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有資料錯誤、遺失或郵遞失誤,則由參加者承擔責任,產品恕不補發。 )位於香港新界北區西部,是香港最北面的新市鎮,也是粉嶺/上水新市鎮的一部分。 上水一帶原為農田,於1980年代起發展為現代化新市鎮,區內住宅和商業區以石湖墟和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發展,是上水人口最密集的地區,也是北區的主要商業經濟中心,昔日的農田現只可在市中心北部,西南部等村落找到。 上水孔嶺、上水華山、吉澳等地曾發現新石器時代及靑銅器時代文物,至於先秦時期和兩漢時期的文物,則在而沙頭角谷埔以及上水華山發現。 巡撫街17號 唐宋時期,本區有了進一步發展,南宋寶祐六年( 西元一二五八年),本區龍躍頭村人士鄧炎龍中舉,成為香港地區首名舉人。 清代嘉慶二十四年( 西元1815年)刊行的的《新安縣志》曾記載古洞村以及上水村等多條北區的村落。 北區的上水及粉嶺一帶古時名為雙魚市,因為區內上水北面的雙魚河而得名。
北區部分地方劃入林村郊野公園、船灣郊野公園和八仙嶺郊野公園,而紅花嶺郊野公園亦在規劃。 北區與深圳的區界一直根據深圳河中心線而劃分。 然則自1997年至2006年間開展的「深圳河治理工程」後,部分河道被拉直,雙方亦交換拉直後分別與香港和深圳靠近的新土地。 在1997年5月頒佈、提及香港特別行政區之行政區域界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221號》中,特有一段提及「深圳河治理後,以新河中心線作為區域界線。」在接近羅湖一段的拉直工程於2003年完成後,雙方在近羅湖的界線已依照新河道重新劃分。 巡撫街17號 然則在每四年一度更改的區議會劃界工作上,自工程完竣後一直未有隨着邊界的變更而作出修改,導致北區依舊以舊河道為界線,部分管轄的地方位於深圳市上,而港方新獲取的土地亦未被歸入北區範圍。 目前雙方皆未就該兩塊土地作出任何發展,仍處於綠化狀態,但2018年傳真社掲發廣東邊防部隊佔用沙頭角邊境禁區內一幅面積約兩萬呎土地最少6年,引起廣泛報導。
巡撫街17號: 巡撫街17號 Tsun Fu Street 17
自廖族於元末由福建遷來廣東南部之後,子孫漸漸散居於今新界橫眉山、嶺下、小坑、雙魚、福田、上水一帶,並建成村落。 傳至對風水有認識的七世祖廖南沙,倡言必須聚族而居,後代子孫方可昌盛。 乃根據風水學說追尋「龍脈」,選定龍口地形像鳳之處,合力鑿池(即護城河)築城,建成「圍內村」(今上水鄉老圍);號召廖氏三房子孫盡徙圍內居住。 巡撫街17號 由於圍內村立於梧桐河之上,廖氏族人便稱其為「上水鄉」,漸漸「上水」便成了附近一帶地方的名稱。 上水與粉嶺、打鼓嶺和沙頭角同屬於1979年成立的北區行政區。 上水發展主要是在港鐵上水站一帶的市中心,由附近屋邨前往鐵路車站一般都在15分鐘步行時間內。
2009年中央開放深圳市戶籍居民「一簽多行」政策,深圳市居民可以隨時隨地前往香港購物,更將上水的商業發展推向高峰。 北區原屬大埔區,1980年才從大埔區分拆成北區。 1978年政府在北區發展第二代的香港新市鎮,名爲粉嶺/上水新市鎮。 從1980年代到2000年代的20年間,上水和粉嶺迅速建立起現代化的社區和商業中心,高樓林立,不過其建築密度和人口密度仍然較大部分新市鎮爲低。 巡撫街17號 首500位成功登記之參加者,均可獲得PURINA ONE ® 室內成貓配方或成貓絕育貓燒脂配方或成貓泌尿系統護理配方或成貓脆嫩三文魚配方1.59公斤乙份。 產品將於參加者參加活動後兩星期內以郵寄方式寄至參加者所提供的郵寄地址,郵遞服務只限香港特別行政地區。
巡撫街17號: 公共設施
1986年香港輕鐵系統擴展研究計劃更曾討論將輕便鐵路伸延至上水及粉嶺,但計劃不獲接納。 ),因其爲香港十八區中最北的區議會分區而得名,於1979年從大埔區拆分獨立成區,是香港兩個陸地連接中國大陸的區份之一(另一個為元朗區)。 北面和中國廣東省深圳市以深圳河、沙頭角河及中英街作邊界,香港和內地的其中三條邊境過境通道(文錦渡、羅湖、沙頭角)都位於北區,西面與新界元朗區,南面和大埔區相連。 傳統上,北區分為上水、粉嶺、沙頭角和打鼓嶺四個部分,故獨立成區前亦稱爲上粉沙打地區,此外還包括大鵬灣的吉澳、鴨洲等離島。 巡撫街17號 北區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出版的期刊《香港文物》,上水區內的上水華山曾出土新石器時代及兩漢時期的文物。 而根據《北區風物志》(1994年)記載,上水及粉嶺一帶古稱「雙魚市」,因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
- 而根據《北區風物志》(1994年)記載,上水及粉嶺一帶古稱「雙魚市」,因上水北面有一條「雙魚河」。
- 粉嶺皇后山前軍營土地,原用作私立大學發展,後期港府將191萬平方呎改劃作房屋發展。
- 根據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出版的期刊《香港文物》,上水區內的上水華山曾出土新石器時代及兩漢時期的文物。
- 政府亦計劃興建北環線接駁西鐵線與東鐵線以至建設支線到粉嶺北及坪輋∕打鼓嶺新發展區。
- )均是香港東區的居者有其屋屋苑之一,在環翠邨發展計劃之內。
- 茵翠苑有兩座舊十字型樓宇,悅翠苑則有一幢新十字型居屋大廈,先後於1983年和1999年落成。
- 但1955年2月21日的火災中,報德祠遭波及而夷為平地,而禍不單行的是,1956年12月23日再度遭祝融光顧,更使整個石湖墟淪為頹垣敗瓦,故此當局於1957年開始大規模重建計劃,直至1964年才重建完成,現有墟內建築物及街道多是當時才建立的,而新建的巡撫街正是紀念兩位協助復界的巡撫,以及已遭湮沒的報德祠。
參加者有責任確保所提供之資料(包括個人資料)之真實性、準確性及合法性。 如參加者個人資料未完成提交、提交失敗、造假或資料不完整等任何由於資料所產生問題,責任均由參加者自負。 戰前的「北約理民府」(英文原文爲“District Office North”)又被翻譯成「北區理民府」,故位於大埔的前理民府建築被稱爲「舊北區理民府」,此「北區」與1980年後成立的北區並無關聯。 巡撫街17號 在2018年3月7日下午放工高峰時段,上水多條道路出現嚴重擠塞。 運輸署消息指,因車多關係,上水一帶的路段(如雞嶺迴旋處、大頭嶺迴旋處、掃管埔路、新運路、新豐路、寶石湖路、馬會道、馬適路、文錦渡路、彩園路及百和路)的交通已十分擠塞,該區的專營巴士及公共小巴的班次已經受到影響。
巡撫街17號: 北區 香港
1971年2月5日,社會福利署上水社區中心舉辦第二屆香港節上水區兒童遊藝大會,共1600位兒童及65名義工參與。 1943年,夏天,蓮麻坑少年葉維里、葉盤嬌、葉煌青企圖炸毀蓮麻坑礦山,以摧毀日本在香港的軍備原料產地,事敗被新界沙頭角的日本憲兵逮捕,毆打及折磨,其後獲釋。 1898年,租借新界及新九龍的條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亦有收錄「石湖墟」,並在條約附圖中顯示位置在粉嶺圍以北。 )均是香港東區的居者有其屋屋苑之一,在環翠邨發展計劃之內。 巡撫街17號 茵翠苑有兩座舊十字型樓宇,悅翠苑則有一幢新十字型居屋大廈,先後於1983年和1999年落成。 2015年6月8日:下午四時許,一名替更女司機駕駛一輛往上水方向的豐田Coaster(KZ1959)在青山公路 – 洲頭段近洲頭村對開因準備停車上客而減速,卻遭尾隨一輛空載旅遊巴士撞向車尾,小巴上13人受傷。 以上資料僅屬常規服務細節,可能與實際運作有所出入,並以營辦商決定為準。
而上水宣道小學,亦放棄了原來位於石湖墟的教會用地而遷往聯和墟仁濟五中的舊址。 2009年,香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地質公園開幕,其中分區中屬北區的吉澳、印洲塘等地亦被納入範圍之內,並設立荔枝窩地質教育中心。 2007年,落馬洲支線啟用,同年粉嶺女童院停止使用。
巡撫街17號: 巡撫街17號 位置地圖
政府另外於1927年和1953年先後修築沙頭角公路和粉錦公路連接北區東北部的打鼓嶺和沙頭角和西南部營盤、蕉徑一帶的谷地,加上1959年前建成的馬會道和文錦渡路,上述六條道路構成北區早年的道路網絡。 第二階段是政府決定開發粉嶺/上水新市鎮後,在新市鎮範圍建設的大量社區道路,以及1991年建成的香港9號幹線粉嶺公路,使北區接入香港高速幹線網絡,成爲現今北區交通的大動脈。 1911年九廣鐵路落成,並先後設立粉嶺站、上水站和羅湖站,直到今天仍爲北區居民來往香港市區的最重要交通工具,同時也是香港市民經陸路進出內地的主要交通方法,並促成上水和粉嶺一帶發展成北區實質性的地區中心。 現由香港鐵路有限公司營運的東鐵綫前身為九廣鐵路英段,於1910年10月1日通車,當時已於粉嶺設站,而1930年於上水再設一站。 現時東鐵綫在上水/粉嶺新市鎮內設粉嶺站及上水站;而羅湖站同屬北區,但則為市民提供過境運輸的服務。 北區於1912年至1928年曾建有沙頭角支線連接沙頭角,但因客量偏低以及沙頭角公路通車而停運。 另外,1949年至1983年間曾設和合石支線運送遺體往和合石火葬場及墳場以及於清明節和重陽節為掃墓的市民提供服務。
- 政府另外於1927年和1953年先後修築沙頭角公路和粉錦公路連接北區東北部的打鼓嶺和沙頭角和西南部營盤、蕉徑一帶的谷地,加上1959年前建成的馬會道和文錦渡路,上述六條道路構成北區早年的道路網絡。
- 1965年,賽馬會石湖墟醫療所,位於新界上水,由香港賽馬會捐款67萬港元興建。
- 北區原屬大埔區,1980年才從大埔區分拆成北區。
- 北區爲香港傳統鄉村文化保存最完整的地區之一,新界五大氏族中的鄧姓、侯姓、廖姓和彭姓在上水和粉嶺一帶都有大型聚居地,大族之多在香港十八區中絕無僅有,而打鼓嶺和沙頭角公路沿線亦分佈有大量規模較小的氏族之村落,故北區仍然保存不少中國傳統鄉村歷史建築。
- 上水第27區(彩蒲苑以北)土地將會興建公共屋邨寶石湖邨,共3座樓宇提供900個單位,預計2020年落成。
港府現時正就皇后山一帶進行規劃,在皇后山公屋及居屋發展計劃中,總單位數目由1.1萬個增至1.2萬個(包含居屋2千多個增至3千個、公屋單位數目增至9千個),整個項目可容納住3萬多居民,有商場、街市和巴士總站,成為自給自足的小社區,預計項目2020年至2021年落成。 相關的工程還包括上水迴旋處、沙頭角公路與粉嶺樓路及馬適路的十字路口改建工程。 為配合北區的發展,香港房屋委員會於1982年已計劃興建公共屋邨。 最早落成的公共屋邨是位於東鐵上水站附近的彩園邨,於1982年落成,共設4座舊長型住宅大廈及2座三座相連工字型。
石湖墟的街道多以「新」字作開頭,並取健康、成功等等之意:新豐路、新健街、新康街、新財街、新發街、新成路、新功街、新樂街、新祥街、新勤街。 現時石湖墟仍是上水一個商業活動十分繁忙的地方,故墟內一些街道現已由運輸署劃為「行人專用區」。 )是香港島上的一個公共屋邨,位於香港東區柴灣,港鐵柴灣站現址附近一帶,前身為柴灣邨16至27座,第一座重建後的大廈於1979年落成後,房委會便將柴灣邨16至22座重新命名為環翠邨。 巡撫街17號 屋邨管理方面,除逸翠樓外,現由香港房屋委員會負責,逸翠樓則由創毅物業服務顧問有限公司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