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德禮7大優點2025!專家建議咁做…

展覽就模仿了當年的賣樓書,從上面的平面圖可見,單位四四正正,間格非常實用,1個住宅單位售14,200元起,還可以分12個月或24個月付款,相較現今買樓要「供到退休」的常態,令人更感年代遠去。 是不是自由選擇學音樂,就9:1,9個是自由的,1個不是自由的,那就是從小叛逆父意的黎小田。 黎小田做童星時,父親曾經在片場搶下他彈的結他摔在地上並用腳踩,對一個弱小心靈的傷害可想而知。 生於Carpio家族的實力派歌手杜麗莎,其父早年是香港出名的「鼓王」。

香港

香港重光後歐德禮成立了萬國影業公司(International Films Ltd.),從事電影發行。 提到早年政府的「積極不干預」,周教授笑言:政府卻是「積極參與」,那時的港督夫人或幕僚都積極參與表演,甚至讓出港督府來做表演場地,可見政府無錢「干預」,卻有興「參與」的鑑賞力和文化素養。 1933年清拆的舊大會堂(現滙豐銀行總部及部份中銀原址)是1869年民間籌款建立的大會堂。 那時的音樂堪稱「百花齊放」,除了上流社會殿堂級音樂外,1930年成立的民間「音樂社」則在戰前和戰後活躍於民間,並上電台演出,直到1957年才慢慢消散。 生於開羅,畢業於上海聖芳濟書院,帶住一個向古典音樂許下嘅期盼熱忱,成就香港一個鮮為人知嘅古典藝術舞台。

歐德禮: 歐德禮的音樂夢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歐德禮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 璇宮戲院(即皇都戲院前身)由俄羅斯裔猶太人歐德禮(Harry Odell)創辦,他於1952年引入這種「劇院式戲院」,為當時的演藝人員提供表演平台,應其人脈之廣邀請到外國音樂名家輪流登台,目前戲院內其中1個舖位,就是模仿成他當年的辦公室以示致敬。 讓皇都戲院改建成一流音樂廳,延續他推廣音樂的夢想,就是對他最好的紀念。

二十

尤其是 年,抗戰開始,出現了很多有組織或無組織的「歌詠運動」,黎小田的父親黎草田就是當時的愛國活躍份子,在中環半山的YMCA(基督教青年會)舉行華人音樂表演及籌款活動。 周教授說,30年代香港音樂百花齊放,還體現在很多學校都有樂團,並有功能籌款活動。 華燈初上,站在皇都對街遙望一切欲語還休,一代璇宮代表一個精緻古典音樂標誌,讓港人可以近距離見識和享受全世界最好音樂。 在面對地產霸權現實下,釘子戶被收購大厦業權,叫整體建築可謂岌岌可危。 其實皇都理應可得到更好回報,慶幸仍有許多港人關注保育,免輝煌建築淪於堆填區中廢土。

歐德禮: 歷史

此外,活現香港多番去信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女士,要求檢視專家評審小組評分,或與專家小組見面溝通,或讓更多專家參與是次評級,但只是得到最典型「好官我自為之」的官僚回應,全部被拒。 歐德禮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代表發展商新世界發展的有關人士,在2015年7月已成功與該三大「旗手」大戶達成協議,以逾七億元一口氣購入該廈逾兩成業權,成為啟動收購的關鍵。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歐德禮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著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他認為歐德禮很聰明,以一天四場電影的收入,資助他的藝術文化活動,也不時舉辦公益籌款活動,這個模式讓他不用政府一分一毫,引入世界級音樂家。 璇宮戲院由猶太裔「娛樂巨子」歐德禮 於1952年創辦,之後短短五年間引進了大量頂尖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 50年代的香港正值戰後復甦時期,當時的人在毫無規範下,各師各法發展。 吳形容當時是「創意爆棚」的年代,但他們都是飽歷風霜的一代,經歷過一戰、經濟大蕭條等,形容璇宮戲院的主事人,甚至是表演者是「做一場實驗畀我哋呢班人享受」。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

於香港新城電台「謙仔有請・葉博駕到」節目嘉賓主持,以及主持香港電台節目《喜閱香港:客家・客情》、《喜閱香港2: 香港宗教萬花筒》、《香港宗教萬花筒2:華人信仰文化》。 近著有《金庸小說裡的中國歷史》 、《香港鳳山寺與廣澤尊王研究》、《西貢非遺傳承計劃:西貢麒麟舞》 、 《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戰鬥在香港──抗日老兵的口述故事》及《古樹發奇香──消失中的香港客家非遺》等。 歐德禮 近作《小學生・古詩遊》更榮獲第二屆「香港出版雙年獎」語文學習類出版獎。 皇都戲院建築上最多人留意,必定是天台的拋物線型桁架,很多人或會以為設計是為美觀或帶來獨特的風格,但原來用拱橋式屋頂以製造無柱室內空間,令整個千人院廳內完全沒有支柱阻擋觀眾看戲,此設計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興建

新界地區的本地人和客家人的比例大約是6:4,客家人在新界區的人口完全可和本地人分庭抗禮,兩者人數的差別不到4 ,000人,而在新界北區的客家人口比那裡的本地人稍多。 這分法在1898年英國政府租借新界後,在施政上更是廣泛應用。 英國於1899年正式佔領新界前,派遣輔政司駱克 勘查新界地區,駱克向英國政府提交《香港殖民地展拓界址報告書》,將華人居民根據方言也劃分為3個種族:「本地」、「客家」與「蜑家」(即水上人),並且仔細統計和記錄了各村落的人口組成。 歐德禮 1895年,曾在香港政府任職的歐德禮(E.J.Eitel)出版了《歐西與中土》(Europe in China)一書,他將在香港島和九龍居住的中國人分成3個種族(races),即本地(Puntis)、客家(Hakkas)和鶴佬(Hoklos)。

歐德禮: 「保育硬件難 保育歷史精神更難」

而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直指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根本是橋樑的設計,並將其與新加坡的愛琴橋(1929落成)對照,結論兩者都是屬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 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既印證香港昔日娛樂事業的風華年代,也盛載市民的集體回憶,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活動展出多件與戲劇相關的歷史舊物,包括舊戲票、員工入職申請登記表等,還有1份1971年有在皇都戲院上映的電影票房排名記錄,原來當年在該院上映電影片,最高票房正是由邵氏公司出品、姜大衛和狄龍主演的《無名英雄》,收入達1,201,152元。 不過,璇宮戲院還是敵不過洪流,於1957年底結業,易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於1959年開業,成為香港早期的一站式娛樂地標,旁邊的皇都戲院大廈樓高11層,2座共221個住宅單位。

建築

假如鄭公子能保留皇都戲院,把這座文化、社會及建築價值極高的瑰寶活化成一個能貼近大眾及時代需要的多用途空間,承傳歷史,將會是彰顯文化品味及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的最佳例證。 由於配合發展需要,該座兩層維多利亞時期建築物1933年拆卸,部分地皮興建滙豐銀行總行(其餘部分則在1947年建成毗鄰的中國銀行總行)。 拆卸時政府應承社會團體將另覓地方興建新大會堂,但因二戰爆發而擱置。 1950年代初民間要求興建大會堂呼聲再起,更成立壓力團體,結果政府同意斥資二千萬元填海興建,1954年以模型徵求意見、1957年動工、1962年完成,即現在位於中環的香港大會堂。

歐德禮: The Tuneful 25 Years 二十五載音樂回望:「閑情偶拾」 – 玄珠篇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 Harry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他在上海聖芳濟書院畢業、在長崎開始職業踢躂舞者生涯、移居美國後又隨美軍到法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不過,吳仍有信心,提到至今開會的經驗很好,各人都很專業,大部分時間都是講及文化和內涵,仍未提到成本效益,他亦認為持有業權的新世界發展相當重視此項目。

  •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
  • 1950年代初民間要求興建大會堂呼聲再起,更成立壓力團體,結果政府同意斥資二千萬元填海興建,1954年以模型徵求意見、1957年動工、1962年完成,即現在位於中環的香港大會堂。
  • 戰爭時他拿起槍枝保衛香港,和平時他傾盡家財讓香港人見識國際級音樂家的技藝。
  • 活現香港其後多次撰文,批評古蹟辦建議評級背離專業、常理及民情,做事黑箱封閉。
  • 而積極宣傳活化的機構「活現香港」就特意聯絡上歐德禮(Harry Odell)的媳婦 Mrs Molly Odell,並安排Molly與家人由海外到香港,並去到張敬軒的家參觀,並互相交流。

隨後五年,一系列古典音樂界天皇巨星居然輪流登陸這個東方小城市,踏上璇宮舞台。 這些名字對今天的樂迷來說依然如雷貫耳,知道他們曾訪香江想必大感驚訝。 而香港管弦樂團前身中英管弦樂團整個1954–55樂季,都在璇宮上演。 另外,香港電台《早辰.早晨》節目(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訪問了古蹟辦評審專家小組兩名成員,揭示他們的歷史觀超錯,價值觀駭人,也跟社會大眾的想法嚴重脫節。

歐德禮: 保育

不過天台「飛拱」暫時都未有開放,活動只提供以霓虹燈製作的模型,讓大家「望梅止渴」。 而我還未詳列歐德禮在璇宮戲院主辦的爵士樂(如Benny Goodman)、話劇(如莎劇巨匠Lewis Casson與Sybile Thorndike伉儷)及舞蹈(如Katherine Dunham Company)的演出呢,璇宮戲院根本就是「民間大會堂」! 1921年,才二十五歲的歐德禮移居香港,改姓氏為Odell,同年與來自珠寶世家的Sophie Weill結婚。

他以語言為分類準則,把香港華人劃分為3個族群:本地、客家、蜑家(Tanka),並且仔細地加以統計和記錄了各村落的人口組成。 歐德禮 這種流動性,讓香港文化充滿着混雜性,既是混合了中與西,也揉和了昔與今,並不是一種純粹、孤立的文化。 因此,要認識香港文化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從香港多元的族群角度切入。

歐德禮: 建築特色

這種精神正好與時下「我哋真係好鍾意香港」的思潮不謀而合。 為了先應付評級官僚,有關皇都戲院的討論一直集中火力在「為何保育」,儘管在一眾名人Facebook可以見到岑偉宗的「劇場說」、黃耀明的「live house說」及許多人提出「新電影資料館說」,「如何保育」這議題終較少正式的公開討論。 對我而言,「如何保育」的答案非常簡單:將這個一度傲視全港的表演場地變成真正的音樂廳,就是最能彰顯其歷史價值,也最能回應社會需要的保育方案。 為此,我在不同平台已先後發表了包括一封給鄭志剛的公開信共四篇文章,希望喚起關注。

周教授訪問了這個音樂世家的另一位菲律賓音樂人、杜麗莎的叔父東尼卡比奧(Tony Carpio),這個戰前遊走於上海與香港之間,演奏古典及輕音樂的主音結他手、樂隊領班及音樂總監。 日佔時期,東尼又與一眾落難的國際樂手留港演奏交響樂等,可謂經歷了香港音樂轉型的幾個階段。 而我還未詳列歐德禮在璇宮戲院主辦的爵士樂 (如Benny Goodman)、話劇 (如莎劇巨匠 Lewis Casson 與 Sybile Thorndike 伉儷) 及舞蹈 (如 Katherine Dunham Company) 的演出呢,璇宮戲院根本就是「民間大會堂」! 就算1957年出售璇宮戲院後歐德禮多在香港大學陸佑堂舉行音樂會,他仍有租用皇都戲院,例如1959年維也納兒童合唱團的香港首演。

歐德禮: 香港從來都是一個流動的都市,這讓香港文化充滿着混雜性,既混合中西,也揉和古今,因此要認識香港文化並不容易,而其中一個切入點,就是香港多元的族群。

6年後(1954年)他居然可以在中英樂團吹圓號,一個19、20歲的男仔,既是校隊最Top的守門員,還是跳水運動員,負責戲劇佈景,而且從1956年開始寫報紙專欄,並在《南華早報》開了一個四格的卡通專欄,將自己喜愛足球和音樂的樣子畫出來。 歐德禮 大廈毗鄰英皇道、渣華道、電廠街、電氣道等,乘搭公共交通者可乘香港電車、巴士、小巴或隧道巴士102、112、106或116號線前往。 2003年12月25日,北角皇都大廈二樓板間房發生兇殺案,一名31歲姓盧男子猜枚爭執遭斬頸,送院後不治。

歐德禮: 活化北角皇都戲院 學者望保留其劇院式的特色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 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當包括1800座音樂廳及300座演奏廳的「音樂中心」從西九文化區的藍圖消失後,香港下一個新音樂廳只有預計2020年落成的東九文化中心(實情是一個「好過無」的1200座多功能演藝廳)。 面對依舊缺乏的音樂表演場地,皇都戲院非常有潛質加入成為香港音樂界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