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詩蓓博士9大分析2024!(小編貼心推薦)

公共政策研究院匯聚社會精英智慧, 整合學界專家洞悉、協同公營機關卓見,為治港理政出謀獻策,發揮智庫功能。 研究院的覆蓋範圍包括土地房屋、經濟發展、科技創新、文化藝術、醫療衛生、青年、教育等領域。 研究院透過主流媒體和社交媒體、以及自身的線上線下平台,向主要持份者及公眾呈示研究結果及推廣政策建議。 現時經免試途徑在港獲取有限度註冊的醫生,毋須應考醫委會的執業試,但暫未有機制,令他們成為正式註冊醫生,這與其他司法管轄區具清晰晉升階梯的「免試」途徑有差別。 例如新加坡透過「免試」途徑執業的非本地培訓醫生,佔整體可執業醫生約40%。

  • 現時經免試途徑在港獲取有限度註冊的醫生,毋須應考醫委會的執業試,但暫未有機制,令他們成為正式註冊醫生,這與其他司法管轄區具清晰晉升階梯的「免試」途徑有差別。
  • 新一屆諮詢委員會將繼續協助政府制訂政策、策略及措施,並會跟進及監察《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建議落實情況,加強香港精神健康服務。
  • 按照現時規定,要在香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必須通過本地醫院的實習考核,不能以海外經驗取代。
  • 新生精神康復會與賽馬會推出的「賽馬會情緒GPS心理支援計劃」,則以提升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管理能力及向受輕中度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人士提供專業的評估及早期介入服務為目的。
  • 在現行制度下,非本地培訓醫生若想正式註冊在港執業,必須通過三部份的香港醫委會執業試。
  • 行政長官李家超認同香港應加強地區精神健康服務,並照顧不同社會群組的需要,提升社會精神健康水平。
  • 【明報文章】政府正式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不同政策和計劃向社會大眾推廣基層醫療的理念,為基層醫療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心針。

因此,報告建議當局亦應考慮讓公營機構已執業達指定年數的醫生,可以從有限度註冊晉升至正式註冊,以提高在港執業的吸引力。 東華學院及香港心理衞生會曾對18歲以上香港市民精神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顯示近五成受訪者可能出現焦慮或抑鬱徵狀,但當中僅有不足兩成願意主動求助。 可見香港的精神健康危機實在不容忽視,長此下去可能會壓垮醫療系統,使市民難以獲得適時的支援。 筆者認為,政府需要另闢新徑,改變以專科主導的服務模式,將患者疏導至合適的服務,及早接受治療。 研究顯示,本港主動尋求專業幫助的一般精神疾病患者當中,超過半數患者會選擇精神科醫生。 因此,精神科服務出現瓶頸,醫管局精神科專科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中位數長達14至64個星期,最長輪候時間更達至97個星期。

田詩蓓博士: 基金會研究主任到立法會反映意見

不過,日前就在從上海來港的網友,在小紅書炮轟九記牛腩「又貴又難吃」。 赤柱監獄外上年12月發生擄人事件,一名女子喺兩名懲教署人員面前被人綁架帶走,兩名人員試圖阻止,叫匪徒「唔好打交」,但唔成功,事後有輿論批評二人消極行動。 田詩蓓博士 懲教署署長黃國興今日首次回應事件,佢話,短片未能反映事件全貌,當時人員上前救人,但反被撞傷,負傷人員即時通報警方,協助拘捕。 佢話,明白市民對人員工作表現期望有落差,會檢視訓練安排,希望喺新嘅指引下,符合公眾期望。 政府刊憲,就強制在公共交通工具、港鐵、指明處所及指明公眾地方佩戴口罩的規定,將繼續有效至下月8日。

公布

目前公營醫院提供超過八成的住院病床日次,65歲或以上長者的比例更超過九成,但在公營醫院工作的本港在職醫生卻只佔整體約五成。 雖然公院醫生數目在2008到2017年間上升了24%,但增長未能追上服務需求及工作量上升,亦不足以彌補流失數量。 公院醫生需要照顧更多病人,工作量百上加斤,再加上轉到私營醫療機構的誘因增加,令公院醫生短缺問題難以解決,危機進一步惡化。 田詩蓓博士在會上指政府的諮詢側重立法層面,是踏出良好一步但並不足夠,政府需要加強晚期照願的教育工作、醫療人力規劃配合、並引進科技為「預設醫療指示」紀錄存檔。 田詩蓓博士更在會上提到基金會委託進行民調,了解在社區層面推行晚期照顧的公眾認知和服務需求,並提倡政府應增加資源發展基層醫療。

田詩蓓博士: 相關推薦

項目不僅減輕了公營醫療體系精神專科的服務壓力,還在服務過程中培訓了一批非精神專科專業人員在基層提供相關服務,為未來有市民可以在相關服務中受益創造了條件。 (資料圖片) 田詩蓓博士 田詩蓓博士 田詩蓓表示,要通過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緩解本港醫生人手壓力,政府仍需加快進度。 她指出,政府自去年11月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至今日公布首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已接近半年時間。 政府公告亦指出,仍需要超過半年時間,才會完成全部訂立認可醫學資格名單的工作。 此外,首批名單上僅有27個認可的醫學資格,與政府早前公布最終會有不超過100個認可醫學資格的目標仍有一定距離。

合作

而在此期間,香港經歷第五波疫情,更凸顯本港醫療體系人手嚴重不足的問題。 她認爲,政府需要加快工作進度,同時擴大認可的醫學資格名單,才可以盡快滿足對醫生人手的需求。 大公文匯全媒體報道:政府今日(27日)公布首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共涉及27個海外院校。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表示,歡迎政府公布首批獲特別註冊委員會(委員會)認可的醫學資格名單,向引入合資格的非本地培訓醫生服務市民邁出重要一步。

田詩蓓博士: 報告獲各界高度關注,感謝各媒體廣泛報道。

人口老化是全球面對的普遍現象,應對這前所未見的挑戰,我們需要檢視社會現行的政策、制度及城市結構。 香港人口的年齡中位數在2064年時將達到 51 歲,而長者贍養率則突破至每 1000 名勞動適齡人口,需要贍養 567 名長者。 人口結構的轉變有可能增加醫療及護理服務的開支,這為香港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了新挑戰。 雖然如此,透過構建健康人口及創造平台發揮長者潛力, 建立盛齡城市,我們便可以轉危為機。

她於2018年11月發布的《以人為本 縱橫整合 香港醫療體系研究報告》於美國賓夕凡尼亞大學最具認受性的「全球最佳智庫」榜中,獲選為「最佳智庫公共政策研究報告」。 田博士亦積極就醫療及社會發展相關議題發表評論,並經常獲邀於專業論壇及研討會分享她的經驗及觀點。 非本地培訓醫生現時只有通過「考試」途徑才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另外有一條「免試」途徑,雖然某程度上可以允許在港執業,但不能成為正式註冊醫生。 基金會呼籲無論是「考試」或「免試」途徑,都可以參考外國相關的例子,藉著提高這些途徑的彈性,以吸引更多非本地培訓人才。 增加「考試」途徑的彈性,包括考慮免除執業試前的實習要求,和可以海外實習經驗代替本地醫院實習。

田詩蓓博士: 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名單主席

【明報文章】政府正式推出《基層醫療健康藍圖》,以不同政策和計劃向社會大眾推廣基層醫療的理念,為基層醫療的持續發展注入強心針。 然而,就如世界衛生組織強調「沒有精神健康就沒有健康」,基層醫療發展必須兼顧精神健康的支援,尤其正當香港面臨嚴峻的精神健康挑戰。 諮詢委員會就精神健康政策向政府提供意見,包括以更綜合及全面的方式處理與本港精神健康有關的各方面事宜。 新一屆諮詢委員會將繼續協助政府制訂政策、策略及措施,並會跟進及監察《精神健康檢討報告》中建議的落實情況,以加強香港的精神健康服務。 此外,政府早前指出,將於2021年公布專科醫生人力推算結果,並根據相關結果成立全新平台,為新增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具體安排專科培訓事宜,包括培訓學額和所需配套等,但相關工作進度至今未有公布。 田詩蓓博士 田詩蓓表示,政府有必要盡快向公眾交代相關工作進展,令非本地培訓專科醫生及早了解本港需求,便利他們來港執業,紓緩人手短缺的問題。

港府抗疫不力,一場新冠疫情令本港經濟衰退,民不聊生,不少打工仔不單止被裁員或放無薪假,即使保得住飯碗,每月強迫供款的強積金亦蝕入肉,去年人均帳面虧蝕逾4萬元。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有序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和入境檢疫安排,為香港復常創造有利條件。 日本電子部件巨頭京瓷的社長谷本秀夫表示,隨着美國政府加緊管制尖端技術輸出,中國繼續擔當「世界工廠」的角色岌岌可危。 中環九記牛腩,向來名人客眾,陳奕迅、梁朝偉、何超蓮等亦是其座上客,加上有米芝蓮推介加持,向來深得內地遊客歡迎。 近月香港與內地全面通關,生意再度火紅起來,即時到晚上8時,門外仍人龍不絕。

田詩蓓博士: 「基層醫健藍圖」兩大關鍵

而增加「免試」途徑的彈性,包括讓在公營醫療機構執業達指定年數,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等等,以吸引更多海外醫生來港執業,緩解人手不足情況。 【2019年4月10日,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基金會)發表題為《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的政策倡議報告。 報告指出,人口急速老化及慢性病負擔加重,將進一步加劇公營醫院醫生人手短缺的問題。 同時,由民間發起的服務如果不能獲得持續支持,隨時面臨服務中斷的風險。 田詩蓓博士 世界衞生組織指出,當今全球對精神衞生的需求很高,但存在資源分配過度向醫院傾斜,社區資源嚴重不足,醫療人手短缺,服務覆蓋率低等弊端。 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對精神衞生服務體系進行重大調整,不僅需要加大投入,亦應該將精神衞生工作重心從醫院轉至社區,並加強對其他醫療專業人員進行精神健康疾病培訓,以得到更好的護理結果。

政府公布再度委任黃仁龍為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同時委任8名新成員及再度委任15名現任委員,任期兩年,由下月1日至明年11月30日。 8位新成員將加入諮詢委員會,他們分別是鄭寶君、康佩玲、梁惠玲、田詩蓓博士、曹達明、黃宗保、劉融澤及湯穎欣。 另外,就兩名早前透過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委任的現任委員陳凱兒和張浩原,他們的任期將會至2023年2月28日。

田詩蓓博士: 相關文章

報告認為,要緩解醫生短缺危機,政府急需考慮提升非本地培訓醫生在本港醫療體系的作用。 本書是團結香港基金公共政策研究院專業團隊的研究結晶,除了回顧香港以往的公共政策,更詳細探討未來的政策發展趨勢,以期在公眾領域中形成共識,為香港的繁榮安定與持續發展作出貢獻。 內容圍繞七大研究範疇,涵蓋土地供應、房屋規劃、經濟與金融、醫療政策、教育與青年、科技創新,以及文化藝術,圖文並茂全面分析香港社會面對的難題,並提出施政建議。 行政長官李家超認同香港應加強地區精神健康服務,並照顧不同社會群組的需要,提升社會精神健康水平。 期望他在即將公布的施政報告中進一步闡述相關措施,為市民提供更加全面完善的精神健康照顧服務,同時及時總結相關經驗實現「健康香港」,為建設「健康中國」做出應有貢獻。 她是現任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委員,Mind HK青少年情緒輔導員計劃研究與臨床督導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女工商及專業人員聯會會員。

  • 日本電子部件巨頭京瓷的社長谷本秀夫表示,隨着美國政府加緊管制尖端技術輸出,中國繼續擔當「世界工廠」的角色岌岌可危。
  • 此外,政府早前指出,將於2021年公布專科醫生人力推算結果,並根據相關結果成立全新平台,為新增的非本地培訓醫生具體安排專科培訓事宜,包括培訓學額和所需配套等,但相關工作進度至今未有公布。
  • 她指出,政府自去年11月成立特別註冊委員會,至今日公布首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已接近半年時間。
  • 與此同時,特區政府有序放寬社交距離措施和入境檢疫安排,為香港復常創造有利條件。
  • 數據顯示,2017年執業試第一部份(第一及第二次應試)的合格率平均只有26.5%,而第三部份臨床考試的合格率亦只有42%,遠低於其他司法管轄區如美國,當地筆試及實習試的合格率均高於70%和80%。

政府今日(十一月二十九日)公布再度委任黃仁龍資深大律師為精神健康諮詢委員會主席,同時委任八名新成員及再度委任十五名現任委員,任期兩年,由二○二一年十二月一日至二○二三年十一月三十日。 【2019年12月13日,香港】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老齡化研究主任田詩蓓博士Pamela ,到立法會出席衞生事務委員會會議,在政府就晚期照顧進行諮詢上表達意見。 這個過程中,政府不僅需要持續關注疫情變化,適時調整防疫措施,亦需要持續關注新冠疫情對患者和普通市民健康狀況,包括精神健康狀況帶來的長期影響。

田詩蓓博士: 醫療體系承載力不足-本地公營醫院醫生嚴重短缺

過長的輪候時間令患者有機會錯過最佳診療時機,甚至引發其他身心疾病,為患者及其家屬造成更大的負擔。 田詩蓓博士是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帶領專業政策研究團隊,致力於研究及倡導香港於醫療衞生及社會發展政策。 雖然通過執業試之後仍需完成實習,才能正式成為本地註冊醫生,但實習卻被列為應考執業試的先決條件,這對沒有實習經驗但卻取得資格認可的外地醫科畢業生來說,是一個潛在的障礙。 報告指出,香港醫生短缺情況極其嚴峻,醫生與人口比例是每1,000人只有1.9名醫生,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 的3.4,較國際同儕如新加坡的2.4還要低。 香港需要增加約3,000名醫生,方能趕上新加坡的比例,要追上其他發達地區水平,則需要增加約10,000名醫生。

政府

數據顯示,2017年執業試第一部份(第一及第二次應試)的合格率平均只有26.5%,而第三部份臨床考試的合格率亦只有42%,遠低於其他司法管轄區如美國,當地筆試及實習試的合格率均高於70%和80%。 相對其他地區,香港執業試的考核範圍、資源及參考材料均較為粗略,亦較難獲取,阻礙了申請人充分預備應考。 因此,我們建議檢視執業試提供的考試大綱及預習材料,提供更全面和詳細的資訊,讓考生有充分的準備,公平地參與考核。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陳肇始教授衷心感謝主席及各委員過去兩年提供寶貴意見,並特別感謝九名即將卸任的成員陳漢威醫生、梁若芊博士、何惠娟、林日豐、黃耀明、任燕珍教授、陳莉虹、蔡偉廉及梁夢熊的貢獻。 八位新成員將加入諮詢委員會,他們分別是鄭寶君、康佩玲醫生、梁惠玲、田詩蓓博士、曹達明、黃宗保、劉融澤及湯穎欣。 另外,就兩名早前透過青年委員自薦計劃委任的現任委員陳凱兒和張浩原,他們的任期將會至二○二三年二月二十八日。

田詩蓓博士: 醫療及老齡化

研究發現,香港市民患有一般精神疾病(如焦慮、抑鬱等)的機會,過去十年間持續上升,而疫情令情況更加惡化,有接近一半受訪者出現抑鬱相關症狀,出現焦慮相關症狀的受訪者比例也超過四成。 長者能否為社會作出貢獻除了要擁有健康的體魄外,還需要社會環境的配合。 因此,社會需要投放資源以促進長者的健康, 並改善政府架構、社區基礎設施及社會文化及福利、醫療和護理制度,使長者能繼續為社會作出貢獻,並在人口轉型時,提升社會的經濟價值。 醫生必須持續在海外的醫療機關註冊,這種明確規定令有限度註冊在港執業的吸引力受到限制,而其他司法管轄區並無此規定。

田詩蓓博士: 田詩蓓博士

按照現時規定,要在香港成為正式註冊醫生,必須通過本地醫院的實習考核,不能以海外經驗取代。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65歲或以上長者佔整體人口百分比,預計由2016年的15.9%,倍增至2036年的29.1%。 2016年公營醫院的病床使用率,每1,000名65歲以下人士為1.9張病床,65歲或以上則為10.5,75歲或以上更高達15.7。 報告指出,目前醫生人手短缺不只是以數百計,而是以數千名醫生計算,大幅高於政府的估算。

田詩蓓博士: 聚沙成塔 團結精神健康力量

在香港,不同專業機構和人士嘗試實踐世衞的建議,為市民提供精神健康支援服務。 如香港大學醫學院精神醫學系與賽馬會共同推出的「平行心間計劃」,通過與不同非政府組織合作並設立網上平台,為大眾,特別是青年人提供便利的精神健康諮詢服務。 新生精神康復會與賽馬會推出的「賽馬會情緒GPS心理支援計劃」,則以提升社會人士的精神健康管理能力及向受輕中度抑鬱或焦慮情緒困擾人士提供專業的評估及早期介入服務為目的。 這些項目在實踐過程中均採用了分層護理模式,在社區為市民提供低強度介入服務,獲得了不錯的臨床效果。

要增加在港執業的吸引力,報告建議香港應考慮放寬有限度註冊醫生,必須在外地醫療機關註冊的要求。 報告亦建議,當局應考慮列明申請有限度註冊醫生的學位資格,如在世界排名前50位醫學院取得醫學資格,最終能有條件地晉升為正式註冊醫生,而在這些醫學院獲取醫學資格的香港永久居民,應獲優先考慮。 在現行制度下,非本地培訓醫生若想正式註冊在港執業,必須通過三部份的香港醫委會執業試。

田詩蓓博士: 相關推薦

新一屆諮詢委員會將繼續協助政府制訂政策、策略及措施,並會跟進及監察《精神健康檢討報告》建議落實情況,加強香港精神健康服務。 政府今日(27日)公布首批認可醫學資格名單,共涉及27個海外院校。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主管田詩蓓博士表示,要通過引入非本地培訓醫生緩解本港醫生人手壓力,政府仍需加快進度。 田博士在學術及公共政策研究領域都有豐富的經驗,致力於通過深入研究及積極倡導醫療及社會發展相關政策,促進社會全人健康。 在田博士帶領下,其研究團隊發布多份高質量的研究報告,内容涵蓋基層醫療發展,增加醫療人手及優化醫療資源配置等多個議題。 研究報告中的多項倡議獲得政府採納,相關研究成果亦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