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實用主義、現代主義的大氛圍底下,各範疇的人都在各師各法,「講下去,香港電影都是這種精神,我試試這樣得唔得的狀態,不只給香港人看,全東南亞華人都看着。可不可以做一些東西是全球華人都適用呢,起碼在想像上切合,所以五十年代其實創意爆棚」。 由於是次活動開放時段有限,並須實施人流管制,想參觀「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活動的話,大家需要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再電郵至表達興趣並提交香港身分証號碼首四位數字。 若未能到場參觀或未獲揀選的話,可留意4月中起亦設有網上虛擬導賞。 皇都戲院內部 首先,古咨會現在才即將完成確認戰前的1,444幢歷史建築的評級,而戰後建築評級清單就有234項,當中只有70多項完成評級,進度緩慢,皇都戲院恐怕在獲得評級前已難逃一死。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屋宇署公布,今年5月批出25項住宅及商住發展的建築圖則,意味多個發展項目可於未來陸續上馬;矚目為新世界2020年以強拍47.76億統一業權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項目獲批2幢19至27層高商住大廈,住宅可建總樓面約201566方呎,另有183676方呎非住宅樓面。 2015年,灣仔同德押面臨清拆消息傳出,有民間團體請求吳韻怡伸出援手,為同德押撰寫建築物評估報告力證它價值,那是她第一次參與民間保育行動。 不過,最後一棟香港三級歷史建築,還是最後在迅雷不及掩耳間被拆卸,不少人開始反思,香港保育工作的步伐是否來得太遲,「那次的失敗,我好深刻的感覺是,如果要做保育、要爭取有人關注,就一定要盡快做。」她言語間滿是遺憾。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花卉展覽3月復辦維園實體展 「繡球花」為大會主題花
Culture for tomorrow由新世界行政總裁鄭志剛創辦,主力舉辦建築設計及文化創意活動,鄭志剛亦有意效法當年歐德禮推動娛樂事業的初心,令皇都戲院「形神俱備」地重生,值得表揚。 新世界發展旗下公司成功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的100%業權,其後開展香港近年少有、由私人發展商主導的大型古蹟保育項目。 談規模,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其實並非獨一無二,比如同期開幕的樂宮戲院比它還大,披頭四更曾登台。
- 基於當年香港的交通條例禁止在英皇道停車,以至建築師為戲院設計了一個可容納五十輛汽車的地下停車場,以方便觀眾泊車,是當時全港首創,更堪稱為全遠東地區絕無僅有的設計。
- 吳韻怡說,這些痕迹仍未拆去,例如在戲院堂座底下的舊男廁,仍能看見天花呈梯級形。
- 時空隔了六十多年,關於戲院的痕迹,並不如古蹟辦說的無法想像,這次進入戲院,吳韻怡發現除了戲院結構與配套如放映室、洗手間等仍存在,舞台的痕迹也未消失。
- 在籌備活化保育皇都戲院的過程中,新世界為了還原真實故事,找了數十位街坊口述歷史,用盡方法收集舊照片、舊戲票,花了不少心思和功夫。
- 就保育進度方面,保育團隊去年已運走及妥善保存皇都內部具歷史價值的物件,包括戲院座椅、商舖招牌等,並已分析皇都戲院的地基結構,今年亦勘察皇都各處結構狀況,尤其天台部分,並用上「敲鎚勘察」方式。
唯古蹟辦認為戲院的內部改動太大,已失去原有戲院功能,原真性的價值相對較低。 活現香港曾邀請就讀建築系的已故演員曾江,考慮其從上海而來並在少時經常流連北角的背景,為保育皇都戲院拍攝短片。 2020 年 10 月位於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批出強制拍賣,由新世界發展正式取得業權,宣佈將盡力復修並保育這座屬一級歷史建築的戲院。 在皇都戲院展開復修並建構成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前,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讓人親歷皇都的昔日輝煌。 皇都戲院曾有不少風光時光,又播放過不少經典電影,新世界前年宣布復修及保育,經過2年多的歷史研究、搜集文物、記錄口述歷史等,重整皇都戲院不同面貌「文化樂章」。 隨今次踏入70周年紀念活動,新界界並發布全新有復刻元素的「皇都戲院」標誌,仿照標誌的天台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建築作致敬,用色也採用戲院酒紅色帷幕及金色作主調,寓意保育重啟後傳承過去輝煌娛樂文化。
皇都戲院內部: 立即下載 Yahoo 新聞 app
另外,保育團隊去年已運走及妥善保存皇都內部具歷史價值的物件,包括戲院座椅、商舖招牌等,並分析其地基結構,今年亦勘察皇都各處結構狀況,尤其天台部分,並用上「敲鎚勘察」方式。 皇都戲院外形不算宏偉,但天台上的混凝土桁架結構令人印象深刻,在北角街頭份外顯眼,像是一個大型的公共雕塑,訴說城市的故事。 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 所興建,於1952年建成。 建築設計由建築師劉新科及 George W 皇都戲院內部 Grey 主理,採用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設計理念。 40至50年代,不少上海人因為國共內戰而南下來到北角聚居,有商人參照當年夜夜苼歌的上海,在北角開設戲院、舞廳等娛樂場所,令北角有「小上海」之稱。 當時,熱愛音樂的香港文化界傳奇人物歐德禮(Harry Odell)看中了「小上海」的發展潛力,立下宏願要把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帶來香港,於是創辦了璇宮戲院。
在未有大會堂之前,皇都是香港重要的音樂表演場地,其後也是西方電影和粵劇的重要表演場地,曾見證過1950至1970年代北角的「小上海」光輝歲月。 北角曾是上海人的聚居地,隨他們在國共內戰時南來的還有夜總會、遊樂場,但這些娛樂場所大多敵不過歷史的洪流,唯皇都戲院仍殘存著。 香港新聞網11月8日電 香港新世界發展前年宣佈複修及保育一級歷史建築皇都戲院,經過兩年多,目前進度理想,保育團隊正準備複修外牆及內部,並已在坊間和建築物內搜集近千件文物,亦向約50位與皇都相關人士訪談口述歷史,全面瞭解皇都過去。 皇都戲院內部 今次體驗活動以全新手法活現舊香港,亦連結了新一代年青藝術家參與其中,當中包括90後電影海報畫家「無紙用」林嘉恒為活動進行創作。 他一直醉心香港電影,以數碼化技術配合年輕人的幽默觸覺,結合皇都歷史和文化元素,創作了多款電影海報,包括於皇都商場外牆,繪畫了一幅「全院滿座」的海報,以懷舊風格呈現電影經典角色的獨特韻味,有趣生鬼,亦為熙來攘往的英皇道增添一個「打卡位」。
皇都戲院內部: 昔日
她又透露,顧問委員會於過去兩年開始收集文物、戲條文件,以及進行歷史訪問,收集了許多無形的資料,認為對團隊在保育方向有很大幫助。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 (前身為璇宮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亦是昔日北角「小上海」的歷史見證。 集團聘請了國際及本地精英建築保育團隊,以及具份量的顧問委員會,正致力制定全面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新世界發展延續皇都戲院未了經典,首辦代入式(immersive)歷史體驗活動《尋找你我他的皇都》。
本身是建築文物保護師的皇都戲院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吳韻怡表示,期望方案着重社區連繫,讓市民將來可進內使用場地和參觀。 皇都戲院內部 最終改寫戲院命運,卻是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火災後戲院生意一蹶不振,終於在1997年結業。 直到2015年,戲院開始傳出業權被收購消息,皇都戲院再次引起市民注意,更吸引不少人偷偷去探靈。
皇都戲院內部: 「小福建」 昔日「小上海」
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Culture for Tomorrow於復修動工前,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重新演繹當年幕幕經典場境 ,一同探索你我他的的皇都故事,並於4月中起,透過網上虛擬導賞,務求線上線下重現皇都昔日的華麗傳奇。 舊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大廈,1997年結業。 由於皇都戲院擁有獨特的飛拱樓頂設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內部 新世界表示,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由上海走難來港的人士,在四十年代末多匯聚於北角落腳,帶來上海的生活文化,這裏又被稱為「小上海」。 皇都戲院的前身璇宮戲院,自1952年12月落成,當年的造價為250萬元。
他指,今次創作最大的考慮是需要做「舊化」,畢竟有歲月的痕跡,所以「要做番舊的感覺」;又提到創作前利用膠紙「劃位」以做好比例,創作時間近10小時。 他亦希望,是次創作子除了藝術層面,亦能夠成為另一個「打卡」熱點。 傳媒常稱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為「飛拱」(flying buttress),但正確說法應是拋物線型桁架, 簡單也可形容為「拱橋式」支架設計, 重點是它把戲院的屋頂由上支撐起來。 然而,「飛拱」一般是指把牆壁托起來的支架結構,此設計多見於古老教堂,如巴黎聖母院和香港堅道聖母無原罪主教座堂。 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分南北兩座,共有221個住宅單位,鋪位80個。
皇都戲院內部: 「香港廢人」阿K,在廢墟裡探索的記憶拾荒者
當中包括入口處變成復古的售票處,職員會向參觀人士派發仿製戲票和預訂戲票位置。 而場內的舖位變成展示與大廈歷史相關物品,包括舊戲票、仿製的戲院座椅、戲院員工制服和電影海報等。 參觀人士需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之後在網上填寫問卷,若內容能夠表達對保育或歷史等有興趣,有機會獲得邀請參觀,每日最多有300人入內參觀。
香港收藏家協會前會長張順光為今次展覽提供了部份展品,重溫皇都戲院的歷史,與讀者細說戲橋、戲票的特色。 作為有69年歷史、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皇都戲院不但見證了早年香港娛樂業的光輝歲月,其建築結構及布局亦極具保留價值。 戲院入口上方有一幅8米高、8米闊的大型浮雕,名為「蟬迷董卓」,出自中國當代嶺南畫派大師梅與天之手,意思為「貂蟬迷惑董卓」,取自《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派歌姬貂蟬色誘董卓的故事。 不過,以中西合壁風格著稱的梅與天,在「蟬迷董卓」中加入了希臘女神、緬甸舞姬等西方元素,令作品融匯了世界各地的藝術,配上作為國際演藝舞台的皇都戲院可謂非常合適。
皇都戲院內部: 評級僅三級 惹全城熱議
香港只是彈丸之地,卻是一個中西文化交滙的地方,上世紀 4、50 年代的舊香港,更是有一種璀璨繁華、五光十色的感覺。 佇立北角近70年的皇都戲院(前稱璇宮戲院),自去年新世界以47.76億元投得其大廈業權後,矢志作文物保育及活化項目。 在復修工程動工前,今起至本月30日在皇都商場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展出多項皇都及北角區發展的文物。 集團除了着手籌劃保育發展兼備方案,亦已開展皇都戲院的文物搜集及口述歷史計劃,暫時已收集到幾百件與皇都及北角一帶有關的文物,包括戲院告示牌、當年與片商簽訂的協議等,並會將有關收集得來的文物,於日後的皇都戲院內展出。 皇都戲院一直是北角和香港娛樂文化的地標,過去近七十載與社區一同見證香港和北角的發展。
對比璇宮的舊照片與今天的皇都,外觀變化着實不大,舞台仍然保留至今,香港大會堂在1962年落成之前,古典音樂會主要安排在皇都舉行,大有承先啟後的作用。 1964年開業的東城戲院,前身為萬國殯儀館,因此鬧出「全院滿座」都市傳聞,1974年結業後拆卸重建成為現時的東城大廈。 1978年開業的坪洲戲院,見證早期坪洲島上的工業發展,可惜島上人口只有數千人,不足以維持戲院經營,至1987年無奈結業,荒廢多年引來不少大膽之士到戲院探險。 皇都戲院內部 後來事件一直發酵,古諮會額外加快皇都評級,會議上,古蹟辦建議評為最低的三級,稱皇都保存原貌上得分較低,戲院結業後改為桌球會所,說無法想像現在的會所曾是一間戲院,不相信仍有戲院元素存在。 皇都戲院內部 自言由細已接觸港產片的林嘉恒,他在中學的時候已看到手繪電影海報而深受啟發,成立工作室後在人像畫中加入這種原素,及後成功跑出。
皇都戲院內部: 北角皇都戲院重溫歷年電影歷史!50年代舞台/懷舊海報/老戲院場景帶你回到過去
【明報專訊】去年底,早在九七年結業的皇都戲院突然成了新聞主角,事緣這座戰後建築正在古諮會等候評級的清單之上,但有民間團體發現業權被大規模收購。 另外連續三年榮膺全港書法公開賽冠軍的年青書法家陳家浚亦有份參與! 今次嘅創作融入左 50 至 60 年代與電影相關的設計風格,同時亦將經典書法融入細節當中,真系超獨特又有格調。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由上而下的評級機制已不合時宜,外國有不少由民間--即由下而上主動要求保育,可反映這些建築與人民的關係。 最近一周有一宗新聞引起筆者的注意,就是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的地標皇都戲院及相連的住宅物業,半年來一直被一地產商收購。
- 當年電影業蓬勃,皇都戲院的商場同樣興旺,每天人頭湧湧,但現已十室九空,只得一家西裝店營業。
- 談到活化保育,通常大家最關心的,是復修改裝過後,能否保留昔日的文化情懷。
- 古諮會委任了一個4人「專家小組」負責評審歷史建築,現時成員是專業人士和學者。
吳俊雄指,璇宮的獨特在於節目定位——首輪西片與不同領域的藝術並存。 首先是針對建築落成年期的成見,「有人認為壽命只有五十年多一點,太後生了,沒什麼所謂歷史意義」。 他稱,一直以來古諮會對很多年齡不足的建築物都不太傾向保育,因此這次作為戰後建築物的皇都戲院得以升級,在這層面上已是個重大突破。 他認為香港戰後歷史敘述多從一九六○年代講起,比較多講六七暴動後香港如何上軌道,麥理浩時期施政與民生,而一九五○年代卻常被忽視,「我覺得值得特別保育這一段,沒有五十就沒六十。五十年代好像是香港一百年歷史的中轉站,跟二三十年代中國那段歷史也扣得好緊」。 弧形立面加上外露桁架,成為了熙來攘往的英皇道的地標,從天後往炮台山方向望,老遠就已經映入眼簾了。 屋頂這獨特的桁架,更成為了陳果執導的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中的重要場景。
皇都戲院內部: 專家設計舞台 上演古典樂
由於是舊建築加上日久失修,令皇都戲院增添陰森氣氛,再加上2018年皇都戲院大廈後門門前發生奪命交通意外,令北角皇都戲院鬧鬼傳說、恐怖傳聞甚囂塵上。 吳韻怡也有同樣疑問,她問過當年將戲院改造成桌球室的建築師,「當年桌球室為了節省建築成本,沒有大改動戲院結構,只將戲院的座位用圍板封起,再升高地台及加上假天花,就成了現時的桌球室。」當年的無心插柳,結果促使皇都戲院往後能還原大部分原貌。 由於疫情關係,活動屬私人性質,屬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的人士有機會參加,由即日起至4月底可到有關網站登記,機構會揀選合適人士入場參觀,條件包括要對歷史文化、文物有多大程度重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