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終以服務國家、服務集團整體發展戰略為已任,積極關心社群,救困扶貧,回饋社會,促進商業和諧發展與共同享有經濟發展的成果。 1984年開始從事股權投資業務;1996年開始從事不良資產投資業務和基金投資與管理業務;2006年開始從事不動產投資與管理業務,積累了逾三十年的專業投資經驗,擁有良好的過往投資業績。 陳威臣媒體工作者,資深政治幕僚,喜歡透過鏡頭看世界,現居日本東京,喜好研究鐵道、航空、軍武,順便觀察日本政經及文化史地。 中環是香港商業核心,亦是文化熔爐,你會在轉角發現逾百年歷史的唐樓,忽爾遇上街頭塗鴉,再到文青蒲點參觀藝術展,或許找一個晚上,在舉杯暢飲之間體驗港式夜生活。
其中,3樓為營業廳,17樓作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普通職員飯堂則於19樓,而在43樓空中大堂有一個曾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區,但需登記個人資料才可到達,到2014年10月關閉。 他們收到了來自日本國內外約80間美術館和企業的詢問,當中包含了法國的龐畢度中心(Centre Pompidou),日本國內的埼玉縣立近代美術館也已經收藏了其中一個膠囊。 即使眾人努力讓膠囊塔保存下來,但膠囊塔還是無法避免被拆除的命運,讓許多人不禁感慨萬分。 但膠囊塔的生命並沒有到此結束,它將會以另外一個形式存在人們的記憶之中。
中銀建築: 東京五輪談合で、都が「電通」など3社を指名停止に…大阪府などは2社停止
最一開始建造時,中銀膠囊塔的目的不是成為人們溫馨的家,而是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年代中為上班族提供物美價廉的小型公寓,讓人們免於長途通勤或花大錢住旅館。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兩側的兩個三角形花園,與建築物的三角形主題協調統一,格調和諧,與大廈相交映襯。 園中一草一木、一山一水的佈局經營,古樸典雅,頗具中國山水畫的韻味,更使整座建築透發出濃厚的中華文明氣息。
大廈落成時超越新加坡華聯銀行大廈,成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樓,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國際金融中心及中環廣場,全球排名則位居第56位(截至2020年4月)。 貝聿銘的父親貝祖貽是中國銀行香港分行的創立者之一,加上當時香港迴歸的背景,中銀大廈被賦予了特殊的含義。 中銀大廈不僅僅是一座建築,它更是中國銀行在世界銀行界顯著地位的象徵,它不僅要讓老殖民地的其他標誌性建築相形見絀,而且還要象徵香港美好的未來前景。 中銀大廈的設計,也如竹子一樣外剛內柔,大廈的重力集結在外牆,受風程度及防震力也同時得到加強。
中銀建築: 中國銀行大廈像甚麼?
繼推出綠色存款、綠色貸款、綠色債券及ESG基金後,本行進一步將可持續發展擴展至按揭服務。 大廈在剛建成之時曾引發一場風水戰,當時傳指中銀大廈的形狀像一把刀,與1980年代港督尤德爵士身亡的事件扯上關係。 而其中一面「刀鋒」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禮賓府),港督府因而請人化解,最後決定在面朝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以擋殺氣。
- 中國銀行(香港)有限公司(「中銀香港」)一直致力促進環境及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 中國銀行大廈由設計到興建都沒考慮過風水因素,但其三尖八角的造型被指仿似一把刀,且有三面刀鋒,分別指向港督府(即現今的禮賓府)、駐港部隊軍營和滙豐總行大廈(HSBC Main Building),風水上被認為殺氣騰騰。
- 而其中一面「刀鋒」直指港督府(今香港禮賓府),港督府因而請人化解,最後決定在面朝中銀大廈的方向種植柳樹以擋殺氣。
中國銀行大廈由設計到興建都沒考慮過風水因素,但其三尖八角的造型被指仿似一把刀,且有三面刀鋒,分別指向港督府(即現今的禮賓府)、駐港部隊軍營和滙豐總行大廈(HSBC Main Building),風水上被認為殺氣騰騰。 中銀大廈落成翌年(1990 中銀建築 年),港督尤德訪北京時心臟病發身亡,亦被指與中銀大廈風水有關。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由 1982 中銀建築 年籌備興建,原址為美利樓,當時港英政府以 11 億元港幣,將這塊中環商業核心的 6,700 平方米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在當年樓價高漲的時代,售價實際上遠低於市值,被視為港英政府向中國伸出欖橄枝。 中銀大廈建成後,在旁興建的花旗銀行大廈則採取了呈書本開頁形狀的設計,其開口正好與中銀大廈的尖角相對應,據說亦是為了阻擋殺氣。 另一個跟中銀大廈風水有關的是其對面的滙豐總行大廈,因為正好也對到中銀大廈的「刀鋒」,滙豐的業績受到影響,於是滙豐便在其大樓樓頂加裝兩座對著中銀大廈的砲台裝飾(實為起重機吊車,加後下方反向共四座),反擊中銀大廈的殺氣,於是滙豐的業績才又好轉。
中銀建築: 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ビルA606プロジェクト代表いしまるあきこです。一級建築士です。副代表はカメラマンです。
中銀大廈也在很多電影中出現,甚至影響電影編劇對角色的行為的設定,例如變形金剛4,大黃蜂撞到中銀大廈,然後就在上面滑行,並在落地後成功殺敵。
而後再上就是幾層高的雙柱形的裝飾、通訊、避雷多重作用的長杆形建築。 17樓是第一個有斜面屋頂的樓屋,斜面達層樓高,在其北側的休閒廳,透過玻璃天窗可以仰視到大廈的上部樓層,自中庭可以俯瞰到營業大廳,展現出空間的流暢性。 中銀大廈底部之二層墩座,鋪以不同深淺的花崗石,並鑲以大型玻璃,不僅與上部的幕牆互為協調,而且有深沉穩重的感覺,這是中銀集團事業“根基穩固”的隱喻。 中銀大廈頂樓四層和底座的19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它樓層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銀大廈辦公。 屬於中銀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樓是營業大廳、十七樓為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和宴客廳,其餘都是銀行辦公場所。 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中銀建築: 今天正式開拆!東京最奇特的建築「中銀膠囊塔」50年歷史劃下句點
大廈揉合中國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結構上也講求實用,大廈的重力集中在外牆,加強受風能耐及防震力。 香港中環的天際線(skyline)上,有一棟用簡單幾何線條勾勒、但卻獨特矚目的摩天大樓——中國銀行大廈(中銀大廈,Bank of China Tower)。 它出自國際知名建築師貝聿銘的手筆,雖然失落全港最高建築物之名,但憑著辨識度極高的的外形,至今仍是香港最著名的地標之一。
- 結構上,整座建築物的拐角由四根加強混凝土柱支撐,由三角形框架將建築的壓力轉移到四根柱子上。
- 中銀大廈於 1989 年落成,1990 年正式啟用,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廈,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ICC)、國際金融中心(IFC)及中環廣場,全球則排第 39 位。
- 在地處熱帶風暴多、風力常比紐約大兩倍的香港,欲使高樓穩如磐石,就必須要有充分可靠的技術保證。
- 剛落成時,每間膠囊房的售價約為380萬至480萬日圓不等,若考慮到通貨膨脹,換算為現今的價值則是1,090萬至1,380萬日圓(折台幣約252萬至320萬元)。
- 中銀大廈落成翌年(1990 年),港督尤德訪北京時心臟病發身亡,亦被指與中銀大廈風水有關。
- 中銀大廈的建築籌備由1982年開始,當時香港政府便以11億元港幣,將位於香港商業區中心地帶——中環的6700平方米舊美利樓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尚有更多其他適用之住宅項目,詳情請向中銀香港職員查詢或於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網站 () 中查閱。 中銀建築 盡管香港被稱為「石屎森林」,滿布各式商場和大廈,但內裡其實隱藏著不少匠心獨運的主題佈置和商場展覽,讓大家可跟愛侶或朋友一起打卡影相。 香港各區不少商場都是寵物友善,九龍狗商場有圓方、Mikiki,港島狗商場則有赤柱廣場,部分狗狗商場不但有寵物專用設施,更開設了狗可入餐廳。 中銀膠囊塔曾經在2018年和無印良品合作,推出了月租膠囊套房,一個月的租金(含水電費)為12萬日圓(折台幣約2萬7,830元)。
中銀建築: 東京海上日動ビル本館が解体、レンゾ・ピアノ氏設計の「新・本店ビル」は28年度竣工
有了石破天驚的展開,1972年(昭和47年)所興建的中銀膠囊塔大樓,就成了黑川紀章實踐代謝運動的代表作品了。 中銀膠囊塔大樓佔地430平方公尺,分別由11層樓與13層樓兩棟所組成,除了1、2樓是共用空間之外,3樓以上是由特殊的膠囊模塊所組成,總共有140個建築模塊,每個模塊都採模組化設計,成為整棟大樓最為核心的組成。 享負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法國巴黎羅浮宮設計了金字塔入口,在香港亦留下中國銀行大廈這建築界鉅作。 中銀建築 中銀建築 中銀大廈外形為稜柱狀,仿照竹不斷向上生長,喻意「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其獨特外型設計因此讓它成為香港最矚目地標之一,不少香港發行郵票、明信片亦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發行。 另外,其結構設計亦被應用至同樣由理雅工程顧問擔任結構工程師的上海環球金融中心及深圳華僑城大廈。 中國銀行大廈擁有 70 個樓層,樓高 315 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共有 367.4 米。 中銀大廈於 1989 年落成,1990 年正式啟用,為當時亞洲最高的摩天大廈,現時為香港第四高的建築物,僅次於環球貿易廣場(ICC)、國際金融中心(IFC)及中環廣場,全球則排第 39 位。
中銀建築: 黒川紀章氏の歴史的建築物「中銀カプセルタワー」をメタバースで使えるNFTとして販売【販売数は1エディションのみ】
這些例子很現實地告訴我們,現在早已是令和年代了,即便是狀態維持極佳的商務大樓,都面臨再開發的命運,外觀斑駁不堪的中銀膠囊塔大樓,最終還是不敵時代的殘酷,走入歷史的洪流。 中銀膠囊塔大樓拆除,代表著那個美好年代的結束,也是東京這座巨大城市並不會停下腳步的明證——即便肺炎疫情已延續兩年多,但東京仍不斷地向前進,絲毫不受到任何阻礙,雖然進步是好事,但過往的回憶卻逐漸消失,難免讓人感到悵然若失。 令人驚訝的是,每一個建築模塊的內部面積僅有10平方公尺,以在東京上班族的需求為核心,內部配備床鋪、空調、冰箱、電視、有線電話機、立體聲音響,以及收納空間和淋浴等整合式設備,可以說是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在推出時的確是超越當代的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