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語正字2024介紹!(小編貼心推薦)

已故香港作家/填詞家林振強曾將徐志摩用官話白話文寫嘅詩歌翻譯成粵語白話文。 粵語寫嘢早喺明末清初嗰陣已經有,1920年代到1930年代初亦風行一時,由二戰時期嘅限於傳統左派嘅方言文化運動,同埋普及得多嘅三及第行文方式,去到1980年代到而家響香港流行嘅「口語中文」,粵文有至少幾百年歷史。 【正字不正確】曾焯文《本土粵文》ep16(2014) 「點」正寫是「怎」。 古代無z音,只有d/t音,所以z與d/t到了現代廣東話就相通。 然而,「怎」tsɐm2與「點」tim2讀音相差頗遠,詹氏之說,既無解釋音轉,亦無文獻佐證,其謂「俗讀怎若點」,只是武斷之言,不足取信。 曾焯文因襲詹憲慈之說,又以「古無舌上音」之理,謂「怎」讀「點」乃保存上古音云云,不審「怎」乃宋代俗語,《廣韻》和《集韻》皆不收「怎」字,金代韓道昭《五音集韻》始收之,根本無上古音可言。

  • 將粵語的解釋權劃歸一小撮富有「語言學素養」、尤其深諳傳統的音韻訓詁的高人,抹殺了語言文字是基本交流工具的事實。
  • 詹憲慈考「嗲吊」本字為「奲窕」,誤矣,辨析見下文。
  • 久而久之,啲人已經唔記得廣東話之中嘅詞語原字係點樣寫,有人以為廣東話根本就係有音無字嘅。
  • 曾焯文以「古無輕唇音」,認為「怫」保留古音讀pei3,「一音之轉」為pɐi3,尚可自圓其說,但論證「㥜」音ŋɐi3所用的「字根追音法」,以聲符來猜測現代音,也是缺乏音韻學常識,諧聲原則乃用於構擬上古音,而非推導現代音。
  • 借用嘅字原本有佢另外意義,同本字嘅含意毋同,純粹因為音同或音近而借用。

「怫㥜」的「㥜」同「閉翳」的「翳」現代粵音皆作ngai3,粵語同古漢語中的w音及ng音在不少情況可以互通。 例如「為」音wai6或wai4;字根相同的「偽」卻讀ngai6,再看字根「委」。 委、諉、萎全部音wai(調可能不同);逶、魏、巍全部音ngai(調可能不同)。 再以字根「圭」為例:哇、娃、蛙、窪全部waa1;崖、捱、涯全部音ngaai4。

粵語正字: 香港

【正字不正確】潘永強《廣府俗語探奇》(2005) 粵語這個mɐt7 jɛ5,其實是mɐt7 gɛ2 jɛ5的快讀省音,gɛ2 jɛ5實為「者」的方音異讀。 「者」現在粵音讀dzɛ2,普通話讀音讀zhě,怎會是gɛ2(jɛ5)? 原來古漢語並無dz-或dʒ-音,現在以dz-或dʒ-發音的字,古時主要以d-或t-發音,故「者」古讀dia,從「者」的字如「都」、「堵」、「豬」都讀dia。 粵語正字 「都」、「堵」現在的音節dou(粵音)、du(普通話讀音),均為古音的遺存變化。

常用

「選錄」:本字表主要針對俾通假字取代咗嘅本字,只係選錄部份相關嘅讀音同意義,毋一定收錄每個字嘅所有音義。 要了解個表入面藏字嘅全面意義,請參閱字典或其他參考書。 二十世紀毋少人研究粵語,港澳毋少人搵返啲本字出來用。

粵語正字: 粤语字常用粤语字例

足見w與ng在古語中可能互通,「㥜」可讀成「胃」wai6,又可讀成「翳」ngai3,毫不出奇。 古字即是本字、正字,古代汉语经常出现并留存至今,源自省城(今广州),粤语白话文中很常用,但在现代汉语中已经废弃或极少用到的汉字,大部分常用辞典都没有收录。 某些词语在古代常用,但许多仍以古代读法或变音存留在粤语中。 大部分粤语使用者都只会口讲,而不会书写,有些人即使会,也因其书写麻烦而改用新造字或借音字。

香港

由18世紀開始,因為大量講粵語嘅人移民行出國,所以粵語成為海外華人之中比較多人講嘅語言。 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高級講師歐陽偉豪(Ben Sir)最新在其Facebook帖文,列出「連國學大師也被考起的廣東話」 ,反思識寫及識用粵語字的關係。 單純從語言學角度看,現代漢語無論規模上還是內部子分支間的差異上皆與罗曼语族相當。 罗曼语族包含法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語等獨立語言,均由古拉丁语演化而來。 一些羅曼語族內部的分支語言互通程度甚至比漢語「方言」之間的互通程度還高,如西班牙語和葡萄牙語之間大體上能相互聽懂,而粵語、閩南語、官話之間則完全不能。 粵語語法與普通話的區別主要體現在詞句順序、虛詞、副詞、部分形容詞、助詞及其放置方式上,複雜而不可缺或的語氣助詞也是粵語的一個特色。

粵語正字: 現代漢語語法

孔仲南考本字為「」,彭志銘因襲以為「正字」。 「」是「花苞」之意,《廣韻》有「胡男切」和「胡感切」二讀,粵音分別是ham4和hɐm5,義合、音不合,未可謂lɐm1本字。 誤解書例:「尐雛不能群」猶言「少(小)雛不能群」,「尐」是形容詞,與助詞「啲」無關。 誤解「古無舌上音」:以為舌上音等同聲母ts、ts’,不知粵語ts、ts’、s這組聲母來自中古的舌上音、齒頭音、正齒音,又不審「尐」是齒頭音精母,根本不適用「古無舌上音」理論。

「滒」,讀音「窩」,是「多汁、柔滑和黏稠」之意;當煎蛋未熟,仍帶有黏性糊狀時,就叫做「滒蛋」。 粵語謂稠粥曰「傑粥」,「傑」字記音kit9,「稠」義。 詹憲慈考本字為「」(也作「」),彭志銘因襲以為「正字」。 「濕淋淋」意同「湿漉漉」,本來並無問題,詹憲慈考「淋」本字為「䈜」,彭志銘因襲以為「正字」,粵字愛好者多好獵奇而不詳審,由是以訛傳訛。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正字審查》(2007) :「花冧」的「冧」字正寫是「」,從「乙」字部首,本讀「含」,《說文解字》作「草木之花含而未發」之意,段玉裁注為「花朵未放之蓓蕾」。 【一錯再錯】曾焯文《粵字匯唐文》ep29(2014) 「肉酸」,若考究的話,應寫「朒朘」。

粵語正字: 廣東話識講唔識寫?Ben Sir教你寫「俹簁」「娿哿」

香港政府表示收錄「粗口字」的目的是為方便警方錄取口供時使用。 這套增補字元集基本上解決了粵語白話文的電腦處理問題,大部分粵語口語文句都可以錄入電腦。 廣州口音是約定俗成的、國際承認的粵語的代表音,大多粵語字典以廣州音為準。 粵語正字 廣州以粵劇、粵曲等傳統藝術長期保持廣州話的代表地位,1970年代開始,香港粵語(港式粵語)受到由何文匯博士提倡的粵語正音運動影響,是故部份詞彙的發音已經偏離廣州話,與廣泛的珠江三角洲粵語系地區的發音脫節[來源請求]。

古代南遷到嶺南地區嘅漢人同埋百越土著長期雜居,彼此間語言、文化、習俗等各方面唔覺意就相互滲透。 粵語既有古漢語成分,又有古代南越語成分,係兩個民族相互融合嘅結果。 現代粵語裏面仍然有好多古代南越語嘅成分,主要表現喺辭彙方面。

粵語正字: 聲母

由1980年代開始,香港、珠三角等粵語區同埋中國大陸其他地方交流多咗,唔少粵詞入埋官話,例如 巴士(bus)、「貼士」(tips)。 有時,呢啲詞喺北方話會變身,例如粵語「搭的士」喺官話變咗做「打的」。 因為清朝閉關自守,只開放廣州同其他國家做生意。 所以有啲外國人嚟到中國之後掌握嘅漢語係粵語而唔係官話,唔少京官為咗同外國人傾生意都經常接觸粵語,令到粵語第一次掉轉頭傳播去中原。

方言

喺呢個時期又有大量嘅粵人移居到美洲、澳洲同東南亞等各地工作生活,粵語就開始傳播到世界各地,普及起嚟。 據錢志安,用「給予」雙賓動詞指受亦出現於多種中文方言。 「俾」無「給予」或「被」義,所以指「被」時本字應爲畀。

粵語正字: 出現新興用語

謬誤辨析:「㥜」粵音wɐi6,wɐi6與ŋɐi3之音轉,絕非一句「音之轉耳」便可輕輕帶過,「㥜」是云母字,云母字廣州話聲母無讀ŋ者,詹憲慈「俗讀怫㥜若閉翳」殊欠解釋,不足取信。 彭志銘「國音與粵音聲韻俱近而音轉」云云,根本缺乏音韻學常識,非常用字的粵語審音,乃據韻書反切,按演變規律來推導,而非根據國語來猜測。 粵語正字 曾焯文以「古無輕唇音」,認為「怫」保留古音讀pei3,「一音之轉」為pɐi3,尚可自圓其說,但論證「㥜」音ŋɐi3所用的「字根追音法」,以聲符來猜測現代音,也是缺乏音韻學常識,諧聲原則乃用於構擬上古音,而非推導現代音。 粵語本字研究的專著,最早追溯至詹憲慈《廣州語本字》和孔仲南《廣東俗語考》。

中古全濁聲母清化后一律读不送氣清音的,有勾漏方言、平话方言;中古全濁聲母清化后一律读送氣清音的,主要有吳化方言;廣府方言、四邑方言和高陽方言今讀陽平陽上的字送氣,今讀陽去陽入的字不送氣。 粵語正字 此條目介紹的是介紹粵語概況的綜合性資訊。 关于粵語內部的多樣分支語,请见「粵語方言」。

粵語正字: 粤语字演变

同樣,漢語究竟是一種單一語言,還是一個包含多種親屬語言的語族,也備受爭議。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視粵語為汉语方言之一,並且認為現代漢語是單一語言。 而一些學者和許多粵語使用者則認為粵語是獨立的語言,與官話、客家語、贛語、湘語、吴語、閩南語等主要漢語分支互為親屬語言。 因粵語白話文書寫會用到大量粵語獨有的粵語漢字,這些字在BIG5系統(由臺灣資策會建立的正體字系統)或使用簡化中文(GB18030)的電腦字符系統中沒有收錄或收錄不全,利用上述系统書寫粵語非常不便。

备份

當時廣東省城極為發達,從各地外來而來的人口都學習廣州話。 因此長久以來,粵語廣州話都是珠三角城市的主要語言。 香港居民原籍情况也是以廣東珠三角一帶者為最多,包括南番順、四邑(台山、新會、開平、恩平)、東莞、香山、寶安等。 因此歷史上中國大陸向香港的逃港移民中的大多數是廣東人,此等人士中多數都是珠璣巷後裔。 而在海外,由於移民有相當比例來自粵語地區,亦使粵語成為大多數海外華人社區最流行之語言之一。 中國大陸,特別是廣西地區的粵語使用者,由于中國大陸教育系统并不教授粤语,因此基本上对粤语固有字词的了解近乎空白,傾向於使用北京话借音字書寫粵語,書寫比較混亂。

粵語正字: 主要特點

值得注意的是,古漢語與南亞語系在上古漢語時期已經發生了接觸和相互影響,上古漢語當中接近三成詞彙被認爲是東南亞來源、超過二成詞彙來源不明。 不少大眾媒體為貼近民眾,會在行文中加入大量粵語固有詞彙。 部分雜誌會採用粵語白話文書寫系統,如實按照粵語語法及用語書寫,不懂粵語的中文使用者不容易看懂這種粵語白話文。

粵語正字: 方言文學運動

假借法是六書之一,實屬尋常,借「蔃」為根蔃字,似乎已經約定俗成,借「㨃」為捅、伸之tœy2音字,亦無不妥,彭志銘似乎不知其字為假借字、其義為假借義,而強解「蔃」、誤解「㨃」。 粵語正字 從二人解說可見,「正字」旨在證明的是其為「正確寫法」,不在本字考釋。 謬誤辨析:《廣韻》:「瘞,埋也,於罽切。」「於罽切」擬成粵音jɐi3,但廣州話無此音節,黃錫凌《粵音韻彙》「瘞」注音ji3。 瘞錢是陪葬的冥幣,「瘞」的意思是「埋」,「瘞錢」即是埋入土中的錢。 瘞錢是紙錢的前身,漢代陪葬時用瘞錢,後世改用紙錢。

粵語正字: 香港舊報紙

……上述種種跡象,我相信,「奲窕」之「嗲吊」,也是「他條」之音轉正字。 【一錯再錯】曾焯文《反駁陳凱文〈講乜『閉翳』〉》(2014) 怫,《廣韻》扶沸切,得出fai3音。 古無輕唇音(f,v),只有重唇音(b,p),故怫古代當讀bai3,與「閉」同音,而粵語「怫㥜」的「怫」保留古音。

粵語正字: Wikipedia:粵語本字表

「仍吏切」屬「餌小韻」、日母,據「娘日歸泥」,可擬成nei6(佐證:「餌」廣州話一般讀lei6,顯然是保留泥母讀法、又n/l相混之故)。 羅正平以「眲」為ŋɐk7(欺騙)本字,引《集韻》「仍吏切」,顯然審音未確,又引《方言》「耳目不相信」,卻無訓釋其義。 今查《方言》第十:「癡,騃也。揚越之郊,凡人相侮以為無知,謂之眲。眲,耳目不相信也。或謂之斫。」該條體例,先給出一詞,再列出各地不同稱謂,可知此處「眲」為「癡」義。

粵語正字: 中文網上資源

根據清代學者錢大昕所云「古無舌上音」,舌上音「知」、「徹」、「澄」,即係z/c音,中古和上古漢語只有舌頭音「端」、「透」、「定」,即係d/t音。 字根追音法:啅卓 doek coek、都諸 dou ze、登橙 dang can、雕周 diu zau、滴摘 dik zak,可見d同z好多時都相通。 【正字不正確】彭志銘《廣東俗語正字考》(2009) 奲窕:廣東俗語裏,指一個人「悠悠閒閒」,謂之「他條」。 指一個人「不在乎」及「不認真」,稱為「唔嗲唔吊」(或「嗲嗲吊」)。 粵方言專家詹憲慈的《廣州語本字》內,有一條「奲窕」,作「寬緩而不敏疾」解,並說「奲」俗讀若「爹」上去聲,而「窕」讀若「釣」。

用於問句啩表示不敢肯定自己的判斷係啩? 帶徵求別人看法的意味啫表示不屑語氣,或表示「而已」的意思係咁咦搣咗一下啫,就喊到咁大聲。 現代人說話的習慣已經有所改變,能簡則簡、能快則快。 例如以前會說「我走先喇」,現在習慣說成「我走喇」、「我走先」,甚至「閃」、「撇」,儘管省去了大部分,但是對方一般明白。 相較而言,普通話翻譯容易將英語词尾的清輔音插入元音构成开音节,因為普通話沒有[-m][-p̚][-t̚][-k̚]。

粵語正字: 常用國字標準字體筆順手冊

中山石岐粤语在所有粵語中最少,因其特殊不分上下入声而只有6個;東莞粵語次之,只有8个;多數粵語方言有9個聲調;勾漏粵語和平話方言有10個聲調。 標準粵語有9個聲調,6至7個固定調值,按照「平上去入」的命名方法,這9個聲調分別為陰平、陽平、陰上、陽上、陰去、陽去、上陰入/高陰入、下陰入/低陰入、陽入。 上陰入和下陰入由陰入按韻母短長分化出來,所以將上陰入和下陰入分別稱為陰入和中入其實是錯誤叫法,此等調名會令人誤以為入聲同時三分。 一些粵語方言的陽入也按韻母短長分化成兩個,從陽入中分出上陽入與下陽入,共計四個固定入聲調,如勾漏粵語、四邑粵語等。 海外華人中以粵語為主的也很多,在唐人街及華人社區等,不少華人華僑社群均使用粵語作為共同語言。 其中美國舊金山一帶原籍廣東或其他粵語地區(即兩廣地區人士)的移民人口數量較眾,三藩市的舊金山城市鐵路在巴士也提供粵語廣播,是美國公交系統中少數提供中文廣播的美國政府機構。

某些詞語在古代常用,但許多仍以古代讀法或變音存留在粵語中。 大部分粵語使用者都只會口講,而不會書寫,有些人即使知曉,也因其書寫麻煩而改用新造字或借音字。 粵語字是泛稱用於書寫粵語白話文的漢字,它有很多常用的別稱:粵語用字、粵語漢字、廣東字、廣州話字、香港字,台灣字型廠商通常稱之為廣東外字或香港外字。 這批字主要通用於粵語使用者之間,尤其於港澳地區甚為多見,常用於私人或群體溝通、網絡論壇、香港媒體、書刊雜誌、劇本和一些字幕。

粵語正字: 粤语字粤语字词

有唔少嗰陣時俾人遺忘咗嘅古字,例如「攰」呢一個字就係噉樣翻生(喺《廣州話字典》入面,呢個字寫做「癐」,意思係疲)。 由嗰陣時開始,香港嘅語文工作者就開始咗新一輪嘅「正字正音運動」,重喺好多份報章入面要求傳媒要「寫正字、講正音」。 粵語正字 由於欠缺政府嘅採納同支持,又缺乏專門嘅規範機構,好多人寫粵語白話文嘅時候成日出現錯別字,有時重會用同音字或者英文字母代替,令到書寫混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