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草藥園前身為政府實驗農場,李甯漢1987年協助實驗農場收集該300多中草藥品種。 另外,藥園附近設有3個不同主題的戶外展區,包括陽區、半陰區及水生區。 而根據紀錄,署方並未接獲位於烏蛟騰前公立覺群學校原址的任何規劃申請,由於涉事地點座落於政府土地,署方已將有關個案轉介予地政總署跟進。
中藥園: 資料來源
老圍村的一大特色是廟宇林立,有數十間佛、道、儒家寺廟,如著名的西方寺、圓玄學院、東普陀講寺和龍母佛堂(龍母廟)等,還有全港唯一的藏傳佛教寺廟,所以在村內到處都可見到僧人。 本園早於1924年已開辦中藥局,向貧苦大眾提供免費中醫診療及送藥服務。 時至今日,中藥局仍維持一貫贈醫施藥的宗旨,每天可為百多名病人服務。
古人經過無數次有意識的試驗、觀察,逐漸形成了最初的藥物知識。 早期人類用以充飢的食物,大多是植物類,因此最先發現的也是植物藥。 在漁獵生產和生活開始以後,開始接觸較多的魚、野獸、甲殼類等動物,逐漸掌握動物類藥物的醫療作用;直至原始社會後期,採礦和冶煉的興起,又相繼發現了礦物藥。 在這時期,人們從野果或穀物自然發酵的啟示中,再掌握了酒的酿造技術,至殷商時期,酿酒業已十分興盛,酒不僅是一種飲料,更具有溫通血脈、行藥勢和作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將酒譽為「百藥之長」。 西周時已有專業的「醫師」,「聚毒藥藥以共醫事」,而《詩經》中涉及的植物和動物共300多種,其中不少是後世本草著作中收載的藥物;《山海經》中已經記載有100餘種動植物藥,並記述其產地、效用和治療性能。
中藥園: 中藥園簡介
隔年1999年臺北醫學大學藥學院楊玲玲教授,首創成立生(中)藥技術學系,除了提供中藥行、中藥房、中藥商的進修管道,也讓對中藥有興趣的醫、藥、護畢業生,提供中藥教育管道,取得學士學位。 由於藥師全聯會打壓,歷經更改系名與停招,前後只招生八屆。 口服,是臨床使用中藥的主要給藥途徑,口服給藥效果,可受以下因素影響,包括服藥時間(空腹、飯前、飯後等)、服藥多少(每劑二服或三服)、服藥冷熱(熱服或涼服)等。 傳統中藥劑型中,有供口服的湯、丸、散、酒、滋膏、露劑;供皮膚用的軟膏、硬膏、散、丹、塗擦、浸洗劑;還有供體腔使用的栓劑、藥條、釘劑等。 本世紀30年代研制出中藥注射劑,以後又發展了膠囊劑、顆粒劑、氣霧劑、膜劑等新劑型。 宣統退位、民國建立以後,西化思潮更加濃厚,由於多數有識之士,認定「學問必以科學檢驗」的關係,西醫思想對傳統中醫藥產生重大影響,隨之出現了一股否定傳統文化的理念,中醫藥學的發展受到限制。
- 隔年1999年臺北醫學大學藥學院楊玲玲教授,首創成立生(中)藥技術學系,除了提供中藥行、中藥房、中藥商的進修管道,也讓對中藥有興趣的醫、藥、護畢業生,提供中藥教育管道,取得學士學位。
- 「平時食粒藥輕飄飄的,不清楚內裏成分,而中藥又是另一種東西。」被問到同學會否覺得中草藥是老一輩的東西,劉校長說同學並沒有這樣的想法,而且中藥正跟隨科技發展而轉變。
- 面對突如其來的疫情、停課,劉校長反覺得這是一個讓同學學習的契機。
- 在中醫藥發展的道路上,設立中醫醫院必定是其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 中大中醫學院亦積極推行中醫中藥現代化,以促進中醫藥業的發展。
-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簡稱中藥園)位於大帽山南端的老圍村(荃灣)內,毗鄰石圍角公共屋邨,佔地約10,000平方呎。
說回這次推介的「重頭戲」─ 博愛醫院中醫文化養生館,致力將傳統中醫藥養生保健的概念推廣至社區,加強大眾預防疾病的意識,傳承中醫藥文化的智慧。 中藥園 地區組織東涌社區發展陣線成員趙羨婷指,有街坊去過覺得中藥園有特色,但地點不太方便。 公園與公屋和居屋中間相隔了北大嶼山公路,市民要穿過東薈城商場,或走秘密通道——在單車徑末端爬上樓梯,循公路旁的行人道到達才可到達公園。 康文署指平日會有學校、老人院等團體到展覽館參觀,過去3個月共有約2300人次,即平均每日25人。 東涌北公園佔地3.8公頃,等於5分之1個維園,分為太極園、中藥園和健康園3個部分。
中藥園: 中藥的禁忌
相比直接把中藥喝下去,有些孩子會抗拒藥材的味道,湯水更易令他們接受。 「例如五指毛桃,看似一塊木頭,媽媽會用來煲湯,味道帶甘,還有枸杞湯、百合糖水。」他笑指雖然自己比較喜歡普通湯水(始終藥材湯較苦),但亦不抗拒喝藥材湯。 「其實每隻藥材都想了解多一些,最想知其功用,這樣便可以自己煲來喝。」加上之前喝過數次中藥,覺得十分特別,小小棵植物居然有如此多的功效,病了不舒服可以喝,平日也可用作強身健體。 然而,記者近日視察,發現園內種植情況欠佳,栽種區內部分藥草盆栽內光禿禿,並有積水,即使盆栽內種有藥草,不少已枯萎瀕死。
中藥園: 醫療服務
「中藥園的構思源於二〇二〇年疫情初期,當時轉為網上授課,有更多的空間、時間讓我及一班同事思考,到底除了課本內的知識還想教小朋友甚麼?」她解釋。 中藥園 )是香港的一座公園,位於東涌文東路29號,公園毗鄰靈糧堂秀德小學、藍天海岸及映灣園,佔地約3.8公頃,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管理。 平日下午五時左右,佔地30,000平方呎的中藥園只有數人,展覽館更空無一人。 中藥園 居民徐先生說,從來沒有走進去看過:「不知道展覽什麼。」但曾經帶兒子認識中藥園的植物,認為公園有中藥頗有特色。
中藥園: 中藥材飲片
惟園內不少藥草枯萎,大殺風景更令遊人卻步,有巿民擔心如情況未有改善,難收推廣之效,反影響地區形象。 立法會議員認為當局應盡快改善園內管理情況,並與專業團體合作重新包裝百草園,打造理想的主題公園。 我們在2019年啟動了中醫藥發展基金,鼓勵業界一起參與發展中醫藥,提升業界整體水平。 我們已分階段推出各項資助計劃,涵蓋培訓、改善診所設施、優化中成藥生產質量管理系統、中成藥註冊、中醫藥推廣、應用調研及研究。 最終於2010年在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的資助下於開展賽馬會老圍中藥園計劃,本著推廣社區健康的宗旨,成立全港第一個由社會福利機構營運的中草藥園,提供多元化的社區教育活動,以增強社區人士對中藥知識的認知。
中藥園: 研究所簡介
正如劉校長所講,不少孩子可能都見過父母拔罐,對背上一個個紅印感到好奇,卻不太清楚到底發生甚麼事。 訪問當日,雖是漪汶首次嘗試拔罐,卻能簡單講出拔罐的流程,加熱、吸、拔,更指出要挑選「多肉」的地方進行拔罐。 此外,漪汶表示自己身體不適時父母會先帶她看西醫,再看中醫調理。 她說:「中藥由大自然植物製造出來,副作用較西藥少。」年紀輕輕的她更不怕中藥苦,「食山楂餅便不怕啦」。 未來她希望能夠學會拔罐和針灸,因為用在不同人身上能獲得不同功效,覺得十分神奇。 凡事皆有兩面,就像中藥,用得好可以救人無數,動了歪念亦可取人性命。
中藥園: 中國大陸
「如各個穴位的名字和位置,可以搭配艾草或針灸冶療等不同冶療手法。」他補充,之前亦曾試過被同學按壓膊頭,有痕和痛的感覺,後來查資料發現該處原來真的有一個穴位,令他覺得很奧妙。 中藥園裏種植了百多種不同中草藥,按草藥功能排列,每種草藥旁邊更設有展示板,顯示其名稱、學名、植物科名、原產地及藥用功能,也介紹各種都市疾病及療法和展示容易混淆的中藥。 展館並為市民提供一個認識各種中草藥的植本狀態和藥本性質的活教室,內設數部電腦並有以中藥為題的電腦遊戲。
中藥園: 開放時間
若登記成功,本網站會顯示於下一頁中,閣下可即時登入討論區發表意見。 之後大家可以移師到活動室,因應喜好而參加定期舉行的各類型工作坊,包括自製柴火缽仔糕、艾草蚊香及茶果等。 小記為食,於是參加了柴火缽仔糕製作工作坊,由導師阿Man教授,用柴木生火,蒸製出別具風味的缽仔糕來。 至於艾草蚊香工作坊,是利用無毒害及天然成分的用料製成蚊香,體驗原始的鄉土生活。
中藥園: 香港中文大學採用Microsoft Azure 虛擬雲端實驗室 為3,500名一年級學生提供數碼技能訓練
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而成立,佔地逾10,000平方呎,現時種植超過250種中草藥,為全港首個由社會福利機構營運的中藥園。 學員不但可近距離見證藥用植物的壯茁成長,植物旁邊所樹立的字牌,註明相關中草藥的別名、藥名、藥用部分、功效、主治等資料,有助提升學員辨別中藥材的技巧。 香港聖公會麥理浩夫人中心獲香港賽馬會慈善信託基金資助,開展一連串中藥培訓及教育計劃,其中的「中藥就業基礎課程」,學費只需$100,更可視作就業掛鈎的課程。 適合任何有意投身中藥業人士報名,而失業、轉業或待業者可獲優先考慮。 每次名額18個,申請人需要通過面試,有關方面甄選最具就業意向的人士,作重點培訓。 我期望香港浸會大學可秉持其「篤信力行」的校訓並帶着中醫藥學院「醫藥並行」的精神,繼續在中醫藥教育、研究和醫療服務上精益求精。
中藥園: 課程資料
來自巴西政府部門代表、公立及私立醫院和診所的中醫生、藥劑師及藥房代表們近100人參加本次線上培訓會。 產業園於2021年6月和12月分別舉辦了中醫藥產品商貿對接會(巴西專場)及成果分享活動,通過兩場活動,產業園成功幫助九芝堂與巴西經銷商就中醫藥產品在巴西開展商貿合作簽署協議。 之後,產業園協助九芝堂在巴西完成7款中醫藥產品的註冊備案並成功推進國際貿易訂單,為了促進九芝堂產品的市場銷售,產業園定制推廣方案,定向邀請巴西中醫藥領域的中醫生、藥劑師等專業人員共同學習九芝堂的產品知識。 中藥園 九芝堂專業人員就生產工藝和產品適應症進行詳細介紹,並就參會人員提出的相關問題逐一解答。
賽馬會老圍中藥園(簡稱中藥園)位於大帽山南端的老圍村(荃灣)內,毗鄰石圍角公共屋邨,佔地約10,000平方呎。 規劃草藥園的主要目的,除了搜羅在本港生長的草藥、培植更多具有研究價值的草本植物,以及反映草藥基本醫學特性和功能外,也希望可以促進中西醫學的交流。 學校提倡健康生活,透過學校環境規劃、健康體適能活動的推展、個人社會健康科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促進身心之均衡發展。 例如穿山甲片加入重金屬雜質增重,或以其他小蛇充金錢白花蛇等常有出現。 其他包括如紫河車、蘄蛇、及豬苓等的摻假增重非常普遍,海龍、海馬腹內被發現灌入糊精、水泥等,蟲類藥材如全蝎、土鱉蟲等腹中充滿不同的雜質。 另外以次貨冒充較昂貴的藥材並十分普遍,包括以平貝母代替川貝母、山麥冬充麥冬、鎖陽充肉蓯蓉等。
負責有關公共衞生的事務,包括就中藥不良反應事故的調查及處理提供專業意見、在預防及控制疾病的工作中,與中醫藥業界持分者保持溝通合作,並提供中醫藥的公眾教育。 2016年嘉南藥理大學成立藥用植物與保健學系;另外,亞洲大學設立中醫藥養生產業經營管理學程。 2013年至2022年的10年間(民國102年-111年),為台灣中藥相關學系的「穩定期」。 藥學辭典類大型工具書的出現,是民國時期本草學中重要一環,其中成就和影響最深者,當推1935年出版由陳存仁撰寫的《中國藥學大辭典》,本書收錄詞4300條,滙集古今有關論述,資料繁博,方便查閱。 健康園區域集合了各種不同的休憩設施,區域的中央有一塊碧草如茵的草地,附近有一個小水池。 健康園的設計也是以中國文化及中醫藥為主題,區域設有些寫有中國古訓的木牌,別具特色。
中藥園: 項目名稱
中药的使用是十分讲究配伍的,一般是按照病情的不同需要和药物的不同特点。 在中醫為病人處方藥物時,絕大多數以君、臣、佐、使的原則,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药物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可以达到降低毒副作用,扩大提高疗效,以适应复杂病情的需要。 中药的毒性,在广义上泛指药物的偏性,在狭义上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毒性反應與副作用不同,它對人體的危害性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東漢時代,《本經》提出了”有毒、無毒”的區分;在《本草纲目》中将药物的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 前人是以偏性的強弱來解釋毒性程度,有毒藥物的治療劑量與中毒劑量比較接近或相當,因在用藥時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應,如商陆、细辛、苦杏仁、何首乌、附子等常有不良反应的報告。
中藥園: 中藥園展覽植物、可玩電腦遊戲?
戶外百子櫃:(左圖)香港細辛屬馬兜鈴科,微毒;具散寒、止咳、止痛功能。 (中圖)佛手是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實,具行氣止痛、舒肝胃功能。 (右圖)香港醫學博物館行政主任吳國樑介紹「薑之園」內的草豆蔻。
中藥園: 中藥專業教考用訓(中藥師、中藥材技術士、中藥士)
《本草蒙荃》所載五倍子制百藥煎(即沒食子酸),早於歐洲200餘年;約17世紀著作《白猿經》所記的新鮮烏頭制取冰晶的「射罔」,實為烏頭鹼的結晶,比起歐洲人在19世紀初從鴉片中提煉出號稱「世界第一種生物鹼」—嗎啡,還要早一百多年。 總括而言,個人認為東涌北公園之所以人流少並不是因為公園設施不足,環境不吸引,而是因為地方較為偏僻,普遍市民要到這公園並不方便。 中藥園 但正正因為這裏人流少,筆者很推薦大家到東涌北公園參觀,環境清靜,想在滑板場、足球場做運動不用跟別人佔位置,另外在無人的草地拍照留念效果也不錯,所以有興趣的讀者們也不妨參觀一下。
導賞團導師會由中藥園開始,從每一棵植物教大家辨認中藥及其名稱、科屬和功效用途。 之後會游走農莊,帶領大家認識各種果樹,好像是桃、番石榴、龍眼、荔枝、杧果、黃皮等。 到有機菜田後,則會介紹當造蔬菜的種植技巧及方法,參加者還有機會親自下田,作鬆土及澆水等工序。 拔罐是一種傳統中醫療法,利用罐配合火燃、真空抽氣的方式,在罐內營造負壓和熱力,使其吸附於皮膚,再待五至十分鐘後移除。 中藥園 因受到吸力的刺激,拔罐後皮膚會留下一個個淡紅或黯紫色的圓形罐印,即俗稱的「瘀血」,具有通經活絡、活血止痛、行氣消腫、袪風濕等治療功效。
中藥園: 教學及科研實驗室
學校亦經常舉辦到國內及海外進行的交流學習,以豐富學生語言學習的經驗。 随着循证医学及相关科学知识的普及,中医与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受到了來自各界的质疑,且中醫有其傳統文化背景,保持其神秘性,導致外界更是不易理解。 平心而論,華語世界各地政府乃至於全世界各地政府,對於中醫藥的監管可說完全不如西醫,乃至大量假藥、劣藥紛紛出現。 甚至中醫往往利用珍稀動物、植物製藥,且效果亦不明朗;因而造就無數爭議,乃至廢除中醫運動的產生。
產業園先後於2017年9月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授予“中醫藥產品海外註冊公共服務平台(橫琴)”,於2019年12月獲商務部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聯合授予國家首批“國家中醫藥服務出口基地”。 至今,產業園已完成包括澳門在內的多家企業共10款產品在莫桑比克註冊成功,部分產品已實現出口銷售;同時,9款產品在巴西獲得中成藥註冊備案上市許可,其中7款已經進入當地市場銷售。 從政策的醞釀,到發展方向和定位,再到招標、籌備、設計等,都匯聚了不少中醫業界的意見,以及食物及衞生局、衞生署、建築署和醫院管理局同事的努力和心血。 我特別感謝建築署團隊將「天人合一 道法自然」的設計概念融合在中醫醫院的設計上;我亦要多謝食衞局中醫醫院發展計劃辦事處總監張偉麟醫生的卓越領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