殿裡供奉著滿瞼慈祥的天后娘娘神像,兩旁站著千里眼和順風耳兩位守護神。 現時除天后誕及農曆新年前夕,其餘時間都頗為冷清。 田下灣村至今有約三百餘年的歷史,過去的居民並非是單一姓氏,如薛及葉姓兩家族。 佛頭洲村 田下灣村原位於清水灣半島南部田下山西面海濱,本為漁民聚居之地。 20世紀末,也跟其他村落一樣,香港政府為了發展將軍澳工業區,所以該處進行海濱填海,並與其東面之佛頭洲島連接,填海後之土地作工業用途以及將軍澳堆填區。
那時正值1985年戴卓爾夫人鐵腕整頓英國工會,失業率高企,他憑激光加工當年這門甚少人掌握的技術,取得簽證留英工作。 其後,他回到香港理工學院執教,科研生涯再上一層樓。 重溫港深兩地歷史,人為了生存、生活和自由越界,已是一輩人的集體回憶。 1959年至1962年,三年大饑荒期間,數以萬計的內地饑民相繼逃港。
佛頭洲村: 坑口天后古廟 Hang Hau Tin Hau Temple
其中,兩塊位於第86區及第92區的土地劃為「綜合發展區」,佔地約39公頃。 而在第86區的土地旨在促進綜合發展,包括設立香港鐵路車廠、香港鐵路車站,及附連物業發展和輔助社區設施(日出康城)。 而在第92區內現有電影製片場,計劃作綜合重建用途,以發展低密度住宅。 ),又名佛頭洲、斧頭洲,是香港昔日的一個島嶼,位於新界清水灣半島以南,將軍澳的東南部,鄰近電視廣播城,地區行政上屬於西貢區。 由於佛堂洲位於將軍澳(Junk Bay)旁,因此英文名又稱 Junk Island。
- 歡迎把這文章修改成和在維基百科原內容完全不同的內容。
- 據坑口村村長張錫金憶述,舊日臨海的坑口村,村民出門拐彎即可釣魚,每天可享用新鮮海產,剩餘便徒步出坑口墟或九龍區賣。
- 勘查發現了碼頭和石築水池、立牆和地面建築等殘跡。
- 至1979年,古物古蹟辦事處考察該址,發現由4闕斷碑組成的一通石碑,上刻「德懷交趾國貢賦遙通」,下刻「稅廠值理重修」,亦發現一些石柱、石板和基石等。
- 潘屋是由一組屋宇組成,因為位於潘屋村,故俗稱潘屋,其原名叫「蔭華公祠」,又名「獅子屋」,現在正門還刻着它的正名:「蔭華廬」。
- 擁有多方面維修家電經驗的公司-維修快,背後擁有專業維修團隊為來自各區的服務對象提供維修或安裝家電服務。
1962年5月,廣東省委書記陶鑄下令撤除崗哨,開放邊境,約有30萬人奔赴香港。 1956年《鄉郊發展委員會建議興建灌溉的設施名單》,就曾列出撥款予新田及洲頭合共55000港元作灌溉工程之用:重建一道水壩、興建三個水塘、6000公尺水道和一個淺水井,可見當年新田的農業基建設施仍有欠缺。 從村口的牌坊往文家,雅緻的積善書室,兩層樓高的茶樹,地上的舊石磨都是村內的景物。 踏入文家首見的是祖宗神位,再步入客廳就見到一部3D打印機放在枱上。 文効忠的另一個身份是現任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院長,理大的三維打印技術中心實驗室亦由他領導。
佛頭洲村: 雪櫃維修修理服務新界東區之西貢區:西貢市|將軍澳|坑口|調景嶺|茅湖仔|大埔仔|清水灣半島|白沙灣|波羅輋|井欄樹|壁屋|大網仔|北潭涌|蠔涌|萬宜水庫
一眾父老笑言,往日村民務農維生,特別希望五穀豐收,風調雨順,但發展期間難免動土,為恐有驚擾神明之舉,故每逢半甲子,舉行為期五日四夜的安龍大典,以潔淨村內三十年來所積存的穢氣,並表達對神明敬畏之意。 期間村民會茹素,並停止村內一切工程,大會亦會事前申請其上空為禁飛區,以示尊重傳統。 最近一次安龍打醮剛於2011年舉行,可惜因客家法師難尋,加上政府管制,舊有儀式如「上刀山﹑行炭路」、法師男扮女裝向神靈頌唱「雞歌」等已不復見,猶幸仍見開路麒麟。 位於蓮花山半山的蓮花山義塚,立於1966年,旁有報恩亭和福德古廟。
位於新市鎮邊緣的山丘劃作「綠化地帶」,佔地約759公頃,以保育現存地形及天然草木、抑制市區範圍的擴展,並提供土地作靜態康樂場地。 此外,為提供多種動態和靜態康樂設施,亦建議在第45區興建市鎮公園、運動場(作2009年東亞運動會其中一個場地),及室內單車場和體育館。 在第74區的休憩用地將會闢設體育中心連圖書館。
佛頭洲村: 新田鄉洲頭村牌樓暨涼亭開碑
戰前已開有各式商店、雜貨店、藥材鋪、茶樓、醬油廠、磨石墨廠、灰窰廠、機器廠、造船廠、燂船廠等。 去日本九州旅行,不少人都會專程到建於1912年的福岡縣北九州市舊門司稅關參觀。 位處大埔頭營盤下村旁的萬安墳,由聯安堂所立,是香港面積最大的義塚。 據2009年的重修碑誌所述,此墳始建於1918年,殮葬因戰爭時期餓死的人,並於1937年丁丑風災後,埋葬了當時過千位遇難人士。
在60、70年代,少年的他待英軍的手榴彈練習完畢,逕往山腰近手榴彈場附近執拾炸彈彈出來像棋子餅大的鉛塊出售。 他指「有人上村收買,1毫子一斤,7、8個已經是一斤了。」這一毫子可以換購兩三塊麥芽糖餅乾,按60年代的物價,1毫子足以買到半斤白菜。 上山過程歷時約30分鐘,他和採訪團隊抵達目的地,同行年紀較他年紀小一截的人要休息回氣,年過花甲的他身手卻最矯健。 落馬洲及新田一帶荒山野嶺遍地是他的足跡,深圳河更是兒時嬉水的去處。
佛頭洲村: 發現經過
的西貢區為例,服務範圍包括西貢市、將軍澳、坑口、調景嶺、茅湖仔、大埔仔、清水灣半島、白沙灣、波羅輋、井欄樹、壁屋、大網仔、北潭涌、蠔涌、萬宜水庫等。 佛頭洲村 將軍澳分區計劃大綱核准圖編號S/TKO/17,現置於城規會秘書處、位於北角和沙田的規劃資料查詢處、西貢及離島規劃處及位於西貢的西貢民政事務處,讓市民於辦公時間內查閱。 一塊位於已修復的將軍澳第一期堆填區、約66公頃的土地,劃為「康樂」地帶,為市民提供康樂發展設施,以促進動態及/或靜態康樂活動和旅遊/生態旅遊的發展。 至於康樂發展的配套用途,如向城規會申請規劃許可,或會獲批准。 位於第85區石角路的兩塊土地劃作「住宅(戊類)」地帶,佔地約4公頃。
由於鄰近昔日潮州人為主的九龍城寨,客源穩定,所以生意也越做越好。 可是,後來因為發展方向不同,股東決定分家,造成今天一區之內有三家「和記隆」的局面。 推測佛頭洲遺址應尚存清代兩期的稅關遺跡,和相關聯的廟宇。
佛頭洲村: 深圳科技巨企可成港初創技術買家
後來Charles建議在本星期成行, 並要求我計劃探索的路線。 我想到佛堂洲只是一個細小的海島, 島上的山也只是100米的高度, 如果只是單一探索佛堂洲, 可能路線就太短了, 於是就想到探索完佛堂洲後, 佛頭洲村 可以順便探遊大赤沙, 然後接走釣魚翁郊遊徑往大廟。 原位於佛堂洲的客家村落斧頭洲村,與隔岸的田下灣村於1990年初一同被重新安置在將軍澳新市鎮坑口昭信路南面。 斧頭洲村全村為廣東惠陽沙坑葉氏後人,於約1885年遷到佛堂洲,開基祖是葉慶福,已歷七代人。 斧頭洲村民以割草、養豬、鴨雞為生,斧頭洲村曾擁有一艘舢舨,用作運送村民和貨物來往筲箕灣的交通工具。
1841年鴉片戰爭後,香港島割讓給英國,從此成為了鴉片走私到廣東的重要基地。 同治七年(1868年)兩廣總督瑞麟下令於佛頭洲、汲水門(馬灣)、九龍寨城及長洲設置厘關,以徵收洋業厘金及查緝鴉片走私等事宜。 廷士家塾內保存了一塊民國十四年(1925)寫有「友善堂」的牌匾,廷士家塾曾經因建築物破舊而分別於1925年及1987年重建,現時正廳供奉洲頭廷士祖木主。 既然稱為廷士家塾,昔日是村中子弟學習的地方,後來被廷士學校取代。 佛頭洲村 廷士家塾,又名友善堂,大門是古老石門框及大木門,估計是保留自廷士家塾舊建築的大門,大門上有一塊白底黑字「廷士家塾」門額,兩旁懸有木對聯「廷魁世澤;士族家聲」。
佛頭洲村: 遺址
同年,曾有「中國第一高樓」之稱的的深圳國貿大廈被市政府認定為歷史建築。 深圳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試驗田,當年高舉「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的口號靈感就是來自香港,在深圳獨特的時空,30年已是歷史。 我們從將軍澳工業村中國聯通環球中心旁邊的小徑行到海邊,原來有一段棧橋可通到稅關遺址所在的海灘台地,可惜幾年前被颱風摧毀了。 現在只能手腳並用沿著峭壁攀爬過去,一不小心就會掉到海裏,有一定的危險性。
目前在香港歷史博物館的一座石香爐,其上刻有「佛頭洲 福德宮」,可能就來自稅關所在的廟宇? 而地表採集的史前石錛更顯示該址存有早期文化遺存的可能性。 2004年,古蹟辦進行了田野考古調查和試挖。 勘查發現了碼頭和石築水池、立牆和地面建築等殘跡。 發掘出土有石錛、石柱礎、石碑、清代銅錢、香港硬幣、瓦當、滴水、青花瓷碗碟等。
佛頭洲村: 新田農婦救助內地逃港潮越界饑民
到達涼亭後, 各自小休片刻, 然後再沿馬路前往清水灣泳灘巴士站乘車, 馮生伉儷先行告退, 其他隊友就一同乘坐小巴往將軍澳商場飲下午茶, 飽餐一頓然後散隊各自歸家。 在休息時間, 我宣佈由於天氣炎熱, 隊友們體力未必可以再上田下山, 所以我要縮短行程, 不去布袋澳吃海鮮了, 改為在虾山篤往清水灣乘車往將軍澳飲茶, 大家都覺得很好, 因為天氣太熱, 大家都吃不消了。 雖然地圖上有標示古稅關遺址在沙灘的位置, 但那只是大約的位置, 不過我相信也是在附近的了, 稍為看過地形後, 我很快就判斷出最可能的位置, 於是先叫隊友留在沙灘等候, 讓我先行探路看看能否通行。 到達將軍澳工業村後, 先拍攝起步大合照留念, 然後取道駿日街向佛堂洲進發。 雖然我們從前都沒有到過佛堂洲, 但在巴士站一看, 佛堂洲就在前面不遠處, 沿路前行, 只要心水清的話, 就會看得出有前人留下的標記指示方向的。
數塊位於第36區、第78區(百勝角)及第92區的土地劃為「住宅(丙類)」地帶,佔地約19公頃。 此地帶的規劃意向,主要是作優質、低至中層的住宅發展,而服務住宅區一帶地方的商業用途,如向城規會提出申請,或會獲得批准。 坑口天后古廟在1987年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但在2010年1月22日改列為三級歷史建築。 在將軍澳未開發前,寶林北路一帶原為海灣,當時魷魚灣村村民就曾以捕魚為生。 1980年,政府開始發展將軍澳新市鎮,因此必須遷徙魷魚灣村。 村民乃於1988至1989年間相繼遷往現在於半山上的魷魚灣村。
佛頭洲村: 天后廟脊、吊魚翁、跨灣大橋
位於市中心區南面、寶邑路以南的土地,計劃為發展與海旁相關的商業和住宅用途。 這些用地可用作混合發展,包括優質住宅項目附連零售、其他商業、消閑和娛樂設施,以創造一個獨特、饒富趣味並具生氣的海旁地帶,供區內居民和遊客使用。 這些土地內的建築物高度設有不同限制,使每塊土地內的建築物高低有致,以促進市中心區南面土地的空氣流通。
佛頭洲村: 主頁 >> 西貢歷史>> 古物古蹟古物古蹟
約有145公頃土地劃作「住宅(甲類)」地帶,主要是作高密度住宅發展,而在建築物的最低三層,或現有建築物特別設計的非住宅部分,則准作商業用途。 地帶內有公共租住屋邨、居者有其屋計劃屋苑、私人機構參建居屋計劃屋苑、夾心階層住屋計劃屋宇、住宅發售計劃屋宇和私人住宅發展的土地。 他眼見昔日漁港變成一片石屎地,感無奈和嘆惜,「你而家立足嘅地方曾經係一片汪洋大海。」現今香港以服務業和金融業為主,不論漁農業或重工業俱已式微。 西貢區素有「香港後花園」美譽,除了依山傍水的鄉郊和七十多個風光旖旎的島嶼,還有將軍澳和坑口新市鎮。 大自然優美糅合都市化活力,締造特色的多元化社區。
佛頭洲村: 香港估估吓:香港原來有個稅關遺址
約179公頃土地劃為「休憩用地」,以提供戶外公共空間作各種動態及/或靜態康樂用途,配合當地居民和其他市民的需要。 其中,一塊半圓形土地闢設為綠化廣場、中央大道、市鎮廣場、海濱公園、海濱長廊及河畔公園,如向城規會提出申請,或會獲批准於市中心南面闢設露天茶座、商舖及食肆,以推廣新市鎮的獨特形象。 約117公頃土地劃為「政府、機構或社區」地帶,以提供各類設施配合當地和該區,以至全港居民的需要,同時亦供應土地予政府、提供社區所需社會服務的機構和其他機構,以供用於與其工作直接有關或互相配合的用途。
佛頭洲村: 新田科技城規劃的宏願是營造香港矽谷,文効忠既是傑出科研學者又是新田原居民,由他評論最是適合不過,他說:「這兒是處女地,中環無得搞的,希望政府好好發展這裏,不要淪為地產項目。」
到了今日,這組客家古典村屋卻荒廢了,外觀還算完好,周圍野草叢生。 佛頭洲村 由於教研的緣故,他對國內和深港的科研進程有深入認識,在深圳理工大學有很多科研合作項目,目睹中國內地的科技呈爆發性增長,深圳在創科的發展更是一日千里。 「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深圳天際線的轉變,讓身在香港大嶼山、馬鞍山、新界西、九龍半島的港人也可眺望到深圳最高地標。 目前西貢區的部分歷史建築物已受到古物及古蹟條例的法例保護,詳情可瀏覽康樂及文化事署古物古蹟辦事處分頁或發展局文物保育專員辦事處網頁。
文効忠的父親文祖逑曾是東江縱隊的通信員,在三年零八個月的抗日戰爭中活下來,但憂柴憂米的生活促使他在50年代遠赴英國尋覓機會。 灼見名家編輯部找來在元朗新田鄉長大的原居民和持份者,分享自身感受以及對香港社會未來發展的建言,並呈現在科技浪潮下,這片土地的歷史和人文精神面貌。 佛頭洲又稱佛堂洲,原是清水灣半島南面一個小島,經填海後現已跟將軍澳工業邨連成一體。 同治七年(一八六八年)島上設有清廷稅廠,向走私船隻抽取釐金。 同治十三年農曆八月十二日(西曆九月二十二日),香港一帶遭受史無前例的颱風襲擊,潮水急速上漲,停泊在佛頭洲的船隻被吹翻,船上官兵葬身大海。
位處佛頭洲山上的釐廠義塚,紀念於同治十三年(1874)甲戌風災而遇難的十一位拖船人員。 佛頭洲村 由於屬政府官員,因此碑上刻有皇清敕授,有其歷史價值。 位於清水灣道井欄樹附近的樂善堂義塚,建於光緒二十年(1894),為殮葬當時因瘟疫而死的人而設。 時至今天,樂善堂總理及其附屬機構代表,都會每年到墳前進行春秋二祭。 剛舉行的秋祭,儀式簡短,由上香、獻供、讀祝文至分胙野餐,只是約十多分鐘,但仍能保持著這傳統,已是難能可貴。 其中祝文的文字相當優雅,不妨看看讀祝文片段。
佛頭洲村: 坑口天后廟
自此,潮式餅糖正式登陸香港,而其後湧現了二、三十家潮式餅店。 可惜,隨着時代的變遷,今日,潮式餅店只餘下五家左右。 有趣的是,其中三家竟然都以「和記隆」為店名,並且位於九龍城。 洲頭村位於上水與米埔中間、落馬洲的東面,是元朗新田鄉的認可原居民村落之一,從洲頭村步行往港深邊境只需半小時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