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農業式微,目前北區共有約1861公頃荒廢農地。 由於區內適齡學童愈來愈少,不少學校都面臨殺校問題,這由其以村校為甚。 在2005年度學年,打鼓嶺各村各共有四間小學,但到2006年度,當中有兩家將會停辦,而另外一家亦因為沒有小一新生而亦行將摺校。
同年3月12日 Ernest Goucher 於當時稱為「國家醫院」(Civil Hospital)的西營盤醫院傷重不治,葬在跑馬地公墓。 1898年,清政府和英國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將深圳河以南土地連同離島租借給英國,北區自此納入香港的範圍。 1789年,清乾隆五十四年(己酉),打鼓嶺地區的村落共同興建長山古寺,原名長生庵,供奉佛祖、觀音及地藏王。 粉嶺龍脈於皇后山落經塘坑,過安樂村到粉嶺樓入粉嶺村。
粉嶺彭氏: 政府宿舍
根據村民回憶,早前春祭只有長者能夠參與,但如今青年一輩亦會參與祭祖活動,族人均穿上長衫,由族長的帶領下祭拜祖先。 儀式完結後,每位參與拜祀的族人均獲派發「利是」,儀式完結後至正午在彭氏宗祠旁「食盆」。 粉嶺圍圍門前有對聯曰「前環鳳水,後擁龍山」,粉嶺既得鳳溪之水環繞,又有峰巒秀麗的龍山依靠。
為紀念祖宗的恩澤而建造的彭氏宗祠,建築精緻古雅,大門左右懸有楹聯:「商賢世澤、宋史家聲」,意思是彭氏的歷史可追溯至商朝,而在宋朝發蹟,短短八字彰顯彭氏源遠流長的家族史。 粉嶺早期不見經傳,南宋時有人開村;而鄰近的上水華山,則發現漢代文物, 直到清嘉慶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收錄「粉壁嶺」。 航拍粉嶺(2017年):最前方村落爲粉嶺圍,最右方爲嘉福邨和置福圍,正中高層建築爲粉嶺市中心,其左方低矮建築爲安樂村,遠處高層建築爲粉嶺南,受拍攝視角所限聯和墟未能收入照片,具體位置大約在畫面的左方。 您只須填妥姓名及電郵,便可取得香港地方志中心有限公司(「香港地方志中心」)舉辦或安排的活動的新聞及/或宣傳推廣通訊資料或促銷資訊。 粉壁嶺的得名與區內傳說有鄉民求雨的大嶺山(即今上水華山)有關。 據說,大嶺山上有石壁,雪白如粉,故被村民稱為「粉壁嶺」,附近村莊亦以此為名,嘉慶《新安縣志》「官富司管屬村莊」即記有村莊「粉壁嶺」,為粉嶺地名第一次被記載。
粉嶺彭氏: 粉嶺彭氏
新界在1950 年起為了減少中英邊境居民接觸而實施夜禁,將邊境一帶劃為禁區。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彭英才稱,彭迪然育三子彭啟崗、彭啟璧及彭啟後,均居於皇后山附近的粉嶺樓,後彭啟崗、彭啟璧後代人口眾多,先後遷居粉嶺圍村,其他彭氏後代亦散居大埔汀角村、上水焦徑及掃管埔等地。 粉嶺彭氏 粉嶺圍建村按圍村布局,分圍內、南圍及北圍,七(排)屋八巷,他在南圍居住,回憶起青少年生活,以艱難形容。 他說,母親很辛苦養育他,稍大時便幫母親耕田種禾,沒有其他玩樂,1960年至1976年期間加入華籍英兵,駐守深水? 他於1964年成家,育有兩子兩女,1980年粉嶺圍村周邊開始發展,政府收地後,他起了樓高3層的丁屋,今時和子女住在一起,生活有改善但不忘祭祖,1987年曾赴潮州祭祖。
粉嶺位於新界的東北部,東面包括橫山腳新村、馬尾下、馬尾下嶺咀、嶺皮村及南山,連接沙頭角,南面包括和合石、龍山及石坳山(部分),與大埔區為鄰,西面包括蝴蝶山、粉嶺圍、掃管埔、太平山、彬山及缸瓦甫,毗鄰上水,北面有恐龍坑、馬頭嶺、松山、橫嶺及大砍篤而與打鼓嶺相鄰。 粉嶺與上水、沙頭角、打鼓嶺組成了北區,其中上水和粉嶺已發展成為粉嶺/上水新市鎮。 北區原屬大埔區,1980年才從大埔區分拆成北區。 1978年政府在北區發展第二代的香港新市鎮,名爲粉嶺/上水新市鎮。
粉嶺彭氏: 香港志
由於英國接管新界時遇上抵抗,並擔心清朝會嘗試奪回新界, 因此政府在區內發展交通,以鞏固權力和作防衛考慮。 殖民地政府早於1899年已開始修建大埔道,由九龍至大埔段路在1902年完成,1913年延伸至粉嶺,粉嶺十字路與大埔交匯處則在1917年完成,而通往邊境的公路也在二十年代建成。 北區亦為香港少數仍保存農田的地區,其中最著名的有主要種植通菜和西洋菜的濕農田塱原。 除此以外,北區亦保留了不少傳統村落、寺廟以及其他歷史建築,其中包括建於1751年的法定古蹟全港最大的祠堂廖萬石堂、同為法定古蹟,建卡1762年的居石侯公祠以及香港目前保存最好的客家圍村松柏塱。 粉嶺彭氏 石湖墟和聯合墟皆爲仍然保存五六十年代建築的傳統墟市且仍爲區內商業活動中心之一。 先祖廖仲傑於元末初居屯門,再遷福田,至元代末年三遷雙魚境內。
- 踏入宗祠,可見正廳設有上下共七層的壁龕,供奉粉嶺村始祖彭桂以後十六世八十八位祖先的神位。
- 戰前由於粉嶺居民主要從事農業活動,再加上交通不便, 人們的交易買賣,主要都集中在附近的村落,或步行到較遠的石湖墟做買賣。
- 香港與中國大陸的邊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除少量哨崗外,基本上不設防,香港市民可以自由從北區出入邊界,文錦渡、羅湖和沙頭角為主要地點。
- 彭桂(字秀華),為粉嶺圍開基祖,他攜子彭迪然(字法廣)從東莞遷居新安,又於明初來港群帶路,再於粉嶺龍山定居,明朝萬曆年間,彭氏族人遂在粉壁嶺開村,立圍定居。
- 太平清醮盛典旨在祈求風調雨順,酬謝神恩,由於粉嶺圍村供奉北帝,故在太平清醮正日當天迎接北帝。
- 航拍粉嶺(2017年):最前方村落爲粉嶺圍,最右方爲嘉福邨和置福圍,正中高層建築爲粉嶺市中心,其左方低矮建築爲安樂村,遠處高層建築爲粉嶺南,受拍攝視角所限聯和墟未能收入照片,具體位置大約在畫面的左方。
後來「粉壁嶺」之名簡化為「粉嶺」,並演變成附近一帶的地名。 嘉慶《新安縣志》記載:「大嶺山,在縣東上水村後。歲旱,鄉人禱雨必應」,被稱為「靈山」。 而鄰近的上水廖氏也曾登華山求雨,目前可考最早的求雨石碑於道光十九年(1839)所立,可見此傳説也有一定的真實性。
粉嶺彭氏: 交通問題
新界彭族主要聚居在粉嶺,粉嶺的地理名稱一直不見於官方文字記載,至清嘉慶年編制的《新安縣志》才出現過「粉壁嶺」的名字。 粉嶺古稱鴉鵲塱,粉嶺名字由來相傳與區內一座名叫大嶺山的地方有關,相傳山上有一塊石壁雪白如粉,附近的鄉民將之取名為粉壁嶺,鄰近的鄉村便因此稱為「粉壁嶺村」,簡稱「粉嶺村」,粉嶺也逐漸成為附近一帶的地理統稱。 廿世紀中期粉嶺曾出現過一個新墟市名「聯和墟」,聯和墟曾經是新界北區的一個重要墟市,今天聯和墟雖已結業,不過仍是標誌著粉嶺發展的里程碑,所以今期來個粉嶺綜合介紹。 1965年,賽馬會石湖墟醫療所,位於新界上水,由香港賽馬會捐款67萬港元興建。 醫療所樓高三層,設有藥房、產房、診所及員工宿舍,為北區的居民服務。 粉嶺彭氏 2003年4月,香港爆發非典疫情,北區雖然並非疫情重災區,但零售市況亦因此陷入蕭條。
彭氏宗祠喺香港新界北區粉嶺粉嶺圍北便村,係新界五大家族彭氏嘅家族祠堂,每年嘅二月初二,彭氏族人都會喺宗祠裏面舉行春祭盛典,拜祭歷代祖先。 由1979年開始,彭氏宗祠裏面嘅部分地方改咗做粉嶺幼稚園,畀村裏面嘅年幼子弟提供學前教育,到近年粉嶺幼稚園先至關閉。 粉嶺雖然已發展為現代化住民社區,不過仍有可觀之處。 除了粉嶺圍外,其實穿過安樂村便是龍躍頭文物徑了。 所以可以這樣計劃行程,先到粉嶺圍遊一會,之後到聯和墟就餐,吃飽後再穿過安樂村遊龍躍頭;當然行程可以倒過來進行亦可。
粉嶺彭氏: 香港 村屋漫談(六) 粉嶺 歷史悠久的 「五圍六村」
現今粉嶺與上水的東西分界線南段大概位於掃管埔路、雞嶺村和偷牛山。 不過基於坊間使用習慣,一些現今視作位於上水但多年前以「粉嶺」命名的場所也不再更名,造成今人在上水能找到以「粉嶺」命名的場所和道路的奇特現象。 聯和墟是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等地的鄉民集資成立的墟市,建墟主要原因是與上水的石湖墟競爭。 早於1940年代香港政府鼓勵鄉村籌建墟市,經歷二次世紀大戰後及香港重光,1948年由鄉紳成立「聯和置業公司」,當中的「聯和」含有「聯合」、「和睦」之意思。 聯和置業公司於1949年12月22日註冊為有限公司,公司地址為安樂村瑞勝書樓,法定資本為五十萬港元;分三次招股,共集資超過二百萬元。 聯和墟於1951年1月20日開幕營運,開市初期墟期定為一、四、七日。
每年粉嶺圍彭氏家族都會進行春秋二祭,以感恩祖先的庇護,不忘家族之根。 在庚子年(2020年),粉嶺圍將舉辦盛大的十年一屆太平清醮儀式,是村中最盛大的活動,屆時除本村村民外,更有散居世界各地的族人返村慶祝打醮。 粉嶺圍由新界五大家族之一的彭氏家族於明朝萬曆年間興建,至今已有 700 多年歷史,是香港少數的古老圍村,風水古炮、魚塘和特別的建築佈局是其一大特色。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家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於元朝末年由錦田分遷到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至今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粉嶺彭氏: 交通
根據《寶安縣粉嶺鄉彭桂公祖系族譜》記載,被尊為彭氏「宋初太始祖」的彭桂在南宋末年攜同兒子由東莞移居粉嶺龍山,後遷居粉嶺樓一帶。 據說在南宋時期已有人在粉嶺居住,但最早有關粉嶺的記載出現於清嘉慶二十四年編制的《新安縣志》卷二,當中有「粉壁嶺」的記錄。 與不少沿海區域一樣,粉嶺也因清朝康熙元年(1662 粉嶺彭氏 年)實行的遷海令而使到區內居民流離失所,土地荒廢。 彭氏宗祠位於村中北圍,祠中大堂神立有宋太始祖神位及壟西堂上彭氏歷代祖先神位。 另外位於粉嶺靈山腳下(馬會道旁),建於明萬曆年間的三聖宮,每年農曆正月初二彭氏開燈、太平洪朝及每屆太平清醮,族中父老便用神輿迎請三聖(北帝、文昌及關帝)前往村中臨時神棚給族人拜祭,香火鼎盛。
中間係天階,兩邊係廂房同走廊,有斗拱木刻、屋脊上面有「鯉躍龍門」雕飾、花崗石樑柱、陶塑人物、精緻嘅壁畫。 至於聯和市場主體建築後方原爲聯和市場一部分的空地則售予信和地產公司發展名爲「囍逸」的地產項目,於2018年9月落成。 聯和市場主體建築是聯和墟的地標,其街市業務在2002年結業,後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自2011年起以短租形式先後租予多個非牟利團體進行回收及社區工作,目前由地政總署以1港元象徵性租予「健康行動」團體進行環保回收及展覽用途。
粉嶺彭氏: 上水廖氏
宗祠的中間為天階,兩旁為廂房和走廊,斗拱木刻十分精美,在屋脊上更有精緻的雕飾,祠堂內還保存著許多具歷史價值的物品。 安樂村於1915年由香港商人馮鏡湖等集資立村,是一條雜姓村落,包括李、鄧、馮等姓氏。 安樂村是文人道侶聚集及富人修建別墅之區,有鏡湖別墅、西河別墅、瑞勝書室、李園、本立園、成法園、三教總學會、安樂祠等,其中於1925年建成的軒轅祖祠最為著名,現已重建為黃帝祠。 1980年代,該村的土地逐漸改建成粉嶺工廠區(安樂村工業區)。 聯和墟於1949年由粉嶺、沙頭角、打鼓嶺和部分大埔區村民集資成立。 「團結香港基金團體」指團結香港基金有限公司及其作為成員的法團組織(包括但不限於香港地方志中心有限公司、中國文化研究院有限公司及中華學社有限公司)。
根據《粉嶺彭氏族譜》:「宋始祖彭桂公……乃澤公之二子……開基始卜居寶安縣龍山居焉。後因鄧姓由莞城而來,與祖為鄰。後龍山為鄧所僭,公之孫因徙居樓村,後子孫於萬曆年間復徙居於粉壁嶺,遂立圍以居。」粉壁嶺,即是「粉嶺」一名的前身。 今期介紹的粉嶺範圍較大,包括粉嶺圍、聯和墟及安樂村,除了自行安排交通道工具外,最方便的就是乘坐港鐵集體運輸系統。 乘坐港鐵東鐵線到達粉嶺車站,由A出口出站,取道粉嶺名都商場,商場入口梯級設有輪椅升降台,穿過商場沿連接商場的行人天橋到達新運路;或由沿粉嶺車站C出口經過斜道出站,上行人天橋到達新運路。 粉嶺彭氏 由新運路步行數分鐘便到達粉嶺圍;另外由新運路轉往沙頭角公路龍躍頭段,穿過行人隧道便可到達聯和墟,由聯和墟穿過行人隧道到達安樂村黃帝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