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的一項蘇格蘭研究發現,454位患有非生殖性生殖細胞瘤的男性患者,在1975年至1989年期間確診,其五年的生存期隨著更早的診斷從而得以提高。 縱膈腔腫瘤的治療必須視其大小、性質以及所處的位置而定。 一般而言,淋巴癌和生殖細胞瘤在確診之後,需要接受化學治療或放射線治療,視其治療的反應再決定是否追加切除手術。 而大部分較小的縱膈腔腫瘤或囊腫可以利用胸腔鏡手術切除。 當腫瘤太大或已侵犯至重要器官時則必須個別考慮以傳統手術治療或追加其他治療。 良性腫瘤或囊腫在切除後通常不會復發,而惡性病變若能早期發現及治療,病患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預後。
胚胎性癌(embryonal carcinoma)為來自具有向胚外或胚內結構分化潛能的原始生殖細胞的一種未分化癌。 未成熟畸胎瘤的預後與病理分級、臨床分期密切相關。 肉眼觀,腫瘤多為單側性,體積一般較大,結節狀,切面多為實性,夾雜有單個或多個大小不等的囊性部分。 實性部分常為雜色,灰白、棕色或黃色,質軟而脆,常有出血壞死。 鏡檢可見由三胚層分化而來的未成熟和成熟組織混合組成。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以下幼童腹部腫脹 可能是肝臟惡性腫瘤
卵巢生殖細胞瘤占卵巢腫瘤的15%~20%,20歲以下的卵巢瘤患者約60%屬此類,所幸的是95%的生殖細胞瘤為良性囊性畸胎瘤。 和生殖性生殖細胞瘤相比,非生殖性的腫瘤生長程度更快,診斷出的病發平均年齡要更早(25歲比35歲),而且五年後的生存率更低。 生殖性的腫瘤患者的生存率更高,部分是因為這些腫瘤對化學療法或放射療法非常敏感。 當今的非生殖性的腫瘤的預後有顯著提高,但是仍取決於鉑基化療方案的使用。
蒲永孝解釋,其他癌症化療僅能幫助多活幾個月,但睪丸癌屬於生殖細胞癌症,特點是快速分裂,化療藥會狠狠攻擊分裂中的睪丸癌細胞,當癌細胞DNA被破壞,就無法正常分裂,如同拿不正確的磚頭要蓋房子,很快就會垮掉,睪丸癌細胞就很難再存活、作怪。 外國研究顯示,十年內存活率高達八成;瑪麗醫院案例亦顯示,長期存活率介乎七成至九成,僅少數患者出現復發風險。 家中的男孩睾丸若有無痛硬塊,且邊大邊小;女孩下腹出現腫痛時,家長勿掉以輕心,以為是孩童發育必經階段,因為這孩子可能已患生殖細胞瘤。 兒科專家指,此腫瘤早期無明顯病徵,確診時間大多較發病遲二至三個月,嚴重者要切除生殖器官來保命,或會影響生育。 轉移途徑為直接浸潤及種植擴散,偶有淋巴結轉移,極少血行轉移。 生殖細胞腫瘤是較少見的疾病,約佔整體兒童癌症發病率之3-5%,由初生嬰兒至青少年都有機會患上此癌症。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神經系統症狀
未成熟型畸胎瘤常合併其他生殖細胞腫瘤,如內胚竇瘤、無性細胞瘤及絨癌等。 一般說,腫瘤組織中未成熟組織及胚胎性組織的含量與臨床惡性程度有關。 雙和醫院血液腫瘤科謝燿宇醫師說,病人經確診為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在完成胸腔腫瘤手術切除後,需再進行化療。
第一作者、北醫小兒腫瘤科主治醫師劉彥麟表示,生殖細胞瘤指具生殖能力的胚胎細胞出現異常,在荷爾蒙分必旺盛時最為常見,分別是三歲前的新生兒與青春期的青少年,誘發的原因可能來自基因變異或環境影響,詳細機轉仍待進一步研究。 在肝腫瘤部分,因為B型肝炎疫苗的普及,成年後罹患肝腫瘤的比例降低,但肝母細胞瘤的比例仍偏高,尚待研究。 少子化時代每個孩子都是寶,國內首份針對14歲以下的兒童癌症資料進行分析,發現台灣兒童癌症的發生率約為每百萬人128.8人,低於於歐美、中國大陸、日韓等國,但生殖細胞瘤和該腫瘤比例明顯較高。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兒童癌症) 生殖細胞腫瘤
高發年齡良性或惡性組織學腫瘤標記物混合15–30惡性取決於組成特徵取決於組成特徵混合型生殖細胞瘤會以不同形式產生。 國健署署長王英偉表示,依據國健署癌症登記資料庫統計,臺灣小於18歲之兒童癌症每年約有500名新發個案,常見之癌症有白血病、腦瘤、淋巴瘤、生殖細胞瘤等,5年存活率近8成,存活率比成人高。 王英偉署長與兒童癌症基金會林東燦董事長共同呼籲「癌症非傳染、兒癌治癒高、治療耐受佳、知九大警徵」4大要點,透過政府與民間團體一起響應,希望喚起民眾關注這群勇敢的孩子及對兒童癌症防治的重視。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對於較小的、沒有威脅性的成熟畸胎瘤(通常在50mm以內),醫師通常會建議觀察而不急於做手術處理,女性患者可以在剛分娩(剖腹產)後直接進行畸胎瘤切除手術。
未成熟型畸胎瘤(teratoma,immature type)此型較少見,僅占卵巢畸胎瘤的1%~3%。 肉眼觀,腫瘤多為囊性、中等大小,表面光滑,囊內含毛髮團及皮脂樣物(圖13-22)。 囊壁較厚,內側常有一處突起的結節或我稱頭節,表面被覆鱗狀上皮,結節內常有毛髮、牙或骨質等。 鏡下,可見到三胚層各種類型的成熟組織,其中以皮膚、皮脂腺、汗腺、毛囊及脂肪最多見;其次為軟骨、神經膠質、神經細胞、骨及呼吸上皮;其他如甲狀腺、胃腸上皮及牙等較少見。 1990年後,國際CNS GCT研究小組也開展了對顱內生殖細胞腫瘤的研究。 若癌細胞侵犯骨頭有骨頭疼痛,轉移至骨髓時,可能導致臉色蒼白,轉移至眼窩時,可能導致眼窩周圍瘀青(熊貓眼)。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病理學
松果體區腫瘤的診斷,必須以病理組織學分類為依據,因為各型腫瘤的治療方案和預後差別很大,而最大的困難還是很難獲得組織學標本,因而強調立體定向松果體區病變活檢的重要性(圖1)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 1.腦水腫 松果體區域的腫瘤侵入第三腦室致使阻塞引起顱內壓升高,常見症状為昏睡、頭痛、嘔吐、精神異常,一般來說阻塞越急劇症状發生越突然越明顯。 松果體與性功能和性發育有關,松果體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破壞動物的松果體,可發生性早熟,褪黑素可使正常人血漿LH水平降低和抑制GH的分泌,黑暗可刺激褪黑素激素分泌,推測是催人瞌睡的物質。 腫瘤突向第三腦室後部,可梗阻導水管上口,或向前下發展使導水管狹窄或閉鎖,以致患者早期出現梗阻性腦積水及顱內壓增高的臨床表現,如頭痛、嘔吐、眼底水腫和意識狀態改變等。 松果體混合細胞瘤對放療和化療都是中敏,雖然腫瘤在縮小,但是容易發生種植和轉移,預後也不如松果體細胞瘤。
日常生活中的食物,可食用含有豐富蛋白質、富含抗癌成分等。 這些食物可以提高病人的自身免疫力,提高對抗腫瘤能力。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兒童癌症發生率 生殖細胞瘤高於他國
如果松果體細胞瘤有鈣化,預後較好,因為它是良性腫瘤,而且生長比較緩慢,且隨著現在神經外科顯微手術和內鏡手術的發展,已經很大程度上能夠達到鏡下全切。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若松果體細胞瘤沒有引起梗阻性腦積水,可以觀察,不一定要積極手術;如果引起了梗阻性腦積水,手術無法切除,無法達到疏通腦脊液迴圈,可內鏡下行三腦室底造瘻手術,甚至於做腦室腹腔分流手術,預後也是比較好的。 醫學發展日新月異,近年來兒童腦瘤的治療也有許多新的發展。 手術治療方面,手術顯微鏡能放大手術視野與提供充足照明,有助於分辨腫瘤組織與正常腦部的交界,並能使開刀醫師更加準確止血。 另外,手術過程結合神經導航定位系統,無論是腫瘤切除或是切片手術,都能提升準確率,以幾近零誤差來確實切除或取樣腫瘤組織。 而內視鏡系統的推陳出新,對於腦室內或顱底的深部腫瘤也能夠以微創手術方式完成。
張統優主任表示,前縱膈腫瘤病人只有15%-20%為生殖細胞瘤,其中約50%是良性畸胎瘤,個案本身的精原細胞瘤並非發自於生殖腺(男性為睪丸、女性為卵巢)再發生轉移,而是長在性腺外的原發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相當罕見。 這種腫瘤常易生成巨大腫瘤,並會侵入胸腔附近的結構組織,好發族群為15至35歲男性。 初期幾乎無症狀,腫瘤若壓迫到氣管或支氣管,可能引起咳嗽、喘、胸痛、咳血等症狀。 通常待腫瘤大到造成呼吸衰竭及心臟血管的症狀才被發現。 胸腔外科醫師通常會利用肺部正面及側面X光片來 發現病變,再使用胸部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攝影檢查,來精確的了解病變的位置、大小以及和附近組織器官的相關性,並推斷可能為哪一種縱膈腔腫瘤。 血液檢查對腫瘤的釐清也很重要,若血液中的甲型胎兒球蛋白及乙型人類絨毛膜性腺激素升高的話,畸胎瘤或生殖細胞瘤的可能性就相當高。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預後
①近日節律:指MLT合成分泌呈24h周期性變化,影響松果體MLT近日節律的主要生理因素,是光照的刺激受夜間暗光刺激信號使MLT高峰值在夜晚。 ③垂體瘤:發生於鞍內,但可向鞍上生長,小兒罕見,腫瘤易出血、壞死,鞍底骨質變薄、下陷,海綿竇常受累。 ②星形細胞瘤:一般腫瘤較大,密度偏低,後期可出血,腫瘤通常位於下丘腦,並沿視交叉或視束延伸,可在眼眶內形成腫塊。 如果腫瘤壓迫大腦導水管,可以引起顱內高壓,腫瘤壓迫四疊體可引起 Parinaud 綜合徵(不能上視,瞳孔對光反射消失,雙眼不能聚合及大步幅步態)。
松果體區域的腫瘤其臨床表現因病灶的位置不同而不同,臨床表現很大程度取決於瘤灶大小及對周圍神經結構的侵入程度。 引起性早熟的另一可能原因,是由於松果體產生一種抑制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的物質,如松果體被破壞抑制作用消失產生性早熟,也可能腫瘤超越松果體區域,引起第三腦室積水或損害下丘腦從而引起性早熟。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引起性早熟的另一可能原因,是由於松果體產生一種抑制垂體分泌促性腺激素的物質,如松果體被破壞,抑制作用消失,產生性早熟,也可能腫瘤超越松果體區域,引起第三腦室積水或損害下丘腦從而引起性早熟。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兒童癌症5年存活率近8成 9大健康警訊不可輕忽!
這次手術在一小時內完成,比傳統切除手術至少花數小時要快。 胚細胞瘤可發生在生殖腺或生殖腺外,生長於睪丸的又稱為精細胞瘤(seminoma),生長於卵巢的又稱為卵細胞瘤(dysgerminoma)。 一般而言,胚細胞瘤之預後良好,且對放射線相當敏感,如卵巢之胚細胞瘤,術後十年之存活率高達85﹪以上。 診斷時如超過二個月則惡性機會高達一半以上,因此手術切除必須儘早;若為惡性,則須加上化學治療及放射線治療。 一歲至青春期好發於腦、頸、前縱膈腔、腹部或骨盆腔等。
- 由於縱膈腔腫瘤的臨床症狀並不明顯且X光片上亦沒有特定的發現,故鑑別診斷上並不容易。
- 比賽中被對手踢中胸口,導致胸痛,休息2天後,胸痛依舊持續。
- 少數病患有腫瘤復發時,可予以再次手術切除或化學藥物治療;放射線治療則保留於前述治療方式無效時使用。
- 轉移途徑為直接浸潤及種植擴散,偶有淋巴結轉移,極少血行轉移。
- 松果體混合細胞瘤對放療和化療都是中敏,雖然腫瘤在縮小,但是容易發生種植和轉移,預後也不如松果體細胞瘤。
松果體瘤中最常見的是生殖細胞瘤和畸胎瘤,松果體瘤中 75%~80% 是惡性的,其中包括生殖細胞瘤癌、成松果體細胞瘤和某些膠質瘤,其餘為良性腫瘤,如松果體細胞瘤、畸胎瘤、皮樣囊腫等。 松果體瘤係指因松果體腫瘤引起的促性腺激素及性激素分泌增多(松果體的分泌功能上與腺垂體有拮抗作用),又稱性早熟綜合徵、早熟性巨生殖器巨體綜合徵。 首先,得惡性睪丸腫瘤的人數較少,也就是罹患睪丸癌的機率不高;根據國民健康署癌症登記報告指出,二○一五年新增的睪丸癌患者有二四九人,占所有癌症患者的○. 趙又指,美國近十年的研究顯示,即使近卅周提早剖腹產子,並即時進行腫瘤切除手術,存活率僅得三、四成,「估計與早產BB身體機能差有關,心肺功能唔係好成熟,未必捱到咁大手術,又或手術期間失血過多致死,所以要同時間競賽」。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疾病百科
張統優主任強調,隨著微創手術技術進步,醫師可針對不同各種病症如胸腺瘤、胸腺增大(重症肌無力)、畸胎瘤、神經性腫瘤等進行手術諮詢,建議民眾要定期做健康檢查,當身體出現異常時,才可及早發現及早治療,以免錯過治療黃金期。 【健康醫療網/記者黃翎娟報導】一名19歲陳姓男大生因胸悶、胸痛造成無法起床緊急送醫,至雙和醫院急診檢查發現,前縱膈有個約11-15公分的腫瘤壓迫心臟。 經雙和醫院外傷科張統優主任診斷為前縱膈生殖細胞腫瘤,病理切片為精原細胞瘤,是性腺外生殖細胞瘤,等同男性的睪丸癌。 採用微創胸腔內視鏡手術切除,而非傳統的正中鋸胸骨開胸術,由劍突下小傷口取出腫瘤,病人目前已完成術後化學治療,情況穩定。 治療方面需要以手術、化學治療、放射線治療三管齊下,方能控制病情避免復發。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患者可以諮詢醫生哪些問題?
一般而言,前縱膈腔生殖細胞瘤接受鉑金類為主的化療有不錯治癒效果,且有10年以上存活率,甚至不再復發。 對於未成熟畸胎瘤患者,絕大多數為單側性,對未成熟畸胎瘤早期患者進行側附件切除,以保留生育功能。 因對側卵巢有發生畸胎瘤的可能,手術中應仔細視診和觸診對側卵巢,如果明顯的腫瘤存在,可先手術剔除病檢,若是成熟畸胎瘤者則不必切除該側卵巢,如果為未成熟者,則可同時切除該側附件。 如對側卵巢外觀正常,不必常規將對側卵巢剖開探查或切除活檢。 如果為中晚期患者,需要進行腫瘤細胞減滅術,爭取將腫瘤切淨,為手術後化療創造條件。 由於雙側性畸胎瘤發生率大致12%,手術需檢查對側卵巢,以排除微小腫瘤,並對此進行診斷手術。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生殖細胞瘤 廿年襲77港童
初期幾乎沒有症狀,腫瘤若壓迫到氣管或支氣管,可能引起咳嗽、喘、胸痛、咳血等症狀。 一般只有在有健檢的時候,或是大到壓迫性的前縱膈腔腫瘤造成呼吸衰竭及心臟血管的症狀才被發現。 縱膈腔腫瘤初始症狀都不明顯,可能有胸痛、咳嗽、呼吸困難等,一般發現時通常腫瘤已經長大,壓迫到鄰近的器官,如氣管、心臟、大血管等才會逐漸開始出現哮喘、咳血、頸部及上肢水腫等症狀。 有些腫瘤可能會有全身性的表現,像胸腺瘤可能伴隨重症肌無力,淋巴癌可能有發燒、夜汗、體重減輕等症狀。 縱膈腔內部則包含著胸線、心臟、大動脈、大靜脈、氣管、食道等重要的器官。 一般而言,縱膈腔可分為前縱膈腔,後縱膈腔和中縱膈腔。
3歲以上髓母細胞瘤的病童,手術時能完全或幾乎完全切除腫瘤、且無腦部其他位置或脊髓轉移者,術後以放射與化學治療後五年存活率可達七至八成;3歲以下病患、手術後有較多腫瘤殘留、或有腫瘤轉移者,治療後五年存活率為五至六成。 治療後可能的副作用包括:認知功能障礙、聽力障礙、生長發育遲緩、內分泌功能失調、腦血管病變、白內障、續發性腫瘤等,須定期追蹤。 小華(化名)是一位4歲的小男孩,3歲左右開始出現偶發性頭痛,另有左眼視力模糊情形。 因為突發性意識障礙與全身乏力被帶至臺大醫院急診室就醫,經腦部核磁共振檢查(MRI)發現有3.5公分的腦部腫瘤,位於蝶鞍上方,診斷為顱咽瘤(craniopharyngioma)。 視力檢查發現右眼正常,但左眼僅剩光感;腦下垂體功能檢查顯示生長激素分泌不足。 生殖細胞瘤存活率 開顱手術順利將腫瘤完全切除,術後由小兒內分泌科醫師定期給予賀爾蒙補充治療;眼神經科醫師評估視力狀況維持穩定;手術後迄今5年,定期影像追蹤顯示無腫瘤復發跡象,身高體重發育達到同年齡兒童水平。
前縱膈腔好發腫瘤包括最常見的胸腺瘤、淋巴癌、胸腺囊腫、畸胎瘤或生殖細胞瘤,以及由頸部延伸至縱隔的異位甲狀腺。 中縱膈腔常見腫瘤包括淋巴腺腫大、支氣管囊腫、心包膜囊腫、淋巴癌。 而後縱膈腔一般常見神經鞘瘤、神經纖維瘤、神經母細胞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