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城寨潘靈卓2024詳細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重視鄰里關係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為了彼此守望相助,互相照應。 隨著人際關係的網絡從現實世界延伸至網絡世界,社交網絡令我們有了新的守望和照應方式。 這種方法的重點是建基於一個假設:如果看到資訊的人選擇點按(click)連結以獲取進一步資料,就表示這個人對有關資料感興趣。 由於點按是主動的行為,因此能較準確地數算閱讀人數。 把不同平台的點按數據集中起來分析,能令負責的同工更有效率地取得所需資料。 在Web 1.0的網頁時代,我們普遍採用頁面計算器的方式,數算到訪人數。

九龍城寨潘靈卓

她說,她當時身上只有港幣一百元,靠著上帝恩典生活了三個月,後來一邊當教師賺取生活費,一邊在城寨服事。 潘靈卓在會上亦有解釋作為書名一詞的「追龍」的意思,就是吸毒者以火柴盒吸食白粉的吸毒方式。 「我當時曾經目睹城寨內有一百人同時追龍,真的好慘。」她指九龍城寨是個三不管之地,有無數吸毒者從城外跑到城內吸毒,也有女孩子當妓女賺錢給男友吸毒。 「當時若耶穌來(香港),祂一定會來九龍城寨。」潘靈卓指耶穌愛城寨裡的人,而她當時靠著耶穌,在城寨幫助過無數吸毒者信主及以福音戒毒,後來亦將宣教的經過寫成《追龍》一書。 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50年前隻身來到香港,沒有買回程船票,沒有計劃回去英國。

九龍城寨潘靈卓: 九龍寨城公園(三):潘靈卓――令人驚訝的八十後

我首次進入九龍城寨是由已故掌故家魯金引路的,當日艷陽高照,城內卻不見天日,街巷異常幽暗,並經常要躲避從高處滴下來的水。 樓宇互相緊貼一起,山寨廠和店舖櫛次鱗比,容易迷途。 當我懂得門路後,便大膽地在城內穿梭,還走上天台,看飛機低空掠過,感受震耳欲聾的噪音。 城寨如同一個遺世獨立的小社區,面積約6.5英畝(26,000多平方米),清拆前約有300幢10至14層高的樓宇,共約8,300個單位,住了3萬多人。

九龍城寨潘靈卓

他們說:「年青人當中有些覺得自己失敗、不潔,或做得不夠好。我們希望祝福你們,與你們同行。你們將會是靠著耶穌的大能迎接耶穌回來的一代!」領導團隊呼召所有在服事中的年青人到台前,在上一代的陪同下,為他們禱告。 加爾各答德肋撒修女,九龍寨城,啟發課程,福音戒毒,聖士提芬會,香港德蘭修女,曾獲大英帝國勳章人士名單。 「雙簧」是以兩塊簧片縛在一起,並透過簧片振動而發聲。

九龍城寨潘靈卓: 時間:2016-09-03 03:16:09來源:大公網

他的腸胃一直有問題,但被服事之後,他發現那痛楚不見了。 另外一位姊妹說,她的頸一直有疼痛,但這晚的禱告以後,已經不痛了! 這晚在九龍城寨的舊址,耶穌基督的見證比傾盆大雨來得更響更亮。 九龍寨城(或稱九龍砦城,俗稱九龍城寨或者九龍城砦;Kowloon Walled City,1847年-1993年),位於現今的九龍城,曾為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的地區。 九龍寨城早期是新安縣九龍具戰略價值的軍事駐地,1899年12月成為英屬香港境內一座無政府狀態的圍城,其中在1941年12月至1945年8月間隨香港全境被日軍佔領。

九龍城寨潘靈卓

1987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與英國政府達成清拆寨城的協議,1987年和1989年首季分兩期進行調遷,1993年被完全清拆,1995年8月於寨城遺址建成九龍寨城公園。. ),大英帝國員佐勳銜,新教徒,香港大學榮譽社會科學博士,是活躍於香港的靈恩派傳教士兼聖士提芬會的創辦人。 她自1966年於九龍城寨一帶傳教並協助數以千計的藥物成癮者脫離毒癮,被某些人冠以「香港德蘭修女」的稱號。 在九龍城寨這種被香港普通市民視為「生人勿近」的地方,能有一個英國女子,隻身來港服務城寨弱小的一群,足見宗教的力量。 而潘靈卓在書中透過文字傳揚着生命的盼望,無論你是否認同這種宗教的信念,也是一種值得欣賞的價值。

九龍城寨潘靈卓: 潘靈卓 | 九龍城人

另一方面,喬恩・雷斯尼克(Jon Resnick)則以豐富的資料佐證,在〈流行文化與城寨〉解釋城寨存在時,流行文化如何描述這座孤島,在它消失後如何繼續激發創意,延續它那擠迫、混亂及骯髒的印象。 沒錯,城寨的確存在罪惡,但受訪者不約而同表示,大家平日都相安無事,甚少遇到麻煩。 事實是,「三不管」只是傳說,本書收錄的歷史檔案及訪問(警察、郵差、街坊福利會副會長及機電工程師等)都證明港府絕非對此地放任不管,警察定期巡邏,部分單位有合法的水電供應,甚至有郵差穿梭於這座迷宮內。 當然,攝影師也拍攝了吸毒過程,但整體來說,從相片中看到的城寨,生活都十分安靜、十分平凡。 多次到訪城寨的茱莉亞・威爾金森(Julia Wilkinson)在〈九龍巡檢司的要塞〉整理了城寨的早期歷史,指出它從一開始就是中英政府的角力場。

  • 英屬香港政府簡稱為香港政府,但因為與香港主權移交後的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簡稱一樣,香港傳媒將殖民地時期的政府稱為殖民地政府或港英政府等,以區別兩者。
  • 2007年,為引起世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他挑戰北極的嚴寒,以18分鐘50秒在北極點寒冷徹骨(攝氏零下1.7度)的海水裡游了1公里。
  • 在日常生活中,跟我們關係最密切的零和遊戲大概就是時間分配。

她就是被《南華早報》譽為“香港德蘭修女”的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圖一)。 」此外,她在1988年獲英女皇頒授M.B.E.勳銜,1991年獲香港大學頒榮譽社會科學博士學位。 九龍城寨已經成為歷史,但需要福音的地方卻隨著時代的轉變、虛擬世界的出現等因素而比以往更多更廣。

九龍城寨潘靈卓: 福音戒毒

節目內容均由專業廣播人和訓練班學員親自策劃、精心炮製。 皮武(Lewis Pugh)被譽為史上最偉大的冷水泳手,常常挑戰那些最寒冷和嚴酷的游泳環境。 九龍城寨潘靈卓 他總喜愛在那些被認為是不能游泳的地標發掘新的游泳路線。 2006年,他花了三星期游越受乾旱問題困擾的泰晤士河;同年,他成為世界第一個在五大洋(大西洋-1992年,北冰洋-2005,南極海-2005,印度洋-2006,太平洋-2006年)作長途游泳的泳手。 2007年,為引起世人對氣候變化的關注,他挑戰北極的嚴寒,以18分鐘50秒在北極點寒冷徹骨(攝氏零下1.7度)的海水裡游了1公里。 2010年,路易士再次挑戰體能極限,在海抜5,300米高,由冰川溶化所形成的額菲爾士峰映佳冰湖(Imja)裡游泳,期望憑過往在五大洋及北極點的成功經驗再次克服嚴寒。

九龍城寨潘靈卓

一位澳洲女士看到訊息後馬上通知一位住在英國的網友,合力找出這名男子的郵遞區號,並通知當地警方。 警方在男子自殺後30分鐘內抵達現場,發現該男子已半昏迷,可幸最終都能成功把他救活。 從前唸經濟學的時候,接觸過一個有趣的概念,叫「零和遊戲」(Zero-Sum Game),是博奕理論(Game Theory)的一部分。 簡單而言,零和就是指在一個只有兩個人的情況下,甲的得益意味著乙的損失,甲與乙的得益與損失總和是零,即代表雙方存在必然的衝突。

九龍城寨潘靈卓: 香港德蘭修女

,25歲時懷覑一顆傳福音的熱心,買了一張廉價船票,取道蘇彝士運河東來,每到一個港口便祈禱。 九龍城寨潘靈卓 她說,最終神指示她在一個陌生港口下船,那時她身上只剩100港元,仍不知這地叫香港。 那是1967年,她在這裏落地生根,更下嫁一名城寨居民,轉眼40年。 旨於提供讓青年人發聲的平台,為香港媒體注入正能量,以生命影響生命,服務香港社群體。

潘靈卓(),大英帝國員佐勳銜,新教徒,是一位活躍於香港的靈恩派傳教士兼聖士提芬會的創辦人。 决胜时刻有些人在自傳中寫下自己在九龍城的所見所開,他們通常都持悲觀看法。 英國傳教土潘靈卓在1966年來到城致力協助幾十名吸毒居民戒毒,他們許多人受三合會的桎梏束縛,無法脱身。 後來,其熱愛跳舞 的侄女陶穎森鼓勵她把故事帶到舞台上,故昨日她於舞台劇宣傳活動中而再次踏上當年城寨的土地。

九龍城寨潘靈卓: 九龍寨城

外圍也有另一奇景,到處掛滿牙醫或診所招牌,經營者都是無牌醫生,他們由內地來港,因資格不獲港府承認而選擇在此謀生。 本書保留原著超過三百張照片、長篇論文及人物訪問,並重新編排,以便讀者理解關於城寨的歷史、居民生活及意義。 使用者要求退貨後,均會收到由本網站發出的退貨電郵,詳情交代退貨安排及手續。 如對退貨有任何查詢,可直接與基道文字事工有限公司網站客戶服務團隊聯絡。

  • 潘靈卓(Jackie Pullinger)50年前隻身來到香港,沒有買回程船票,沒有計劃回去英國。
  • 偶然機會之下,另一位宣教士董師母(Mrs. Donnithorne)邀請潘小姐義務協助她在城寨開辦的教會小學教授音樂和教會司琴。
  • 這些本為鄰舍的人,因為政治、宗教、種族等等不同原因而產生隔閡,即使近在咫尺亦如陌路人,甚至水火不容,就像被互相「隔離」的鄰舍。
  • 我不知道誰是潘靈卓,只可估計她對城寨有一些的關連,當時記下了她的英文名字Jackie Pullinger。
  • 城寨在1994年被夷平,林保賢和格雷格・吉拉德的照片成為這座迷你城巿的最珍貴的紀錄。

社交媒體專家Niall Harbison認為我們喜歡「讚好」的原因非常簡單:透過「讚好」,我們可以輕易給予對方肯定,同時亦可豐富我們的社交生活。 前陣子我有家人因病半夜入院,凌晨時分我在醫院透過Facebook發出代禱呼籲,轉眼間就有多位朋友留言回應,表達支持,當中不乏平日絕少在Facebook現身的友好。 到家人康復出院,我在Facebook留言報喜,又有多位朋友「讚好」(Like),令我得到莫大的支持。 除了「左鄰右里」外,廣東話口語亦有云「隔籬鄰舍」(註:隔籬即旁邊的意思),但世界上有很多另類的「隔離鄰舍」。 這些本為鄰舍的人,因為政治、宗教、種族等等不同原因而產生隔閡,即使近在咫尺亦如陌路人,甚至水火不容,就像被互相「隔離」的鄰舍。 在社交網絡多層面、多元化、多向度的溝通模式中,要令對方感受到與自身的關聯性才是令榜樣成為效法對象的關鍵部分。

九龍城寨潘靈卓: 九龍寨城公園(一):信徒必到之處

聖經教導我們所有有需要的人都是我們的鄰舍,而愛鄰舍是我們在愛主以外最大的誡命。 然而,以往要關心一些有需要但卻在地域上遠離我們的人,總有相隔萬重山的感覺,除了用捐款方式,就沒有著力處。 但科技的進步令我們能更容易表達我們對鄰舍的關懷。 中國人向來重視鄰里關係,增廣賢文有云:「遠親不如近鄰」。 「鄰」必定是「近」的,非左則右,故有所謂左鄰右里。

後來她把經歷寫成《追龍》一書,描述神如何帶領她走進一個完全不可知的境地服事,又如何以豐盛的恩典帶領她跨過一個又一個不可能克服的難關。 繼續同史友們介紹一啲有趣嘅歷史謎題,古代嘅宮廷畫師毛延壽嘅故事可能史友們讀書時就已經聽過,傅聞呢位畫師就因為冇收到賄賂而刻意將剛入宮嘅王昭君畫醜,等佢唔會畀漢元帝睇中。 繼續同史友們介紹清朝歷史上嘅一啲趣聞,要知道有「萬園之園」之稱嘅圓明園係清朝嘅大型皇家園林,按照傳統清朝嘅皇帝大多數喺冬天就會喺紫禁城居住、夏天就會到承德圍獵,至於春秋季就會留喺圓明園當中聽政,處理軍… 之前阿史都介紹過北京嘅清華大學响香港舉行緊一個校史展覽,當中有唔少昔日大師好似梁啟超、梁思成、趙元任等嘅專題資料。 講到清華大學,唔少人都覺得佢哋最強係理工科,但响八十幾九十年前,清華嘅文科一啲都唔弱,…

九龍城寨潘靈卓: 禱告:願神繼續在法國和全地作工,叫各國各族各民各方的人都歸於祂。

啟發課程(The Alpha Course)是個介紹基督教基本教義的福音性課程,專門為一些對基督教信仰感興趣者而設。 課程主要透過聚餐、影片和討論來讓參與者循序漸進地認識信仰。 其主辦單位將課程定性為“一個探索生命意義的機會”。 啟發課程起源於英國,目前在全球各地的教會、大學、工作單位和監獄都有舉辦,而且被各個主流教派(包括新教、天主教及東正教)所接納和推崇。

九龍城寨潘靈卓: 國度1分鐘( – 耶穌並不是12月出生的

建築署建造九龍寨城公園時,放置四塊太湖石紀念五位曾為城寨居民作出貢獻的傳道人,才讓他們的事跡不致全被遺忘。 九龍城寨潘靈卓 香港建築中心早前舉行「十築香港」選舉,讓大眾從專家挑選的100座建築中選出十大最愛建築,令人意外的是,已不存在的九龍城寨竟然入選十大,可見這處雜亂無章但亂中有序的地方仍然深入民心,而且受人喜愛。 投票的市民相信有不少從未入過城寨,只在舊照片中回味。 今天城寨舊址已變成九龍寨城公園,鳥語花香,已感受不到半點昔日情懷了。 首先感謝兩位譯者林偉立先生及朱一心小姐花了不少功夫,其中林先生謹慎地考證史料,大大減輕了編輯時的壓力。

九龍城寨潘靈卓: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

第一,很多人並不了解當中的實際情況,只是站在外圍指指點點;第二,媒體的報導往往偏向於負面訊息(如私隱問題、網絡欺凌、浪費時間等等);第三,對福音與牧養的需要極大。 在過去兩年間,我在參與不同機構的事奉中都極力推動恰當運用社交網絡以拓展事工,當中有扶貧機構、有出版社,也有以跨媒體形式推動福音工作的機構等等。 在這個過程中,發現儘管社交網絡大行其道,教會及福音機構亦有各種不種程度的參與,但似乎沒有太多從信徒角度分享社交網絡的影響、迷思和解讀相關新聞等等的平台。 這個專欄成立的目的,就是希望透過這個平台,分享一些關於社交網絡及科技應用的看法與經驗,同時跟來自五湖四海的弟兄姊妹互相交流,彼此同工,為神的國出力。 六十年代的九龍城寨是一塊七千坪大的地方,卻住上近六萬人,沒有自來淡水,沒有電力供應,巷道又黑又窄,陰溝臭氣薰天。 在那裏龍蛇混雜,三山五嶽,各路梟雄,互相爭奪,是一個三不管地帶,亦是個犯罪樂園,「黃、賭、毒」的集散地,各黑社會幫派控制著城寨中不同角落的妓院,毒品和賭窟。

九龍城寨潘靈卓: 清拆前的城寨

結果移民官一面把護照塞回給她,一面惱怒吩咐她入境後馬上找工作,因為他們知道她身上的錢,不夠在香港花費三天。 九龍城寨潘靈卓 140字的嚴格限制,令用戶必須以最精煉的文字表達所思所想,於是其他用戶只花很短的時間就能掌握資訊,亦能快捷地把不感興趣的資訊過濾。 我常常強調,能令你感興趣的資訊,寥寥數字就能吸引你的注意力(例如豐澤門口這個4字!);不能令你感興趣的資訊,寫得再長,你也不會留心(例如銀行信用卡或八達通的用戶條款!)。 所以Twitter這個返璞歸真的通訊模式,令溝通更簡潔,更有效率。 據說Facebook每天有30億個「讚好」,以Facebook登記戶口5億個計算,即每人每天起碼有6次「讚好」。 如果扣除那些不活躍的戶口、測試戶口、一人多戶等情況,平均「讚好」數字將會更高。

九龍城寨潘靈卓: 三合會

直到後來,病重的父親看到耶穌在女兒身上所做的改變,終於在臨終前一段時間離開毒品。 領導團隊之後領受,要為現場願意接受耶穌和回歸神愛的人禱告,呼求耶穌的拯救。 九龍城寨潘靈卓 曾經係世界上人口密度最高嘅地區,被稱為「三不管」嘅圍城九龍寨城,喺1987年1月1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同英國政府正式達成協議清拆寨城,並且會分成1987年同埋1989年兩期進行遷徙。 《黑暗之城:九龍城寨的日與夜》不但收錄具份量的歷史篇章,更有俯拾皆是的精彩照片、繪畫、地圖和城寨街坊的口述故事,詳細地探討1945至1990年間城寨的急遽發展,同時研究它過去的黑暗面。

「棚仔」裏盡是一幕幕人性墮落的場面,卻散發一種誘人之處。 癮君子都對毒品愛恨交加,他們痛恨自己被毒品轄制,卻又不能自拔。 而最諷刺的事,鼓勵潘小姐開設福音戒毒工作,竟然是城寨一位黑社會大佬。 因為他發現,無論將他的黑社會細佬如何打得半死,轉過頭,他們又再吸毒,直至他親眼目睹一個黑社會細佬信耶穌後徹底改變,他希望潘小姐幫助他們。 這個邀請就成為日後潘小姐開辦的「聖士提反會福音戒毒中心」。 1966年,只有二十二歲的「八十後」毅然做了一個重大的決定,竟然令三十多年後的香港政府,需要為她立石為記,她是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