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荷樓歷史202515大優勢!專家建議咁做…

美荷樓恒常的廣東話公眾導賞團亦已恢復,想了解更多不妨參與。 由美荷樓的歷史及設計開始講起,細微至走廊廚房、公廁及公共浴室都忠實還原眼前,又將港式經典的客廳格局,如古董電視、雪櫃、碌架床甚至麻雀枱等統統呈現,曾住過公共屋邨的必有深刻印象。 美荷樓歷史 展館加入了更多互動及多媒體元素,如聲音效果、體感遊戲、AR擴增實境等,如親臨其境一般,一切市井喧鬧、街坊人情、喜怒哀樂,彷彿活現眼前。 協會邀請了行政長官李家超丶賽馬會副主席李家祥、賽馬會行政總裁應家柏、發展局局長甯漢豪、民政及青年事務局副局長梁宏正及深水埗區議會主席覃德誠蒞臨主禮。

於2008年納入第一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由香港青年旅舍協會(YHA)活化為青年旅舍。 美荷樓青年旅舍於2015年更獲UNESCO 美荷樓歷史 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之榮譽獎。 美荷樓是一座有獨特歷史的建築,保存着數百萬香港市民珍貴的集體回憶。 透過活化計劃,延續美荷樓的生命,推動文化交流,繼續貢獻香港社會。

美荷樓歷史: 獲選項目 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美荷樓旅舍

來到糧油雜貨舖,最亮眼除了是舊招牌「海盛」,還可聽到打算盤聲效,很有臨場感。 店內有不少本地百年老店的品牌,現在流行的裸買,也是源自昔日因為經濟狀況不好,而要逐少逐少購買的習俗。 經半世紀後,石硤尾邨於 2000 年代面臨重建,房屋署決定將美荷樓改建,但計劃因資金和籌建問題一度擱置,令美荷樓荒廢多時。 後來,當局透過公開比賽招募美荷樓重建概念計劃,最終實現歷史建築活化,改裝成設有 129 間房的青年旅舍,於 2013 年正式開幕,吸引不少外國遊客前來投宿。 透過復修工程,保留香港早期公屋的特色,傳承美荷樓的歷史、文化及人文價值,並把活化後的美荷樓發展成區內的文化地標。

政府希望保留一座屬於第一代公屋「H」型建築風格的徙置大廈,故選擇了位於徙置區內邊緣位置的美荷樓(方便整體規劃重建),成為香港現今僅存的「H」型公屋(見【圖二】)。 政府對外宣傳時,亦經常強調美荷樓「H」型建築特色的重要歷史意義。 美荷樓歷史 把歷史建築從既有的歷史脈絡中抽出,歷史建築其實已經失去本來的歷史意義;美荷樓被抽離原有的徙置區建築群,重新放置在重建後、現代化發展的石峽尾社區內,只剩下它作為「H」型公屋的建築特色。 雖然建築風格也是呈現歷史的其中一個面向,但我們普遍以此視覺觀感來衡量歷史建築的「歷史價值」,而忽略背後的歷史。 美荷樓生活館裏搜集了不少昔日居民的口述歷史,在「石硤尾歲月」、「吾家美荷樓」、「情繫石硤尾」及「石硤尾回憶」展區中展出,希望透過這些小人物故事,記錄一種昔日逆境求存,和鄰里間親密互助的公屋情懷。 然而,就如一般博物館,我們能聽到的都是勝利者的故事。

美荷樓歷史: 香港人的生活年華

而為保持房間的通風和採光,家家日夜無需閉戶,每戶都在門口煮飯,彼此都可聞到鄰家的飯香。 家家互助互愛,或幫忙照看小孩,或彼此借用柴米油鹽,生活瑣事中體現出濃濃的人情味。 小朋友個個幫手穿珠仔、穿膠花,擦鞋,開車門,賺錢幫補家計,香港的獅子山精神亦由此開始。

不同

即使今天香港經濟發展蓬勃,自稱國際大都會,但仍有不少人需要露宿街頭,或住籠屋、天台屋、劏房等,低下階層的居住環境未獲全面解決,是公共房屋政策下,未被兌現的承諾,但生活館對此卻隻字不提。 從這個角度分析,生活館記錄的只是一種進步論,而未有在當下把時間停頓,把過去帶來當下,反思政府對低下階層未兌現的承諾。 是次比賽吸引本地及海外不同界別的人士參與,合共收到46份參賽作品,包括專業組13份及公開組33份,評選出專業組優勝作品兩份、公開組優勝作品三份及優異作品兩份,比賽作品於香港大會堂低座、香港文化中心大堂及石硤尾邨展覽廳巡迴展出。 美荷樓於2008年成為首批“活化歷史建築夥伴計劃”下的7幢建築物之一。 馬會副主席李家祥博士則表示,馬會一直致力為香港注入藝術文化活力,豐富生活,亦十分重視傳統文化及歷史古蹟保育和活化工作。

美荷樓歷史: 李家超出席美荷樓「歲月留情」展覽 強調《施政報告》改善住屋問題

修院於1929年落成,曾是深水埗居民福祉的頭號守護者,不僅為有需要的人提供容身之所和免費醫療,還擔任孤兒院的角色。 如今,建築物不再對外開放,但你依然可以在外駐足觀賞。 前者是「騎」在樓宇上的建築,外側有柱子支撐結構,在戰前或戰後初期的樓宇,多是附於樓宇外牆、有蓋但正面敞開的長形空間;後者則是在外牆向外伸延的建築部份,一般是沒有蓋的。 醫局街170號是20世紀初香港流行的敞廊式商住混合建築物,樓高三層,每層樓底高達四米,下層面積比上層細小,設有騎樓,支柱與意大利的設計風格相似。 戰後的香港百廢待興,1949年後大量的內地移民湧入香港。 新來港的內地人本來只是過客的心態,但因為石硤尾的大火,香港政府不得不進行安置,也因如此,數以十萬計的內地移民才決定在香港落地生根。

體驗

美荷樓正於大火發生翌年落成,至2005年社區重建關閉,後來經保留、活化,在2013年尾以生活館形式開放。 生活館展示了社區歷史、公屋環境及巿民生活習慣的轉變,除了珍貴的資料、剪報、展板模型外,館內以超過1,200件藏品、40多段口述歷史,讓我們更了解50-70年代香港屋邨居民的生活點滴。 美荷樓生活館透過懷舊收藏品及展覽,向大眾細說由1950年代石硤尾徙置區開始香港的公共房屋發展。

美荷樓歷史: 特色小店

「桃姐往戲院看電影時,常帶姊姊與我同往,就此播下我對電影產生興趣的種籽」,Roger將於口述歷史分享會中帶領參加者在深水埗走一圈,在橫街窄巷中捕捉到昔日桃姐的生活日常。 ​​位於深水埗的美荷樓,為本港二級歷史建築、盛載深厚的社區歷史意義,向來吸引不少文青一族、學校團體,以至一家大小到場參觀,成為受歡迎的「公屋博物館」。 館內除了保留有關美荷樓的歷史背景、轉變和活化的既有展區,主題展覽「歲月留情」更加入口述歷史及各類型展品,以描繪50至60年代基層市民的生活世態,復刻香港精神的原點。 美荷樓一帶本是木屋區,1953年的一場大火令接近58,000名居民無家可歸,突如其來的災難促使政府興建了石硤尾邨,象徵著香港第一批「徙置大廈」的誕生。

地下

對年輕人來說,美荷樓是了解上一輩人生活狀況以及香港精神產生源頭的不可多得的地方,這比教科書以及博物館更親切、更傳神、更有教育意義。 「歲月留情」展覽建構出一個年輕人與長輩的橋樑,促進跨世代溝通,增加年輕一代對香港社會歷史的認識。 新展覽寄望參觀者特別是年輕人能透過歷史敍述,作多層面的思考,反思上一輩的根源,領略長輩當年那份堅毅打拼精神,增加對社區的認知及歸屬感,與此同時亦提升對建築文物保育及文化傳承的關注。 美荷樓生活館是以公共房屋為主題的博物館,主要介紹50-80年代的香港公共屋邨歷史文化,館內有超過1200件的珍貴的歷史展品。 而有別於其他歷史博物館,生活館結集了舊居民的訪問以及生活上大小故事,例如吳宇森導演分享了他童年時於徙置區的有趣生活。

美荷樓歷史: 美荷樓生活館「歲月留情」展覽開幕 李家超:滿載童年回憶及成長足跡

生活館中重點展出的口述歷史包括足球教練陳發枝(見附錄二)、經濟日報社長麥華章(見附錄三)、大導演吳宇森(見附錄四)等,故事內容不同,但基本上也是講述他們如何捱過艱難歲月,終於得到今天的成就。 當然展館中也有道出居民辛酸的故事,如「短跑小子」(見附錄五)及麥耀生的故事(見附錄六)等,但目的都是帶出的是逆境求存、自力更生的堅毅精神,帶出只要捱過去,未來便會更好的訊息。 美荷樓歷史 美荷樓歷史 美荷樓是二級歷史建築物,記錄了50至70年代香港公共屋邨的發展和生活面貌。 這裏曾是木屋區,1953年的一場大火令接近5萬8,000名居民無家可歸,便興建了「石硤尾邨」,也就是現在的美荷樓,開始了公屋的住宿文化。

  • 至1981年,該等大廈獲改建為具有獨立廚房及廁所的單位後,改為第41座及命名為美荷樓。
  • 災後,政府肩負起安置因大火失去家園之居民以及其他寮屋居住者的重任。
  • 還可試試徒手擔起13公斤重的水桶,難以想像他們還要行六、七層樓梯回家!
  • 深水埗公園外有刻上「軍部地界」的石碑,是昔日深水埗英軍軍營的遺蹟;園內也設紀念碑與楓香樹,紀念二次世界大戰時犧牲的士兵。
  • 小朋友個個幫手穿珠仔、穿膠花,擦鞋,開車門,賺錢幫補家計,香港的獅子山精神亦由此開始。
  • 美荷樓青年旅舍由AD+RG 建築設計及研究所設計,拆卸重建了中座,加裝了升降機和環境保護裝置。
  •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發生了一場無情大火,五萬多名災民頓失家園。

一個個盡顯獅子山下精神的回憶相信能大大加深訪客對整個展出的感受。 家長亦可藉此與小朋友分享自己小時候的生活點滴,誘發親子間更多的對話。 美荷樓歷史 美荷樓(Mei Ho House),全稱石硤尾邨美荷樓,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清拆後分期重建的石硤尾邨,是現時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7層徙置大廈,獲評為一級文物的建築物。 石硤尾邨各座舊型大廈陸續清拆,並分期重建,預計興建4,110個單位,計劃在2011年落成,並接收鄰近的蘇屋邨拆遷户。

美荷樓歷史: 深水埗美荷樓生活館全新展覽「歲月留情」 與公眾同領略香港精神原點

讓參加者可以進一步了解香港歷史建築的發展及保育工作。 深水埗地標之一的美荷樓,屹立在山坡近半世紀,見證着這區的前世今生,當中蘊藏無數居民的生活痕迹及故事點滴,透過美荷樓生活館「歲月留情」展覽,由歷史、生活至文化逐一細訴。 大約在1953年的一個聖誕夜,一場無情大火,令五萬多名居住在石硤尾寮屋區的居民喪失家園。 為了在短時間內安置好大量的災民,當時便興建了八棟樓高六層的公共房屋,而香港足跡 (HongKongFootprint.com) 今次將要走訪的地方,就是由當年其中一棟公共房屋改建而成的博物館。 青年旅舍計劃的設計及建議的用途,包括公屋博物館、展覽場地、多用途室及咖啡室,與建築物的歷史兼容。

房屋

美荷樓生活館作為一所私營民間博物館,與傳統的歷史博物館不同,在內展出的不是價值高昂的文物,記錄的不是主流論述的歷史事件,而是展出五、六十年代生活在香港低下階層的日用品和生活狀況,記錄他們生活的小故事。 獲原址保留的美荷樓,企圖還原當年生活面貌的生活館,參觀者是否能如班雅明所指的救世主那樣,認領我們的過去,聆聽被壓迫者的聲音呢? 以下將以筆者到訪美荷樓生活館的經驗,探討以上問題,反思歷史進步論主義,及檢視這徙置大廈中未被述說的、被壓迫者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