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所見,過半數患者直到第三、第四期才確診,屬較遲發現的個案。 檢查鼻咽癌 及早檢查,亦可免卻病人心理上憂慮與不安,不必受似是而非的症狀影響,食不知味,坐立不安。 檢查鼻咽癌 早期鼻咽癌的標準治療以7星期電療為主,再輔以2個月化療,便能夠達到理想的治療效果,而經治療後的局部復發率僅約為10%。
鼻咽癌富含血管且易出血,所以鼻部或口部的出血是頗為常見的,尤其是鼻咽癌表面發生潰瘍時,通常病患會於早晨第一口痰中帶血絲,偶而輕度鼻出血或鼻涕帶血絲,但罕有以大量鼻出血的方式表現。 鼻腔、鼻竇及鼻咽症狀則類似鼻炎或鼻竇炎的臨床表現,如鼻塞、鼻漏、鼻涕倒流、鼻音過重、嗅覺減低等等。 耳部症狀則以聽力障礙、耳鳴、耳悶塞感等為主,主要是因耳咽管功能受到腫瘤影響。 在神經症狀方面,由於解剖學上的因素,顱神經方面,以第五(三叉神經)、六(外旋神經)和十二(舌下神經)對顱神經為主,第五對顱神經受侵犯會出現顏面麻木感,第六對顱神經受侵犯則出現複視,第十二對顱神經受侵犯則舌頭會運動麻痺、萎縮。
檢查鼻咽癌: 症狀
一名曾參與治療大傻的醫護人員證實,大傻本是乙型肝炎携带者,治療鼻咽癌期間醫生曾多次叮囑他要定期檢查,以免誘發成肝硬化,惟他因工作纏身而疏忽身體,終錯失治療良機。 該名醫護希望透過大傻的反面故事,激發起本港50萬名乙型肝炎帶菌者重視定期體檢。 近年來PET/CT(正子/電腦斷層造影)檢查的流行,可以幫助鼻咽癌病人遠隔轉移的正確診斷。 據國外學者統計,PET/CT對於胸部X光偵測肺臟遠隔轉移、同位素骨骼掃描偵測骨骼轉移及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臟轉移有明顯的進步,因此,PET/CT將來可以取代傳統的檢查方法(胸部X光、同位素骨骼掃描、腹部超音波)來偵測遠隔轉移。 鼻咽癌是南方華人特別盛行的腫瘤,根據行院衛生署統計,它是民國九十四年台灣地區男性癌症發生率的第十位,死亡率的第九位,有 626人死於鼻咽癌。
根據香港防癌會的資料,鼻咽癌發病高峰期介乎 40 至 50 歲。 2009年8月27日晚上11時45分在浸會醫院去世,享年54歲。 同年9月4日,其靈柩在拜祭儀式過後轉移至西貢聖心堂進行告別彌撒,讓親友瞻仰遺容。 他在場的好友李修賢、任達華、白彪、盧惠光及王俊棠等均有送他最後一程。
檢查鼻咽癌: News港大醫學院與國際學者攜手 建立使用血漿 EB 病毒 DNA 於鼻咽癌診斷及治療的共識
至於大眾一般需要隔多長時間作定期鼻咽癌檢查,吳耀榮醫生指沒有一定的標準,但建議有家族病史的人,可考慮進行一年一次檢查及因應可疑病徵進行額外檢查。 若病人的頸部曾接受放射治療,每年需要檢查一至兩次甲狀腺功能。 完成治療後也可考慮進行一次牙科檢查;聽力、言語和吞咽情况等可能受治療影響的部份,情況也需密切注視,若發現治療副作用持續未有改善,甚至有新的症狀出現,病人應盡快告知醫生,並作進一步檢查。 部份鼻咽癌帶有高於正常水平的「表皮受體生長因子(EGFR)」,研究顯示這種因子會加速癌細胞的生長速度。 透過使用標靶藥物「表皮受體生長因子抑制劑」,可阻斷EGFR接收指令細胞生長和分裂的訊號,減慢或阻止腫瘤生長。
至於keratinizing型鼻咽癌,治療則較困難,這是由於癌細胞對放射線有較大抵抗性。 鼻咽脫落細胞學診斷取材恰當,即時固定,染色和檢查,可補充活檢之不足。 以下情況較適合本檢查:治療過程中定期檢查以動態觀察療效;對於隱性癌者,可在多個部位分別取材送檢;用於群體性普查。
檢查鼻咽癌: 專訪耳鼻喉專科吳耀榮醫生 鼻咽原來要定期檢查?
值得注意的是,多數鼻咽癌細胞都帶有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多數患者血液中也有感染EB病毒。 雖該病毒本身無法導致鼻咽癌,但基因因素可影響人體對EB病毒的反應。 NPC在美國和大多數其他國家並不常見,在大多數人群中每10萬人不到1例。 但是在中國南方地區非常普遍,特別是在廣東,佔中國所有癌症的18%。
若癌細胞已擴散到頸部淋巴結,醫生或會建議患者先接受同步放化療,再透過手術切除淋巴結,惟手術有可能導致神經損傷,導致患者出現耳朵麻木、手臂無力(無法舉高過頭)、下唇無力等後遺症。 視乎神經損傷的程度,這些手術後遺症有可能在數個月後消失,但亦有可能屬永久性。 鼻咽癌對放射線治療和化學治療都有相當不錯的敏感性,而因為鼻咽癌手術不易且鼻咽癌容易有淋巴結轉移,所以手術並非治療的首選,通常手術用在診斷、放射線治療之後遺症、合併症之處理以及鼻咽癌復發之治療選項等。 初診斷為鼻咽癌之病患通常採放射線治療、化學治療來治療鼻咽癌。
檢查鼻咽癌: 臨床症狀
跟 西 方 國 家 比 較 , 鼻 咽 癌 較 常 見 於 華 南 地 區 。 於 二 零 二 零 年 , 鼻 咽 癌 於 本 港 最 常 見 的 男 性 和 女 性 癌 症 中 , 分 別 排 行 第 八 位 及 第 十 七 位 , 並 佔 癌 病 新 症 總 數 的 2.2 % 。 本文章內容由 Bowtie 醫療資訊團隊 提供並只供參考,不代表 Bowtie 立場,Bowtie 對任何人因使用或誤用任何信息或內容,或對其依賴而造成的任何損失或損害,不承擔任何責任。 此文章內任何與 Bowtie 產品相關的內容僅供參考及作教育用途,客戶應參閱相關產品網頁內詳細之條款及細則。 以較強劑量的 X 光射線,從不同角度拍攝人體内部的影像,再以電腦合成多張橫切面影像以至是立體影像,顯示鼻咽的狀況。
復發腫瘤呈不規則的塊狀,可同時伴有鄰近骨或(和)軟組織結構的侵犯以及淋巴結腫大。 放療後的纖維化呈局限性增厚的塊狀或局限性的不規則的斑片狀結構,與鄰近組織的分界不清。 在T1加權像上,復發的腫瘤和纖維化組織多呈低信號;在T2加權像上,復發腫瘤為高信號,而纖維組織呈低信號。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檢查
某些草藥對某些病人的鼻咽癌的確有不良的影響,還是不要隨便嘗試為妙。 雖然前面已說過遺傳因素,食物中致癌物質與EB病毒可能與鼻咽 癌的發生有密切的關係,但是目前在台灣並沒有一個實際可行的 檢查鼻咽癌 方法找出高危險群的人。 不抽菸可能也有幫助防止它的發生,最重要的,應是早期診斷,正確治療,早期鼻咽癌痊癒的機會十分高。 其次是環境因子、鹽漬或煙薰的食物或燒香與抽菸都有報告認為與鼻咽癌有關。 然而,我們常見的病人是菸不抽、酒不喝,也未食用上述食物的人。 至於EB病毒,我們可偵測到鼻咽癌細胞有EB病毒存在,幾乎每個台灣人都很早就感染過,身上也可能潛伏一些EB病毒。
此外,我們也發現女性病患比男性病患預後好,年紀輕者(小於40歲)比年紀大者(大於60歲)預後好。 其他如EB病毒血漿中DNA (去氧核糖核酸)濃度,是否有遠隔轉移,是否有復發以及病患之一般身心健康狀況等,也會有相關。 鼻咽癌約有 80% 機會於康復後 2 檢查鼻咽癌 年內復發,此後逐年遞減,5 年之後復發的機會便低於 5%。 然而,復發位置不一定在鼻咽,有時鼻咽黏膜上可以毫不察覺有復發跡象,腫瘤卻深藏在附近的顱底組織裏,頸部淋巴亦很常見。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症狀有哪些?鼻咽癌原因是什麼?如何診斷、治療?有方法能預防嗎?
它有時被稱為廣東癌,因為它在該地區每10萬人約25例,比世界其他地區高25倍。 雖然鼻咽癌主要見於亞洲的中年人,但非洲的大部分病例都出現在兒童身上。 檢查鼻咽癌 MRI檢查可以確定腫瘤的部位、範圍及對鄰近結構的侵犯情況。
若結果呈陽性,會被安排接受如鼻咽內視鏡及磁力共振成像檢驗等進一步檢查,以證實是否鼻咽癌。 研究人員期望將來能利用血液測試,為市民及早診斷出鼻咽癌,提高生存機會。 醫生:其實所有篩查都不足以確診,所以篩查後若呈陽性反應,我們都要作一個診斷,唯一的鼻咽癌診斷方法就是進行鼻腔的內窺鏡檢查,抽取組織化驗。 鼻腔內窺鏡十分簡單,就是用一枝內窺鏡伸進鼻咽,看看有沒有出現問題的地方,抽取組織進行切片化驗,確定有沒有癌細胞存在。 這就是唯一的診斷方法,我們稱為「黃金標準」的確診方法。 醫生:鼻咽癌與其他癌症不同的就是它的年齡層分布十分闊。
檢查鼻咽癌: 常見問題
醫生或會選用高精確度的強度調控放射治療,以電腦程式計算放射線最佳照射角度及強度,將放射線集中在腫瘤位置,避開腫瘤周邊重要器官,藉此減低重要組織承受的放射劑量,提升治愈率,並減少治療引起的副作用。 立體定位放射治療同樣具備強度調控及影像導航的元素,能精準以高劑量照射腫瘤,避免影響週邊的正常組織。 手術是不少癌症的主要治療方案之一,然而鼻咽癌與其他腫瘤有別,治療方式以放射治療(亦稱電療)及化療為主,更不時與化療一併使用,即同步放射化學治療(簡稱同步放化療)。 鼻咽癌常見於中國南方(包括香港)、新加坡、越南、馬來西亞和菲律賓,在加拿大西北部和格陵蘭島也比較常見。 不過,當本來居住在華南地區的人士搬遷到另一個鼻咽癌發病率較低的地區(如美國或日本),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會有所降低,而他們的下一代患鼻咽癌的風險也相對較低。 相對人種,鼻咽癌的風險與居住地區有更大關聯,例如在中國出生的白種人,他們患鼻咽癌的風險較在美國出生的白種人高。
- 吳耀榮醫生補充,鼻咽癌難以被察覺的其中一個原因,是鼻咽位處鼻道最盡頭,喉嚨上方較「隱蔽」的空間。
- EBV血清測試是目前最常見的鼻咽癌篩查方法,但假陽性比率由2%至18%不等;鼻咽癌基因篩查靈敏度達95%以上,惟特異性有限。
- 根據醫院管理局香港癌症登記處的數據,2019年新增病例791例,其中男性588例,女性203例,男女比例約為2.9比1。
- 如果你對自身醫療健康狀況、治療、護理或診斷存在任何特定的醫學問題,應當諮詢專業的醫護專業人士。
- 據國外學者統計,PET/CT對於胸部X光偵測肺臟遠隔轉移、同位素骨骼掃描偵測骨骼轉移及腹部超音波偵測肝臟轉移有明顯的進步,因此,PET/CT將來可以取代傳統的檢查方法(胸部X光、同位素骨骼掃描、腹部超音波)來偵測遠隔轉移。
- 由於鼻咽部是位於身體中線的解剖區,鼻咽癌不但容易往同側頸部淋巴轉移,也容易往對側淋巴轉移,所以臨床上兩側頸部淋巴轉移是頗為常見的。
本文特別邀請到耳鼻喉專科吳耀榮醫生,透過真實病例,帶出一般人容易忽視身體因鼻咽癌而發出的有關「警號」,印證鼻咽癌與生活實為息息相關,建議市民需提高警覺,及早進行鼻咽癌檢查。 早期鼻咽癌先兆與一般上呼吸道疾病的症狀非常相似,有的病人更向醫生「投訴」鼻咽癌先兆實在太難捉摸,有時「掩飾」得像鼻敏感,有時令人誤以為是天氣乾燥導致「呻」出鼻血。 如持續發現懷疑病徵,例如鼻腔分泌物帶血,特別是有鼻咽癌家族病史者,建議及早接受檢查,找出病因。
檢查鼻咽癌: 鼻咽癌治療後的跟進
他又指出,大傻在治療鼻咽癌的過程中表現勇敢,曾獲譽為「抗癌鬥士」,為不少癌病人帶來希望。 檢查鼻咽癌 2009年8月29日,他終於死於癌症,更有傳他死於鼻咽癌,該名醫護表示,不少曾受他鼓勵的病人在閱報後都感意志消沉,紛紛向醫生表示對病情的焦慮,他希望藉此機會澄清大傻的確「擊敗」了鼻咽癌,呼籲病人切勿感到絕望。 檢查鼻咽癌 青壯年,尤其是男性,若有頸部淋巴腺腫大,不明原因的流鼻血、鼻塞、耳阻塞、聽力障礙或頭、頸部疼痛,應找耳鼻喉科醫師檢查。 不要諱疾忘醫,若是等腫瘤侵犯顱內或骨頭,治癒的機會就大為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