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置業印花稅2024必看攻略!(小編貼心推薦)

今時今日,若論保值及增值能力,無論如何一定是「磚頭」。 港樓神奇之處,在於過去十年長期處於升值狀態,只要物業升值到一定地步,即可重新承造按揭(即加按或轉按),以獲得流動資金,投資增值。 ▲買樓 或租樓,只要一涉及私人屋苑,不論是樓齡達數十年的老牌屋苑,或剛入伙新樓,亦需支付由屋苑製定的管理費。 近年各大新盤因為以會所設施及多元化的管理服務作招徠,因而令管理費水漲船高,有豪宅盤甚至每呎10元!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如因有法庭令離婚或遺產繼承而轉名,轉名後即時賣樓,可免SSD額外印花稅。

擁有

部份人會問,如果本身是繼承遺產的話,需否繳付「從價印花稅」,又或者如果本身已持有物業,但因親人離世要繼承物業,究竟又需要支付「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呢? 因為根據條例規定,任何人以「遺囑」或「無遺囑」的情況下,繼承了物業並不需繳付「印花稅」。 假設買家新購入的物業為300萬元,由於舊居尚未沽出,故他需要支付100元的「新住宅從價印花稅」,但新居入伙後一年內,他成功沽出了舊居,故可向稅局申請退回多繳的稅項。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稅局會退回「450,0000元 – 100元」,相當於449,900元的款項。 不過比起聯權買入的方式,需支付15%「新住宅從價印花稅」及15%「買家印花稅」慳了一點。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獨家A.I.按揭評估

另外,換樓客如果買入新物業時,未有出售舊物業,亦需要繳付15%的印花稅。 不過,按法例規定,如果在買入新物業後6個月內,出售其舊有物業,則可以申請退還部分印花稅項,以稅務局批核為準。 【林鄭Plan】放寬按揭首期與供款指南 【施政報告2019】宣布放寬首次置業人士按揭成數,措施被視為樓巿首度「減辣」,新制度下置業門檻大幅降低,當中以600萬至1,000萬元的住宅… 【新盤付款】屯門海皇路項目供樓優惠及按揭攻略… 新界西北近年有不少新盤推出,最新就有屯門新盤海皇路項目,由於市場反應踴躍,發展商日前再加推50伙單位應市,折實價552.43萬元起。

  • 因為退稅是需要買入第二層樓後,一年內賣出舊物業,但撻訂不算是沽出,所以稅局有權不退稅。
  • 一般準則,在置業時其中一方沒有持有物業,但另一方持有物業,稅局不會視乎持有物業的一方是否「近親」,一律視為「已持有多於一層香港住宅物業」看待,故他們需繳交更高稅階,即「新住宅從價印花稅」。
  •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
  • 首先,首次置業在買樓的世界中,不一定要求買家或借款人從來未擁有過物業。
  • 款額為 750,000 元 (即 500 萬元 x 15 % )。

下列的從價印花稅表說明,物業稅項是不同樓價根據不同稅率計算得出,首次置業人士最高繳付的稅率為4.25%。 不少置業初哥部署置業計劃時,以為支付首期便能上車,但其實在置業流程中涉及不少額外費用,包括印花稅、經紀佣金、律師費、利息支出、裝修費用等,經絡按揭教大家計計數,讓置業計劃更加完滿。 若以該稅階的樓價上限300萬元計算,即須繳付的從價印花稅金額從4.5萬元大減至100元。 經律師確認樓契和合約都沒有出錯後,就可簽正式買賣合約。 同時需要繳付大訂,大訂與細訂相加一般相當於樓價的10%。 之後,你的律師會代你將合約打釐印、繳付印花稅及於土地註冊處登記合約。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住宅印花稅種類

讀者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要自行判斷及審慎處理,更要自行掌握市場最新變化。 若不幸招致任何損失,概與本網頁及相關作者與受訪者無關,本網頁概不負責 。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近期有名人以「首置身份」買樓,比方在4月,瑞信亞太區私人銀行大中華區副主席陶冬以「首置身份」購入九龍站擎天半島一個632平方呎單位,成交價2,200萭元,呎價34,810元。

因為除了首期外,其他支出尚包括經紀佣金、印花稅、按揭保險費、律師費和雜費(見表二)等。 以購買400萬元物業為例,除40萬元的一成首期外,另有約17.4萬元的按揭保險費,以及約14萬元的其他支出。 他指貸款人要做好風險管理,建議最佳供款年期為25年,因可自製「保險掣」。 當貸款人未來遇到資金周轉不靈、想轉按或增加現金流作生活額外開支時,亦可向銀行提出延長供款期的要求。 另部分資金較鬆動的業主,亦想提早供滿一層樓,然後再供多一層。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壓力測試個案例子備註

大家需要注意,對於「無契樓」只有部分銀行願意接受申請,同時需要有律師樓願意孭飛,證明該物業屬於「良好業權」,才可以申請銀行按揭。 對於買入「無契樓」,風險相對較高,客人需衡量風險。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答:無申請按揭保險嘅情況下,$1000萬以上物業最多可以5成按揭;$1000萬以下物業最多可做6成按揭或$500萬(以或低者為準)。 如申請按揭保險,$1920萬或以下物業最多可借960萬。 另外,如果準買家本身已持有住宅物業,可以將該物業「轉名」予父母、配偶、兄弟姊妹等親屬,那準買家便可以以較低的第二標準稅率繳稅,惟轉名亦需按第二標準稅率付印花稅。

此外,上文提及符合資格的兩種人士,在按揭成數上都會有不同。 如果業主未曾擁有過物業、也未有借過按揭,申請人可以享較低印花稅率,並能借盡按揭成數。 但如果業主現時沒擁有物業、但為他人的按揭擔保人,業主可借的按揭成數則由機會受影響。 雖然首次置業按揭樓價上限放寬,預計將會刺激樓價千萬元左右的住宅成交量,不過這對按揭申請人的入息要求也相對提高,在決定置業前需要審慎考慮財政狀況及還款能力。 政府消息人士表示,在稅階調整後,樓價200萬至1,008萬元物業的稅款會有所減少,強調該項措施涉及稅款不大,一般置業所繳交只是涉及約數萬元,入市誘引不大,不會大幅刺激樓市。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香港樓市2022:新按保措施下首置與非首置按揭成數

若以400萬樓價,採用浮息按揭(即H/P按),分30年供,一次付清按揭保險的費用為樓價的4.35%,共17.4萬元。 揭保多數是一次付清,因為每年支付保費將,供到第3、4年,便己經貴過一次付清。 而且銀行可將按保納入按揭貸款內,連同折扣優惠,更可節省開支。 答:一般情況,客人會以按揭利息高低及現金回贈多少作考慮。 而除此以外,銀行審批按揭所需時間,罰息期長短及是否有高息戶口亦為申請人需要考慮嘅因素。 答:若買入嘅係現契物業,有機會出現缺失樓契正本嘅情況,俗稱「無契樓」。

一句話總結,破產是一種法律程序,以宣告該人士已無力償債予債權人。 據本港《破產條例》,破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收集和變現破產人的全部資產」,把其攤分給債權人,或者,因為調查過無力償債的原因,而懲罰違反破產法例條文規定的破產人。 在破產令頒布至整段破產期間,破產人須與破產管理署充分合作,並將其資產移交變現,亦需要提供債務、財務交易等資料,以下是破產人將可能受到的限制: 頒布破產令後, 破產後對生活有何影響? 一旦法院通過破產呈請並頒布破產令後,債務人在日常生活或花費方面都受到限制。 除非有充份理由,否則破產人不能有過份名貴、奢侈的消費。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首次置業計劃懶人包

交印花稅,又稱打釐印,物業轉讓涉及契約文件,以證明業權誰屬, 打釐印的目的,是要為文件確立法律效力,以得到法律的保障。 沒有打釐印的話,不能作為呈堂證供,即法庭不會受理。 繳付多少印花稅,主要視乎樓價,以及買家的身份,還要視乎有沒有因遲交而罰款。

標準

假設你購買的物業價值為700萬,你則需預留樓價的3.75%,即26.25萬作買樓印花稅之用。 不過如果屬於非首置人士,則要支付從價印花稅第1標準第1部稅率15%,即90萬元($6,000,000 x 15%),所以買第二層樓時,必須留意身份這個問題。 這些物業印花稅看似複雜,計算方法與條件又各有不同,難免令首置新手不知如何入手。 其實買樓印花稅的多寡主要被4大因素所影響,只要清楚了解這些因素就能輕易了解自己需要預留多少印花稅開支。 在二手市場揀選心水單位,跟業主談好價錢,雙方須簽署臨時買賣合約,買方應由樓價的3%提升至5%交付「細訂」,以免賣方反口。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買家印花稅

僱主不可因僱員參與職工會或職工會的活動而解僱僱員。 僱主在未與因工受傷的僱員達成工傷補償的協議之前,或在有關的評估證明書仍未發出之前,不可解僱僱員。 一旦僱主在上述情況下選擇解僱該名僱員,即屬違法,可被檢控,一經定罪,最高可 被罰款 10 萬港元。 如有任何有關報稅、會計的疑問,我們歡迎閣下的查詢。 萬一遇上財政困難而需要申請破產,將對破產人造成生活上諸多不便及嚴重的後果,一旦破產程序完成,法院正式頒布破產令之後,破產人的資產及生活將受到規限。 本篇綜合有關破產的資訊,讓讀者了解個人破產後可能面對的負面影響。

之後在提名太太成為唯一持有人時,只需繳付100元印花稅便可以。 由於有聲音認為境外資金是本港樓價高企的主因之一,故特區政府在2012年10月27日起,針對境外買家徵收買家印花稅 。 所有非香港永久性居民在簽訂住宅物業的買賣合約時,便要額外繳交15%的買家印花稅 ,但根據《施政報告2022》的最新指引,合資格外來人才,成為香港永久居民後,首置物業可退還買家印花稅。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雖然在上述定義當中,首次置業是不可以擁有物業,但在「先買後賣」的情況下是例外的。

第一次置業印花稅: 置業首期以外支出 慎選火險慳8成保費

以800萬單位為例,30%的稅費為240萬、15%的稅費為120萬元,而3.75%的稅費則僅為30萬,分分鐘相當於一個首期。 這也就是為甚麼,新香港人/港漂會在獲得永久居民的身份證後,立刻買樓;而永久居民如果想要買第二層樓,也會想方設法自製首次置業資格或首次置業條件,特別是首次置業夫婦。 在銀行或按證公司角度,首次置業是指未持有任何香港住宅物業,不論是過去從未置業的人士,還是已經賣樓人士,或者曾經與其他人擁有物業但已經「甩名」,只要現時手上沒有住宅物業,也符合首次置業的定義。

合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