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大樓20248大好處!專家建議咁做…

首場研討會與哈佛大學設計學院合辦,已於10月12至13日舉行;第二場研討會與香港大學建築學系合辦,將於12月14至15日在香港大學舉行。 貝: 大廈選址位於中環的邊緣,交通不算方便,海景亦受到阻礙,有很多不足之處;但其位置亦帶來一大優勢,由於在舊啟德機場的飛行航道外,建築高度則不受限制。 在這情況下,最大的挑戰就是以有限的預算,興建一幢可以抵禦紐約兩倍及洛杉磯三倍風力的摩天大樓。 所以,結構是否堅固及經濟上能否負擔,就成為要解決的重要問題,更不用說其設計要別具匠心,以與100米外正在興建的滙豐總行大廈分庭抗禮。 當其時香港機場尚在啟德,為保障機場航道安全,九龍以至港島部分地區建築都設有高度限制。

如從南正門進入,則有自動電梯送客直上三樓的營業大廳,頂部有大藻井,並過渡到一個15層高的天井,該天井直通到第17層北面三角柱的玻璃斜頂,巧妙地使營業大廳也能享受到自然光線的照射。 整座中銀大廈可簡化地看成是由四個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構成,層層疊起,節節高聳。 最下面的1~17層,大致是由四個三角柱體組成的立方體;從平面圖上看來, 即為正方形,每條周邊長52米,由兩條對角錢分割成四個三角形。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大廈 – 中環寫字樓出租或出售

中銀大廈位於花園道一號,地處中區經濟和金融核心地帶。 1985年4月開始動工,建築期達4年零4個月;1989年8 月啟用;1990年5月大廈正式開幕。 大廈樓高70層,另地庫停車場4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約50多米) 中國銀行大樓 共有367.4米。

中國銀行大樓

臺北分行作為中國銀行開展兩岸金融業務的橋樑與樞紐,將有效降低企業交易成本,為兩岸經濟合作、貿易往來和民間交流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也為將來建立兩岸貨幣清算機制打下良好基礎。 我想,多得中銀,這座大廈至今仍備受珍視,人們亦對家父的設計引以為傲。 雖然後來有其他更高、更突出的建築物,我認為中銀大廈至今仍是香港數一數二具代表性的建築。 中銀大廈於一九九○年五月落成,高三百十五米,連同屋頂的桿達三百六十七點四米,是當時美國以外世界最高的建築物。 其底層為正方形,邊長五十二米,以對角線分為四個三角形,隨着大廈的增高,這四個三角形柱體逐一消失,最後剩下一個,令大廈富有變化,有別於一般的方柱形結構。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的四大地標性總部建築

整幢大廈樓高一百六十多公尺,共三十八層,另地庫三層,建築面積總計達五十萬平方呎。 當時滙豐銀行總部正在重建,並將以世界上最先進、最昂貴的姿態落成。 儘管當時尚未簽署《中英聯合聲明》,但中國已明確表示1997年收回香港,隨着香港回歸,新大樓的使命不言而喻,貝聿銘意識到,中銀大廈一定不能與象徵殖民統治的滙豐總行比下去。

  • 不過,就在中銀大廈即將建造時,啟德機場也開始籌備搬遷,中銀是落實搬遷後,第一幢在建築高度上鬆綁的大樓,要建得比滙豐銀行總部高,是可行的。
  • 自1912年2月5日在上海正式成立,中國銀行已跨越110年的悠久歷程,是中國唯一持續經營超過百年的銀行。
  • 但從建築的東南立面又能找到和香港中銀同樣風格的玻璃幕牆。
  • 中國銀行大樓是外灘上唯一由中國人主持和設計的大型建築,也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 銀行於光緒三十年(1904年)開業,上海分行則於10月31日成立。
  • 配合完善的交通配套,來往香港每個角落,同樣輕鬆便捷。
  • 兩個L型的巨型獨立單體建築相連構成建築物主體,上方利用三維框架結構受力大的特點,由16個金字塔結構組成巨大的玻璃穹頂,使大廈在擁有獨立封閉空間的同時,又擁有了一個極具視覺通透感的大堂——四季大廳。

代表作有肯尼迪圖書館,香山飯店,盧浮宮玻璃金字塔,蘇州博物館,伊斯蘭藝術博物館等。 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也於2003年10月10日獲得美國頒授終身 中國銀行大樓 設計成就大獎。 中銀大廈由 1982 年籌備興建,原址為美利樓,當時港英政府以 11 億元港幣,將這塊中環商業核心的 6,700 平方米地段售予中國銀行。 在當年樓價高漲的時代,售價實際上遠低於市值,被視為港英政府向中國伸出欖橄枝。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境內私行中心名錄

建成後塔樓臨街的一層向內縮排,向公眾開放,方便行人行走,使人們遠離城市的喧鬧。 建築底層由寬闊的散步道包圍,兩側是涼爽的水景花園,遮蔽了周圍的交通活動和由此而產生的噪聲。 中銀大廈所採用的這種高效的金屬框架體系,使得立面在嚴謹的幾何規範中產生豐富的變化,而且室內空間沒有柱子後顯得更加大氣、完整。 從預算上看,即便算上附加的颱風加固裝置,也較傳統的高層建築節省40%的鋼材和25%的電焊接縫,相較於中環周邊的其他建築,用更少的資金投入獲得了最打動人心的建築形象。 作爲在國際上赫赫有名的建築,中銀大廈也曾經在不少好萊塢電影中亮相,如《黑暗騎士》、《超級戰艦》、《哥斯拉大戰金剛》等。

中國銀行大樓

在M+於Sony大樓拆卸前獲贈其部件的同時,M+故事邀請了著名日本建築師憶述有關東京Sony大樓的點滴。 新座向形成兩片大小相若的三角形大草地,草地順着地勢傾斜,我們最終將之建成兩個庭園,園中有潺潺流水拾級而下。 高牆不但緩衝了喧鬧的交通,亦成為停車場的排氣裝置及出口。 所以打從一開始,我們就要處理有關城市和內部規劃的問題,這對項目的成功至關重要。 在地处热带风暴多、风力常比纽约大两倍的香港,欲使高楼稳如磐石,就必须要有充分可靠的技术保证。 这种结构不仅赋予大厦坚牢稳固的支撑,所耗用的钢材也几乎比相应高度的传统建筑物节省一半左右。

中國銀行大樓: 分行服務安排

設計充分利用基地東北兩側河流兩岸美麗的景觀及寬廣的視野,採用簡潔的建築體型和外表來呈現中國銀行雄厚的實力,以簡化形式和立面為這家標誌性的中國銀行提供強大的形象信念。 故宮近在咫尺,中行總部大樓無法像香港中銀大廈那樣向天空生長。 設計所面臨的挑戰,就在於如何在市區建築高度控制下,在北京的心臟地帶設計出1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的大型建築,並且避免笨拙與單調。

頂樓4層及底座的19層目前均為中銀香港的辦公樓,其他的樓層為出租樓層(租戶以大型律師行為主)。 其中,3樓為營業廳,17樓作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兼宴客廳,普通職員飯堂則於19樓,而在43樓空中大堂有一個曾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區,但需登記個人資料才可到達,到2014年10月關閉。 中國銀行大樓 建築內部鏤空設計了一個大堂,透明玻璃使內外通透,使建築笨重感頓失,這種效果在萬科建築研究中心上也有體現。

中國銀行大樓: 國際金融中心二期

属于中银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楼是营业大厅、十七楼为高级职员专用餐厅和宴客厅,其余都是银行办公场所。 在43楼有一个开放予公众参观的小型观景楼层,而顶层70楼的“七重厅”则是主要观景楼层。 這是精心挑選的日子,被香港人認為是20世紀最吉利的日子。 中銀在香港發行的各個版本的港幣上,都採用了中銀大廈的標誌。 不少香港發行的郵票、明信片,也常以中銀大廈為觀景之一。 您可以隨時聯絡我們的資料保障主任,免費取消訂閱並要求停止使用您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用途(詳情見「私隱政策聲明 」中的「直接促銷」一節)。

對於貝聿銘而言,他與中國銀行的關聯是來自於血液中的。 他的父親貝祖詒在1917年就任中國銀行香港分號第一任經理,那一年,貝聿銘出生。 不過,中銀大廈破格的外形,卻一度讓它捲入風水漩渦,指它有如尖刀刺天的外觀會影響風水;而大樓正面交疊的「X」型加固結構,亦被指不吉利,會招至厄運。 1986年大樓動工期間,時任港督尤德訪京途中心臟病發猝死,以及1987年股災,讓大樓不祥之說更甚囂塵上。

中國銀行大樓: 香港低調霸權

從玻璃穹頂下進入大廳,其內部空間感和光線的引入都十分的貝聿銘,並且容易讓人聯想起美國國家美術館東館。 大樓分主樓和次樓,主樓鋼框架結構,共17層,高76米;次樓高4層,為鋼筋混凝土結構。 大樓外牆均用花崗石飾面,屋頂為具有中國民族風格的平緩的四方形攢尖頂。 大樓到處洋溢著古色古香的氛圍,這些雕樑畫棟、碧瓦飛簷,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勤勞的結晶。 中國銀行大樓,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結合較成功的作品。

每當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大廈就張燈結綵,反映著新中國的建設成就,國慶的裝飾也成了當時香港的一道獨特的風景。 中銀大廈是中銀集團在1984年《中英聯合聲明》簽署後決定興建,體現了對香港前途的信心,提升了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和影響力。 70樓的“七重廳”是舉辦盛大宴會的場所,大廳中有張可坐24人的大桌,兩側有數組沙發,南側是備餐間、儲藏室及男、女衞生間,整層就是一個大房間,上方是高斜的玻璃屋頂。 通常建築物的頂屋是機械房,貝氏卻將香港中銀大廈機械房安排在69層,在其上層創造一個玻璃廳,引進陽光和風光,將人們對空間的感覺引進至高的層次。 中銀大廈分南北兩個主入口,南正門兩側設置紅色的中國銀行行徽,北正門側矗立兩根中國古典宮廷建築的華表——實質是燈柱。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大廈價值意義

大樓由華商陶馥記以工期18個月、造價181.3萬元中標承建。 地基打樁做的十分道地,南北兩翼打下的鋼筋混凝土樁深50米,中部深30米。 剛完成地基部分時,隔壁沙遜大廈的業主維克多沙遜得知要建34層大樓,便出來干涉,提出高度不得超過沙遜大廈的金字塔行尖頂。

作為中國銀行的地區總部,這幢高246米,共50層的塔樓容納了近8,000名員工。 中國銀行大樓 建築依據場地條件設計,圓角三角形塔樓沿縱向漸升扭轉,與周遭的城市、山巒和大海這三種背景元素融為一體。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總會被中國政府接管。 中國銀行購後,改建成銀行營業樓,1936年建新樓,次年建成。 由英商公和洋行和中國建築師陸謙受共同設計,陶桂記營造廠承包。 此樓,是外灘建築群中一座由中國著名建築師設計的、具有中國傳統特色的高層建築,是上海最成功的摩天大樓之一。

中國銀行大樓: 建築過程

專案被設想為一系列錯落的漂浮盒子,不同的建築模組之間透過裙樓屋頂相連,藉此遊覽到屋頂景觀和開放庭院。 建築入口由位於裙樓的大型中心庭院啟引,開口望向天空,視線可與塔樓直接貫通。 建築承襲了蘇州博物館的設計理念,對蘇州建築傳統作出了重新詮釋,傳統的灰白主色調被充分利用。 裝設性的石材鋪地以及河道邊的步道、河岸親水石階被融入到景觀設計中,蘇州傳統的水池造景在庭院中得以呈現。 中銀大廈也在很多電影中出現,甚至影響電影編劇對角色的行為的設定,例如變形金剛4,大黃蜂撞到中銀大廈,然後就在上面滑行,並在落地後成功殺敵。

中國銀行大樓: 中國銀行大樓 (上海)

中國銀行大樓是外灘上唯一由中國人主持和設計的大型建築,也是近代西洋建築與中國傳統建築風格相結合的成功典範。 1941年中國銀行大樓成為汪精衛偽儲備銀行的營業場所;抗日戰爭勝利後又歸中央銀行使用,幾經交涉,直到1946年元旦,中國銀行才遷入辦公。 中國銀行總行大廈位於離故宮約2公里的西單商業鬧市區長安街邊,大廈主體高度為45米,南面和東面兩個入口各寬54米,高9米,進深14米,在僅有45米的高度襯托下,建築的體量顯得很大。 ),俗稱舊中銀大廈,位於香港中環德輔道中2A號,現在是中銀香港中區分行的所在地。

中國銀行大樓: 中銀長沙灣大樓的交通站點

廣西南寧中銀金融中心專案貫徹著貝氏一貫的獨特設計風格。 兩座高度不同的塔樓,由低矮裙樓統一起來,晶瑩的雙層幕牆覆蓋起其中較小塔樓的外立面。 當夜幕降臨時,將會變身為城市中一座發亮的水晶立方體,從建築底部到頂部的整個立面形式協調統一,強調出建築物纖細的垂直感。 2017年,貝禮中先生受邀完成了對香港中銀大廈旁歷史建築的修繕工程——有67年曆史的香港舊中國銀行大廈,該建築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中銀大廈頂樓四層和底座的19層均為中銀香港的寫字樓,其它樓層都向外出租,有大小一百多家公司在中銀大廈辦公。 屬於中銀香港的自用部分,三樓是營業大廳、十七樓為高級職員專用餐廳和宴客廳,其餘都是銀行辦公場所。 在43樓有一個開放予公眾參觀的小型觀景樓層,而頂層70樓的“七重廳”則是主要觀景樓層。 從北京地鐵西單站的F1口出來,直陳眼前的便是這座貝聿銘設計的中行總行大廈。

再往上,則仿如分段切掉了一些三角柱:首先是在第17層,對角線北面的那個三角形被截去了,再往上是西面和東面兩個三角柱切掉了,從而造成不同高度的三角柱體參差不齊的形狀。 到第52層,就只截剩南面那個三角柱體,一直達到頂部第70層,其尖角即為大廈最高點。 從不同側面看去,中銀大廈猶如一支巨大的新篁,下大上小,節節升高。

中國銀行大樓: 中環

門內有九級台階,紫銅大門兩側有圓柱,門上外牆有石刻孔子周遊列國圖案,“文化大革命”中被鏟去。 由過道轉門就進入了營業大廳,大廳為大理石地坪,天花板上有八仙過海圖案雕飾,並懸掛宮燈,亦在“文革”中被毀壞殆盡。 地下室有當時最先進的保險庫,全大樓有14部電梯,各層裝有子母鐘。

這座由玻璃幕牆與鋁合金構成的立體幾何圖形建築物,巍然矗立在港島中區, 雄視維多利亞港。 享負盛名的美籍華裔建築師貝聿銘,為法國巴黎羅浮宮設計了金字塔入口,在香港亦留下中國銀行大廈這建築界鉅作。 中銀大廈外形為稜柱狀,仿照竹不斷向上生長,喻意「節節高升」,象徵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基座的麻石外牆代表長城,象徵中國。 大廈揉合中國傳統建築意念和現代科技,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結構上也講求實用,大廈的重力集中在外牆,加強受風能耐及防震力。 其設計靈感源自竹子的「節節高升」,象徵著力量、生機、茁壯和銳意進取的精神,也寓意中國銀行(香港)未來繼續蓬勃發展。

09公頃,總建築面積約28萬平米,集辦公、商業、酒店為一體。 設計師貝聿銘先生也於2003年10月10日獲得美國頒授終身設計成就大獎。 中國銀行大樓 1934年9月中國銀行專門成立了大廈管理處理事會,負責大廈的建造事項,總處國外部經理兼上海分行經理貝祖貽為理事長。

1985年4月開始動工,建築期達4年零4個月;1989年8月啟用;1990年5月大廈正式開幕。 大廈樓高70層,另地庫停車場4層;樓高315米,加頂上兩杆的高度(約50多米)共有367.4米。 中銀大廈於1989年建成時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也是世界第五高建築物,現在仍是香港最高的建築物之一。 中國銀行大廈建築物立面作垂直向上的構圖,內部為當時少見的鋼支架結構,外牆採用本地花崗岩,以「現代主義」配合中國式裝飾元素的「折衷派」設計。 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早先是使用漢口路3號原户部銀行行址辦公,1923年遷至仁記路(今滇池路)22號原德國總會大樓內辦公。 這是一幢三層樓的巴洛克式建築,由德國在滬僑民集資建於1908年,磚木結構,由倍高洋行設計,樓頂由南北兩個不同形狀的巴洛克式塔樓,中間屋面上有山牆。

身處這片既古老又摩登的北京重要區域,設計者和業主都希望能夠將古典和現代的元素融合進來。 中銀大廈以玻璃帷幕及鋁合金建成,日間仿如一面巨形直身鏡。 大廈內部為當時少見的鋼支架結構,外部材料為米白色大理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