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2024詳盡懶人包!(持續更新)

隨着魏晉時期的曹丕以氣論文,氣也就被當做一個重要的內容而在許多的藝術門類里加以運用。 雖然,論者對氣的理解、認識不完全相同,但對所含蘊的思想性情、人格精神與藝術情調,又都一致認同。 “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接下二句表現出李白沒有讓自己的思想完全沉浸在對歷史的憑弔當中,而把深邃的目光投向大自然的情懷。

精神

兩首詩首兩句的關鍵詞語皆重複了三次(1)。 在〈黃鶴樓〉中,「昔人已乘黃鶴去……白雲千載空悠悠」一句,「黃鶴」一詞一共用了三次(1)﹔而在〈登金陵鳳凰臺〉中,「鳳凰臺上鳳凰遊,鳳去臺空江自流」一句,「鳳」字也用了三次(1)。 這樣的寫法可使詩句一氣轉折,令詩句讀起來更為跌宕,更有氣勢(1)。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詩詞賞析】 鳳凰台上鳳凰遊 鳳去樓空江自流

時間和空間的組合產生了歷史的縱深感和空間的開闊感,更加催生了鄉愁。 詩人滿懷對黃鶴樓的美好憧憬慕名前來,可仙人駕鶴杳無蹤跡,鶴去樓空,眼前就是一座尋常可見的江樓。 ”美好憧憬與尋常江樓的落差,在詩人心中布上了一層悵然若失的底色,為鄉愁情結的抒發作了潛在的鋪墊。 而李詩在頸聯交代完地理後,尾聯筆鋒鬥轉來了句: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

  • 崔顥題詩黃鶴樓,李白見之,去不復作,至金陵登鳳凰台乃題此詩,傳者以為擬崔而作,理或有之。
  • ”李白又作詩辯解:“我確實捶碎了,只因黃鶴仙人上天哭訴玉帝,才又重修黃鶴樓,讓黃鶴仙人重歸樓上。
  • 看先生前後二解文,直各自頓挫,並不牽合顧盼,此為大家風軌。
  • 開頭兩句寫鳳凰台的傳説,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複,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

三國時的東吳和後來的東晉都建都於金陵,吳國昔日繁華的宮殿已經荒廢,而蔓草叢生,東晉一代的風流人物,也早就進入黃泉。 玄宗時曾為翰林供奉,後因得罪權貴,遭排擠而離開京城,最後病死安徽當塗。 北宋的郭功甫,對李白極為崇拜,有一次,他與王安石在金陵同登鳳凰臺,追思當年李白臨此之佳作,心有所感,就寫了一首<鳳凰臺次大白韻>詩,成為後世和李白<登金陵鳳凰臺>一詩中的佳構。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

全詩八句五十六字,以登臨鳳凰台時的所見所感而起興唱嘆,把天荒地老的歷史變遷與悠遠飄忽的傳説故事結合起來攄志言情,用以表達深沉的歷史感喟與清醒的現實思索。 此詩氣韻高古,格調悠遠,體現了李白詩歌以氣奪人的藝術特色。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崔顥在仕途失意,飄泊無依之際,登臨此樓,慨然寫下弔古傷今,人去樓空的落寞之感中的思鄉之作。 這首詩連詩仙李白遊於此,見此詩也感慨地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無作而去。 宋嚴羽在《滄浪詩語》中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時「窮」文乃「工」恐又是一證了。 「鳳凰台」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於此山,乃築台,山和台也由此得名。

白鷺洲 位於河中,把 秦淮河 分隔成兩條水路。 非的感慨外,也象徵著遊子,以加強「鄉愁」,這種象徵寫法很常見,如李白〈送友人〉詩說:「浮雲遊子意,落日故人情。」接著以歷歷晴川,進一層襯出「鄉愁」之無盡。 再其次,以漢陽樹和萋萋芳草,又將「鄉愁」推深一層,因為樹和草一望無際,都會時時入人眼目,以增添無邊的傷離意緒。 最後以江上煙波,在殘陽的薰染下,重重網住欲歸之眼,將「鄉愁」拓遠至極處。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 / 登黃鶴樓

李白崔顥在黃鶴樓題詩給出答案我的建議就是一個字:真! 一篇好的作文,未必句句是真,但其中必有真實不虛之處,或是真人真事,或是真情實感,又或是真實的細節。 如今的小學語文對文言文和詩詞更加重視了,這裏就用登黃鶴樓最有名的兩首詩來舉個栗子。

晉代

大概李白做《鸚鵡洲》的時候還年輕,而他之所以不服崔顥、之所以「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大概也是因爲年輕。 《登金陵鳳凰臺》是唐代的律詩中膾炙人口的杰作。 開頭兩句寫鳳凰臺的傳說,十四字中連用了三個鳳字,卻不覺得重復,音節流轉明快,極其優美。 “鳳凰臺”在金陵鳳凰山上,相傳南朝劉宋永嘉年間有鳳凰集于此山,乃筑臺,山和臺也由此得名。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文章標籤

范德機云:登臨詩首尾好,結更悲壯,七言律之可法者也。 劉須溪云:其開口雄偉、脫落雕飾俱不論,若無後兩句,亦不必作。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傳說李白壯年時到處遊山玩水,在各處都留下了詩作。

  • 金陵巧以北望中原唐都長安,故太白以浮雲遮蔽,不見長安為愁焉。
  • 但山被雲遮,水為洲分的懸隔阻滯又引出詩人「不見長安」的意興,頗有迷惘傷感,無所適從之感。
  •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這兩句詩寄寓着深意。
  • 唐朝最難超越的七律詩,李白睡不着忍受不住模仿,也成爲千古名篇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爲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寶藏,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 可是,六朝雖繁榮卻也短命,每個王朝的壽命平均大約55年,輪轉之速,令人恍惚。
  • 《鳳凰臺》成了既區別於《黃鶴樓》又與之並駕的另一座爍古炫今的詩壇巨碑。
  • 至日偽期間又遭摧殘,公園淪為一片廢墟。

民國期間,南京市政府于1929年將該處建為“白鷺洲公園”。 六朝時期,金陵達到空前的繁榮,成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超過百萬的城市。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綿長的秦淮河橫貫城內,兩岸匯聚六朝的經濟中心和文化中心以及市民的居住中心,其繁華可見一斑。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作品原文

我們在《黃鶴樓》裏講過,後世詩話極爲推崇崔顥的《黃鶴樓》,是因爲他在詩體上是一種古律參半的拗體律詩,前四句是典型的古體詩,然後後四句是一種典型的律體詩。 這種古律參半的拗體律詩,因爲頗難駕馭,所以會顯得「骨格清奇」,讓後人嘆爲觀止,而李白的這首《登金陵鳳凰台》,也很明顯是在律體上的一種獨特之作。 而四句與五句之間又失粘,本來應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結果他又是「三山半落青天外」,「仄平仄仄平平仄」。 當然接下去,五、六、七、八句——「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總爲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又是典型的律詩的平仄要求。 李白不服氣崔顥《黃鶴樓》,另寫《登金陵鳳凰台》,孰優孰劣? 李白《登金陵鳳凰台》鳳凰台上鳳凰游,鳳去台空江自流。

衣冠

遗憾的是,凤凰台、凤凰游,进入诗境有些勉强,少气无力。 他也模拟崔颢三次迭出“凤凰”一词,却不见其妙,倒使人感觉累赘。 第三、四句写了两个朝代的兴衰,单看还算佳句。 可是从前半部分的整体来看,与《黄鹤楼》相比,已矮了半截。 李白诗最精彩处当数第五、六句,不但平仄对仗格律严谨,而且意境深远,堪称绝唱。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崔顥的《黃鶴樓》為什麼說比李白的《登金陵鳳凰臺》更勝一籌?

然而,惟獨李白臨黃鶴樓時,沒能盡情盡意,“馳志”千里。 因而,“謫仙詩人”難受、不甘心,要與崔顥一比高低;於是他“至金陵,乃作鳳凰台詩以擬之”,直到寫出可與崔顥的《黃鶴樓》等量齊觀的《登金陵鳳凰台》時,才肯罷休。 〈黃鶴樓〉抒發了詩人懷鄉的愁緒(1)。 詩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一句是指詩人登上黃鶴樓,時近黃昏,看見眼前之景,不禁悲從中來,想起了故鄉(1);〈登金陵鳳凰臺〉則抒發了詩人憂心國事及個人仕途的愁緒(1)。 「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句,「浮雲蔽日」一來寫眼前所見,同時暗指天子為奸佞所蒙蔽﹔至於不見長安是指詩人仕途渺茫(1)。 唐朝最難超越的七律詩,李白睡不着忍受不住模仿,也成爲千古名篇中國歷史悠久,在漫長的歲月中,湧現出了無數的優秀人物,他們用自己的智慧爲我們留下了不少的文化寶藏,比如詩詞文化便是其中之一。

回頭再來說,李白的《登金陵鳳凰台》、《鸚鵡洲》和崔顥的《黃鶴樓》相比,究竟那一首作品更勝一籌呢? 一般來說,歷代文論家均不很看重李白的《鸚鵡洲》一詩,但有不少論者認為,《登金陵鳳凰台》可以與崔顥《黃鶴樓》相媲美。 《唐詩三百首》是後人對唐詩的選集,在七律詩中,就把崔顥這首詩列為第一首,可見對他那首詩的器重。 《滄浪詩話》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黃鶴樓整體賞析

這首詩歷來為人們所推崇,被列為唐人七律之首。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03.詳解兩首經典崔顥寫這首詩時,擺脫了傳統的有關平仄、格律樊籬,憑藉人所皆知的神話傳說,在詩的開篇以突兀的起勢連續呼叫三個“黃鶴”入詩。 雙數句押韻,第一句可押可不押(0.5)。 鸚鵡洲:在湖北省武漢市武昌區西南,根據後漢書記載,漢黃祖擔任江夏太守時,在此大宴賓客,有人獻上鸚鵡,故稱鸚鵡洲。

除卻意旨,這首詩的寫作手法也歷來為人稱道。 唐人作格律詩,通常講究「避同」,即在一首詩中避免使用重複的字。 而這首詩起句便兩次出現「鳳凰」一詞,第二句又出現「鳳」字,同一意象三次出現。 登金陵鳳凰台黃鶴樓比較 然整首詩讀下來,絲毫不覺繁冗拖沓,反而有種一唱三嘆、蕩氣迴腸之感,更顯奇絕。 有人說,這首詩創作於李白被玄宗「賜金還山」之後,他受到朝廷小人的排擠,不得已離開長安,懷著憤懣之感南遊金陵。 大凡物不平則鳴,李白看到金陵繁華褪盡的模樣,想到京城尚有官宦禍亂朝綱,即使今時長安還是維繫著表面的昌平和樂,但君臣若不思進取,誰又知他日是怎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