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八一年舊畢架山隧道停用,取而代之是旁邊的新隧道。 當年報紙只有百餘字報導,並非大新聞,加上新舊隧道只是一線之隔,當時很多九鐵乘客甚至未有察覺新舊隧道交接。 8︰舊筆架山隧道窄窄的,中間刻有「BEACON HILL TUNNEL」,左上角刻有興建年份「1906」,右上角刻有有開通年份「1910」。 一九一零年十月隧道同全綫一齊啟用,隧道全長二千四百米,單軌行車,軌係標準闊,四呎八吋半,即係一千四三十五毫米。
筆架山山頂從龍翔道可經龍欣道前往筆架山山頂。 另外,麥理浩徑第五段也經過接近山頂的地方,三義徑、貴妃徑亦可接駁麥理浩徑第五段,戰地遺跡徑則可通往二戰時期醉酒灣防線於畢架山上建造的多個機鎗堡、座標石和地洞等古蹟,其中一個座標石是全香港最大的。 ,簡稱浸會醫院)是香港一間全科基督教醫院,位於筆架山窩打老道222號,約在窩打老道及聯合道交界,成立於1963年,為香港浸信會聯會社會服務機構之一。 窩打老道及歌和老街處的筆架山環境清靜,近義本道曾有九龍仔軍人宿舍,後來地皮被長江實業地產收購並興建畢架山一號。
煙墩山隧道: 煙墩山隧道
近距離觀看下,石磚之間空隙以石灰砂膏填封,這物料常見於香港一戰及二戰時期建築,例如港島龍虎山觀測站。 石磚有不同程度風化,其中幾塊相對較新,估計是隧道於二戰遭到破壞後復修。 四十年過去,隧道兩端入口建築保存良好,主角當然是中間的「Beacon Hill Tunnel」及兩旁的「1906」及「1910」刻字,表示隧道興建及竣工年份。
後尾用柴油火車,都一樣要開恆馬力至入隧道。 舊畢架山隧道停用源於七十年代後期至八十年代初九廣鐵路(英段)雙軌化,不過,唔講唔知,雙軌化的提出早於四十年代。 煙墩山隧道 李健信,自小在香港長大,閒時愛手執地圖,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四處遊歷搜影,對研究香港交通的歷史演變有濃厚興趣。 作者:陳志華,土生土長香港人,現任中國歷史教育學會理事,香港通識教育會副主席和香港大學中文學院中華文化研究計劃顧問。 陳氏長期專注本土歷史、風俗文化研究,經常在報章發表有關香港歷史的文章、曾接受報章雜誌、電台及電視台訪問及擔任香港歷史講座講者及香港史古蹟考察導賞員等。
煙墩山隧道: 筆架山
連接九廣鐵路嘅九龍同新界兩段嘅舊筆架山隧道,係當時全亞洲最龐大嘅工程之一,亦為香港最長嘅隧道。 而隨着九廣鐵路邁向電氣化,新筆架山隧道啟用,舊隧道關閉並鋪設媒氣管道供應新界區使用。 【A&M Diary】香港喺1841年開埠至今,有唔少具歷史嘅建築物可能一早被拆除,而保留至今嘅通常都會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不過,舊筆架山隧道就被大家為忘喇。
煙墩山隧道(英語:Beacon Hill Tunnel),別稱二號隧道、舊畢架山隧道,是香港的一條已封閉隧道,位於九龍塘歌和老街晉利花園附近。 原先是九廣鐵路火車隧道,後來因為其公司實行電氣化雙程行車而封閉,給中華煤氣公司鋪設管道輸送煤氣及天然氣。 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九廣鐵路電氣化同現代化,雙程行車要鋪雙軌,所以喺煙墩山隧道以西,起條新隧道,是爲筆架山隧道。 除咗雙程之後,斜度有所改善,係沙田高,九龍低,唔似煙墩山隧道。 一九八一年四月廿四號,煙墩山隧道停用。 而兩日後,即廿六號,筆架山隧道正式啟用。
煙墩山隧道: 交通
筆架山以北是新界東沙田區的地龍口,以南則是近石硤尾的大窩坪。 到達攀石場後有多條路線前往龍欣道筆架山頂, 唯很多路線地圖沒有標示. 煙墩山隧道 攀石場往左可以下降, 攀石場左邊地圖顯示有路上升但入口峽位看似困難.
- 工程開初,係請本地工人,之不過本地人信風水,認定挖隧道會觸怒鬼神,就齊聲反對。
- 李健信,自小在香港長大,閒時愛手執地圖,走遍香港大街小巷,四處遊歷搜影,對研究香港交通的歷史演變有濃厚興趣。
- 日軍佔領香港後出於實際需要,很快便嘗試修復隧道,因為隧道損毀嚴重,要到1942年3月25日才能重開。
- 由於香港天氣有時惡劣,時有打風,而衞生唔好,容易有病,死咗唔少工人同工程師。
- 早年,吐露港一帶以至沙田海的水路運輸十分繁忙,不僅有渡輪來往沙田與大埔,位處大埔滘的公眾碼頭更是很多往返中國大陸及香港東北端沙頭角船隻的中轉站。
而廿五號呢一日,火車只去到沙田站同旺角站,中間要改搭巴士。 筆架山隧道貫通筆架山連接九龍塘和新界東,共有兩條管道。 首條管道原為20世紀初九廣鐵路興建時開鑿,名為煙墩山隧道,1980年代因九廣鐵路鋪設雙軌及進行電氣化,而在隧道西側開鑿一條新的管道,而新筆架山隧道現為港鐵公司管理,舊有隧道則被改為煤氣及深港液化天然氣輸送管道。 隧道喺1910年啟用,全長2.4公里,闊5.2米,因應當其時嘅成本效益,隧道採用單軌雙程行車。
煙墩山隧道: 香港健美及運動體適能錦標賽
筆架山南山腰近大窩坪,同埋九龍塘歌和老街以北有同名住宅區。 煙墩山隧道 1981年4月26日,隨著新隧道啟用,九廣鐵路局把舊畢架山隧道關閉。 煙墩山隧道 現時,舊隧道內的行車軌道已被拆除,並加建輸送管供香港中華煤氣有限公司用作輸送煤氣及天然氣。
住宅區共分為兩部份,其一指深水埗區大窩坪南昌街的畢架山花園及帝景峰,另一則指九龍城區歌和老街的畢架山峰及聯合道以北一帶(包括廣播道「五台山」)。 煙墩山隧道 一九零五年打算起九廣鐵路英段時,量地官提咗兩個方案,一係經新界中部,大埔海西岸,不過要開隧道過煙墩山,而有隧道有成一哩半長,即二千四百米。 而最後決定揀咗前者,雖然隧道難開,但因爲短好多,而且經嘅地方興旺啲。
煙墩山隧道: 後記: 煙墩山隧道在正式開隊時, 發現有工人在隧道口掛上人做草皮, 已完成一半; 星期日有行友跟標行, 發現已經全部遮蓋了。附行友相片(在最底處)。
至於紅綠旗號,則是控制火車進出車站的人手揮動訊號。 從前火車上除負責控制火車的司機外,亦設一由車長駐守的領航卡(或俗稱「守卡」),「守卡」內有一緊急剎車器,遇緊急時車長可拉動手制將火車剎停。 當火車進入車站時,車長會拿着紅旗平放示意停車;而火車停定後,車長會在車尾觀看乘客上落車的情況,完成後,才拿着綠旗平放示意前進,司機便可開行。 火車如欲由甲站駛往乙站,在開出前,甲站的車務主任會按動俗稱「波盅」的路牌儀器(Token Machine)上的手掣按鈕通知乙站,乙站的車務主任接到站內的「波盅」電鈴響起,就知道這是甲站請求乙站放行火車的訊號。 當兩站的「波盅」手掣皆處於垂直狀態時,就表示兩站之間的路段皆已清空。 由龍翔道有龍欣道上煙墩山頂,去到山頂雷達站。
成座山脊都響獅子山郊野公園裏面,麥理浩徑第五段亦都幾近山頂。 至於「筆架」與“Beacon”的讀音相近則純屬巧合。 義德道和廣播道之間的山谷,原為村落雞寮村,1959年因政府計劃興建龍翔道和窩打老道交匯處而遭清拆,居民只獲賠償每平方呎五仙港元,及後被徒置到黃大仙徙置區。 清拆前,村內有約150戶居民,以花農為主,其時谷內土地已開墾約80年。 參觀完轉上筆架山道經捷徑往豐力樓, 唯途中有工程進行中, 煙墩山隧道 需小心辨別方向. 豐力樓經龍欣道上升至筆架山上食水庫旁有山徑上筆架山攀石場, 也可以由山徑旁鐵絲網後的筆架南坑上升.
煙墩山隧道: 汽車 vs 煤氣
在蒸汽火車年代,攀上煙墩山鐵路隧道實非易事,這礙於蒸汽火車頭的馬力較弱所致。 就算能夠成功攀上鐵路隧道,由於隧道內的空氣對流欠佳,加上蒸汽火車頭在運作時會從煙囪排放出濃濃黑煙,故乘客在火車穿越煙墩山鐵路隧道時便需趕緊關閉車窗,以免濃煙飄進車廂。 這種情況隨年月過去更見嚴重,因鐵路服務漸趨頻繁,南行火車剛駛離隧道,濃煙還未來得及隨火車行走時產生的氣流飄離隧道,北行列車已準備駛入隧道,時日久了導致煤炭渣在隧道內積聚。 這種情況,尤在日後載運牲口的貨運火車日增而更甚。 前文提及大埔車站早期只是一個供南北行火車避車之用的訊號旗站。
其實英段鐵路沿綫以單軌行車,要使火車的運作不受對頭或前面的火車阻礙,就要在每一車站鋪設雙軌供避車之用。 那麼如何確保同一單軌路段在同時間只有一列火車行駛呢? 那就要靠「絕對閉塞」(Absolute Block)系統的運作了。 20世紀後期因為鐵路運輸需求增大, 九廣鐵路在煙墩山隧道旁興建另一條隧道, 煙墩山隧道 即現今火車行經的隧道. 開鑿隧道,工程龐大,當時來講,亞洲數一數二。 工程開初,係請本地工人,之不過本地人信風水,認定挖隧道會觸怒鬼神,就齊聲反對。
煙墩山隧道: 近觀 . 舊畢架山隧道 + 歷史研究
至1970年代,為配合九廣鐵路—英段的電氣化及現代化,九廣鐵路局開始進行雙軌雙程鋪設工程,以紓緩客流量的急速增長,並提升列車速度。 當局在舊隧道的西面建造一條單管雙軌雙程行車的新隧道,高度及闊度分別為7米及10米(與1978年通車的獅子山隧道北行管道相同),以支援鐵路電氣化。 煙墩山隧道 不過隨著鐵路現代化,九廣鐵路為了提升列車速度,改用雙軌雙程行車。 這條隧道亦隨新隧道啟用而在1981年停用,目前用於輸送煤氣及天然氣,內部並不開放予公眾進入。 2000 年前九鐵工程師與煤氣公司職員視察沙田入口。
最後營造公司要由印度以及中國山東請人收科。 由於香港天氣有時惡劣,時有打風,而衞生唔好,容易有病,死咗唔少工人同工程師。 煙墩山隧道(Beacon Hill Tunnel)係香港一隧道,喺煙墩山下。 後尾畀西便十到廿米遠嘅筆架山隧道取代。
煙墩山隧道: 煙墩山隧道 溯源壁 筆架山攀石場
起初僱用是一批本地華人開挖的,但是他們有風水的概念,認為開挖隧道會騷擾神靈而不斷反對。 最後建造公司不得不從印度、中國山東以至意大利請人到港完成工程。 另外,由於香港的惡劣天氣,颱風及惡劣的衛生環境,導致最少十數名隧道工人及工程師因瘧疾、腳氣病和吸入濃煙等原因死亡,期間共有五十人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