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 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 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不教胡馬渡陰山 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和对汉代抗匈名将的怀念,指责了诗人所处时代守边将领的无能,盼望出现良将,驱逐敌人,保住边疆。
- 诗人对边境不靖的忧虑和对戍卒的同情,字里行间触处可见。
- 这开头两句不仅是兴发高远,感慨深沉, 而且是字字千钧, 动人心魄, 表现了作者巨大的艺术腕力。
- 本诗寓情于景,意境雄浑,由古及今;结尾含蓄深沉,格调高亢,由今及古。
- 王昌齡所處的時代,正值盛唐,這一時期,唐在對外戰爭中屢屢取勝,全民族的自信心極強,故邊塞詩人的作品中,多能體現一種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敵製勝的強烈自信。
- 驊騮駿馬,是再好不過的馬了,還要給它配上再美不過的白玉鞍橋,可以想見這馬上騎手的威風。
汉武帝得知李陵叛降后族灭李家,李氏从此衰败,陇西人士皆以李氏为耻。 汉景帝七国之乱时,李广随周亚夫平乱建有军功,但因私自接受梁王所給的將軍印和賞賜,朝廷因而撤銷對李廣的封賞,同時不予承認此將軍頭銜。 後來,被朝廷指派为上谷太守,与匈奴作战,随后出任上郡太守。 王昌龄父母家庭已不可考,只知其早年生活较为贫困。 在唐玄宗开元十五年(727年)登进士第,补秘书省校书郎。
不教胡馬渡陰山: 李广
“人未还”,一是说明边防不巩固,二是对士卒表示同情。 这本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前者是因,后者是果。 这是从秦到汉乃至于唐代,都没有解决的大问题。 西夏时期,其首都在今天的银川市,而银川所在的西套平原和河套平原一样,即靠近阴山又靠近黄河,成为西夏农耕的重要地带。 宋朝和西夏在定川寨、好水川和三川口和西夏展开激战,阴山又一次成为中原王朝的军队和北方游牧政权争夺的焦点地区。
他以生動活潑的文筆,將大多數人好像聽過卻不很清楚的「胡人」事蹟,作了詳盡又極富趣味的描述。 國立政治大學法學士、高考優等及格、蒙藏委員會委員兼主任秘書。 文◎本刊記者/常學文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 清明時節,宜昌籍留歐學生發信《三峽晚報》,建議尋找高志航安葬之地。
不教胡馬渡陰山: 作者介绍
当然,这首诗为广大民众所喜爱,还因为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作者所使用的字词很普通,但是这些字词的组合却很巧妙。 首句七字,秦、汉是两个朝代, 明月和关 (塞)是两种景物, “秦时明月汉时关”, 组成一句诗, 就在读者面前展现出极为广阔浩渺的时空。 唐人往往用 “汉” 隐指“唐”,如 白居易 “汉皇重色思倾国”( 《长恨歌》) 中的 “汉皇”就是指唐玄宗。 那这一句不仅是说从秦到汉,而且是说从古到今。 明月依旧,朝代更迭, 边关战火几百年不断, 其结果是什么呢? “万里长征人未还”,就是写出了历朝历代的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穷的灾难。
首句從秦漢時的月色和關塞寫起,點名月色、關塞依舊,但時光流逝,朝代變遷,長期邊防戰爭給人民和將士帶來無限災難與痛苦。 後兩句採用以古諷今的手法,借古代名將來諷刺當今邊將的無能,意涵含蓄,情感深沉。 仔細品味「秦時明月漢時關 ,萬里長征人未還」的內涵,我們似乎可以聯想到一輪明月高掛在邊關上空,令人不禁想起國力強盛、邊防鞏固的秦漢時代。 然而,現在明月如故,雄關依舊,邊塞的形勢卻今非昔比 ,只看見作戰部隊不斷的開往塞外,卻一直不見他們凱旋歸來。 這首詩抒寫自信、進取、開拓為特徵的傳統尚武精神,風格剛健、清新。
不教胡馬渡陰山: 作者简介
李广( 不教胡馬渡陰山 ?-前119年),汉族,甘肃天水人,中国西汉时期的名将,被匈奴称之“飞将军”。 “龙城”,甘肃省天水市的别称,称天水为“龙城”是自它是“人首龙身”的人类始祖伏羲出世之地。 《汉书.地理志》也载,天水郡有成纪县,因而天水素有“羲皇故里”之称。 李广是天水人,故被匈奴人称为“飞将军”。
《此木轩论诗汇编》:好在第二句,“秦时明月汉时关”不可通。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令人起长城之叹。 诗人之词凡百,皆不忍尽、不敢尽、只有此一节尤不尽者,此《春秋》继诗之旨也。 公元前127年,汉军兵分4路反击匈奴,卫青部的驻地上谷、公孙敖部的驻地代郡、公孙贺部的驻地云中都在阴山附近。 匈奴进攻汉朝的东线战场也大都围绕着阴山一带附近的地区展开。 不教胡馬渡陰山 公元前119年,汉军出兵10万人打响声势浩大的漠北大战,卫青部出发的驻地定襄和霍去病部出发的驻地代郡,都是阴山附近的重要防守地区。
不教胡馬渡陰山: 作者简介
王昌龄所处的时代,正值盛唐,这一时期,唐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取胜,全民族的自信心极强,边塞诗人的作品中,多能体现一种慷慨激昂的向上精神,和克敌制胜的强烈自信。 防边筑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公元623年,唐军为消除梁师都的威胁,主动进攻梁师都政权,东突厥派出1万骑兵救援梁师都政权。 在唐朝初期,唐军和突厥支持的梁师都政权爆发多次冲突,河套平原一带成为唐朝必须夺回的重要地区。 第一,阴山是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的分界线,阴山和黄河在今天陕西北部和宁夏一带形成的河套平原成为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重点地区。
不教胡馬渡陰山: 作者介绍
阴山之所以如此出名,是因为在历史上它的重要战略地位。 在漫长的历史中,阴山相当长时期是中原农耕民族和蒙古高原游牧民族两方势力极力争夺的前沿阵地。 对游牧民族来说,它的意义非同一般,说是他们的生命线一点儿都不为过。 这是一首名作,明代诗人李攀龙曾经推奖它是唐人七绝的压卷 之作。 防边筑 城,起于秦汉,明月属秦,关属汉,诗中互文。 ”他这段话批评李攀龙 只知推奖此诗而未言其妙,可是他自己也只是说明了全诗的主旨, 并没有点出作者的匠心。
“龙城飞将”王昌龄并没有实指是谁,有人说这是一种诗歌上的泛指,卫青,李广,霍去病,陈汤,班超,窦固... 后人之所以把“龙城飞将”认定为李广,只是因为这里的“飞将”合了史书上的“飞将军”。 这首诗着重表现的是对敌人的蔑视;是对国家的忠诚,是一种勇往超前、无所畏惧的气概。 前两句写皎洁的明月和雄伟的城关,既引起了人们对历史上无数次侵略战争的回忆,又是今天将士们驰骋万里、浴血奋战的历史见证。
不教胡馬渡陰山: 李广
表现了作者对时局安危的关切之情以及他希望战事宁歇, 百姓安居乐业的美好意愿。 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不教胡馬渡陰山 “明月”和“雄关”是最富边塞特征的景物,一下子把边塞的苍凉雄拔展现在读者眼前,这里,秦和汉,明月和关,错举见义,并非专指。 正是这雄伟的关塞和历史的沧桑激起了诗人抗敌卫国的激昂豪情。
这是一首边塞诗歌中的名篇,主要内容是感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 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具体含义历来争议颇多,明代李攀龙、清代沈德潜都有自己的见解。 此句以互文的形式歌咏边塞的天地,依然是可爱的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边关,可至今依旧战事频仍。 不教胡馬渡陰山 二句写征人未还,也有穿越时空的历史感,诗人所看到的,不是一时一地的出塞将士远去不回,而是千百年来,绵延不断的热血男儿悲壮而惨烈的出征场面。 有了第一句的时间背景,第二句诗词也就有了更加深厚的历史沧桑感。 三四句借用汉时“飞将军”李广的典故写出普通老百姓对于良将的渴求,表达了人民希望过太平生活的共同心愿。
不教胡馬渡陰山: 作者简介
到了汉武帝时期,汉朝国内钱粮极多,老百姓生活富足,再加上汉朝实施的马政取得很大成效,汉武帝终于下定决心,对匈奴开战。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出卫青和李息率领汉军进攻匈奴盘踞的河套平原。 如果游牧民族建立的国家占领了河套平原,其对于中原农耕文明而言就是一个极其巨大的威胁。 只要游牧民族的单于和可汗脑子一热,其强大的骑兵就能直接威胁汉唐帝国的首都长安,这对于汉朝和唐朝的皇帝而言是绝对不允许的。 不教胡馬渡陰山 所以,汉朝反击匈奴和唐朝反击突厥,都把河套平原作为重点进攻的目标和防守的对象。
《岘佣说诗》:“秦时明月”一首,“黄河远上”一首,“天山雪后”一首,皆边塞名作,意态雄健,音节高亮,情思悱恻,令人百读不厌也。 《艺圃撷余》:于鳞选唐七言绝句,取王龙标“秦时明月汉时关”为第一,以语人,多不服。 必欲压卷,还当于王翰“葡萄美酒”、王之涣“黄河远上”二诗求之。 《唐诗绝句类选》:“秦时明月”一首,用修、于鳞谓为唐绝第一,愚谓王之涣《凉州词》神骨声调当为伯仲,青莲“洞庭西望”气概相敌。
不教胡馬渡陰山: 作者介绍
要是攻襲龍城的大將軍衛青和飛將軍李廣今天還依然健在,絕不會讓敵人的軍隊翻過陰山。 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的四句, 只用了平平常常的二十八个字,但是它却能给人以浑厚朴实的美感,能引发人产生很多联想。 它格调雄浑苍凉,意境悠远深邃,故而明代诗人李攀龙曾把这首诗誉为唐人七言绝句的压卷之作。 这首诗通过写景、叙事抒发了作者希望国家安宁、民众安居乐业的爱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