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句,寫詩人投宿山村時的所見所感,後兩句寫詩人投宿主人家以後的情景。 他遠離家鄉已太久太久,內心因為思念家鄉而分外悲涼。 秋風蕭瑟、黃葉飄零,這些既是實際的景物,也表現了詩人內心的蕭瑟、淒涼。 清人陶虞開稱杜甫筆法高妙,能“以詩為畫”(《說杜》),此詩可為印證。 絕句 但這首五絕之妙并不止于“以詩為畫”,詩人著意傳達的還是他感受到的柔和春意。 如果說春日遲遲、江山秀麗、清風徐徐、花草芬芳以及燕子、鴛鴦,都是詩人的視覺、觸覺(風)、嗅覺所感,那么泥土之“融”、沙礫之“暖”,便不是五官的直接感覺了。
- 唐以後詩人所作古體絕句一般即稱古風。
-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
- “含”字表明此景仿佛是嵌在窗框中的一幅图画。
- 至此,我們已經完全通過“詩-歌”對比而找到了格律詩僅有的四種合理的平仄句式。
- 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 為了方便,我們按第一句入韻和不入韻兩種情況來討論。
- 杜甫有一個寫詩的時候讓人“語不驚人誓不休”,所以他就把這首詩千錘百煉。
诗中的两个黄鹂鸟是在树杈间一上一下,不是并肩站在一根树枝上的,因为后面一个鸣翠柳的“鸣”字便表示了小鸟相互和鸣,在树枝间欢叫的追逐的状态。 一只小鸟在下,另一只小鸟在上,都是侧抓住飘动的柳丝在嬉戏。 第一首裡,秦、津、人、鄰、巾五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和第一注),它們都讀平聲;第二首裡,秋、悠二字同韻(根據兩條規則和第一注),它們都讀平聲。 公元755年,爆发“安史之乱”,杜甫一度避往梓州。 结束之后第二年,杜甫也回到成都草堂。 当时,他的心情很好,面对这一派生机勃勃,情不自禁,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
絕句: 五言絕句100首
依平仄類型來看,七言平起式等於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於五言平起式。 五言平起式相當少見,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宋元時代,通行把“絕句”稱為“截句”。 他們以為“絕句”是從律詩中截取一半。 宋代以來人們所熟知的絕句,近體風貌佔有壓倒性的優勢,元明的詩論家有絕句乃“截律”之説。
这里,诗人用“含”字,便隐含掉很多视觉上多余的景色,就象给我们一个相机的取景器,我们便在一个“漏木雕花”的取景器中看到了远山。 第一句不入韻:由於最後一字是仄聲字,第一句的平仄格式只有兩個可能:“仄仄平平仄”和“平平平仄仄”。 有了以上的三條結論,我們就可以著手來定出絕句全部可能的平仄和押韻的格式。 為了方便,我們按第一句入韻和不入韻兩種情況來討論。 唐詩三百首的編者將詩歌分為古詩、律詩、絕句三類,又在三類中附有樂府一類。
絕句: 律詩格律說明
常见的绝句有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六言绝句较为少见。 杜甫一生,从出生伊始,武则天驾崩归天,唐代进入末代战乱时期,到诗人中晚年的“安史之乱”。 经年的人生磨难,使杜甫看尽人间离苦,红尘悲情。 此时的文学史上唐诗,由于有李白、杜甫的在世,进入了盛唐诗时代。
因此,為了找到「詩」應該有的聲律結構,我們不妨從「歌」的特點來分析一下。 杜甫《绝句》的意思:成对的黄鹂在新绿的柳枝上鸣叫,一行白鹭在青天上自由飞翔。 凭窗望去,西山千秋雪景好像是嵌在其中的一幅画,门外停泊着来自东吴,畅行万里的船只。 是指每句五個字的詩體,全篇句數不定,但每句皆為五字。 初唐以後,產生了近體詩,其中即有五言律詩、五言絕句。 唐代以前的五言詩便通稱為“五言古詩”或“五古”。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七律
他應該知道,「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在當時很難實現,而且在嚴武向朝廷推薦他之前,他剛剛結束流亡的生活,對朝廷雖有所望,但卻又極感希望渺茫。 「泊」字,正好寫出了詩人這種處於希望與失望之間的複雜心情。 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以表示希望不大。 第二,這只停泊在門前的東吳船並非從東吳來,而是到東吳去的。 東吳,正是杜甫心中那點希冀的象徵。
- 李白的诗继承了屈原以来的浪漫传统。
- 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
- 自漢到唐,五、七言詩經過了長期發展,在題材走向、 格律形式、藝術手段、風格傾向等方面都基本成熟,絕句、律詩的格律結構也最後形成。
- 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 學習的時候可以先搞懂“押韻”和學會分辯字聲的“平”“仄”後,再慢慢對照“律絕”四種平仄格式,逐一套用。
- 在唐以前的所謂齊梁體律詩,就是隻講相對,不知相粘,從頭到尾,就只是兩種句型不斷地重複。
这是一种静的状态,静止千年的雪,是诗人一生的清白与孤独。 诗人用“含雪”来表明他暮年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也用“泊船”来抒发自己归家心切,报国心志的感触。 二是,青,状态,初生萌发、干净淳朴。 这层意思对于暮冬已过,春色将至的早春焕发出来的生机,犹为重要。
絕句: 絕句律詩格律類型一
(4)平起式 三字壓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五絕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沒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 七絕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跟律詩一樣,五言絕句首句以不入韻為常見,七言絕句首句以入韻為常見;五言絕句以仄起為常見,七言絕句以平起為常見。 五言“平平仄仄平”第一字用了仄聲,則第三字必須是平聲;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三個用了仄聲,則第五字必須是平聲。 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但是,尾聯用對仗,也不是少見的。
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 絕句 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 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 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么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 用一個「泊」字,有其深意,杜甫多年來飄泊不定,沒有著落,雖然他心中始終還有那麼一點希冀,但那種希冀,已經大大消減了。
絕句: ★「絕句」在《現代漢語詞典》第710頁
超過8句 絕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長律。 2.一般首聯可對仗也可不對仗,但儘量先對仗去寫,先找詩感。 起句第一聯有感覺了再接下一聯,若第一聯寫不出感覺,就刪掉,從別人詩裡找感覺。 首先要明瞭整個絕句的意境和要表達的情緒。 另外要押韻合轍,字字相同,意意相連。
寒氣凜凜的疆場,正是英雄用武之地。 絕句 如蘇軾的《飲湖上初晴後雨》是在首聯用對仗的。 首尾兩聯都用對仗,也就是全篇用對仗,也不少見。 七言只是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再加一個節奏單位,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絕句: 古詩詞裡的送別,讓人感動
“一行白鷺上青天”,這就有一個行為、一個行動。 一橫一縱,“兩”和“一”相對;一橫一縱,就展開了一個非常明媚的自然景色。 這句詩中以“鳴”字最為傳神,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黃鸝描寫的更加生動活潑。 那麼接下來杜甫又講到“窗含西嶺千秋雪”,我的窗子裡包含了岷山千萬年累積的雪,西面的岷山,是千年的積雪的一個岷山。
“門泊東吳萬里船”我的門口停著長萬里的船隻。 這樣就形成了一迎一送,迎這個積雪的山頭來進入你的視野,送這個船到下游去。 那麼這個“萬里船”能夠通行,也說明這個“安史之亂”已經進入了尾聲了,已經接近要平定了,這個時候那航船也可以通行了,做生意的人可以在這條江上來來往往了。 那麼這麼一首詩,它本身是非常有修飾之美的,在加之它四句都是對仗的。 從六朝開始就有絕句,到了唐代以後絕句就形成了非常圓熟的一種藝術,我們很多著名的詩都用絕句。
絕句: 杜甫絕句其二
至此,我們已經完全通過“詩-歌”對比而找到了格律詩僅有的四種合理的平仄句式。 對於七言詩,只要在前面加上兩個平或者仄的雙音字並保持平仄相間的原則就行了。 這四種句式還有一個重要特點:如果我們只看關鍵位置(即第二、四、六個位置)上的字,它們就總是平仄相間的,正好滿足了我們希望的方式。 為了方便,我們根據一句詩開頭兩字的平仄規定而把它叫作“平起”句或“仄起”句,又根據其最後一字的平仄規定而把它叫做“平收”句或者“仄收”句。 四樂句的歌曲中第二、四兩樂句的尾音總是落在該曲所用調式的主音或者主音的五度和聲上,有時第一樂句的尾音也滿足這一條件,這樣使得全曲有一個中心,給人以穩定、和諧的感覺。 而詩的韻腳剛好和樂句主音(及其五度和聲)相似。
絕句來源於漢及魏晉南北朝歌謠,名稱大約起於南朝。 各家對其解釋並不一致,有人以為“截取律之半”以便入樂傳唱。 絕句由四句組成,分為律絕和古絕,其中律絕有嚴格的格律要求。 常見的絕句有五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六言絕句較為少見。
絕句: 絕句律絕
代表作品有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二首》、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龜年》等。 詩歌以一副富有生機的自然美景切入,給人營造出一種清新輕鬆的情調氛圍。 此兩句,詩人以不同的角度對這副美景進行了細微的刻畫。 翠是新綠,是初春時節萬物復甦,萌發生機時的顏色。 以「鳴」發,黃鸝的啼叫,給人一種輕脆,悅耳之感。 早春時節嫩芽初發的柳枝上,成雙成對的黃鸝在歡唱,構成了一幅具有喜慶氣息的生機勃勃的畫面。
絕句: 五言絕句怎麼寫?
凡不受近體詩格律規限的,都被稱為古體詩。 當時優秀詩人如群星麗天,還出現了兩位光耀千古的偉大詩人──李白和杜甫。 除李、杜外,高適、岑參、王維、孟浩然也是傑出的詩人。 這首小詩,寫詩人在微風細雨中拄杖春遊的樂趣。 詩人拄杖春遊,卻說「杖藜扶我」,是將藜杖人格化了,彷彿它是一位可以依賴的遊伴,默默無言地扶人前行,給人以親切感,安全感,使這位老和尚遊興大漲,欣欣然通過小橋,一路向東。
絕句: 絕句翻譯及註釋
而“萬里”則暗示了目的達到的遠難,這與第三句中的“千秋”並列,一從時間上,一從空間上,同寫出那種達到目的之難。 三國孫權自古就被不少士人譽為明主,作者借東吳代指孫權,暗示了杜甫對當朝皇帝的希望。 而以“泊”、“萬里”、“東吳船”合而為一句,正是為了寫出那個“難”字。 有了前面的準備,我們現在就來探討由四句構成的小詩──絕句的結構。 我們前面曾把格律「詩」定義為「歌」的一種簡化形式,揭示了「詩歌」的真實內涵。
律詩,看名字就可以猜到,這種詩體肯定要講“律”,也就是規則。 三點要求:八句四聯,平仄押韻,中間對仗。 比如下面這首《賦得古原草送別》就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律詩。 定義之為:若相鄰兩字之平仄對調即可符合絕句對仗的要求,則視為有符合,是個在絕句以及律詩中常見的手法。
在下阕的两句诗文中,诗人描写了两处景“窗”、“门”,两种状态“含”、“泊”,两个地理位置“西岭”、“东吴”,两种物质“雪”、“船”。 这十四个景物,却远比上阕的单纯写景,更加清晰地把内心世界表现出来。 如果说诗人用一种欢快的笔调写出了黄鹂鸟跳跃鸣叫的动感画面,那么此句中“一行”便给读者一种目光直线上升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