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津道44號 內容大綱
1853年,香港首份以中文為主的報章《遐邇貫珍》(Chinese Serial)創立,是用英華書院的漢字活版印刷廠印刷發行的。 英華書院1818年於南洋馬六甲創辦,1843年遷至剛開埠的香港,當時香港已有一所於1842年創立的馬禮遜紀念學校(已關閉)。 牛津道44號 在香港教育史上第一所在香港辦學的英式學校是馬禮遜紀念學校,辦學歷史最長則為英華書院。 其辦學過程是香港基督教史和香港教育史的重要一環。
R8、S64系、S65線、龍運巴士青嶼幹線轉車站、屯門赤鱲角隧道巴士路線及所有與其他公司合作的轉乘計劃,一律不能與此轉乘優惠連續享用。 2019年8月21日:配合彩虹道工程完竣,上午十時起,往彩雲方向恢復停靠「啟德花園」站,取消「泰東樓」站。 牛津道44號 香港家居環境複雜,不論公屋、居屋、私人樓宇、村屋、單棟樓、大型屋苑、宿舍、唐樓、祖屋、劏房本公司的專家也可以為你查詢到覆蓋,讓你在添置物業或搬屋前,能夠得到最準確的覆蓋情報。
牛津道44號: 香港置地有限公司
涉及洋房為牛津道1號的12號洋房,將於下月15日透過環亞拍賣推出,洋房實用面積4,913平方呎,設有地下、閣樓、一樓、二樓連天台,提供六間房間,另有618平方呎花園,地庫設兩個車位,以開價1.68億元計算,實用呎價約34,195元。 英華書院附屬英華小學,另與香港島半山區羅便臣道的英華女學校為姊妹學校,屬同一辦學教會倫敦傳道會,關係密切;兩校不但同以英華為校名及經常舉辦聯校活動,而且雙方的校長更是對方的校董會成員之一。 何福堂社的命名源英華書院創辦初期的重要人物何福堂(原名何進善)。 牛津道44號 何福堂1817年生於南海西樵山,父親早年赴南洋謀生,在馬六甲英華書院當雕版工人。 何福堂,因家貧未能順利升學,後入讀英華書院,又隨理雅各牧師學習神學、希伯來文和希臘文。 1843年理雅各牧師將英華書院遷校香港,何福堂隨校而至;繼續學習神學,並兼教會傳道工作,至1846年被倫敦傳道會按立為牧師,及後派往佛山和廣州兩地傳道。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何福堂社的社色是藍色,吉祥物是鷹,鷹的雙翅正好就是代表著自由。
1911年,多名道濟會堂牧師共同提倡英華書院作為一所學校復辦,以配合香港大學的成立及當時社會需要。 在倫敦傳道會同意代為尋找人選出任校長的情況下,英華書院於1914年恢復辦學。 英華書院復校後之校舍,曾先後設立在港島堅道、般咸道、旺角弼街及九龍塘牛津道,到2003年遷至西九龍填海區現址。 1963年初夏,九龍塘牛津道1B號校舍啟用,項目建築設計為朱彬負責,由時任港督柏立基爵士(Sir Robert Brown Black)主持啟用典禮。 但同年,因牛津道的校舍未能容納小學部,書院被迫結束小學部。 舊有的小五及小六學生需到當時新開設的中華基督教會基華小學繼續上課,部分英華書院小學部的教師亦過渡到基華小學。 而掌校20多年,帶領書院經歷戰爭、復元、重建、擴充等階段的鈕寶璐校長亦於12月27日逝世。
牛津道44號: 西貢街19號
牛津道44號位於九龍塘牛津道44號(中原樓市片區:九龍塘)。 牛津道44號的實用面積由6,959呎至6,959呎。 牛津道1號 洋房12 於2009年12月起入伙。 牛津道44號 洋房1 於2006年07月起入伙。 1990年,楊寶坤先生(Mr. Yeung Po Kwan)接任校長。 他主張校政民主化,重視和校友會的聯繫,又成立家長教師會,務求學生、教師、校友、家長和學校共同承擔書院的發展和監管的責任。 此外,在1991年,書院恢復停辦數十年的社制比賽。
書院開辦初期,學生人數只有10人左右,傳教士先後只有3人入讀,當地學生入學只想學習官話(華語),與書院創立的目標相差甚遠。 因興建船灣淡水湖而拆卸,取代小滘的文光學校,成為小滘,金竹排及大滘三村的學校。 青衣公立學校:前身為「永聯學校」,為昔日涌美村內(今藍田村一帶),至1930年代逐漸廢棄。 牛津道44號 原位於前青衣大街,早期只有兩個課室,後不斷擴建,至1984年遷至長青現址,現改建成職安健學院。 保良局總理聯誼會丁未小學:1991年遷校至大埔後改名保良局田家炳小學,及後下午班分拆為保良局田家炳千禧小學。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81,130,年齡中位數為 41.4歲。 当前位置:广州妈妈论坛 » 广州购物打折 » 【汇总】香港万宁、屈臣氏、百佳、惠康、华润堂的地址及电话。 牛津道44號 「世界學堂計劃」是惠僑課外活動計劃的重點,早於2001年,惠僑配合教育改革建議開展該計劃,冀盼學生超越學科課程和考試的局限,擴闊眼界,體驗與別不同的學習經歷。
除洋房以外,該街道亦提供超大型複式單位,建築面積逾5,000方呎,是同區罕見戶型,迎合富豪客源。 九龍塘豪宅牛津道1號一幢無契洋房,於三年前透過拍賣會以1.44億元售出,成為本港最大宗無契樓成交個案。 據知,當年購入洋房的業主,及後自行「搵返張樓契」並贖回,成功完整物業,不過未曾入住之餘,更把洋房用作「提款機」,兩度加按逾1.4億元,相等於購入價的97%。
牛津道44號: 中學: 九龍城區
學校過往曾接待來自法國、阿根廷、土耳其、意大利、美國、德國、丹麥、芬蘭及冰島等地的交流生,以進一步提升學生英語會話能力,擴闊視野。 牛津道44號 語文政策上,學校所有班別及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 為提高學生運用英語學習的能力,學校增撥資源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
艾禮士校長在任期間,創立社制,首次舉行水運會,舉辦畢業禮、開放日、慈善賣物會等大型活動。 1964年,校刊《火炬》(Torch)創刊,書院為全港最早期擁有校報的學校之一。 1971年,書院首度取得學界體育最高榮譽的亞米茄玫瑰挑戰盃。 牛津道44號 然而,艾禮士校長也有一些頗具爭議性的措施,例如1969年度,他在中六級取錄了15名女生,有人津津樂道,也有人認為破壞傳統。
當時英華書院的教育內容是一般俗世教育,學生及職員不一定需要是基督徒或從事佈道工作。 因此,書院的設立並未得到倫敦傳道會的大力支持,只曾勉強提供物質協助。 早期的書院兼負教育和出版的工作,出版刊物包括發行香港首份華文報章《遐邇貫珍》,以及最先將《十三經》翻譯成英文出版等。 凱莉山國際幼稚園:原址在官涌街38號The Austine Place 1樓及地下5號舖,於2021年停辦。 牛津道44號 大埔公立學校:創校於1946年春初,初期由朱仁傑借出太和園別墅暫充校舍,1948年遷至大埔墟北盛街17號,1979年秋因租約問題停辦。 2006年12月由大埔浸信會接辦,並改名為「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 碗窰公立學校:原址在碗窰,最初是村中私塾「五常第」,於1930年代改為民安學校;現時部分用作「碗窰展覽」。
- 何明華會督銀禧中學的中一入學資訊,要注意是學校接受中一自行分配學位申請。
- 1972年創立,當時校址為觀塘藍田邨11座地下,1991年隨鄰近的培成小學一併遷入大埔。
- 語文政策上,學校所有班別及大部分科目均以英語作為授課語言。
- 梁發社(Leung Faat)梁發是中國的第一名華人牧師,梁發社也是以他的名稱命名。
- 馬禮遜牧師於1782年出生,16歲時獻身傳道,後來更在馬六甲創建該校。
- 這裡並不是該校的官方網站,如發現這網頁有任何不準確的地方或有改善之處,請讓我們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