衙前圍道136號必看介紹

越南的傳說時期(或稱「原始公社時期」),現代學界介定為自遠古至公元前214年中國秦朝在越南北部設置象郡為止。 遠古時期居於越南北部的民族,為雒越人(又作駱越)。 越南上古史學家陶維英認為,東山文化就等同是雒越人的文化。 在雒越社會,有「雒王」「雒侯」「雒將」等作為部落領袖,並有簡單的農業方式,就是依循潮水漲退,墾地栽種。 [注 3]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指出,雒越人早在舊石器時期就生活在紅河流域,到東山文化時代,已從原始族群過渡為氏族公社的階段。 衙前圍道136號 雒越族人在越北地區繼續發展為京族(又稱越族),其後獨立建國並向南擴展,是為越南的主體民族。 越南歷史悠久,據考古資料顯示,越南在舊石器時期已有先民活動,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出現東山文化,較重要的民族有雒越人。

  • 越南又積極參與國際社會,1995年加入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1998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
  • 到6世紀起,扶南領土遭到印支半島(即中南半島)上另一國家真臘(柬埔寨)逐漸蠶食,到7世紀時被完全吞併。
  • 法國統治時期,將越南分為南、中、北三圻,南圻稱為「交趾支那」、中圻稱為「安南」、北圻稱為「東京」,1887年,法國殖民當局又把治下的越南、柬埔寨、寮國三國合為「法屬印度支那聯邦」。
  • 第二條:法蘭西國王陛下將不延緩地用自己的費用遣派帆艦四艘、步兵一千二百人、礮兵二百人及〔非洲〕加發(Caffres)〔土兵〕二百五十人所組成的軍團,到交趾支那沿岸。
  • 自中英鴉片戰爭爆發,西力東侵,阮氏朝廷也感到「夷狄猖狂」。

在越南和中國的典籍裡,均提到有關蜀泮(即安陽王)在越北稱王的傳說。 較早提及的是中國典籍《水經注》引《交州外域記》記載:「後蜀王子將兵三萬,來討雒王、雒侯,服諸雒將,蜀王子因稱為安陽王。」越南史籍《大越史記全書》的說法較為詳細,提到鴻龐氏傳至末代時,蜀王向雄王求娶王女,但雄王不許。 衙前圍道136號 蜀王之孫蜀泮為了報復,乃於甲辰年(前257年)攻滅鴻龐氏,改國號為「甌雒國」。 傳說中安陽王營建螺城為首都,規模宏大,「廣千丈,盤旋如螺形」。

「單位面積」指的是單位室內實用面積,以平方米(m²)計算,同時附上換算成平方呎(ft²)後的數字;平民屋宇公司則沒有提供資料。 香港經濟屋宇會:原本興建和管理大角咀葛量洪夫人新村,後來因興建西九龍走廊,1977年1月1日起部份單位須由政府接管及拆卸。 直到1982年再交予房協接管後不久,餘下單位也因應房協「市區改善計劃」而被拆卸,這些單位的現址為頌賢花園,於1988年落成。 衙前圍道136號 胡志明《電賀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1949年12月5日),收錄於《胡志明選集》(第二卷),越南外文出版社,112頁。 陳重金(即陳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務印書館,347;岩村成允《安南通史》,星洲世界書局有限公司,227頁。 《越法凡爾賽條約》由莫穆林伯爵(代表法國波旁王朝政府)與百多祿(代表阮福映政權)簽訂。

衙前圍道136號: 香港

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委員會主席黃遠輝指出,華富邨重建計劃率先確定,是由於附近5幅地可提供遷置,而其餘20條屋邨重建機會均等,但不表示在可見未來就可落實重建,主要取決於哪裏找到遷置居民的資源。 法國意圖在印支半島(即中南半島)爭奪殖民地,控制整個越南,為此與越南宗主國清朝爆發了清法戰爭(1883年至1885年)。 衙前圍道136號 早在1882年(嗣德三十五年)法國攻打河內時,阮廷就派員到中國求援,清朝派軍進入北圻的北寧、山西等地,並有黑旗軍協助越人。 第一次《順化條約》簽訂後,順化阮氏朝廷指示北圻官員不許抗法,但北圻官員不甘,而決心與中國軍隊抗法。

衙前圍道136號

昭統帝企圖恢復權力不遂,於1789年(昭統三年)逃入中國,後黎朝滅亡。 黎朝君主壓抑佛教及道教,重視儒學(理學),在教育和科舉制度上培養儒士任官,以及成為重要學者、詩人、文學家、史學家等等。 在文學上,聖宗皇帝創立「騷壇會」,與臣下致力於詩作及詩評,遂蔚為文學流派。 衙前圍道136號 開國功臣阮廌以字喃寫詩,他的《國音詩集》收錄二百五十多首詩作。 在史地研究方面,有阮廌的《輿地誌》、史官吳士連的十五卷《大越史記全書》等重要著作。 在藝術方面,歌、舞、音樂從李、陳兩朝的基礎上發展,㗰劇、嘲劇達到一定水準,得到民眾歡迎。

衙前圍道136號: 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越南

李氏王朝繼續完善國家制度,設文武大臣職位,官分九品,鞏固中央組織,分全國為二十四路,由文人出任長官,君主又分封諸子為王,領兵鎮守要地。 1070年(神武二年),李聖宗為表尊崇儒學,修建文廟,祭祀孔子、周公等儒家代表人物。 衙前圍道136號 1075年(太寧四年),李仁宗(1072─1127年在位)設科舉取士,到李高宗時(1175─1210年在位)舉行三教考試,使科舉制度在越南奠定基礎。 李氏朝廷對於有功的貴族及官員分封土地,稱為「拓刀田」。

東漢時,南海及西方的葉調國(在今爪哇)、撣國(在今緬甸北)、天竺國(今印度)、大秦國(即羅馬帝國)等國人士到中國內地時,都會以日南郡為必經之道。 公元前111年,西漢武帝滅南越國,越南成為漢朝領土。 漢朝實行直轄統治,設立「交趾刺史」(後又改為交州),轄境橫跨中國廣東、廣西、海南及越南的北、中部。 衙前圍道136號 位於越南北、中部的交趾(交趾又作交阯,在今河內一帶)、九真(今清化省、乂安省一帶)、日南(今廣平省、廣南省一帶)三郡便屬於它的管治範圍。

1945年(保大二十年)初,日本在菲律賓戰況極為不利,擔心法國殖民當局會協助美、中進入印支,且發現有法國官員向盟軍提供情報,遂策劃政變鏟除法國勢力。 3月9日,日軍在印支各地同時進攻法軍,是為三九政變。 據法國政要戴高樂憶述,他先前就預見日方會突襲,並「希望在印度支那打起來」,因為這有助法國日後討價還價。 [注 50]最終,日軍奪取法屬印支,支持阮朝保大帝成立「越南帝國」,由陳重金(即陳仲金)任總理,實由日軍操縱。 衙前圍道136號 但日人未能建立完整的統治機構,使越南共產黨可乘機發展勢力,日本學者白石昌也指出:「排除了法國殖民地支配者及其軍隊之後,獨立同盟的活動比以前更加自由,勢力顯著伸展。」同年5月,越共組成越南解放軍,由武元甲等擔任司令部工作。

潘一寧《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對抗(1949──1973):越南戰爭的國際關係史》,中山大學出版社,133頁。 《大南實錄》正編第一紀卷二十三,嘉隆三年正月「帝復遣黎光定等請封又請改定國號」條,茲參考許文堂、謝奇懿編《大南實錄清越關係史料匯編》,中央研究院東南亞區域研究計畫,37─38頁。 《關於在越南結束戰爭、恢復和平的協定》,附錄於《印度支那轉折的一年 (1972─1973)》,越南外文出版社,171─172頁。 潘一寧《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對抗(1949──1973):越南戰爭的國際關係史》,中山大學出版社,145─147頁。 越南人民軍隊報──越南軍隊參加十萬大山戰役60周年 (1)(2012年5月12日) 網際網路檔案館的存檔,存檔日期2014年7月17日,. 潘一寧《中美在印度支那的對抗(1949──1973):越南戰爭的國際關係史》,中山大學出版社,131─133頁。

後世認為越南民俗文化跟鴻龐息息相關,例如雄王教人民在身上紋龍、水怪等圖案,讓先民進行漁獵時免受蛟蛇所傷;古代越南人以木皮為衣,織菅草為席,以米汁為酒,以榔桄棕桐為飯,製作魚露、刀耕火種等習俗,都被視為從鴻龐時代開創。 衙前圍道136號 古時越南人相信中國殷朝曾入寇越南,雄王派三歲小童扶董天王擊退敵軍;西周成王時,鴻龐氏自稱「越裳氏」,派使到周朝入貢,周朝攝政者周公命人用指南車送使節回國。 鴻龐氏最終於公元前257年,被蜀泮(即安陽王)所滅。

衙前圍道136號

50年代後期,礦工業、商業部門都基本上被國有化,大規模的栽培園收歸國有,土地大多數歸農民私有。 60年代,為防止農村出現資本主義及有效分配資源,而設立互助社、合作社等單位,使農業發展集體化。 在文化思想方面,北越在1956年展開「百花齊放」,讓知識份子評論政府施政,但到1958年開始禁制批評言論。 衙前圍道136號 在教育方面,北越有鑑於越南文盲人口高,佔全國95%,便設立平民學務司推行教育,鼓勵人民「首先要能寫國語字,才能參加建設國家的工作」,務求大力掃盲。

「第二個五年計劃」與「第三個五年計劃」(1981至1985年)接連失敗,同時又打擊資本家和華人,以致出口銳減、外債增加、消費品匱乏、通貨膨脹,民眾生活艱苦。 鄭懷德《嘉定城通志》卷之三《疆域志》,收錄於《嶺南摭怪等史料三種》,中州古籍出版社,161頁;陳重金(即陳仲金)《越南通史》(即《越南史略》),北京商務印書館,259。 衙前圍道136號 中國學者郭振鐸、張笑梅所著的《越南通史》第二編第三章裡指出,越南史前人類文明的發掘始於20世紀20至30年代,發掘者主要是法國殖民當局的軍人、商人和傳教士,而非考古學及史前學的專家學者,他們研究的初衷都與政治目的有關。

衙前圍道136號

對南鄰占城,胡朝於1402年(紹成二年)出兵入侵,迫使占城政府割讓占洞、古壘兩州,胡朝遂把領土推進到今廣南省、廣義省地區。 占城不滿,乃於次年(1403年,開大元年)遣使節到明朝投訴。 中國元朝於1368年(大治十一年)被明朝取代,明太祖與陳朝政府互派使節通好,明廷冊封陳日煃(即陳裕宗)為「安南國王」,雙方建立宗藩關係。 衙前圍道136號 明太祖將安南國列入「不征之國」,以求維持雙方友好關係。

南梁朝廷於545年派陳霸先率軍鎮壓,擊敗李賁,李賁終在549年被部下所殺。 中國正史又提到,李賁敗死後,其兄李天寶逃到九真繼續抗爭,最終亦被陳霸先殲滅。 [注 14]而根據越南史家的描述,前李朝在李賁死後,其部下趙越王、兄長李天寶、族人李佛子等仍繼續領導,至602年李佛子投降隋朝,前李朝才結束。 但從後世發現的銘文資料顯示,李佛子投降前的一年(601年),隋帝的詔令亦在交州執行[注 衙前圍道136號 15],因此反映李氏勢力與隋廷應有著隸屬關係。 根據越南神話傳說,越南最早的王朝是鴻龐氏(Hồng Bàng)。 鴻龐氏首位君主祿續,是中國神農氏的後代,獲封為「涇陽王」,治理南方,號「赤鬼國」。 涇陽王娶洞庭君龍王之女,生下貉龍君(名崇纜。「貉」又作「雒」)。

此外有《傳奇漫錄》(阮嶼撰)、《皇越春秋》(作者不詳)等漢文小說。 越南的傳統服裝越式旗袍,有學說認為源於阮氏治下的南方,因阮主為求區別北方婦女穿裙和南方婦女穿褲的習俗,乃命人加以設計,並融入中國旗袍和占族服裝風格,而形成此一服飾。 1771年(黎景興三十二年、阮福淳七年),歸仁西山邑發生阮岳、阮惠、阮侶兄弟起事(史稱西山起義),打擊阮氏政權。 此時,北方鄭主政權亦呈現衰象,「將惰卒驕」,阮惠乃北征鄭氏,於1786年(黎景興四十七年,西山泰德九年)擊敗鄭軍,鄭主鄭棕自殺,昇龍落入西山阮氏控制之下。 鄭槰繼位為末代鄭主,但與黎昭統帝(1787─1789年在位)內鬨,在位僅一年餘便出逃,鄭氏政權終結。

  • 趙佗建立南越國的年代並沒有史籍直接記載,現代的研究文獻均以《史記》的有關記載推算而得。
  • 李氏朝廷對於有功的貴族及官員分封土地,稱為「拓刀田」。
  • [注 4]傳說中,雄王設置「貉侯」(又作雒侯)、「貉將」(又作雒將)等職官,以作管治。
  • 1802年(阮光纘寶興二年、阮嘉隆元年),阮福映在鎮寧之役重挫景盛帝,西山殘兵僅「什存其一」。
  • 第六次交戰(1661─1662年)中,鄭主鄭柞挾黎神宗皇帝南征,但未能獲勝,糧盡而回。

其效果據北越政府總理范文同在1970年所述,當時的北越已擺脫文盲狀態,每三人就有一人上學,大學生在該年約有76000人,比「舊制度」時整個印支增加120倍。 雖然19世紀晚期的勤王運動失敗,但越南民眾仍不甘於法國統治。 時人對殖民政府多所抨擊,指責政府上下人員為非作歹[注 44];殖民政府政策未能利民,相反是搜刮民財[注 衙前圍道136號 45];越南人民備受酷刑、重賦、知識閉錮之苦[注 46]。 越南民族主義份子在海內外進行反法活動,代表人物有潘佩珠及胡志明。 胡志明早年到國外接觸共產主義,1924年至1927年(啟定九年至保大二年)期間在中國廣州透過《革命之路》及《青年報》等書刊,把馬列主義傳到越南。

1991年蘇聯解體,越南失去蘇聯支持,並被國際孤立;中國在1989年六四事件後被國際制裁,與美國關係降至冰點。 越共中央總書記阮文靈訪華,與中共中央總書記江澤民洽談,兩國關係趨於正常化。 與此同時越南政府與各國改善關係,1989年從柬埔寨撤軍,90年代與美國逐步修好,美國解除對越貿易禁運,越南協助尋找越戰失蹤美軍,兩國關係正常化。 衙前圍道136號 越南又積極參與國際社會,1995年加入東南亞國家協會(簡稱「東協」),1998年加入亞太經合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