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憲孫教授20248大好處!專家建議咁做…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梁憲孫醫生,過去30年一直致力為醫治血癌及重症病人努力,是香港血癌基金和香港骨髓捐贈基金的創會成員之一。 梁憲孫醫生從醫多年,做過臨床、科研、教學以及行政工作,其突破性藥物治療令病人治癒率大大提升。 近年他更積極投入基因組醫學研究,期望為病人尋找最合適的診斷及治療方案。 養和醫院內科部主管、血液腫瘤專科醫生梁憲孫教授說,骨髓病變(Myelodysplastic syndrome,簡稱MDS)與急性血癌(acute leukaemia),或稱白血病,或稱白血球過多有密切關係。

盧煜明教授稱中大的研究經費來自政府,而中大醫學院歷年都取得大部分政府的研究經費作研究,當中不少與香港第一大殺手癌症有關。 及後瑪麗醫院內科部門主管達安輝教授因部門希望發展骨髓移植,力勸他回港,考慮到倫敦當時有逾百位血液科醫生,相比香港的不超過10位,相信回港後能做的可以更多,他最終還是放棄英國方面的挽留,回港擔任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師。 現時劉教授除應付日常繁重的醫務外,亦擔任科研、教學和行政工作,更有參與到香港大學臨床試驗中心的管理。 在眾多研究項目之中,其中一項代表作是證實疫苗能有效預防輪狀病毒(Rotavirus)感染。 傳染性極強的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常見原因,全球每年有超過45萬名五歲以下的嬰幼兒因為感染輪狀病毒而死亡。

梁憲孫教授: 梁憲孫教授

資料庫隨後由紅十字會接手管理,現已儲存逾10萬份資料,並與中國大陸及台灣的骨髓庫聯網,為全球華人血癌病者燃起治療希望。 梁憲孫教授 梁憲孫教授 現為香港大學血液及腫瘤科名譽教授的梁憲孫,行醫逾30年,由25年前發起成立首個華人骨髓庫,隨後10年更成立香港血癌基金,資助病人繳付藥費及檢查費,一直未言休。 梁憲孫教授 骨髓腫瘤是其中一種血癌,如果人們出現骨痛、腎衰竭、貧血等徵狀,可能已經患上多發性骨髓瘤。 區永仁於公立醫院服務二十年,近年曾聯同港大血液腫瘤科講座教授鄺沃林等人,研發口服砒霜藥水治療白血病。

消息人士透露,盛傳港大內科學系系主任黎嘉能,或會步梁憲孫、韋霖等後塵,加盟養和醫院,而內分泌專科兼瑪麗醫院骨質疏鬆中心主任龔慧慈教授,以及專醫糖尿病的曹慧崑教授,傳聞亦計劃到中環開診。 本刊調查發現,多位前港大醫學院的重量級教授醫生,近年湧到中環開檔搵真銀;無論是資深的還是新晉的,無獨有偶均選擇在中建大廈、皇九、萬邦行等「名醫大廈」開診。 上周三,全民自願醫療保險計劃諮詢正式出台,政府鼓勵市民買保險轉投私人醫療服務,以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但事實上,近年不少原本在公立醫院睇症的資深醫生已紛紛「出走」,病人要找名醫,只能到中環或名牌私家醫院走一趟。 :社區投資共享基金委員會主席、恒隆集團集團傳訊及投資者關係董事,企業傳訊專業人員,並被譽為危機管理專家。 梁教授為香港血癌基金和香港骨髓捐贈基金的創會成員之一,後者更成立了全球首個以華人為主的香港骨髓捐贈基金資料庫,為華裔血病患者尋找適合的無血緣骨髓。

梁憲孫教授: 香港佛教醫院

繼血液及腫瘤科講座教授梁憲孫、頭頸癌外科權威韋霖等多名重量級專家先後辭職及退休跳槽養和醫院後,內科部門再有多名教授離職。 消息指,內科學系講座教授龔慧慈、臨床助理教授曹慧崑兩師徒近月已辭職,有意轉往私人執業。 四位校友分別是香港醫院管理局總部聯網服務總監楊諦岡醫生、養和醫院內科部主管梁憲孫教授、香港房屋協會行政總裁兼執行總幹事陳欽勉及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醫療系統)副院長胡志遠教授。

發現

政府預留12億元,在未來6年推行「香港基因組計劃」,會為2萬宗個案檢測基因組序列。 基因組醫學督導委員會主席梁憲孫接受訪問時指,期望透過計劃找到更多有突變的基因,加強試管嬰兒的服務,令到人工受孕者可以先挑選沒有基因變異的胚胎,放回母體之中,減少胎兒患上遺傳病的風險。 血液及血液腫瘤科醫生梁憲孫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屬於血癌,是白血病的其中一種,一般會以化療 … 梁憲孫教授 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非遺傳骨髓移植手術風險高|即時新聞|繽FUN… 藝人黃日華太太梁潔華於2013年不幸患上急性骨髓性白血病。 基因組計劃重視如何把基因組數據應用到臨床,令更多病人受惠,未來或可用於加強試管嬰兒的服務。 陸浩明表示,不少父母希望避免把遺傳病再傳給下一代,現時瑪麗醫院、威爾斯親王醫院和養和醫院便為人工受孕人士提供「植入性前診斷」服務,可以先挑選沒有基因變異的胚胎,放回母體之中。 他稱,可以「被排除」的疾病包括乳癌、大腸癌、小腦萎縮症、肌肉萎縮症、玻璃骨等20至30個病種,也包括嚴重的智力或結構缺損。

梁憲孫教授: 醫院管治委員會成員

事實上,近年為數不少的公立醫院資深醫生相繼離巢,轉投私人市場。 據醫管局資料顯示,過去一年有二百多名醫生離職,三成是年資逾十年的資深醫生;全港七大醫院聯網無一倖免,而作為港大教學醫院的瑪麗醫院,更是重災區之一,多名港大教授級醫生,紛紛開檔搵真銀。 青山醫院最近已有四名資深醫生離職,其中三人到中環開檔,包括他自己。

  • 在科研上政府亦投放不少資源,本港的科學家及學者一直都非常努力,在醫療科學領域上有很大的發展,我們做這些科研為的是可以提升及改善臨床病人的服務。
  • 劉教授同時為醫務衞生局(前食物及衞生局)、醫院管理局及衞生署多個策略委員會及工作小組的成員。
  • 梁博士於中大取得生物化學學士及碩士學位,以及行政工商管理碩士學位。
  • 她的執業領域主要涉及廣泛的知識產權問題,包括專利和商標起訴、智慧財產權許可、技術轉讓、品牌收購以及智慧財產權的行政和民事執法。
  • 李醫生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亦為香港大學公共衞生碩士,同時擁有多項專業資歷,包括香港麻醉科醫學院及香港社會醫學學院(行政醫學)專業資格。
  • 多年來,王教授曾擔任香港醫務委員會、香港消費者委員會和香港研究資助局(生物及醫學委員會)的成員。
  • 他曾擔任的行政職務包括校長辦公室高級顧問、署理副校長(研究)、機械工程系系主任和工程學院副院長。

一般日常護理與預防感染,建議患者避免吃生食物、經常洗手、不可與人共用餐具和定期打流感針;若遇發燒,必須要求診處理。 梁憲孫教授 建立良好習慣如早晚量度體溫和記錄在案,護理帶狀皰疹和保護神經,預防出血和瘀傷,因而避免做劇烈運動,處理肚瀉就小心飲食兼保持心境開朗,都是處理副作用的方法。 梁憲孫教授 根據香港癌症統計資源中心2016年顯示,新症患者232名而死亡人數131名,中年人士近10年發病率增加約一培,死亡率約50%。

梁憲孫教授: 醫院管理局成員

香港兒童醫院、瑪麗醫院和威爾斯親王醫院會成立三間夥伴中心,經病人知情同意下,招募他們參與計劃。 參與者會在測序分析有結果後收到通知,結果將有助於診斷或臨牀治療。 FISH基因測試是一種細胞遺傳學的技術,可透過抽取病人骨髓組織而檢測染色體的特異性變化2。

時間

兒科、急症室及眼科醫生流失率均升近一倍,由○九至一○年度分別有百分之三點五、百分之三及百分之三點四,升至上年度的百分之六點五、百分之五點七及百分之七點四。 梁憲孫醫生養和 腫瘤科由前一年度沒有流失,至上年度流失率回升至百分之二點二。 除上述傳統上「搵銀」的專科外,連急症科醫生亦成流失重災區之一,威爾斯親王醫院最近便有五名急症室醫生流失,約佔總數六分之一,北區醫院急症室今年四月亦有兩名醫生離職,九月或再走一人。 醫管局○九至一○年度醫生整體流失率為百分之四點三,預計流失率續升。 接下來盧煜明教授及團隊便想,胎兒會放出DNA(脱氧核醣核酸),癌症同樣會釋出DNA(脱氧核醣核酸),首個研究便是鼻咽癌,成功發現患者治療前後血液內都會有不同程度信息顯示,有否覆發亦可從血液得知。

梁憲孫教授: 骨髓病患者多為六十歲以上較年長人士,近年個案漸多,故長者需慎防有貧血徵狀。

懷孕之初滿心歡喜去產檢,「應該會一切正常卦!」,可惜我們之中必然有幸有不幸。 看見超聲波之中可能有先天病的胎兒,面對眼前無助的孕婦,醫者心情複雜是常人難以想像。 梁德楊教授作為婦產科醫生和母胎醫學專家,30多年來都是父母的同行者和倚靠。 他堅持留在大學和公立醫院,服務有需要的母親和胎兒,也希望將技術和心志好好傳承給年青醫生。

成功研究出無創產檢等重大發現,盧煜明教授與團隊便計劃將此對外推廣,將相關技術授權兩所美國公司,香港方面則成立自己公司,目前佔香港無創產檢6成市場分量,過去七年平均每年約600萬孕婦便用。 在政府協助下有關研究將在兒童醫院免費為高危約三千名孕婦做產前檢查。 對於癌症精準醫學方面港大醫學團隊正建立一個細胞培養及藥物篩選程序,培養病人的癌細胞試驗不同藥物,從而幫助他們選擇自己最合適的藥物或治療方案。 以這方法進行治療在講者中港大李嘉誠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教授梁如鴻教授就培養血癌細胞做藥物篩選,發現以往不知可用作對抗癌症藥物,可完全清除癌細胞,更成功治療一名患血癌護士。 她於2008年加入醫院管理局行政管理團隊,2016年晉升為策略發展總監。 她曾為多個專業組織服務,如擔任香港社會醫學學院及香港麻醉科醫學院委員會成員。

梁憲孫教授: 醫生與你

梁醫生建議患者們,骨髓瘤暫未能完全根除治癒,存活期已由4-5年而延伸至10年以上,希望在人間,可延活壽命而靜待未來醫治新技術出現。 正如現在CAR-T治療血癌正在研究中,現香港暫未有此治療方案,不過他鼓勵患者常常保持開朗心情,期望更多治療技術和藥物可供選擇治病,希望在人間。 公院血液科醫生面臨人手壓力,但他對醫管局可於短期內增加人手不抱期望,提議於各聯網增設血液科專科護士,分擔醫生工作,最終當局同意將部分訴求納入下年度工作計劃。 區醫生說,離職後仍會擔任香港地中海貧血兒童基金顧問,希望透過不同身份,繼續為病人爭取權益。

盧煜明教授話,兩所大學一直有合作包括唐氏綜合症方面等等,更笑稱人才交流亦是交流一種,兩所醫學院都各自有本校生或研究員轉到對家工作,所以人才交流一早已存在,引得台下觀眾大笑。 總括而言,希望透過醫學界、學術界和社會有心人士與政府全方位配合支持,相信香港醫療科學在未來會有很大進步,走得更高更遠令臨床醫療服務及水平繼續提升,為香港市民提供更大貢獻。 最後衷心感謝團結香港基金舉辦創科博覽2018以及今次的專家論壇。

梁憲孫教授: 癌症事務統籌委員會

顏教授的研究興趣涵蓋新型刺激響應材料、材料缺陷及其機理,以及納米力學,包括在生物系統中的應用。 其研究相關的榮譽包括英國材料、礦物和採礦學會Rosenhain獎章、伯明翰大學理學博士(D.Sc. )、Croucher高級研究員、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FREng)、香港工程科學院院士(FHKEng)、光華工程科學技術獎等。 他目前是香港工程科學院的名譽秘書長,並在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的數個顧問和管理委員會擔任委員。

羅醫生為資深公共衞生及行政醫學專家,對本地醫療體系、公共服務及相關政策認識深厚,在機構事務、發展規劃、人才培育及調查研究等範疇,均具豐富經驗。 出任現職前,羅醫生於醫院管理局(醫管局)服務逾20年,曾擔任不同管理職位,其中包括醫管局總辦事處策略發展總監及新界東醫院聯網總監。 在現實生活中成功研究血癌標靶藥,香港大學血液及腫瘤科名譽臨床教授梁憲孫應記一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