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治療指征:由於高危組DTC 的預後不及低危組,而甲狀腺素對心臟耗氧的增加及導致骨質疏鬆,因此抑制療法的最佳指征是年齡其次,DTC作全甲狀腺切除術後也應使用抑制療法,特別在容易復發的術後5年內,必須根據局部復發或全身轉移的可能性評估,作出個體化處理,當存在某些預後不佳因素時,應給予抑制療法,如不攝碘的甲狀腺癌,侵犯包膜等。 甲狀腺惡性 甲狀腺素對TSH具負反饋作用,是實施抑制療法的基礎,但生理功能相當於T4的3~5倍,主要由肝,80%的甲狀腺乳頭狀癌及濾泡狀癌對各種治療均有很好的療效,可造成諸多危害,另外,使用半衰期較長的制劑如甲狀腺粉(片),有的學者反對抑制治療,但比較30年生存率,抑制療法組明顯高於對照組,如指征,注意及避免各種不良反應,抑制療法的確有肯定的價值。 甲狀腺癌最有效,術後的多種非手術輔助治療對長期生存率及復發率,特別是高危組病人有很大的影響,某些不能完整切除的甲狀腺癌,如局部固定,或不能切除的惡性程度甚高的甲狀腺癌,如已浸潤腺體外組織,以及已有遠處轉移或局部復發無法切除的腫瘤,非手術的輔助治療尚有緩解症狀,延長壽命的效果。
如果有症狀的話,以脖子痛、聲音沙啞(代表腫瘤壓迫到返喉神經)、脖子處摸到腫塊、吞嚥困難(代表腫瘤壓迫到食道)、易咳嗽或呼吸窘迫(代表腫瘤壓迫到氣管)較常見。 ● 乳突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乳突型甲狀腺癌是最最常見的甲狀腺癌類型,占了所有甲狀腺癌案例的八成左右。 乳突癌患者常年齡介在20到45歲之間,是算比較年輕就會得到的癌症之一,(其他型態的甲狀腺癌患者較常已超過50歲。)乳突癌長的不快,雖會轉移到淋巴結,但相對來說是最常見,預後也最好的甲狀腺癌。 根據台灣2014年統計,甲狀腺癌發生個案數占全部惡性腫瘤發生個案數的3.26%,甲狀腺癌發生率排名在女性為第5位好發的癌症!
甲狀腺惡性: 甲狀腺癌轉移常見部位
手術切除:是甲狀腺癌主要的治療手段,醫生會依據患者病情決定如何切除。 甲狀腺惡性 當患者需要切除整個或接近整個甲狀腺,就須終生服用甲狀腺荷爾蒙,以代替原先由甲狀腺製造的荷爾蒙。 藥物需要幾個月的時間才有辦法達到完全的療效,會有一些副作用,如皮膚疹、白血球數目會下降。
應用碘治療目的是:①破壞殘留甲狀腺內隱匿微小癌;‚易於使用核素檢測復發或轉移病灶;③術後隨訪過程中,增加用狀腺球蛋白作為腫瘤標記物的價值。 甲狀腺結節是指甲狀腺內出現腫塊(如:圖二)其相當常見,罹病率隨著年齡線性的增加,到60歲時大約一半的人有甲狀腺結節。 甲狀腺惡性 其成因目前尚未清楚,認為遺傳和環境有關,研究發現家族有甲狀腺結節者其發病率比一般人高,大致上認為和自體免疫甲狀腺炎、碘缺乏,過去頭頸部放射線照射、抽菸、長期攝取到大量「致腫物」都有可能和甲狀腺結節的發生有關。
甲狀腺惡性: 甲狀腺癌診斷
有研究認為在兒童或青少年時期接受頭頸部放射線照射來治療淋巴癌等癌症的話,數十年後甲狀腺癌的機率也會上升。 甲狀腺惡性 其實甲狀腺癌不一定會改變甲狀腺素的分泌,患者不容易因而表現甲狀腺機能亢進或甲狀腺機能低下,反而通常是沒有症狀。 另外,有些甲狀腺結節會長出可以分泌甲狀腺荷爾蒙的良性瘤,就會造成甲狀腺機能亢進,通常都是年紀大的人比較容易發生。 有人試用生長抑素類似物和干擾素治療甲狀腺髓樣癌,有一定療效,化療藥物與免疫調節藥合用,可提高機體免疫力,加強抗癌效果。
- 放射性同位素碘131治療:由於乳突型及濾泡型甲狀腺癌,會攝取放射碘,因此給予含輻射線的放射碘,癌細胞在攝取後,會被輻射線(β粒子)殺死,達到治療目的。
- 甲狀腺癌八成以上患者屬於乳突癌,好發於20至45歲女性,朴素丹此次罹癌也屬於這一類;其次,一成五的患者屬於濾泡癌,好發於40至50歲中老年人。
- 鄭凱倫醫師是我多年認識的好友,年輕而且有衝勁,幽默而且好學,也是台灣甲狀腺消融術,最早發展的放射科專家之一,鄭醫師撰寫甲狀腺結節相關書籍,是最適合的不二人選。
- 這個部位可能因不明原因長出腫塊,良性腫塊稱作甲狀腺結節,惡性稱作甲狀腺癌。
濾泡癌發展也比較慢,特點是血行播散快,多有遠處轉移,可到骨組織及肺,由於其組織細胞學近似甲狀腺濾泡結構,可具有吸碘功能,因此,少數病人可表現為甲亢,吸131I率升高,晚期腫瘤發展較大時,還可引起上腔靜脈壓迫綜合征,診斷甲狀腺濾泡狀癌的可靠指標是血管和包膜侵犯,以及發生遠處轉移,可完整切除病灶的病例約為1/2~2/3。 對於乳頭狀癌、濾泡癌,術後應用碘適合於45歲以上病人、多發性癌灶、局部侵襲性腫瘤及存在遠處轉移者。 主要是破壞甲狀腺切除術後殘留的甲狀腺組織,對高危病例有利於減少復發和死亡率。
甲狀腺惡性: 甲狀腺癌如何分類?診斷方式有哪些?
近數十年來,甲狀腺癌的發生率越來越高,這可能肇因於診斷技術的進步。 利用甲狀腺癌細胞可以攝取碘的特性,以放射線來殺殺死甲狀腺癌細胞。 在安排放射碘治療的前兩週,需先採取「低碘飲食」,並且搭配人工合成甲狀腺促素或者停用甲狀腺素4週,再進行放射碘的掃描和治療。 濾泡癌:佔甲狀腺癌約15%,通常為單一顆,比較容易經由血液轉移到遠處的器官,淋巴結轉移的患者約占10%。 然而很多人擔心穿刺後的併發症,如出血、血腫、呼吸窘迫等現象。
如瑞士地方性甲狀腺腫流行區的甲狀腺癌發病率為2‰較柏林等非流行高出20倍。 相反,高碘飲食也易誘發甲狀腺癌,冰島和日本是攝碘量最高的國家,其甲狀腺癌的發現率較其他國家高。 實驗證明,長期的TSH刺激能促使甲狀腺增生,形成結節和癌變。 轉移特點:甲狀腺髓樣癌的早期即侵犯甲狀腺的淋巴管,並很快向腺體外的其他部位以及頸部淋巴結轉移,也可通過血道發生遠處轉移,轉移至肺,這可能與髓樣癌缺乏包膜有關。 轉移特點:甲狀腺乳頭狀癌發生淋巴結轉移時,多局限於甲狀腺區域,以鎖骨上,少數病例可出現腋窩淋巴結轉移,部分病例可出現甲狀腺峽部上方的哨兵淋巴結腫大,可能有約50%的患者發生區域淋巴結轉移。 甲狀腺乳頭狀癌屬低度惡性的腫瘤,是甲狀腺癌中最常見的病理類型,占成年人甲狀腺癌的60%~70%和兒童甲狀腺癌的70%,尤以兒童患者為多見,約2/3的甲狀腺乳頭狀癌的病例實際上是混合性腫瘤,在其病灶中可發現不同比例的濾泡狀癌的組分,這些病人的自然病程與乳頭狀癌相似,目前的分類標準將這部分患者歸入乳頭狀癌中。
甲狀腺惡性: 癌症專區
甲狀腺癌術後初期或高危組病人的治療應採用全抑制療法,每天左甲狀腺素鈉(L-T4)有效劑量為60歲:1.5~1.8μg/kg,須隨甲狀腺功能的測定值調整劑量。 Dunhill首先提出應用抑制TSH的方法治療甲狀腺癌,並廣泛應用於已有轉移的DTC,以及預防已切除的腫瘤復發。 慢性淋巴性甲狀腺炎:多發生在40歲以上婦女,雙側甲狀腺慢性,橡皮樣硬度,表面有結節,一般與周圍組織不粘連或固定,頸淋巴結無腫大,而且部分與甲狀腺癌並存,如黏液性水腫,甲狀腺抗體明顯升高。 通過現病史調查,要對患者的甲狀腺功能狀態有個總體評估,應詳細瞭解有無食量增加,還應注意詢問有無腫瘤轉移的系統症狀(如頭痛。
(protruding eyes,exophthalmos)、心悸、多汗、腹瀉、體重下降、肌肉無力、對熱有異常的感覺,還有飲食通常會增加。
甲狀腺惡性: 甲狀腺功能低下
可能與以下因素有關: 碘缺乏、頸部放射線照射、促甲狀腺激素(TSH)慢性刺激、性激素的應用,以及家族因素等。 如果結節長大得很快或很硬,或是壓迫氣管而有呼吸困難的現象時,或合併摸到淋巴結,或聲音嘶啞等,需要懷疑為惡性變化。 甲狀腺癌初期不痛不癢,幾乎沒有明顯症狀,容易被忽視。 一旦頸部疼痛、脖子出現腫塊,甚至腫瘤擴大壓迫到食道及聲帶時,才會出現吞嚥困難、聲音沙啞、呼吸困難,或沒有感冒卻持續性咳嗽等明顯病徵。 此時,應立即就醫安排檢查,以確認是良性的甲狀腺結節腫大或惡性腫瘤(甲狀腺癌)所致。
甲狀腺的切除範圍目前仍有分歧,尚缺乏前瞻性隨即對照試驗結果的依據。 但是完全切除腫瘤十分重要,薈萃分析資料提示腫瘤是否完全切除是一項獨立預後因素。 甲狀腺惡性 因此即使是分化型甲狀腺癌,小於腺葉的切除也是不適當的。
甲狀腺惡性: 健康網》花椰菜如何清洗? 北農授3步驟:菜蟲都掉出來
甲狀腺淋巴瘤:甲狀腺淋巴瘤的發病率低,占原發性甲狀腺腫瘤的5%以下,主要為非霍奇金淋巴瘤,男女患者比例為(2~3)︰1,除快速增大的甲狀腺腫塊外,本病常伴有明顯的局部症狀,如聲音嘶啞,呼吸困難和吞嚥困難等,非霍奇金淋巴瘤屬於網狀內皮系統生長的多中心腫瘤,所以肝,發生率從0~60%,30%~70%的患者合併HT。 臨床表現:大部分病人的首發表現為甲狀腺的腫物,腫物生長緩慢,腫物的質地中等,邊界不清,表面不光滑,甲狀腺的活動度較好,腫瘤侵犯甲狀腺鄰近的組織後則固定,表現為聲音嘶啞,部分患者可能以轉移症狀,如股骨。 少部分病例通過血行途徑轉移,主要為肺部轉移,可在肺部形成幾個腫瘤結節或使整個肺部呈現雪花狀,患者可荷瘤維持相對正常的肺功能10~30年,成為甲狀腺切除術後體內甲狀腺素的唯一來源,導致阻塞性和限制性肺病,遠處轉移還可發生在骨等處。 如果甲狀腺結節的體積過大,即使沒有惡性的疑慮,但大小足以壓迫附近組織,進而影響到食道、氣管,可能導致吞嚥有異物感、吞嚥困難、呼吸有哮喘聲,甚至呼吸困難;也可能壓迫到頸部血管,影響靜脈回流,頸部血管呈現局部腫脹,進而影響整體的循環代謝。 近年甲狀腺癌的治療上出現兩種標靶藥物,分別是含有SORAFENIB、LENVATINIB的產品。
此外,甲狀腺良性囊腫(俗稱水泡)也是甲狀腺腫大常見原因之一,一般情況以酒精注射治療就有不錯的效果。 對於困難易復發的個案,手術及射頻消融術也是可考慮的治療方式。 50歲吳小姐罹患良性多發性甲狀腺結節,在門診追蹤多年,近年卻發現結節有變大趨勢,不僅造成吞嚥困難,且有明顯的壓迫感。 不敢開刀的她因此接受「甲狀腺結節射頻消融」無痕治療,術後追蹤半年,結節體積已減少七成,大幅改善不適症狀。 A.消融療法:消融療法繫在DTC作甲狀腺近全切除術後,應用核素碘銷毀殘留的正常甲狀腺,達到甲狀腺全切除的目的,而無甲狀腺全切除術的眾多併發症,如甲狀旁腺功能減退,無須另外再服用核素碘及其他準備,通常可發現以2mCi小劑量131I所作的診斷性掃瞄不能探及的病灶,可發現24%~39%術中及胸片不能發現的轉移灶,故兼有進一步診斷轉移灶的作用。 甲狀腺惡性 4抑制療法的療效:抑制療法使甲狀腺乳頭狀及濾泡狀腺癌的復發率及與甲狀腺癌相關的死亡率減少,甚至在老年進展期病人中已獲證實,提示無論對Ⅲ,顯示術後應用左甲狀腺素鈉(L-T4)抑制療法者累計復發率為17%,而對照組達34%,儘管抑制療法組與對照組的10年生存率無明顯差異,但30年生存率顯示抑制療法組明顯優於對照組。
甲狀腺惡性: 甲狀腺癌治療方法
不過若有甲状腺功能亢进或甲狀腺機能低下的症狀,可能暗示著甲狀腺癌的病灶(腫瘤)的尺寸已大到壓迫到甲狀腺使得甲狀腺功能出現異常、或癌症已開始轉移。 然而,許多成人的甲狀腺上也都有小肉塊,而絕大多數的小肉塊都是良性的(benign tumour),只有5%的小肉塊是惡性腫瘤[來源請求]。 3、未分化癌 約佔5%-10%,多見於老年人,發展迅速,高度惡性,且約50%便有頸部淋巴結轉移,或侵犯喉返神經、氣管或食管,常經血運向遠處轉移。 預後很差,平均存活3-6個月,一年存活率僅5%-10%。 甲狀腺結節一般「無症狀」居多,通常是在例行健康檢查或影像檢查過程中偶然發現,尤其是因其它疾病排電腦斷層(CT)掃描或頸部超音波檢查等。 甲狀腺癌合併症多因癌細胞轉移而起,最常見癌細胞侵入氣管,引起呼吸道阻塞或咳血等症狀;其他如轉移至長骨引起骨折,轉移至脊椎骨使神經受壓迫引起下肢麻痺,或轉移至頭骨使另一側手腳發生麻痺現象等,不過,這些骨骼轉移所引起的合併症發生率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