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拿道東4號9大優點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囍匯,尚翹峰,灣景中心大廈,永德大廈,星域軒。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7,760,年齡中位數為 43.9歲。 由赤柱村往淺水灣及由銅鑼灣往摩理臣山道的65歲或以上乘客可享有$2.00優惠。 乘客上車時須出示長者咭及使用現金付費才能享有上述優惠。 經東頭灣道、赤柱村道、佳美道、馬坑邨公共運輸交匯處、佳美道、環角道、舂磡角道、淺水灣道、香島道、黃竹坑道、天橋、香港仔隧道、黃泥涌道、摩理臣山道、禮頓道、邊寧頓街及渣甸街。 雖然電車離開本分站後會繼續行走摩理臣山道,但由於電車路位於同方向汽車道路偏右,因此離開本分站需要左轉急彎以返回摩理臣山道中線。 摩利臣山道(Morrison Hill Road)位於跑馬地及銅鑼灣之間,摩理臣山道與禮頓道、體育道交界以西南,位於堅拿道天橋橋底。

堅拿道東4號

此站路軌位於黃泥涌道三條北行行車線的最右邊,左邊行人路上只設有站牌,沒有上蓋。 乘客下車後需橫過馬路兩條行車線才能回到行人路,因此必須格外注意左方的路面情況。 另外,有別於其餘全部電車站,當沒有乘客需要在此站上下車時,電車不會停站,站牌上寫有「隨意站 REQUEST」字樣以資識別。 此分站的電車軌道沿三線行車道的中線鋪設,其左邊行人路上只設有站牌,沒有上蓋。 乘客下車後需橫過一條行車線才能回到行人路,因此須注意左方之路面情況。 堅拿道東4號 黃泥涌道(Wong Nai Chung Road)為往跑馬地總站方向的單向中途站,編號108,位於跑馬地黃泥涌道79A號雅谷餐廳門外,近聖保祿中學。 另外,鵝頸橋(現軒尼詩道(堅拿道西)分站一帶)以西有兩條非鋪面路軌連接南面,部分書籍誤以為該線是以前來往跑馬地的路線,但實際上只是寶靈頓運河填海用作運送沙石之用。

堅拿道東4號: 香港樓宇目錄

1964年6月15日:往西營盤方向改經整條高士威道,不再途經銅鑼灣道及摩頓台,並在高士威道近摩頓台增設分站。 )是位於香港港島鵝頸的街道,沿以前的黃泥涌(寶靈頓運河)河道兩岸興建,因此堅拿道東與堅拿道西實際上是兩條並排南北走向的道路,而不是一條道路分成東西段。 堅拿道東4號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 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1968年5月23日:下午六時三十分,一輛往北角方向的佳牌阿拉伯五型(LX4/AC4745)在德輔道中撞向門牌113號。 因馬路過於狹窄,繼而撞及一座舊式樓宇在二樓騎樓外的一條牆柱,上層左邊車頂及玻璃亦告損毀,2人受傷。 1964年4月16日:下午五時許,一輛往北角方向的佳牌阿拉伯五型(AD458X)在華人食品公司門外準備開車時,撞及一座騎樓的石柱,上層左邊車頭玻璃損毀,造成一名在行人路的小童受傷。 1989年3月10日:清晨六時許,一輛中巴艾莎富豪B55(AV6/BW1367)在北角碼頭停泊期間,上層車頭位置突然起火,消防到場動用兩條喉把火救熄,因巴士在意外後嚴重焚毀,事後中巴將其退役。 此路線於中巴營運末期屬「雞寶套餐」路線之一,主要使用丹拿珍寶、利蘭勝利二型等較殘舊的非空調巴士行走;隨著丹拿珍寶退役,丹尼士禿鷹11米(DM)、都城嘉慕威曼都城12米(ML)等較大型的非空調巴士方於此路線出現。 另外,雖然此路線於1996年正式獲派空調巴士行走,但早在九十年代初已間中有單層空調巴士行走此路線(用車為都城嘉慕威曼都城騎士〔CM〕)。 堅拿道西19號位於灣仔堅拿道西19號(中原樓市片區:灣仔)。

堅拿道東4號: 皇后大道東

經英皇道、銀幕街、琉璃街、英皇道、高士威道、伊榮街、渣甸街、軒尼詩道、堅拿道巴士專用線、堅拿道東、摩利臣山道、皇后大道東、金鐘道、紅棉路、花園道、羅便臣道、屋蘭士街、列堤頓道、巴丙頓道及羅便臣道。 天樂里(Tin Lok 堅拿道東4號 Lane)位於灣仔天樂里,軒尼詩道路口以南,為東西行混合單向車站,亦是跑馬地分支路線回到主線前最後一個分站。 此分站原本設於過羅素街街口後、富明街路口前的位置,即「利舞台廣場」巴士站旁,以候車安全島形式設置。

)是香港中部的一條主要幹線及公路,連接香港島香港仔和新界東沙田區。 當中包括三條收費行車隧道:香港仔隧道、海底隧道及獅子山隧道。 它是連接港島、九龍市區和新界東的幹道,是全港第4長幹線,也是歷史最悠久的幹線。 禮頓道(Leighton Road)為往跑馬地總站方向的單向中途站,編號106,位於銅鑼灣禮頓道左轉入黃泥涌道的彎位上,即香港銅鑼灣皇冠假日酒店(禮頓道8號)對出,鄰近紀利華木球會及禮頓中心。 堅拿道東4號 巴士站鄰近堅拿道巴士專用線、堅拿道天橋、鵝頸街市(寶靈頓道街市)、南洋酒店、灣仔消防局、紀利華木球會、馬會總部大樓,向東北方步行數分鐘即達時代廣場。 其東邊有律敦治醫院的行車入口,及有即將拆遷的舊灣仔街市。

本路線當時是皇后大道東唯一一條過海隧巴路線,中巴和九巴遂特意以頻密班次服務,客量也跟101和111線一樣旺場。 本路線在九龍方向,初時是由太子道西轉入聯合道,往往令車身較大的車輛,或多或少佔據了對面線空間。 所以基於行車安全,本路線便不能以長度達十一米以上的巴士行走。 堅拿道東4號 針對這個問題,曾經於1981年1月27日,往九龍方向在駛至太子道西(東行)後,便改經嘉林邊道和東寶庭道,才駛入聯合道。 改道時九巴和中巴尚未大量引入巨型巴士,改道徒然增加行車時間,結果1982年5月15日起便改回原有路線。

  • 本分站兩邊分別是天樂里南、北向,前面(北面)是軒尼詩道橫越天樂里的行人過路處。
  • ),是位於香港香港島灣仔區的一條街道,西面終點為皇后大道東,東面終點為堅拿道。
  • 由於客滿,一名男士未能上車而阻擋巴士開出,擾攘大約半分鐘後離開馬路。

1972年12月6日,灣仔道 A號明德商業大廈(今已拆卸)8-10樓白宮酒店發生四級大火,釀成9死21傷。 堅拿道巴士專用線聯同靠近禮頓道的車輛掉頭處於1981年3月30日劃為巴士專用。 事實上,雖然該段堅拿道稱為「巴士專用線」,在法理上而言是一段只准專營巴士駛入的禁區。 上述憲示所提及的掉頭處,隨著堅拿道巴士專用線近霎西街的出口啟用,已開放予所有車輛使用,而堅拿道巴士專用線至今仍劃為只限巴士駛入的路段。

1967年2月19日:下午三時十分,一輛往北角方向的佳牌阿拉伯五型(LW50/AC4701)駛至皇后大道東門牌66號時,遭銀湖冰室前所扯出的布篷和水喉鐵插入上層車廂,2人受傷。 1961年3月31日:下午五時許,一名疑為外埠歸僑的乘客乘坐此路線期間,突然聲稱登車時即被竊去鉅款,售票員聞訊隨即禁止乘客下車,並通知司機將巴士駛往上環海傍警署,召喚兩名警員上車對頓成疑匪的全車乘客逐一搜身。 堅拿道東4號 因海傍警署在港澳碼頭旁,人流如鯽,事件吸引大批路人圍觀。

基於用車限制,要到1997年4月14日,九巴才能增派9.9米雙層空調巴士行走,成為最後一條加入空調巴士行走的過海隧道巴士路線。 港島區總站初時設於西環(山市街),1988年10月19日起遷往荷蘭街,1999年8月15日起配合堅尼地城(卑路乍灣)巴士總站啟用而遷往。 離開總站後,與山光道匯合,黃泥涌道回闊,電車線便返回行車道路中心,此時是雙綫行車道路之中最內的一條行車綫。 過了天主教墳場後,便進入黃泥涌峽天橋(連接香港仔隧道)橋底,再直往摩理臣山道,直至越過禮頓道左轉入摩理臣山道北段才離開橋底。 堅拿道東4號 走畢摩理臣山道後,便經天樂里往軒尼詩道,返回主線任何一方向。 電車先在軒尼詩道任何一個方向轉入波斯富街,右轉入禮頓道,再左轉至黃泥涌道。 至此電車線一直都是在路中心的,但通過藍塘道路口、跑馬地(下)巴士總站及成和道路口後,黃泥涌道收窄,便開始轉向馬路左邊進入跑馬地電車總站。

灣仔道是灣仔的早期主要街道之一,建成年代不遲於1900年。 1930年代初,灣仔道216號開設全香港首間殯儀館——香港殯儀館,最初為簡陋竹棚搭建而成,及後才改建為水泥建築物,1966年香港殯儀館遷往鰂魚涌,惟灣仔道舊館仍經營多一年至1967年才拆卸,原址則重建為籃球場及休憩公園。 此站曾是中巴25M線(1985年起)的循環點,以及81A線(1990年起)的終點站,兩線皆於1991年起不再使用此站。 堅拿道東4號 城巴曾稱此站列為堅拿道東之中途站,名為「堅拿道巴士專線,堅拿道東」(Canal Road Bus Line, Canal Road East),後更改至現稱。 葉錦龍 Sam Yip,〈皇后大道西𨌺林峰外有貨車鏟上行人路 幸好無人受傷〉[Facebook帖文],2020年10月28日。 〈駕駛巴士卅二年全無交通案底 不小心駕駛撞死人 中巴司機罰款五百〉,《華僑日報》,1981年7月21日。

跑馬地總站則則設在快活谷(跑馬地)馬場的看台附近,估計採用倒叮方法掉頭。 堅拿道東(Canal Road East,城巴新巴地點代號為HEC巴士站,位於港島灣仔區銅鑼灣軒尼詩道西行介乎堅拿道東與登龍街之間一段西行綫,乃一路邊中途站。 各專營巴士只行經禮頓道至堅拿道天橋之間一小段堅拿道西。 當跑馬地馬場舉行賽事期間,101與111線往中西區方向實施改道,經堅拿道西前往軒尼詩道西行,但不在此設站。 堅拿道西(Canal Road West)為一港島灣仔區灣仔的道路,依黃泥涌西面堤岸而建,南起禮頓道,北訖內告士打道,中間被軒尼詩道分隔為南、北兩段,車輛不能直駛。 堅拿道西屬北行道路,南行相應道路為堅拿道東及堅拿道巴士專用線。 灣仔區議會於2010年2月9日斥資600萬展開「灣仔堅拿道天橋底美化工程」,拆卸原有在巴士站旁邊的「堅拿道休憩處」,冀能改善空氣流通及增加候車空間,工程已於2011年2月25日正式竣工。

堅拿道東4號: 路線資訊

城巴有限公司、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新巴城巴擴展實時抵站時間服務至130條路線 服務預計於2018年第三季內覆蓋所有專營路線〉[新聞稿],2018年2月12日。 〈改善銅鑼灣交通 明日開始試行車輛改道辦法 由東至西車改經伊榮街行駛〉,《工商日報》,1961年5月16日。 城巴有限公司,〈路線5B, 10, 40M美利道巴士站臨時安排〉[乘客通告],2017年10月31日。

在2019年1月20日中環灣仔繞道建成前,也曾與4號幹線連接。 堅拿道的前身,是從跑馬地流向維多利亞港的黃泥涌的河口,其後於1860年代末擴建為寶靈頓運河。 由於這條運河又長又窄,彎曲成鵝頸的形狀,因此被當時的人稱為「鵝頸澗」,橫過這段河道的橋便稱為「鵝頸橋」,該區附近一帶更得名為「鵝頸區」。 後來於1922年至1929年,香港政府於灣仔進行填海工程,舊有的鵝頸橋被拆卸,建成大致成為現時的電車路的模樣。 堅拿道東4號 而軒尼詩道以北的一段寶靈頓運河不久亦變成暗渠,到了1960年代末為了配合香港海底隧道的通車,香港政府更把於軒尼詩道以南,即電車公司以西的一段寶靈頓明渠填平,及後並在上方興建堅拿道天橋,俗稱的「鵝頸橋」也從此變成了行車天橋。 其後為了配合香港仔隧道的通車,政府興建了黃泥涌峽天橋,連接堅拿道天橋及香港仔隧道跑馬地出口。

堅拿道東4號

至於動態巴士站表,將此站名稱顯示為「銅鑼灣希慎廣場」(Causeway Bay )。 過往,城巴將此站取名為「登龍街」(Tung Lung Street)。 本文介紹的是位於堅拿道西的巴士站:關於位於軒尼詩道、九巴N680線的同名分站,詳見「天樂里 (軒尼詩道)」。 灣仔道由莊士敦道至摩理臣山道的一段東西走向,原為依摩理臣山山旁沿海而建,因此較為多灣及地勢比軒尼詩道為高。 堅拿道東4號 此段灣仔道行車流量較多,不少由中西區開出的過海隊道巴士皆行經此路。 該處附近的長生店、雲石店等更一直營業至1990年代。 〈關注23號、904號、5B號及10號巴士繁忙時段等候時間過長(城巴/新世界第一巴士服務有限公司的綜合回覆)〉,中西區交運會書面問題第4/2016號–附件I。

西邊有新灣仔街市大廈,其中設有香港市區重建局的地區辦事處。 789(往小西灣)減$1.590分鐘屯門/天水圍過海隧道路線互轉,以及轉乘629線的優惠,只適用於第一程支付全程車資的乘客。 堅拿道東4號 轉往西區、半山區及小西灣路線的優惠,只適用於第一程在西區海底隧道收費廣場或之前各站登車的乘客。

〈中華巴士今起實施 首期改善服務計劃〉(1980年5月1日)。 〈大道西巴士 東行今改線 由朝光街轉入德輔道西 乘客須留神以免搭錯車〉,《大公報》,1956年3月1日。 2015年9月19日:傍晚六時許,一輛往北角碼頭方向的富豪奧林比安(589/HL3130)停靠德輔道西「修打蘭街」站時,被一扇從高空墜下的鋁窗擊中車頂,無人受傷。 堅拿道東4號 1992年8月18日:早上十一時許,一輛往北角方向的中巴利蘭珍寶(LF59/BJ4800)在高士威道失事墮坑,巴士右邊車身傾側,無人受傷。 1968年6月12日:晚上九時廿分,一輛往北角方向的佳牌阿拉伯五型(LX5/AC4771)駛至干諾道西門牌10號地盤對開時,因閃避一輛九人私家車,失控撞斷馬路中心的燈柱,7人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