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產所2025不可不看攻略!(持續更新)

「香港助產服務轉變的故事」專題展覽簡述本港助產服務百年歷史發展,由「穩婆」到培訓出首批接受西法訓練的助產士。 隨着醫學發達,助產士透過用防感染方法接生,令分娩過程更衞生及安全。 孕婦亦開始轉移到設備齊全的留產所或醫院分娩,有幫助減低分娩的風險。

  • 「我們沒有分什麼階級,有錢或沒錢,都會一視同仁」。
  • 銅鑼灣分所年底完成全新規劃裝修,現時中醫、西醫及牙科部在同一平台為市民提供優質綜合醫療服務,並更名為「工聯醫療服務中心(銅鑼灣分所)」,以強化現代專業醫療服務的形象與觀感。
  • 除此之外,我們亦希望以基督的愛去關懷病人及其家人,讓他們在身心靈上得着健康人生。
  • 廟宇曾與警署近鄰而立,一中一西守護着紅磡社區。
  • 留產所是香港一個年代的醫護舊事,即使在港九市區,直至六零年代中期才漸次完結歷史任務。
  • 同年獲得香港作曲家及作詞家協會(CASH)頒發音樂成就大獎。
  • 九龍樂善堂由1880年成立至今已經140年,由初期以排難解紛及贈醫為重任,發展到今日,一直以「救災紓困、贈醫施藥、興學育才、安老培幼」為宗旨去服務社會。

1989年,他為首次來港發展的王傑填了《誰明浪子心》,歌曲更獲當年兩大頒獎典禮(十大勁歌金曲及十大中文金曲)的金曲獎。 1990年,潘源良結集過往填詞作品,出版詞集《醉生夢》。 1984年,潘源良加入新藝城電影公司當編劇,撰寫多套電影劇本,例如《鴻運當頭》、《英倫琵琶》(由林子祥及泰迪羅賓主演),其中更為《英倫琵琶》主題曲填詞(《邁步向前》林子祥主唱)。 1986年,他加入潘迪生的德寶電影公司,任編劇及導演等工作,首部執導作品為黃耀明、李麗珍主演的《戀愛季節》。

留產所: 留產所與「執媽」

在六十年代,又開辦留產所,減少婦女生產時遇到意外。 之後又與香港戒毒會合作,於樂善堂閣樓設立戒毒登記處,當年九龍城寨很多癮君子,都會到樂善堂求助。 樂善堂又陸續開設學校、診所及安老院舍,以服務各階層市民。 留產所 於是樂善堂義不容辭,出面於西貢清水灣道飛鵝嶺附近設置義塚安葬死者。 另外,亦於現今東頭邨一帶建起帳篷廿多座,收容留醫病患者4,000多人。 當時廣華醫院仍未建成,樂善堂獨力向九龍半島及現今新界一帶的居民,提供適切的醫療服務。

距離

我們一眾50、60後多數在留產所出生,由「執媽」接生。 不過隨住醫療系統愈來愈完善,留產所日漸式微,我們而家想搵返出生地都難了。 留產所 因應國內問題奶製品事件,本所迅速推出腎結石普查計劃,讓市民盡早釋除疑慮或進行診治;同年增設視光檢查服務,註冊視光師檢查後可轉介予本所眼科專科醫生及日間眼科手術中心跟進,為市民在公營服務以外,提供一個收費可負擔的專業治療途徑。

留產所: 香港老照片(

展覽亦陳列產期胎兒模型、為孕婦檢查的工具,包括一九六○年至一九七○年代監察胎兒心脈的聽筒;一九七○至一九九○年代政府助產士制服;替新生嬰兒量度體重的彈簧秤,以及經改良的雙出口奶瓶等。 不過,即使有做產前檢查,那時的產檢並沒有現今的科技和數據支持,如嬰兒的磅數只是大約估計。 有次何姑娘便接生了一個十磅三安士的嬰兒,「那晚我連飯也吃不下,因為我用盡了力氣幫她娩出來」。 當時嬰兒的頭部娩出後,她便準備娩出嬰兒的肩,可是「他的肩卡住了出不來,要令到他的肩能順着產道才可娩出來」,最後,何姑娘用盡方法將嬰兒轉至正常位置,才能娩出。

助產士

合資格的助產士固然可以留駐醫院服務;也可以自行掛牌執業,開辦私營留產所。 「工聯會工人醫療所 – 香港浸會大學 粉嶺中醫教研中心」於3月26日正式投入服務,乃醫管局資助的第11間公營中醫診所,亦為工聯會工人醫療所第10間中醫診所,提供現代化優質中醫服務,亦為本港大學中醫臨床培訓基地。 為配合《職業性失聰(補償)條例》實施,工人醫療所1995年與職業安全健康局合作,開設聽力測驗中心,務求提高工人及社會各界對保護聽覺的意識及重視。

留產所: 香港故宮館長想過做後鑊 蜑家窮小孩人生多奇妙

母親當時叫他不如去車房工作,他卻仍想讀書,沒有理會。 中四那年,他去了一間啤牌廠做暑期工,老闆想他中學畢業後去幫手,說三年後會升他做廠長,但他沒答應,一心要繼續學業。 留產所 他說住家艇上没有電,只用火水燈和火水爐,自己就在這裏居住到升初中。

中心

黃德祥透露,「在收費上一定有優勢」,聘用的醫生有嚴格資歷要求,全新的醫療器材亦以可廣泛應用為大前提,務求服務最多市民。 現時西醫診所提供內科、外科、耳鼻喉科、眼科、骨科、婦科、兒科、職業健康科等;中醫診所提供內科、骨傷、針灸及推拿;X光化驗所提供各項X光化驗檢查及超音波掃描,並常設各種健康檢查計劃,以迎合社會的需求。 二次大戰結束後,香港百業蕭條,工人生活在困苦中。 當時公共醫療十分短缺,私家醫生收費高昂,市民及基層勞工難以負擔。 因應當時社會情況,工聯會集結工人力量,並獲得熱心醫生及護士的支持,於是在1950年開辦第一間工人醫療所;其後於1952年先後開辦X光化驗所及留產所,並在1955年成立第一間中醫診所。 直至上世紀七零年代開發新市鎮之前,新界人口總數不高,可是村落眾多而分散;形成各種公共社會服務都較薄弱。

留產所: 香港

回顧過去,何姑娘說,與同事們一起工作、互相幫助,互相提點,發揮團隊精神,所有事情和問題都能迎刃而解。 除了接生的產房外,當年何姑娘還在產前房和產後房工作。 產前房是給那些未分娩但患有妊娠毒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等的孕婦入院作檢查和觀察;產後房則是分娩後產婦入住的房間,「工作較簡單」,主要是觀察產婦有否產後出血等異常情況和餵哺工作。

  • 同年6月在香港紅磡體育館舉行「最愛潘源良是誰作品展」演唱會;2019年2月在香港藝術中心壽臣劇院舉行《潘源良生炒廣東話之有辣有唔辣二次唱作騷》。
  • 至於,○八年產婦在分娩時死亡率是十萬次分娩中有二點五個,較一九五○年十萬個產婦中一百七十個死亡明顯下降。
  • 由於女嬰時期的記憶模糊,廖女士一直不知自己是領養,至中學時要補領身份證,才發現出世紙上母親一欄所寫的並非其養母姓名;而其養母一直指她於贊育醫院出生,惟出世紙顯示她於廣東道留產所出生。
  • 基於合作伙伴關係,榮真堂在一九八五年歸入「香港信義會」;建立至今六十年來,一直是流浮山地區的唯一教會。

為支持及推動地球自然保護工作,本所贊助香港童軍總會新界東地域「瑞士之旅SOS」考察團成員出發前綜合身體健康檢查,藉此為環境保育出一分力。 中醫診所先後推行全新電腦系統,以VPN技術及實時模式運作,強化日常運作的中央監控。 中醫部從完全人手操作順利過渡至整個流程電腦化,標誌著服務邁向新一里程。 工人醫療所55週年所慶餐會於8月14日晚舉行,榮邀衞生署署長林秉恩醫生、立法會議員譚耀宗先生、中聯辦社工部副部長黃清芳先生擔任主禮嘉賓。

留產所: 香港回歸儀式當中,中國升旗手朱濤响…

由於水上人大多都是多孩家庭,加上普遍有重男輕女的思想,有時為了「追仔」,妻子更不斷懷孕,覺得這麼多小孩也是這樣分娩,就不在乎產檢。 上次介紹咗昔日港人為回鄉過年响尖沙咀火車站外大排長龍,始發站係咁,咁終點站羅湖又會係點呢? 新中國成立後,响1957年重建羅湖橋,成為咗當時新中國一扇對外嘅重要… 如果當年咁夜急產子, 應該會去急症室喎, 健康院多數係d產婦做產後母嬰檢查, 所以推測伯母所講的健康院可能是指留產所啩 。

當時計劃生育的觀念在民間不算普及,而且廣華醫院不收費用,便吸引更多人前來分娩。 「我們沒有分什麼階級,有錢或沒錢,都會一視同仁」。 1968年完成助產士訓練後,何姑娘便開始在產科工作。 1970年代初是廣華醫院產科的旺盛期,那時很多孕婦前來分娩,除了本地人外,還有持單程證從內地來的,不過也有些是沒有證件的,「警察送來醫院就直接進入產房,什麼檢查也沒有做過,其實也頗危險」。 何姑娘在上海完成中小學教育後,被保送到華東師範大學修讀教育心理學。

留產所: 歷史

【星島日報報道】(作者鄧小宇,生於香港,《號外》雜誌創辦人之一,並替《號外》撰寫文章至今,除在香港,內地亦有發行其著作《吃羅宋餐的日子》、《穿Kenzo的女人》及《女人就是女人》之簡體字版。個人網站:。) 相信一般人童年時對生與死的概念都會很模糊。 我記憶中最初接觸「死亡」是聽到出殯時奏的「喪樂」,小時候我們稱在喪禮吹奏哀樂的樂師為「啲咑佬」,該是一種早已遭時代淘汰的行業,現時殯儀館大都播放預先錄好的喪樂,不同風格,中西兼備,毋須請人現場吹奏了。 我小學六年間都是住在紅磡土瓜灣一帶,其中較長一段時間住在馬頭圍道,從窗口望出去經常會見到這類治喪出殯在行車線巡行,其實那年代幾家「紅磡大酒店」仍未落成,那麼如此大陣仗的送殯行列究竟送去何處呢? 場面十分壯觀,每次送殯隊伍行經我家樓下,我依然感到一陣陰森氣氛。 可能隨着路面交通日益繁忙,到了唸小五、小六時已不再見到這種巡遊,再聽不到令我恐慌的深沉哀樂了,這些畫面和聲音已屬於一個消失了的年代,大部分讀者恐怕只能憑第三者的文字描述自行想像了。 到了梓峰滿月,家境已較寬裕,這次在彌敦道裕華國貨隔了一條南京街的金漢酒樓夜總會,不是包全廳,只在夜總會那層一角筵開幾席,我記得現場有樂隊演奏,剛過了十歲不久的我還拉住黎海寧到舞池學成年人跳當時流行的扭腰舞,那是一九六二年。

石 屋

那時候的產房分兩層,一層是「正常產」的產房,在北翼11樓,是何姑娘工作的樓層,下一層是「異常產」的產房,像那些「臀先露」,即是臀部先出來的,又或是孕婦有妊娠併發症,如高血壓、產前出血的,「總之有疑難、與妊娠有關的病症都在北翼十樓」。 正常產的產婦大部分都是由助產士主理,資歷較深的便做負責人,當年何姑娘在產科學校畢業兩年已經要全權負責了。 留產所 那時候她一年級,剛到病房實習,「在現今廣華醫院廟的旁邊,有一座一層的病房」,病房叫作「丁酉房」,住的是晚期癌症病人和久臥病床的人,很多都是半身不遂或大小便失禁,病人在情緒影響下「會將大便到處拋擲」。 這令何姑娘感到很難過,所以她嘗試在工作以外與他們聊天,希望提供精神上的支持或幫助,只是「他們卻不明白我的意思」。

留產所: 法 定 禁 止 吸 煙 區

醫管局副行政總裁高永文醫生聯同衛生福利局首席助理局長陸綺華小姐、衛生署副署長林秉恩醫生、衛生署助理署長梁挺雄醫生等,到沙田中醫分所訪問交流,了解中醫服務的概況。 與職業安全局和印刷行業合辦「印刷業工人聽力測驗」,另是年12月至99年4月,與勞工處合辦「工人聽覺保護推廣教育計劃」;兩項活動替近800名各行業工人進行聽力測試。 新冠肺炎疫情曠日持久,工人醫療所再受重創,徐美惠直言比沙士的衝擊更大:「醫療機構不能說關門便關門,但診所人員染疫風險高,壓力的確很大。」猶幸員工始終緊守崗位,總算捱過艱難時刻。 上世紀四十年代香港淪陷時,莫天賜才幾歲,其父親因為是英國人,被日軍拘捕進入集中營。

醫療

初時,勞教會缺乏獨立校舍,只能借用海軍船塢華員職工會會址上課。 直至1948年工聯會正式成立後,勞工子弟學校已有12間。 曾任職新聞工作,同時喜好闖蕩旅遊,足跡遍及世界約百個國家。 近20年回歸本土,探索歷史、建築、宗教和風俗。 現為自由撰稿人,並為多個文教團體擔任顧問、導師和導賞員。 曾出版十多本書籍,包括《融會中西:澳門文化之旅》、《被遺忘的歷史建築》、《香港節慶風俗》、《神聖與禮儀空間:香港基督宗教建築》、《城市地標:殖民地時代的西式建築》及《時代見證:隱藏城鄉的歷史建築》等。

留產所: 香港工會聯合會

港府無力應付地區需求,因此鼓勵港九各區的地方人士成立街坊福利會,由政府撥地興建會所,街坊出錢出力為貧困者提供福利。 由於盛況空前,醫院短時間內找不到足夠的嬰兒床,最後有18個嬰兒要睡帆布床。 當時一班同事忙得「連去洗手間的時間也沒有」,何姑娘下班後回家仍心中記掛,雖然很疲累,也要打電話給同事確保紀錄沒出錯才能入睡。 「當時實在太多人」,所以何姑娘先替第二、三胎會較快分娩的產婦接生,第一胎的準媽媽只能在候產室等候。 接生後還有不少事情要做,先替嬰兒抹一抹身,然後為他戴手帶、腳帶、打腳印,確保身份無誤。

留產所: 紅磡曾是重工業區,今天已無遺跡可尋,只有民間廟宇繼續為居民提供心靈慰藉。每年農曆正月二十六日的觀音開庫,觀音廟(一級歷史建築)最為熱鬧,裏裏外外都擠得水洩不通。

當時普通科招收的學生,一班也有30、40人,第一年學習基本知識和理論,每三個月在學校上課,接着的三個月在醫院實習,輪流交替。 所以一年級時,何姑娘已經在病房工作,推着放有敷料的工具車,跟着她口中的「高班生」三年級生,看她們如何派藥、洗傷口,以學徒形式學習。 在照顧的過程裡,她想到如果自己是一名護士,便會有更多的護理常識,對母親的幫助或許更大,而且護理專業「幫到自己也幫到人」。 1964年,正巧廣華醫院護士學校招生,入讀要求是中學畢業,她於是決定報讀。

留產所: 助產士

此 外 , 法 定 禁 煙 區 亦 包 括 醫 院 、 留 產 所 、 安 老 院 、 治 療 中 心 及 任 何 共 用 宿 舍 、 收 容 受 感 化 令 人 士 入 住 的 核 准 院 舍 、 拘 留 地 方 、 收 容 所 及 感 化 院 。 面對任何困境,樂善堂都承諾會盡力服務社會大眾,幫助有需要的人士。 與基層共渡時艱,以真摯的關懷,與香港同步走過每一天,貫徹「關懷情真、樂善同行」之精神,與市民攜手前行。

各間X光化驗所配備了先進儀器,為市民提供各種一站式健康檢查服務,並常設超過20項健康檢查計劃。 專科醫療中心主要提供目前工人醫療所六間西醫診所尚未提供的專科服務,例如泌尿科、心臟科、外科、腫瘤科及腦外科等。 工人醫療所醫務總監黃德祥醫生表示,香港人口老化加劇,長期病患增加,公院排期長的問題愈趨嚴重,求診私家診所又未必人人可負擔。 為急市民所急,並紓緩公營醫療壓力,專科醫療中心將以「中間價」服務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