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哨淋巴結的概念是「淋巴結引流是循序漸進的」。 因此醫師可以先打染劑或用同位素方式找到患者淋巴引流的「前幾顆淋巴結」,再把這幾顆淋巴結拿去化驗,看這些淋巴結有沒有癌症轉移的證據。 假使離腫瘤最近的幾顆淋巴結都沒有癌症轉移,那我們就認為剩餘的淋巴結都是健康的,不需要做手術清除。
這些免疫治療藥物(例如Pembrolizumab)已經通過三期臨床研究結果證實,並受世界各地(包括FDA)批准於早期但嚴重或晚期擴散的三陰性乳癌中使用。 PARP抑制劑:PARP是一種細胞重要酵素,會助長因環境而造成的基因突變,由於在遺傳性乳癌患者體內,BRCA基因的功能不全,故利用PARP抑制劑藥物(如Olaparib)可進一步造成癌細胞凋亡。 臨床上可用於對一線治療產生抗藥性的擴散性三陰乳癌。 乳癌腫瘤已經大於5厘米,以及有4至9個淋巴結被癌細胞入侵,癌細胞或者已經有入侵胸壁及乳房皮膚的跡象,不過尚未入侵其他身體器官。
發現乳癌: 乳癌找上門的8種高危險族群
其實打點滴的主要目的不是治療疾病,而是補充營養與水分,並配合藥物治療。 請愛子心切的父母不要給醫護人員太大的壓力,才能順利打上點滴。 乳房葉狀腫瘤形成於乳房基質(連結組織)內,裡面會混有腺體和基質組織。 乳房葉狀腫瘤不像一般疾病分期,而是依顯微鏡下的外觀,分為良性、境界惡性和惡性三種。 劉良智指出,皮膚具有張力,如果被外力切開時,會有一個向外的張力,呈現翻開感。
是一種罕見(佔乳癌病例不到5%)但高侵略性的乳癌,特徵是乳房上的腫大和紅色區塊。 這些外觀上的特徵,是由於淋巴管被癌細胞阻塞造成的。 發炎性乳癌較常見於年輕女性、肥胖女性與菲裔女性。 發炎性乳癌因為沒有硬塊,常常會延緩診斷時效。
發現乳癌: 乳癌的常見症狀
癌細胞除了有機會侵蝕乳房的懸韌帶,亦可造成淋巴水腫,令皮膚被縮短的懸韌帶拉扯卻又無法擴展,造成皮膚表面出現類似橙皮表面的紋理。 發現乳癌 若有直系親屬(first-degree relative)曾患乳癌,患上乳癌的風險會增加一倍;若有二等親屬(second-degree relative)曾患乳癌,患乳癌的風險則增加50%。 另外,如果家族帶有突變基因如BRCA 1或BRCA 2,風險亦會增加。 乳房出現硬塊是常見的乳癌病徵,而硬塊可分為良性和惡性。 良性的硬塊多為乳房纖維瘤、水囊等,觸感一般較柔軟和順滑,觸碰時或會像圓球般滑動。 而惡性的硬塊即乳癌腫瘤,質感一般較硬、且形狀不規則,並有機會停留在固定位置。
- 為了降低身體外觀改變對乳癌患者的衝擊,如果是早期乳癌,且沒有明顯廣泛性淋巴腺轉移,則可採用內視鏡微創手術,這時候通常會從腋下、乳暈、乳房下緣這三處下刀取腫瘤,將手術傷口隱藏於較不明顯的位置。
- 放射治療可用以輔助外科手術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射線殺死手術範圍邊緣的癌細胞或細胞毒性較高的乳癌,以增加療效並減低復發機會。
- 乳房抽針檢查的目的,是抽取乳房的組織作化驗,一般可籠統分為「幼針」和「粗針」。
- 若乳房攝影發現異常,醫師可能會建議做乳房生檢(切片檢查),這算是一種小手術,只要局部麻醉,不用住院,大多是用針抽取少量組織,送由病理科醫師檢查。
- 乳癌是香港女性頭號癌症,近年更有年輕化趨勢。
- 基本上,乳癌分成:零期、1期、2期、3期、4期。
劉良智進一步說明,大部分早期乳癌沒有症狀,也不會疼痛,患者多半是觸摸到乳房腫塊或接受乳房攝影篩檢後,到醫院進行進一步檢查才發現。 若是乳房才會出現以下變化,有很高機率是較晚期的乳癌,此時應立即就醫,接受詳細的理學或影像檢查。 女性滿45歲後,每兩年可接受一次由國健署補助的乳房攝影,進行乳癌篩檢,但這不代表45歲後才有罹癌的風險! 事實上,從數位知名人士不到40歲因乳癌去世的個案來看,不得不讓人感受到乳癌有年輕化的趨勢。
發現乳癌: 乳癌的病人如何妥善照顧自己?
以下詳細講解三大乳癌症狀-硬塊、分泌物和形狀改變,助你認清乳癌徵兆,萬一發現任何懷疑症狀便應及早求醫,諮詢醫生專業意見。 但大部份的乳房腫塊都是良性的,僅有部份腫塊為惡性。 但一旦自我檢查摸到乳房腫塊時,應進一步由專科醫師進行乳房理學檢查,及安排乳房X光攝影、或乳房超音波檢查。 影像檢查若懷疑是乳癌,即應以細胞學檢查或組織切片檢查確定診斷。
三種乳房檢查都包含不同項目,目的是以不同的方式,檢查出乳房的早期症狀。 整體來說,癌症療程舉凡開刀、化療、放射治療、以及後續依個人狀況安排的治療項目,若有產生患處的結構或動作障礙、或者產生影響到日常生活功能的後遺症,請務必要選擇具有癌症復健專長的專家做進一步協助。 年約33歲的張小姐,3個月前發現自己左邊乳房有1顆腫塊,尤其在經期前會特別明顯,但因工作繁忙,且腫塊感有時又若有似無,便不以為意。 可近期發現腫塊似乎越來越明顯,且有變硬的情形,就醫檢查後確診為乳癌。
發現乳癌: 乳癌診斷
而在醫學定義上,乳癌0~3期都算是早期,第4期才叫晚期。 平均好發年齡為中年婦女,原因可能包括:不合適的胸罩、良性大腫塊、服用雌激素、乳腺發炎(合併紅腫熱痛)、運動時拉傷或性行為過度激烈等等。 主因是月經週期中,卵巢分泌雌激素影響乳房所致,直到月經來潮後,女性荷爾蒙消退、乳房組織恢復正常,疼痛自然也會消退,並不需服用止痛藥。
現時亦有一種「抗血管新生治療」(Anti-angiogenesis)的標靶治療方案,方式是將癌細胞內的內皮細胞作為標靶,以藥物抑制內皮細胞的增生,令血管無法生成,從而達到抑制癌細胞生長的目的。 Trastuzumab emtansine(TDM-1):TDM-1已經通過臨床研究,多年前已被FDA批准用作治療HER2擴散性乳癌的第二線藥物。 發現乳癌 利用化療醫治乳癌,大約需要進行4至8個週期的療程,每個週期的療程為期2至3個星期,完成一個週期後,可以休息數個星期,再開始下一週期的化療。 至於確實進行的週期期數、用藥份量、副作用影響,都會因癌腫瘤的大小、期數、擴散跡象等而因人而異。 化學治療是透過抗癌藥殺死癌細胞,可以經由靜脈注射的方式將藥物注射至體內,或以口服的方式服用化療藥物。 化療藥物可以單獨或組合使用,亦可以和放射治療與外科手術混合作聯合治療,也能夠用作紓緩晚期癌症所帶來的不適。
發現乳癌: 醫師 + 診別資訊
第二步,抬起右上臂,左手按壓右側乳房,以乳頭為中心順時鐘檢查,由內而外摸索三至四圈;左側乳房則換右手按壓,方式亦同。 你也許會好奇,這些乳房腫塊常出現在哪些位置,必須特別留意或防範? 一旦乳癌基因發生突變,其後代約有50%的機率帶有此突變基因,不僅乳癌罹患率增加(男性也會),這些家族成員罹患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也會相對提高。 乳癌的形成與某些特殊基因的突變有關,如 BRCA1 與 BRCA2 基因,根據研究,約有5-10%的乳癌來自遺傳。 有乳癌基因者,罹患乳癌的平均年齡比一般婦女提早約10年。 拍攝時利用膠板壓平乳房,令X光片的影像更清晰,方便診斷。
乳房保留手術:適用於乳房腫瘤小於三公分,非於乳頭或乳暈下方,而且無多發病灶的第一、二期乳癌患者。 術式包含部份乳房組織切除術及前哨淋巴結取樣或腋下淋巴結廓清術,通常術後需放射線治療。 乳房自檢和醫師觸診都是日常乳房保養的重要一環,若發現異常時,則需要進一步的影像檢查。
發現乳癌: 乳癌自我檢查
侵襲性乳癌是香港女性最常見的乳癌,約佔整體個案的80%。 充分了解任何一種影像檢查工具的優點與限制,才能讓臨床醫師,民眾與行政部門在乳癌篩檢此一重要議題,達到三贏的目標。 那男性乳癌與女性患者於治療上,又會否有很大差別? 發現乳癌 不要害怕發現變化,即使不確定是什麼變化,也請醫生檢查。 如果對診斷結果不滿意,應請另一位專科醫師診斷。
其實乳癌是少數能夠透過篩檢早期發現的癌症之一,醫師建議,30歲左右即可開始安排定期追蹤檢查。 此外,進行化療的時間也很重要,尤其是針對較棘手的三陰性乳癌。 「三陰性」是指癌細胞對雌激素受體(ER)、黃體酮受體(PR)以及上皮生長素因子(HER2)均呈陰性;由於荷爾蒙治療及標靶治療對三陰性乳癌無效,化療是其主要治療。 有外國研究分析六百多名三陰性乳癌病人數據後發現,手術後愈遲開展輔助化療,病人的無復發及整體生存期會直線下降;而未有在30天內開展治療的患者,日後癌症復發和死亡的風險均大大增加。
發現乳癌: 局部切除手術 治療美觀兼備
乳癌是台灣女性最常見的惡性腫瘤,根據衛生福利部106年癌症登記報告,新發生全癌人數為11萬1,684人,較105年增加5,852人。 發現乳癌 因為人口老化及生活型態改變,癌症發生人數仍將會持續上升。 106年癌症發生年齡中位數為63歲,部分癌別發生年齡較早,其中乳癌為55歲。
病人只需要使用特製的胸圍便可以承托人工義乳,現時有不少醫療用品公司皆提供人工義乳的製造服務,有需要的乳癌病人可向醫生查詢。 若癌腫瘤體積太大,醫生有可能建議患者配合術前化療或電療先縮小腫瘤,再進行手術。 發現乳癌 另有部分患者或需要於手術後接受化療或電療,以殲滅剩餘癌細胞,減低復發風險。
發現乳癌: 乳癌定期檢查
智利癌症患者協會主席Felipe Tagle則指,因女童年齡太少,所以很多醫生都不想接手她的個案。 第二期乳癌患者通常需要接受化學治療以減少復發率,化學治療會攻擊所有快速生長的細胞,現在有多種不同的藥物組合能治療乳癌。 江坤俊強調,乳癌第4期也並不是絕症,還是有嚴重程度上的分別。 他表示,當被診斷出乳癌時,第一件事情必須要知道的就是「第幾期」,而通常只要淋巴結有轉移,基本上都是第2期,因此,淋巴結可能比腫瘤大小更重要一些。 高脂飲食可能增加乳癌的發生率,一般民眾應做好飲食控制,尤其是動物性脂肪。
發現乳癌: 乳癌治療期間的食療參考/飲食建議
回歸正常生活後,若出現疼痛、沒有食慾、體重減輕、月經週期改變、不正常陰道出血或視力模糊等,都應立即回診。 另外,若有暈眩、咳嗽、呼吸困難、頭痛、全身疲倦等症狀,亦可能是癌症復發的訊號,也應回診切勿輕忽。 食慾不振是癌症治療患者常見的問題,治療的過程中可能伴隨噁心、嘔吐、體重減輕等副作用,此時醫生可能會以藥物幫助緩解。
發現乳癌: 自我檢查
其實乳癌的治療方法很多,只要及早發現,整體存活率高,愈晚發現則愈不利。 早期乳癌的五年存活率超過 90%,在接受完整治療的情況下,第一期的乳癌患者在 20 年內的復發率只有 1/7,第二期只有 1/5,表現型良好且小於 0.5 公分的乳癌,甚至有機會治癒。 乳癌治療的發展如此進步,多虧於影像學檢查的普及與進步,以及手術及藥物治療的快速發展。 智利一名母親兩年前發現女兒乳房有腫塊,故而帶她去做檢查。
如果確診,就會進行進一步檢測,確認乳癌是否發生擴散與治療方式。 當乳房內有腫瘤,而腫瘤血管破裂出血,血液便會經乳頭流出,造成乳頭出血的症狀。 值得留意的是,不論是良性或惡性腫瘤都有可能產生出血情況,故當乳頭出現血紅色分泌物,便應立即求醫。 然而,即使罹患乳癌,乳頭出血的症狀並不常見,只有約5%至15%的患者曾經歷此症狀。
發現乳癌: 摸到乳房有硬塊 醫師籲應加做這項檢查
而癌症的發生就是身體內某些部位細胞的成長無法被控制而形成。 雖然癌症的種類有許多,但它們全都是因為不正常細胞之成長無法被控制所造成。 此外,周醫生還指出,與女性乳癌一樣,男性乳癌大多都是與家族性遺傳有關,例如帶有BRCA2基因變異,這類男性患上乳癌的機會較常人高出近八倍,所以相關人士亦需要多加留意。
發現乳癌: 乳癌的成因與風險
輔助治療對乳癌病人來說非常重要,醫生會根據病人年齡、健康狀況、腫瘤大小及種類、荷爾蒙受體、是否三陰性或HER2型等因素,評估其復發風險,再建議是否要進行輔助化療。 早前有報道指,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公立醫院服務,其中乳癌病人由確診到首次治療的時間由以往的69日增至78日。 化療開始的時間對乳癌病人治療有絕對性的影響,病人如有需要可考慮在私營醫療機構啓動化療,讓化療可以在最佳的時候開始;政府亦可加強公私營醫療協作,外判特定化療療程予私人醫療機構,讓公院病人也可更快接受治療。
富含纖維素的食物有蔬菜、水果、全穀類,多吃高纖食物能降低乳癌的發生率。 因纖維能阻止代謝易致癌的動情激素,也能降低血中動情激素濃度,若血中動情激素濃度高,就容易罹患乳癌。 此外,乳癌基因突變的發生率更高達30-50%不等,罹患乳癌的機率相當高,因此,乳癌基因 BRCA1 與 BRCA2 的檢驗亦有其必要性。 腫瘤就像是叛逆的小子,在成長過程中容易失去控制,進而侵犯或破壞其他鄰近組織與器官,或經由血液或淋巴系統轉移到其他器官。
乳房是由乳腺管、乳小葉、脂肪結締組織所組成,乳房約分為6-9大葉,再由許多小葉所構成,其末端有許多乳腺囊,由導管相互連接,主要作用是分泌乳汁。 發現乳癌 雖然治療可能引發一些併發症,不過其嚴重性因人而異。 現時化學治療亦有所改善,引致的不適亦相對以前少。
乳癌會損害受感染器官的功能,更會威脅患者生命。 放射治療可用以輔助外科手術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利用高能量X光射線殺死手術範圍邊緣的癌細胞或細胞毒性較高的乳癌,以增加療效並減低復發機會。 病人接受乳房切除手術後,可選擇配戴義乳或接受乳房重建手術,手術通常是將自體腹部皮瓣組織移植到切割後的乳房位置,或放入特製的鹽水袋,使兩側乳房外觀平均自然。 建議採用為本港婦女而設的風險評估工具(例如由香港大學所開發的工具),按照上述個人化乳癌風險因素評估她們罹患乳癌的風險。 *一般婦女在月經前常會感到明顯的乳房脹痛或摸到硬塊,這是由於週期性賀爾蒙分泌的轉變,是正常的生理反應,不必過分擔心。 如懷疑乳房有腫塊,應找醫生檢查,確定腫瘤是良性還是惡性。
放射治療合併局部乳房切除之乳房保留術:在過去 20 年裏,乳癌手術觀念的改變最為顯著,很多回顧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已經證實,乳房局部切除加上放射治療的療效與改良型乳房切除術之療效相同。 第三期乳癌:局部廣泛性乳癌,腫瘤大於五公分的浸潤癌且腋下淋巴結有任何癌轉移或有胸壁皮膚的浸潤乳癌。 超過10%乳癌患者的TP53、PIK3CA和GATA3基因有突變。 乳癌有不同的分類方法,不同的亞型需要不同的治療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