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從術前準備、術式設計及術後治療隨訪,以及各階段的輔助治療等均應有所規劃。 從各病例腫瘤局部,有無擴散及其範圍,擬定個體化的整體治療方案。 從1980年起以調查表形式,調查每名婦女的飲食情況,對其中88757名符合研究標準的對象(34~59歲),隨訪至1996年。 16年中這組研究對象中共發生結腸癌787例,對27530人做結腸鏡檢查,發現大腸腺瘤1012例。 醫生通常會透過微創切除技術,將已發現的癌細胞組織和周邊組織切除,同時檢查癌細胞有否擴散至淋巴結。 以結腸癌為例,一般只需要切除小部分腸道,而腸道兩端在手術後可重新連接,不影響腸臟主要功能。
該法可進一步研究與推廣應用,對鑒別小塊組織癌變與否有幫助。 2.細胞學診斷 結腸癌脫落細胞學檢查方法有:直腸沖洗、腸鏡直視下刷取、線網氣囊擦取以及病灶處指檢塗片法等。 但以腸鏡下明視刷取或病灶部位指檢塗片較為實用,如發現惡性細胞有診斷意義。
上部結腸癌: 疾病名稱
另外,可以記錄相關徵狀的情況,例如徵狀維持多久、排便習慣、體重改變等等,甚至是與大腸癌無關的徵狀也可以記錄,譬如壓力來源、憂慮情緒、生活上的變化,以及列出正在服用的藥物或補充劑等。 資料越詳細,醫生越容易透過你的身體狀況了解你的病因。 在香港癌症預防及普查專家工作小組的建議下,香港衞生署呼籲年滿50歲的香港市民,應每1至2年接受大便隱血測試;或每5年接受乙狀結腸鏡檢查;或每10年接受一次大腸鏡檢查。 有家族病史等高風險人士,應諮詢醫生的意見,考慮提早開始篩查 。 可減少其分解產物的致癌物產生及致癌作用,以減少結腸癌發病的潛在危險。
⑤根治與姑息切除的選擇:原來認為有轉移不能根治者行姑息手術,為此,在一些情況下,往往有不同結局,因而也有不同的選擇。 腹膜有散在結節或有肝散在轉移者擬行姑息手術,但必須行冷凍切片證實是否為以往手術致滑石粉異物肉芽結節,而不是轉移或肝轉移,尤其是單個的轉移結節仍應行根治切除。 ④乙狀結腸癌切除范圍:分離乙狀結腸直腸交界處,患者取頭低位以適應分離及結紮血管,大部分位於乙狀結腸腫瘤,將血管從根部分離,即在左結腸血管之下,結紮系膜血管切除乙狀結腸,行結腸直腸上段吻合,相當於骶隆突水平。 結腸完全遊離後,於各擬切除血管根部結紮切斷,分離擬切斷部位結腸及回腸末段距瓣膜10~15cm處,包括相應系膜血管,行回腸、橫結腸端側或端端吻合。 在一項隨機對照研究中,864名有大腸腺瘤史患者分別予以安慰劑,β胡蘿卜素,維生素C和維生素E以及β胡蘿卜素和維生素C、E合用。 根據Vogelstein的結腸癌癌變模型,結腸癌從正常黏膜,經一系列的分子生物學事件,以腺瘤為中間階段,最終惡變而完成,而化學預防劑可在不同階段阻遏或逆轉腺瘤的發生或抑制其進展為惡性病變。
上部結腸癌: 4 結腸癌解剖部位分佈
在腺瘤中,以管狀型最常見;絨毛型最惡性也最容易出現癌化;混合型中絨毛腺瘤的比例越高,發生癌化的機會越大。 據一般資料統計有結腸息肉的患者,結腸惡變發病率是無結腸息肉患者的5倍。 近幾年來,有報告結腸惡變陽性家族者,其發病率是一般人群的四倍,說明遺傳因素可能參與結腸惡變的發病。 另外結腸血管結紮不確實,或者電刀燒灼直徑大於3mm的血管後血痂脫落也可能導致大出血的出現。 因此術中強調結紮確實,操作規範仔細,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本併發症的發生。
另外,一些腐爛變質的瓜子,含有致癌物質黃曲霉素,也會增加對身體健康產生不良影響。 門德爾松建議對有炎症性腸病(如潰瘍性結腸炎或克榮恩病)病史的人,以及曾接受過腹腔和盆腔放療的人進行早期篩查。 美國癌症協會和其他專家小組建議,每個人都應該在45歲開始接受篩查。 但有結腸癌家族史的人應該在40歲開始,或者在比其被診斷出結腸癌的家族成員年齡小10歲的時候開始檢查,以更早的那個時間為準。
上部結腸癌: 乙狀結腸腺癌的症狀
由於人們的生活方式變化,尤其是膳食結構的改變,到本世紀末結腸癌發病率將可能繼續上升。 因此,有必要充分認識結腸癌的流行特徵和探討影響結腸癌發病的可能病因因素,以便爲結腸癌的防治提供依據。 通過近年國內外開展了大量的流行病學研究,結腸癌發生與環境、飲食及遺傳因素的相關性已日益明確。 在決定結腸癌療效的衆多因素中,腫瘤的病理分期是最重要的因素。
伴有出血和低色素性貧血,止血劑,鐵製劑,輸血是有效的。 除了前面列出的五組症狀外,還應注意結腸癌的重要客觀症狀 – 一種可觸及的腫瘤。 可觸及腫瘤的存在直接表明了結腸癌的明顯臨床表現,但這並不意味著不可能進行根治性手術治療。 幾乎每三分之一的患者都會通過客觀檢查來確定腫瘤,更常見的是盲目和升結腸癌,肝彎曲,不常見於乙狀結腸。
上部結腸癌: 乙狀結腸癌治療
檢測糞便中的腸癌標誌物,比起血漿的標誌物更可靠。 于教授同時在沙田威爾斯親王醫院應診,她在工作中發現另一個分子miR-135b也能測試出患者的後期腺瘤,今年內發表了調查發現。 目前的測試方式是創傷性結腸鏡檢查,以一條末端裝有微型鏡頭的光纖管道探入肛門,透過彈性的管道推動鏡頭以檢查腸道。
結腸惡變是常見的惡性惡變之一,以40歲~50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據世界流行病學調查,發現結腸惡變在北美、西歐、澳大利亞、紐西蘭等地的發病率最高,居內臟種瘤前二位,但在亞、非、拉美等地發病率則很低。 我國的發病率與死亡率低於胃惡變,食管惡變、肺惡變等常見惡性惡變。 上部結腸癌 新加坡國立大學一個研究小組在英國皇家化學學會出版的權威刊物《環境監測雜誌》上發表研究報告說,食用油加熱到可以炒或炸的溫度後會釋放出多種可能對人體有害的化學物質,人們如果經常接觸這些物質,會增加肺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發病機率. 為預防癌症,新加坡國立大學研究人員建議,在烹飪過程中應盡量保證廚房通風,儘可能避免煎、炒、炸等使用高溫食用油的烹飪方式,多用蒸、煮等方式。
上部結腸癌: 大腸癌跟痔瘡的血色有何不同?7項最關鍵的症狀
如實在難以止血,可用紗布卷填塞壓迫止血,效果滿意。 (4)乙狀結腸癌腫的根治切除 根據癌腫的具體部位,除切除乙狀結腸外,或做降結腸切除或部分直腸切除。 對結腸癌的大規模人群防治普查尚缺乏切實可行的方案,唯有遇見上述結腸癌可疑徵象時,及時選用合適的檢查方法,早期作出診斷,特別是遇到糞便隱血試驗陽性者,務必進一步追究其原因。 (1)腫塊型:主要向腔內生長,呈球狀或半球狀,表現有多數小潰瘍,易出血。 據一般資料統計,有結腸息肉的患者,結腸癌發病率是無結腸息肉患者的5倍。
腹腔鏡用於結直腸良性疾病的治療已爲人們所接受,但對用腹腔鏡切除結直腸惡性腫瘤則還有爭議。 儘管已有一些支持腹腔鏡結腸惡性腫瘤切除的前瞻性研究,但至今還不能確定腹腔鏡手術是否會增加局部和全身癌腫的複發率,所以還需進行前瞻性、隨機和多中心的臨牀觀察研究。 腸結核在我國比較常見,其好發部位在迴腸末端、盲腸及升結腸。
上部結腸癌: 1 手術治療
術後放療:術後放療具有下列優點:①根據手術發現,在切除原發腫瘤後,對可能殘留腫瘤的部位進行標記、定位,從而使照射部位可能更精確,照射具有選擇性,效果更佳。 ②原發腫瘤切除後,腫瘤負荷顯著減少,有利於提高殘留癌對放射線的效應。 口服化療 結腸癌口服化療藥主要指氟嘧啶類前體藥物,吸收後通過1次或多次代謝轉變成5-氟尿嘧啶,發揮抗癌作用。 口服化療在臨床應用中療效高、不良反應少,給藥方便,可門診治療,宜於老年腫瘤患者和家庭化療,成為結腸癌輔助治療的一個趨勢。 近年來結腸癌治療過程中引入了低劑量長時間維持化療的腫瘤休眠療法,口服化療得到了進一步的推廣。 2、結腸炎性疾患(包括結核、血吸蟲病肉芽腫、潰瘍性結腸炎、痢疾等) 腸道炎症性病變病史方面各有其特點,大便鏡檢都可能有其特殊發現,如蟲卵、吞噬細胞等,痢疾可培養出致病菌。
- 而腸道健康應從年輕時即開始留意,完整的腸道篩檢應包括糞便潛血檢驗、腫瘤標記、以及無痛大腸鏡檢查。
- 英國學者Burkitt早就指出結腸癌是一種“現代病”,與現代生活方式和飲食類型有關。
- 自乙狀結腸系膜分離腹膜,沿結腸旁溝將結腸推向內側(右側),最初見左輸尿管,向外推開左精索及腹主動脈下段,左髂骨動脈及靜脈,隨即遊離脾曲,打開胃結腸網膜暴露橫結腸中動脈,於左側分支交界處分離,以備切除橫結腸遠段。
- 因為腸道內有腫瘤阻塞,容易造成腹部脹氣疼痛,身體為了調節壓力因此會頻繁排氣,隨著放屁氣體的排出,脹氣腹痛的現象就會適度緩解。
- 對於惡性腫瘤來講,除了原發腫瘤的情況非常重要外,轉移竈的情況更重要,因爲有了轉移竈後,整個治療計劃將發生重大變化,因此術前仔細檢查可能的轉移竈是手術前常規檢查。
切口感染是術後最常見的並發癥,如處理不當,可能導致住院日延長,增加醫療費用,甚至造成經久不愈的竇道。 C.治療:吻合口瘺一旦確診,應采取積極有效的治療措施盡早治療,防止更為嚴重的並發癥發生而危及病人生命。 因吻合口瘺引起腹腔感染大多為混合感染,故提倡聯合使用抗生素,尤其應使用抗厭氧菌藥物。 因此術中強調結紮確實,操作規范仔細,可在一定程度上減少本並發癥的發生。 ①肝轉移:一般可行切除,冷凍局部化療或全身化療,因肝轉移灶切除後可獲20~40個月的中期生存。
上部結腸癌: 大腸癌期數
輸尿管損傷的治療原則是:重建排尿通路,保護腎臟功能。 如術中能及時發現,應立即行輸尿管端端吻合術,並採用雙J管做引流。 雙J管一方面作爲內支架可支撐輸尿管,防止癒合過程中發生瘢痕狹窄;另一方面可通暢引流,不致發生尿外滲、感染和尿瘻,同時避免留置引流管引起的痛苦。 若發現不及時,尿外滲造成感染、滲血較多等情況,則不宜使用雙J管。 可暫時做尿流改道,待感染控制後擇期行輸尿管移植或代替手術。 術中減少和防止輸尿管損傷應注意:A.術中如遇出血,應及時用紗布壓迫,洗淨出血,防止盲目的大塊組織鉗夾和結紮,應在直視下看清出血點後在行處理。
通過預防性檢查,有可能確定腸道內的變化,這可能還不是腺癌,但仍需要治療。 由於這種腫瘤的侵襲性不強,也就是說,可以選擇最有利的手術條件,因此使用輔助療法如化療或放療非常困難。 大腸癌(又稱大腸直腸癌,Colorectal Cancer)早期症狀可能不明顯,加上大腸癌早期症狀容易跟其他疾病的症狀混淆,使大腸癌在早期更不容易發現。
上部結腸癌: 1 腫瘤情況
1、早期大腸癌 癌腫限於大腸粘膜層及粘膜下層者稱早期大腸癌,一般無淋巴結轉移,但其中癌腫浸潤至粘膜下層者,有5%~10%病例出現局部淋巴結轉移,根據肉眼觀察早期大腸癌分為3型。 慢性大腸炎症,如潰瘍性結腸炎的腸癌發生率高於一般人群,炎症的增生性病變的發展過程中,常可形成息肉,進一步發展為腸癌;克隆氏病時,有結腸、直腸受累者可引起癌變。 為了正確診斷你是否患上大腸癌,醫生可能會進行各種檢驗,包括肛門指檢、驗血、驗大便,X光檢查,及進行手術抽取組織樣本進行化驗。 研究發現,進行膽囊切除的患者中接近一半的人都出現了結腸癌,比沒有切除膽囊的結石患者危險性要高上五十倍之多。 這是因為膽囊切除之後,次級膽酸會增多,而產生的次級膽酸會通過肝腸循環之後到達結腸位置,造成結腸損害,從而誘髮結腸癌。 膽囊切除手術後,部分患者可能會出現胃不舒服的癥狀,這其實是膽汁反流,這是因為膽囊切除後對肝臟分泌的膽汁的濃縮功能消失或者是吻合口瘢痕攣縮,吻合口狹窄這樣會引起膽汁排出不暢,出現膽汁反流入胃,腐蝕胃黏膜引起胃炎。
上部結腸癌: がんの冊子 大腸がん(結腸がん・直腸がん)
其他一些用於評價的中間指標包括鏡檢發現異常隱窩和微腺瘤以及蛋白激酶C和鳥氨酸脫羧酶活性等。 上部結腸癌 上部結腸癌 儘管ACS推薦意見中把每5年做1次氣鋇雙重對比灌腸(DCBE)作爲結腸癌篩檢手段,但沒有研究證明DCBE對降低結腸癌發病和死亡有效。 DCBE的敏感性雖較低,但可檢查全結腸,併發症率低,廣泛爲醫務人員和病人接受,故仍可作爲結腸癌篩檢手段之一。
上部結腸癌: 常見的大腸癌症狀
化療在結腸癌綜合治療中是除外科治療後又一重要治療措施。 (6)不能作根治術的手術原則 腫瘤局部侵潤廣泛,或與周圍組織、臟器固定不能切除時,若腸管已梗阻或不久可能梗阻,可用腫瘤遠側與近側的短路手術,也可作結腸造口術。 如果有遠處臟器轉移而局部腫瘤尚允許切除時,可用局部姑息切除,以解除梗阻、慢性失血、感染中毒等症状。 1、左側結腸癌 由於乙狀結腸腔最狹小,而且左半結腸的糞便已成固體,因此左側結腸癌主要表現為慢性進行性腸梗阻或頑固性便秘。 癌腫潰破可使大便表面粘附血液和粘液,有時便鮮血。 (3)浸潤型:癌組織主要沿腸壁浸潤生長,有明顯纖維組織反應,引起腸管狹窄和腸梗阻,淋巴轉移較早,預後較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