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籬徙置區6大優勢2024!專家建議咁做…

第五期重建計劃樓宇於2012年5月入伙,其中美益樓地下,預留地方作為展覽廳,展示石硤尾邨文物與歷史。 改建的18幢徙置大廈當中,有10幢H型第一型徙置大廈拆除中間廁樓,令兩翼成為獨立的樓宇,涉及徙廈第1、2、14、16至22座,改建後的20座樓宇重新編號由15至18座及25至40座。 只有較後興建的第24、25及29座(後來的第8、9及14座)採用單幢式設計,當中第29座為全邨唯一的第二型徙置大廈。 分別是嗇色園可寧耆英活動中心(於石籬一邨石俊樓)、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於石籬大隴街及石籬一邨石安樓設有分部)、嗇色園可安老人宿舍(於石籬一邨石寧樓)及仁濟醫院藝進同學會長者護理院(位於石籬二邨石佳樓及石華樓地下至1樓)。 )的石排街公園,內有排球場、籃球場及小型足球場各一,將成為葵涌地區第二個大型運動點。 隨著石籬邨10-11座於2023年拆卸(拆卸時樓齡長達57年,是眾多被拆的第三至六型徙置大廈中最長壽者),第四型徙廈终于成為歷史。

現存僅有一座第一型徙置大廈:石硤尾邨第41座(美荷樓)為全港首批落成的徙置大廈之一,因有歷史價值而保留,已活化為青年旅舍。 不過從相關學校的設計上,學校雖然與第五型徙廈的設計模稜兩可(統稱為「火柴盒小學」),初期的牛頭角下邨第4、5座第五型大廈與一所「火柴盒」小學連接,但後期已經改為獨立式設計,不再相連著徙廈,及後部份位於非徙置屋邨的同類校舍再加建一層作禮堂之用(而此等學校設計一直沿用至1981年為止)。 此外,亦有23座第四型大廈會連接一至兩所「火柴盒」小學,方便邨內學童上課,包括慈雲山邨其中八座、藍田邨其中四座、石排灣邨第4、5座、石籬邨第4、8座、元朗邨第3、4座、柴灣邨第13座、牛頭角下邨第3座及東頭邨第22座,可以90度或直線連接於樓宇末端外,又或以90度連於樓宇中部。 原裝第二型大廈只有大窩口邨第6座、東頭邨第9座及第11座是單幢式設計,所有單幢式第二型均不設天台學校。 至於疑犯如何闖入單位等案件細節,吳廸深稱警方仍在調查當中,強調警方非常重視今次案件,並會循不同方向,包括疑犯動機、與事主關係、精神狀況等繼續調查。

石籬徙置區: 公共運輸

,又譯石梨邨),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石籬的一個公共屋邨,原於1966年起落成入伙,於1985年起陸續重建,項目編號為TW17RR(石歡樓則為TW34)。 由於家庭用電量提升,導致不少後期興建的徙置區,以及屬甲類屋邨的第七型徙置大廈,時常因供電不穩而停電。 石籬徙置區 因此,政府於1980年代尾起,為此等屋邨加建額外的變電站;然而,由於第四及六型徙置大廈需於短期內拆卸,為該等樓宇作出同類加建不符成本效益,此等工程僅於較遲或不用拆卸的第五及第七型徙置大廈進行。 因為第三型徙廈的設計仿照舊型政府廉租屋,樓宇比第一、二型徙廈纖細令座數更多,因此棄用以往徙置區以英文字母作為座號的做法,一律以數字作為座號。 徙置區源起於1953年的石硤尾大火,之後香港政府在鄰近山邊興建多層式大廈(「徙置大廈」)安置災民,即香港首個公屋「石硤尾徙置區」(今石硤尾邨)。 今日(30日)是年廿八,石籬中轉屋居民趁過年前舉行貼揮春活動,又步行到房屋署辦事處貼上標語。

由於石硤尾健康院的位置並不方便,深水埗區議會在2010年1月通過了一項動議,促請政府抓緊石硤尾邨第6期重建的機遇,進行重置石硤尾健康院計劃。 為使上述3塊地台用地的設計布局更符合效益,建議把該等用地由「住宅(甲類)」地帶及「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改劃為「住宅(甲類)1」地帶,以便把有關用地合併,並規定須在該「住宅(甲類)1」地帶內興建一間政府診所。 考慮到南面的毗連綠化山丘(主水平基準上約80米)能發揮視覺調劑的功能,亦會在有關用地施加主水平基準上80米/110米的梯級式建築物高度限制。 值得一提的是,美禧樓及美柏樓乃是全港最後兩座按照「整體重建計劃」興建而落成的大廈。 第二期位於窩仔街與偉智街之間,前第8-13座位置,建造兩座公屋大廈美薈樓、美亮樓及石硤尾邨綜合服務大樓,由有利建築施工,於2012年5月入伙,為鄰近白田邨1-3及12座重建提供主要安置單位。

石籬徙置區: 安置大火災民

1953年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8,000人痛失家園,無處棲身。 政府立即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臨時安置災民,本港徙置區稍見雛型。 政府其後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於1954年年底建成,即現今的石硤尾邨,為香港公營房屋發展計劃揭開序幕。

平台

石籬中轉屋樓齡近60多年,保養情況堪憂,石屎剝落問題嚴重,在過去五年間,當局每年平均花費約300萬元維修保養。 臨屋區前身為1964年設立的安置區,初時的安置區只提供街喉和旱廁,居民須自行用木板或鋅鐵搭建平房。 1976年開始,本港有「半建成」的臨時房屋,由木屋和鐵皮屋演變成有木柱屋架、石棉瓦頂、地台、水電和水廁。 直到1985年,由房委會負責興建臨時房屋區,安置有關居民。

石籬徙置區: 位於香港葵青區的公共屋邨 / 維基百科,自由的 百科全書

五十年代的中華民國「雙十」國慶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石硤尾徙置區41座(後改稱美荷樓)掛上孫中山與蔣介石的巨型畫像。 台灣電視台在民國68年(1979年) 石籬徙置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報道香港民間慶祝中華民國「雙十」國慶的情景,在一些地區,熱鬧情景堪比過年。 第24座比第21至23座遲3年落成及只有半幢,亦不設大堂入口及沒有升降機服務,而24座信箱設於第23座大堂內,要從第23座進入或第24座側門才可到達第24座。

而民坊將會同長春社「糧善關愛坊」合作,喺街市建立食物回收平台,下周起逢星期一、三、五晚上於街市回收食物,派發畀有需要嘅人。 另外民坊亦會喺街市推出「原區就業」計劃,優先聘請石籬街坊,希望為當局創造更多就業機會。 原來它的設計者,正是一位熱心藝術教育、曾經在香港工作的美國藝術家。 石籬中轉房屋由第十座及第十一座兩座大廈組成,合共有1,928個單位,於1960年代建成時原為公屋,後來分別於1999年及1997年改建為中轉房屋。

石籬徙置區: 設計不斷改進

此外,石籬(一)邨除石泰樓及石安樓外所有大廈均採用美式編層法(即不設1樓);石泰樓、石安樓及石籬(二)邨所有大廈則採用英式編層法(即設有1樓)。 由於原1960年代落成的石籬(一)邨用地,在重建後大多劃為休憩或公共用地(包括今日的石排街公園、慈幼葉漢千禧小學及石籬商場一期),只有石安樓及石泰樓是在舊邨原址重建而成,因此令石籬擴展區的樓宇成為現時石籬(一)邨的大多數樓宇。 )是香港新界葵青區上葵涌兩個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之一(另一個為寧峰苑),位於梨貝街對上的山坡上,項目編號為TW24。 原為石籬邨內其中一個籃球場,毗鄰石籬邨石興樓,共有兩座樓宇,在1999年落成。

  • 徙置區命名為「石梨新區」,後更名為「石籬新區」,亦有人稱之為石梨貝邨,於1966年落成。
  • 1980年代起,政府推行「整體重建計劃」,計劃全面重建徙置大廈及廉租屋大廈。
  • 原本政府決定把所有徙置大廈全部清拆,石籬邨第四型徙廈第10座和第11座也包括在內,計劃名為石籬邨5、6期。
  • 2017年,領展將石籬商場等17個物業轉售基滙資本,現時由基滙資本旗下的「民坊」品牌營運。
  • 除了民主黨一度控制石籬區內兩個區議會議席外,更由於曾任黨主席的李永達,曾在1985年至1994年間出任本邨的區議員以及區域市政局議員,故此李永達在2008年香港立法會選舉中,於石籬邨兩個選區的票站共獲得超過3600張選票。
  • 將要消失在大眾眼前的石籬邨第十、十一座屬於第四型徙置大廈(Mark IV),這一類型的徙置大廈建於一九六五至一九六九年間,原本共有六十五座,分散在全港各區。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國共內戰爆發,大量中國大陸難民移港定居,由於當時香港政府鮮有為低下階層制訂房屋政策(僅模範邨、上李屋邨率先提供出租單位,為全港首兩個公共屋邨),所以很多難民在山邊搭建木屋來居住,但這些木屋設備簡陋,衛生環境惡劣,加上木屋的密度高,所以經常發生火警。 於1953年12月25日晚,石硤尾木屋區發生了史無前例的大火,造成3死51傷,並導致58,203人無家可歸,促使政府直接介入房屋供應,市政局成立「徙置事務緊急小組委員會」,1954年2月,在災場原址興建首批兩層高的包寧平房,以安置火災災民。 新設計結合早期第四型所提供的獨立廁所,並向每個家用單元抽入獨立的供水。 政府早於《2020施政報告》中提出,於2022年底前清拆石籬中轉房屋,以作公營房屋發展用途,預計可於2028年提供約1600個單位,惟有受影響居民因未獲原區安置,感到不滿。 石梨貝擁有最少兩個青少年服務中心:香港遊樂場協會上葵涌賽馬會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位於石籬一邨石俊樓)及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位於石籬大隴街);邨內則擁有小型的兒童遊樂場、籃球場及室內羽毛球場。

石籬徙置區: 建築

)是香港首個由政府興建的公共屋邨,位於九龍深水埗區的石硤尾,在1954年最早期建成入伙的徙置大廈,於1973年開始首次改建及重建工程,其後採用的舊長型大廈及新落成之非標準型樓宇分別於1977年至1984年間、2007年至2019年入伙。 徙置大廈(第41座美荷樓除外)於2007年6月20日拆卸後,第二及五期重建工地已在2009年4月19日展開地基工程,於2012年5月入伙,並接收部份2012年蘇屋邨重建二期及2013年至2014年白田邨舊邨受重建影響的租戶。 石籬徙置區 而石籬邨的第10和11座:曾作為中轉房屋用途,除美荷樓外,亦為香港最後兩幢仍然用作居住用途的徙置大廈。 至2020年11月,政府在施政報告中正式宣佈,將在2022年12月拆卸重建石籬中轉房屋第10及11座,並於2020年12月8日起給予為期兩年的遷出期,可於2028年完成重建,將提供2,600單位。 至2023年1月16日,隨著以上樓宇正式封閉並準備拆卸,除美荷樓,由徙置事務處興建的大廈成為歷史,而石籬邨歷時39年的重建工程亦將告結束。 由於電梯大堂不再設置單位,並設置空中平台取代部分大廈頂層小型單位,使大廈整體公共空間面積擴大。

拆卸

分別為美薈樓及美亮樓,另設有停車場及樓高8層的服務設施大樓,亦設有地舖。 其中2棟公屋之間設有平台連接,平台層有休憩空間和小型公園,平台亦設住宅大堂,並預留了天橋口作連接日後第20座重建後的新平台。 第二期重建計劃最低幾層的間色模仿原址第一型徙置大廈,由周余石建築師事務所設計,由領先管理有限公司負責管理。 另服務設施大樓7樓將會用作重置因白田邨清拆而搬遷的小型公共圖書館,命名為石硤尾公共圖書館。 2017年,上述的重建計劃再得以提上日程,但曾一度陷入膠著狀態。

石籬徙置區: 「第一型」徙置大廈僅餘美荷樓

與現場相隔750米的安捷街遊樂場,本月9日凌晨1時40分,遊樂場內的滑梯起火,火勢猛烈,消防員到場將火救熄,事件中無人受傷。 惟滑梯付之一炬,消防在火場發現助燃劑氣味,相信有可疑,轉交警方列縱火案跟進。 葵涌區在本月先後發生遊樂場被縱火事件,警方正調查兩宗案是否有關連,追緝緃火狂徒歸案。

選區

在2015年香港區議會選舉中,石籬南選區區議員,民主黨成員兼支聯會常委梁國華爭取連任,但最後敗於親建制派政黨新民黨成員吳家超,令泛民主派在石籬邨損失一席,不過該席已在2019年香港區議會選舉成功奪回。 石籬商場天台設有籃球場,在2021年6月翻新完成後,地面由二萬對回收運動鞋製成的Nike 石籬徙置區 Grind舖設而成,並由著名插畫家James Jarvis負責設計球場地面的動態圖案。 石籬徙置區 球場命名為「石籬Grind主場」,將在同年6月25日對外開放。 自1950年代起,不少難民在今石籬邨一帶築寮屋農舍定居,該地原被稱為石梨。 後來香港政府在該處開山闢地興建徙置區,並命名為「石梨新區」,後更名為「石籬新區」。 絕大部份採用此設計的校舍早已隨徙廈遷拆,首三座被拆卸的「火柴盒」小學,也是與第四型大廈相連,不過屬原型設計,於1965年啟用的獻主會溥仁小學校舍卻碩果僅存,但相連徙廈已不復存在,而屹立於徙廈原址的東匯邨匯智樓低層亦採取挑高設計,並將原校舍後樓梯的設計修改,以免影響新公屋的施工。

石籬徙置區: 重建

遊樂場內大部分設施被燒毀,其中滑梯嚴重焚毀,消防經調查相信起火原因有可疑,交由警方接手偵辦,案件列作縱火處理。 而遊樂場內大部分設施被燒毀,其中滑梯嚴重焚毀,消防經調查相信起火原因有可疑,交由警方接手偵辦,案件列作縱火處理。 有居民透露,他們要求以拆遷的形式上公屋,而不是想打尖排隊上公屋,另有人認為搬至屯門,會令休息時間減少,車費增加。 以街道標分則是青山公路葵涌段以東、大隴街以南、石梨街以西。

建築

第二型徙廈於1960年在東頭邨出現,主要分布於新九龍、荃灣和葵涌一帶,與第一型徙廈相同,樓高5至7層,沒有設立升降機,住客沒有獨立廁所和廚房,在兩翼之間的相連梯間設有公眾浴室和廚房。 但與第一型最大分別的就是第二型是由三條梯間相連兩翼的,以致徙廈俯瞰外觀呈「日」字形;而第一型的就只有一條。 值得一提的是第二型大廈的「日」字四角會出現面積較大的單位,這些單位內更設有獨立廁所和水喉,主要是編配給擁有地契的寮屋拆遷戶,這些單位又有俗稱為「地主房」。 石籬徙置區 隨着啟德機場的遷出,香港的土地需求增加,故獲改裝的第一型徙廈因應「土地浪費」為由,加上石硤尾邨打斷廁樓後樓宇出現傾斜的問題需要以石屎架支撐,而於1991年至2008年把這些徙廈清拆重建。

石籬徙置區: 公共交通

葵青區區議員林紹輝歡迎有關安排,「千幾個單位,但係得300幾戶,其實居民都心裏有數」。 他期望有關當局把握石籬中轉房屋重建的機遇,重建及改善區內環境,尤其增加康體設施比例,包括興建中央公園、改善天橋接駁以及增加車位供應。 香港房屋委員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今日(8日)公布石籬中轉房屋的遷置安排,預計的2022年12月清空中轉屋重建,房委會將為現時約330戶(約590人)提供「提前配屋計劃」,居民可提早一年上公屋;而未能能獲派公屋的居民,將獲安置入住屯門寶田中轉房屋。 而所有符合資格的受影響住戶,將能按住戶人數獲發為數10,270元至30,600元不等的「住戶搬遷津貼」,以協助他們支付部分搬遷費用。 據房署介紹,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室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須使用設於兩翼之間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

石籬徙置區: 公共屋邨食水含鉛超標事件

第七型徙置大廈,在房委會系統中與政府廉租屋、屋宇建設委員會興建的長型大廈一併算作「舊長型大廈」,是香港房屋委員會與徙置事務處合併後,於1974年至1982年間竣工的公屋大廈類型。 而隨著家庭用電要求提高,第七型徙置大廈原有供電系統因無法負荷,而時常發生故障停電。 因此,絕大多數第七型徙置大廈均已於1990年代初加建新變壓器房,以提升供電可靠性。 七型徙廈早在房委會成立前已完成設計,但嚴格來說,這些大廈在房委會成立之後才落成,因此屬於「甲類屋邨」。 直至目前,已展開或擬議的七型徙廈重建只有兩個:白田邨(第七型大廈部份)及美東邨。 第2期重建成兩幢40層十字型的非標準設計大廈出租公屋,於2012年中入伙。

石籬徙置區: 第一型

牆壁的上方重現昔日屋邨的走廊及鐵閘,更有一枝枝「晾衫竹」,四處貼上昔日的舊海報及告示,並參考從前的字款,將當年徙置大廈的風貌重新呈現。 石籬邨前身是石籬徙置區,基滙資本民坊早前完成活化石籬街市工程,將昔日的舊街市變成「老香港」,街市化身在舊屋邨的「天井」內,重新呈現當年徙置大廈的風貌。 至於街市的另一部份,則改造成美食廣場,除了營業至凌晨12時外,餐桌上更有一片片「紅白藍」帆布「遮頭」,別具大排檔風味。 民坊致力將科技融入社區,推出「石籬商場」一站式儲分手機應用程式,提供街市最新資訊及優惠,為街坊帶來便利及快捷的電子購物體驗。 街坊登記成為會員後,凡在「石籬商場」消費,即可透過手機應用程式或實體會員卡儲分,換取雜貨糧食及其他驚喜禮品。 未來,民坊會運用大數據了解街坊的消費習慣,以街坊需要為本,推出更多元化的市場推廣活動。

另外第五型是唯一一款落成時便設有梗房單位以安置住戶人數較高(11人或以上)的家庭。 石籬徙置區 臨時房屋消失後, 房委會將部份徙置大廈及政府廉租屋大廈改裝成中轉房屋 。 由於興建中轉房屋需時,及需要安置臨時房屋區的居民,當局首先於1996年暫時把原本拆卸重建的石籬(二)邨第10座和第11座、葵盛東邨第12座翻新為中轉房屋,即石籬中轉房屋及葵盛中轉房屋。 1998年,房委會再分別於西貢和元朗興建第一批新建的組件中轉房屋,即西貢中轉房屋和朗邊中轉房屋,但目前已清拆。 第六期位於石硤尾邨東面,設兩幢樓高33層的公屋樓宇,提供1,056個租住公屋單位,有3,700人居住,於2019年12月6日起入伙。 而休憩設施位於3樓平台,設施包括羽毛球場、兒童遊樂場、長者健身設施及棋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