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良醫生20256大優點!內含余秋良醫生絕密資料

研究發現香港人同時使用中成藥及西藥的比例擴大,從1993年的20.2%升至2015年的30.1%。 以往類似的傳染病疫情裏,市民有自行購買中成藥預防或治療的習慣。 是次疫情中也有市民自行購買板藍根或連花清瘟膠囊等中成藥,但有中醫師團體如「香港中醫流行疫病應變小組」則提出這些藥物對不同體質的市民未必全然有效,必須根據個人差異諮詢專業的中醫師。 中醫有別於西醫的對抗病毒模式,用藥強調個體化論治。 中醫藥治療傳染病屬於專業範疇,自行用藥可能會有風險。

余秋良醫生

活動以鍾博士的演說作結,她在會上詳述有關針灸臨床研究的當前和未來發展。 余秋良醫生 在香港同時具備註冊中、西醫執業資格的醫生屈指可數,兒科專科醫生兼註冊中醫余秋良是其中一人。 余醫生1975年畢業於香港大學醫學院,他也醉心中醫學,「唔係讀完西醫就算,醫學知識仲唔完整,無理由有盲點就當唔存在」,他於是兼修中醫、西醫兒科專科資格,並赴英國深造,在1982年完成課程後,回港教學及執業,至1989年離開大學及政府醫院。 正因如此,兩方發展不同而孕育出各自的長處,所以,我們這一代,尤其是在香港,中西醫文化相得益彰是幸福的。 在醫學中,既可藉西方科研方法學來研究分析,又可從中醫累積千年的思維及經驗中琢磨觀點。 可望求同存異,發展和擴闊醫學精準療效,讓智慧重新,共識疾病治療和健康調理。

余秋良醫生: 中醫病系分類

如有中醫師仍未收到問卷,請務必與我們聯絡(電郵:)。 中醫藥為晚期患者 (不適合手術化療者、西醫治療後復發不良者) 的直接選擇。 不單能減輕癌症不適的症狀;更且,與大腸癌同時有的多種中醫証候,濕熱蘊阻、大腸瘀滯、瘀毒內阻也藉此機會治理。 同時治好身體腸道改善症狀或體能,也為幫助病者存活身心改進一步。 中醫治療,使用中藥、針灸來紓緩癌症患者疲倦、疼痛、便秘、食慾不振、失眠、淋巴水腫以及身體不良的症狀。 中醫藥對胃口、排便、精神、體力、痛楚等都會有好處。

治法包括清熱解毒、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利水滲濕、消腫止痛。 後期因病情氣血漸衰,治以健脾理氣、滋補肝腎、補益氣血、收斂固澀為主。 東區尤德夫人那打素醫院物理學家唐嘉信博士是3D針炙銅人設計及製作團隊的核心成員,他在會上介紹並示範操作這個由創新科技署資助建設的模型,並與參加者分享他對技術輔助醫科教學的想法。

余秋良醫生: 註冊專科分類

唐博士指3D針炙銅人以現代電腦掃描和3D打印技術製成,再利用虛擬擴增實境互動應用程式追蹤穴位,以顯示相關疾病的資訊,這與銅匠鑄造的傳統針灸模型截然不同。 余秋良醫生 他相信3D銅人可應用到針灸課堂,並有助大大提升教學效益。 余醫生坦言,這條中西醫的道路並不易走,自嘲「四不像」的他說,「當年有西醫不信我是好西醫,也有中醫亦不信我是好中醫」,在他決定讀中醫時,西醫界有反對聲音。 2001年他申請註冊中醫又遇到波折,中醫藥管理委員會不信任他十年的中醫行醫資歷,「委員會唔會多信西醫識用中醫睇症,我都係要考執業試才通過註冊」,其師傅范兆津老中醫曾推薦他加入管委會亦被拒諸門外。 可惜好景不常,輸尿管癌有好轉,一年多後肺部又見癌細胞,病情急轉直下,用遍西藥中藥療法皆發揮不到效果。 「令我印象深刻的,他叫我當他是白老鼠來治療,醫不好他,希望日後相類似的病人能受惠。」至病情藥石無靈,他呼吸困難,戴著氧氣罩與蘇醫生說了最後一番話:「只要你覺得有何研究,而我這副身體可以貢獻,死後我願意把遺體捐出來。」他的大愛,令蘇醫生深深受感動。

接受治療後,病人初時反應不俗,他自言相信中西醫結合,也服用了中藥作輔助治療。 余秋良醫生是先取得西醫資格再獲取中醫資格;蘇子謙醫生則是先取得中醫資格再獲得西醫資格,所以每當治療病人時,他們都會以中西醫互相啟發的思維,去診治不同的疑難雜症,名副其實「醫徹中西」! 書中分享的不同個案,展示了中西醫協作治療,能為病人提供最佳及最妥善的治療方法。 蘇醫生一直認為醫學無分中西,只要能幫助病人的就是好醫學;並相信中西醫結合,可以更好地治療各種病症,幫助更多病人。

余秋良醫生: 余秋良醫生

大腸癌以中老年人患者為多,近年來開始有年輕化趨勢,大概與西化飲食模式有關。 《黃帝內經》早已提出「飲食自倍,腸胃乃傷」; 科學研究證明大腸癌的形成和腸道細菌有關。 中醫於文獻中以「腸積」、“腸覃”、「癥瘕」、「鎖肛痔」等,當為大腸癌之類。

余秋良醫生

西醫醫學普及深探人體知識,更借助科技來診斷和治療。 余秋良醫生 中醫則追求身體平衡規律,從証候治理,更回復身體與環境之協調。 不論中西醫學,醫學本質均以增強人體健康、減少疾患病苦,使人生活應付裕如。 惟衞炳江提醒,科學一大戒條,便是現象不能因人而異,即中醫師診斷不能亂無章法,經驗主導,否則難以躋身香港醫療體系之主流,因此,四診信息採集需要解決靈敏度、準確度、穩定性及四診以外的信息整合等問題,令現代中醫診治更精準、到位。

余秋良醫生: 專科醫生搜尋

2017年起獲委任為香港政府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中醫小組委員。 歷任香港浸會大學中醫藥學院,東華學院醫療及健康科學學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學院諮詢委員會委員,醫學博物館會董原主席、基金主席。 香港中醫在1997年前一直處於邊緣化的位置,但隨着中醫專業化發展,市民對中醫的信心及使用率都大增。 余秋良醫生 根據統計處資料,中醫求診比率在1997年以後有着顯著增長,從1996年的7.5%升到19.9%。 不過,其後中醫求診率從2002到2012年經歷了長時間的停滯不前,到了2014年才回升到17.7%,然後卻再次回落。

  • 為了實踐科研、臨床服務及教育這三項目標,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轄下設有負責研究及教學的「中西醫結合醫學教研中心」,及負責提供診療服務的「中西醫結合醫務中心」。
  • 「最好笑是當她回醫院覆診時,西醫因為她沒有了經期,竟然對她說:『唔好意思,斷錯症。』其實他沒有錯,只是病已經治好了。」他笑說。
  • 2006年獲選中國中西醫結合醫學家,2015年開展香港創新科技署資助之中西醫醫學平台(IJOP)及統籌計劃,獲選為香港創新科技獎學金導師。
  • 現階段在785個蒐集到的回應中,51.3%的中醫師認同中醫和西醫同樣擅長治療急性病,反映他們有信心以中醫手法應對急症。
  • 科研中心將與中大中醫學院、中大中醫中藥研究所,本地及至海外學府積極合作,進行更多有關結合醫學的研究,交流培訓心得,當中包括有廿多年發展結合醫學經驗的美國馬利蘭大學;而醫務中心則設有一站式的中西醫結合醫學門診,為本港市民提供優質的中西醫及中醫診療服務。
  • 可惜,香港現時公營醫療系統內的中醫服務非常有限,當中中西醫合作的空間更為缺乏,現階段當局疲於奔命,看來也未能及時處理中醫訴求。

但這如同瞎子一樣,只能相信中、西醫學各自發表的事實推演解釋。 另一個嚮大興同個女西醫開左診所叫王x明的醫生就唔好(希望無記錯名), 都唔識醫小朋友, 小小事就話要打針, 余秋良醫生 當年我就係唔識野又無醫生睇, 無謂咁要囡囡挨左一針. 他舉例說,有一個早期發育的五歲女孩,骨齡達九歲,而且定時有經期,西醫診斷她患有纖維性骨失養症(McCune Albright syndrome),無藥根治。 余秋良嘗試開一些調理的藥物,當中有中藥也有西藥,數個月後,女孩竟然沒再來月經,骨齡亦沒有退化,即已經痊癒。 「最好笑是當她回醫院覆診時,西醫因為她沒有了經期,竟然對她說:『唔好意思,斷錯症。』其實他沒有錯,只是病已經治好了。」他笑說。

余秋良醫生: 註冊專科醫生/分類

正如港大中醫藥學院署理院長馮奕斌所言,應在未來的中醫醫院設傳染病治療。 如此一來可以加深中西醫對彼此治療方法的理解,為將來可能爆發的傳染病疫情中,中西醫藥並用的治療方案作好準備。 可惜,香港現時公營醫療系統內的中醫服務非常有限,當中中西醫合作的空間更為缺乏,現階段當局疲於奔命,看來也未能及時處理中醫訴求。 雖然醫管局於2014年開始推行中西醫協作先導計劃,但目前只覆蓋4種慢性病,在公營體系內仍未有治療急性傳染病的合作空間和經驗。 中醫醫院將於2024年投入服務,會是一所同時使用中西醫療法的綜合性醫院,但由於先導計劃涵蓋的病種相當有限,在計劃裏開放更多中西醫合作的病種有迫切需要。

2013年曾獲委任為香港政府中醫中藥發展委員會委員。 但正如醫院管理局前行政總裁黃譚智媛醫生所言,現時只讓中醫參與康復者的復康服務而非治療,其實並未完全發揮香港中醫的能力。 現時公營體系內或許還未有足夠空間讓中西醫合作參與治療,但本文將以研究團隊關於市民需求和業界現狀的研究成果,探討未來中西醫合作的更多可能性,為下一次急性傳染病的爆發作準備。 在這個人工智能越趨成熟的年代,智能技術在醫學發展中的應用亦更為普及,中西醫若能透過科技結合,將對整體醫學界有莫大裨益。 上周六(8月27日)由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會牽頭,聯同德善醫療集團、以及中西醫醫學平台合辦首次「大灣區中西醫學發展:現狀和展望」研討會,共同探討新時代下中西醫學結合發展的無限可能,其中提及不少有關中醫科技化以及透過科學創新對抗肆虐全球的新冠肺炎的方向。

余秋良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同時,我們正在進行由政策創新與統籌辦事處公共政策研究資助計劃資助、關於香港中醫專業發展的問卷調查。 問卷的中期結果有幾個顯著的發現,對未來中西醫合作也有相關。 特首林鄭月娥去年的《施政報告》指,已設立五億元專項基金,以促進中醫藥發展,由中醫藥處負責統籌,以支持應用研究、中醫專科發展、促進知識互通和跨市場合作等工作,並協助本地中藥商生產及註冊中成藥。 余秋良醫生 食物及衞生局已成立專責組別,負責發展香港的中醫藥業,包括決定中醫藥在公營醫療系統的定位。 專責發展首間中醫醫院的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亦已於食物及衞生局成立。

余秋良醫生

政府更關鍵的應對措施應該是把中醫服務納入公營醫療體系之中,透過加強公營體系內中西醫的緊密合作,解決現在因公營體系裏中西分家,無法回應民間自行使用中西醫藥雙軌治療的需求問題。 中醫源遠流長,講究經驗傳承,常被詬病「欠規範」,惟中醫實情絕非與「科學」背道而馳。 余秋良醫生 衞炳江深信,中西醫絕對需要結合,因為有病時不會分中西,只要醫得好,就是好醫生,中西結合,互補長短,治好病人,是醫者的共同目標。

余秋良醫生: 診所/醫院資料

見諸於情,引發我爭取設立中西醫醫學平台,尋求各界支持;發之於心,希望中醫西醫一起提升醫療水平。 承蒙創新科技署的支持,學院與香港醫學博物館今日合辦題為「中醫與科技結合——3D針炙銅人」的網上講座。 活動旨在宣傳由2020年10月至2021年4月在香港醫學博物館展出的真人比例3D銅製針灸人體模型(3D針炙銅人)。

余秋良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