心裡面一定要執持「今天一定會死」,因為假定覺得今天不會死,或者今天多半不會死,這個時候以前的老習氣就全來了,一定會忙於世間的安樂,而不會想到對我們真正有價值的事。 所以一定要想「今天一定會死」,假定想的是不會死,對我們就會有這樣的害處,萬一今天死了,後悔就來不及了,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四百頌釋》引經典上的一段文說:「人中勇識如初夜」,就是指剛剛入胎的那個時候,從此以後,就沒有暫時能夠停止地一直走向死亡。 《破四倒論》也說:就像從非常驚險的高峰掉下來一定會跌死,在掉的過程當中尚未落地之前,你怎麼可能還覺得安樂呢? 我們在生死當中也是一樣,正在非常迅速地趨向死亡,在這個當中我們怎麼可能把它看成是安樂的呢? 以上這些道理都告訴我們不但一定會死,而且是非常快速地死。
出家以後覺得要持戒,而戒律規定出家人一天只能吃兩餐,零食也不能吃,所以雖然有東西在面前也不能吃。 結果慢慢不知不覺中,心裡面對食物就會比較好壞、多少,貪心很強烈。 我想諸位自己如果觀察一下,都能體會到這一點。 以前認為應該只有山珍海味才會令人起貪吃的心,平常的東西應該是沒什麼好貪的;可是等到這個境界現起的時候,自己對眼前的東西就是會很貪著、很放不下。 後來有人告訴我要怎麼對治這個貪吃的習氣,可是我怎麼做都沒效,就是拿它沒辦法,後來因為學了《廣論》以後,才知道要怎麼去思惟。 反之,如果不這樣,在其他人面前雖然裝得一副道貌岸然的樣子,但兩個人一見了面,覺得也不必假惺惺,誰也不要騙誰,於是就一起做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