璇宮戲院2025全攻略!(持續更新)

所以,當2018年尾,西九龍的「戲曲中心」啟用後,香港的粵劇發展,會邁上更高的層次。 到了1970年代,香港一度盛行海外歌舞團表演,而皇都戲院也是一個十分受歡迎的表演場地,曾到此表現的包括日本松竹歌舞團及台灣藝霞歌舞團。 但論最令人津津樂道的演出,可能是1970年8月隨台灣凱聲綜合藝術團而來的鄧麗君。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裡,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對於如何呈現這種相對抽象的歷史,她深明是活化保育項目裏最棘手的地方。 純粹以展板陳述很不吸引,她認同這是硬件處理不到的,要靠節目設計等軟件完成,讓普羅大眾都喜歡參與、使用這個空間,最考工夫。

  • 當年的「雙南線」,是指港島「南洋戲院」和九龍「南華戲院」,都是昔日著名的左派戲院。
  • 80年代不少新戲院落成,很多人都選擇光顧新型戲院,面對客源大量流失,有舊戲院遂以一張戲票全日任睇來吸引觀眾,只是放映的電影以三級片為主。
  • 戰後歐德禮成立萬國影業,認為需要為當時的香港引入戲院,提供符合世界規格而得體的表演場地,璇宮因而出現。
  • 1978年開業的坪洲戲院,見證早期坪洲島上的工業發展,可惜島上人口只有數千人,不足以維持戲院經營,至1987年無奈結業,荒廢多年引來不少大膽之士到戲院探險。
  • 「電影上畫,大門上的廣告版就會掛起海報,手繪海報甚特別。」前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說。
  • 當年璇宮開幕是城中大事,有本領邀得滙豐銀行前大班摩士爵士(Sir Arthur Morse)剪綵,就連皇家警察樂隊都有出席表演。

在復修工程動工前,今起至本月30日在皇都商場舉辦《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展出多項皇都及北角區發展的文物。 為了保育重要的「飛拱」桁架結構,建築師在柱子上畫了不少測量印記。 然而,極具文化、歷史、建築價值的皇都戲院,曾經在2016年面臨清拆危機。

璇宮戲院: 戲院靈異故事

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的舊式大戲院,既印證香港昔日娛樂事業的風華年代,也盛載市民的集體回憶,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於1952年建成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前身為璇宮戲院,是本港現存歷史最悠久的戰後戲院,屬一級歷史建築,充滿神秘色彩。 〔國際社〕 璇宮戲院 中英學會音樂組,定於下月十日(星期四)假座北角璇宮戲院舉行本季第三次音樂大會。 在此炎暑七月中更有理想的演出及欣賞,其他特點,則此次獨奏所用鋼琴,由彼第地當夫人自購全球著名歌勞地-士丹威廠音樂演奏大鋼琴,該琴為全港最名貴者。 地當夫人曾任播音台音樂組多年,對於香港音樂界功績不鮮,該會管弦樂隊之發起,地當夫人居功之一名。 首先是針對建築落成年期的成見,「有人認為壽命只有五十年多一點,太後生了,沒什麼所謂歷史意義」。

2016年12月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信納皇都戲院的獨有價值,經投票後決定推翻古蹟辦的建議,把皇都戲院的建議評級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另外,香港電台《早辰.早晨》節目(2016年5月30日至6月1日)訪問了古蹟辦評審專家小組兩名成員,揭示他們的歷史觀超錯,價值觀駭人,也跟社會大眾的想法嚴重脫節。 活現香港其後多次撰文,批評古蹟辦建議評級背離專業、常理及民情,做事黑箱封閉。 尤其是在4月18日古諮會會議中,古蹟辦代表指戲院「裏面改動比較大」,但當被委員質疑及追問下,卻坦承其實當時並不充分掌握戲院內部的改動情況,只是「靠估」。

璇宮戲院: 建築特色

根據香港中文大學建築文化遺產研究中心文物主任吳韻怡早前的考察,戲院本身的建構其實保存良好,現在的桌球室僅以加建地台及假天花劃出空間而成,堂座及樓座觀眾席、舞台結構仍在。 而包括黃比、王紹恆和黃慧怡在內的古諮會委員在後來的考察也有相似結論,並在古諮會會議作出證言。 當包括1800座音樂廳及300座演奏廳的「音樂中心」從西九文化區的藍圖消失後,香港下一個新音樂廳只有預計2020年落成的東九文化中心(實情是一個「好過無」的1200座多功能演藝廳)。

戲園與戲院結合,演粵劇與放電影的場地二合為一,是舊式香港戲院的特色。 最近,舊皇都戲院有限度開放,並舉辦展覽,介紹皇都的歷史,聚焦皇都的前世今生,亦預示二○二六年皇都將會保育後重生。 1965年開業的國都戲院,位於英皇道及大強街交界,1995年結業後重建為國都廣場,從舊報章報道可以看出當時開幕有幾大陣仗。 總部設在美國紐約的大紀元媒體集團創辦於2000年,在全球30多個國家及地區設有分支機構,發行5大洲,網絡版本有21種語言,是海外最大的中文媒體。 從戲橋上的電話號碼也能看出年代的痕跡,香港電話號碼最初由5位數字開始,隨著歲月變遷、人口增長,電話號碼的數字也逐漸增多。 地區字頭制度開始實行後,將全香港分為「香港島及離島區」、「九龍」及「新界」三區,如香港島及離島區前的電話是5字頭,九龍區為3字頭等等。

璇宮戲院: 二、流行文化 香港發展精髓

參加者從踏入皇都戲院商場的一刻,便仿如置身50年代皇都戲院的華麗舞台,從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展開第一身體驗之旅,親睹皇都前世今生,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親歷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 2020 年 10 月位於北角英皇道的皇都戲院批出強制拍賣,由新世界發展正式取得業權,宣佈將盡力復修並保育這座屬一級歷史建築的戲院。 在皇都戲院展開復修並建構成一個藝術文化表演的全新地標前,新世界旗下的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特別舉辦名為《尋找你我他的皇都》的代入式歷史體驗活動,讓人親歷皇都的昔日輝煌。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國際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拱橋式」的桁架支撐戲院屋頂以達至無柱室內空間,並直接吊著放映室,以減低因受外來聲音所引致對戲院的震盪,提升視聽質素 ,成就璇宮的劇院功能。 而香港大學建築保育學部主任李浩然博士直指皇都戲院的屋頂結構根本是橋樑的設計,並將其與新加坡的愛琴橋(1929落成)對照,結論兩者都是屬於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璇宮戲院: 北角璇宮戲院

1972年開業的新光戲院,位於英皇道及書局街交界,現時改為新光戲院大劇場,是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 香港開埠至今留下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而古蹟辦事處會按建築物實際情況作出不同評級,當中由最高級的法定古蹟至入門級3級歷史建築,每個級別對建築物都有相關指引。 璇宮戲院 如建築屬法定古蹟級別的話,就會受《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的法律保護,是不可以隨意拆卸,其餘各級別評級定義可看以下列表。 年輕一輩或不清楚甚麼是「戲橋」,這個已經消失的電影場刊,或許只能在懷舊展覽中重現。 張順光展示多張璇宮戲院和皇都戲院的「戲橋」時描述,舊時入場看電影前,職員會向觀眾派發「戲橋」單張,是過去電影的劇目說明,簡介電影的主要內容(稱為「本事」)、演員陣容、放映時間,並附有劇照或明星相片。

建築上為人熟知的標誌性裝飾,便是中西合璧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揉合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 皇都戲院位於北角,其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單幢式戲院。 話說當年有不少上海人移居北角,加上不少文人雅士聚集,這裏成為前衛、時髦的文化區,作家張愛玲、影星葛蘭、歌后潘迪華都在此紮根。 璇宮戲院 「璇宮戲院」的創立更將世界各地的藝術帶來香港,創辦人歐德禮將大量世界頂尖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帶到「璇宮戲院」,成為當年紅極一時的地標,並改寫香港演藝發展歷程。 40至50年代,不少上海人因為國共內戰而南下來到北角聚居,有商人參照當年夜夜苼歌的上海,在北角開設戲院、舞廳等娛樂場所,令北角有「小上海」之稱。 當時,熱愛音樂的香港文化界傳奇人物歐德禮(Harry 璇宮戲院 Odell)看中了「小上海」的發展潛力,立下宏願要把世界最好的音樂家帶來香港,於是創辦了璇宮戲院。

璇宮戲院: 北角皇都戲院辦活化展覽 先登記會員有機會入場

談規模,皇都戲院前身的璇宮戲院其實並非獨一無二,比如同期開幕的樂宮戲院比它還大,披頭四更曾登台。 吳俊雄指,璇宮的獨特在於節目定位——首輪西片與不同領域的藝術並存。 現時北角一帶由於有不少福建僑民聚居,因而被稱為「小福建」,但其實早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這裏卻是上海人及洋人聚居之地;所以當時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曾先後出現過名園及月園兩個遊樂場以及多間夜總會和戲院。 2020年10月,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的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又會將戲院天台的「飛拱」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璇宮戲院

這位生於埃及的商人,於1952年斥資250萬港元成立璇宮戲院,因他交遊廣闊,邀得不少國際歌星如Benny Goodman、Peter Pears and Benjamin Britten等演出。 在這模擬歐德禮的辦公桌上,有璇宮戲院的舊文件,同時播他的兒媳Molly Odell訪問,講述他的生平,這裏有演員扮演,入戲十足。 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肯定令北角區的舊街坊竊竊私語:皇都戲院的弧度立面重現,配以幾grand的燈光,都思疑大半年前還是殘破的皇都商場為何彩雀變身。 其實這次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體驗活動,算是新世界活化戲院前的一個小頭盤,上周先開放予傳媒參觀,縷述戲院的前世今生,看完後只覺彩蛋連連。 皇都戲院屋頂上故意外露的桁架讓建築物的外觀非常突出,是全港甚至亞洲僅有,開創了同類結構的先河,非常珍貴。 1998年香港導演陳果拍攝電影《去年煙花特別多》時,曾經安排演員在飛拱上邊走邊聊天,讓「飛拱」結構有機會登上大銀幕。

璇宮戲院: 「小福建」 昔日「小上海」

說他是「跨界奇人」一點也不誇張,他跨越的不只是不同業界,更是不同國界。 1896年3月18日生於開羅,原名Harry Obadofsky,父母為俄羅斯猶太人。 他在上海聖芳濟書院畢業、在長崎開始職業踢躂舞者生涯、移居美國後又隨美軍到法國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1995年,一場四級大火,徹底逆轉皇都的命運,當時商戶損失慘重,災後生意大都一蹶不振,戲院無奈在兩年後關門大吉,只剩下商場與住宅部分繼續運作。 1993年有119間;1997年,香港戲院跌破100家,剩下89家。 自2006年起,香港戲院的數量基本維持在47家左右,到2013年只餘下45間。

娛樂

),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英皇道279-291號,所屬地段由三部分組成:皇都戲院、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此次承中英學會與史勿打寧世界鋼琴名手來港,與該管弦樂隊協奏之罕有機會,特慨然借出,并得璇宮院戲經理奧兜君歡迎中英學會音樂組轉移陣地,有千餘座位,冷氣設備,在理想會場演出,則物質與精神配合之下,藝術成就,可拭目而視之,此音樂界今年喜訊,記者特首先探報如上。 近年屢憤慨香港演奏工具缺乏,甚而及世界音樂水準的鋼琴亦無一座,故戰後各名家來港演奏。

璇宮戲院: 保育

從戲票的價值也可以看到當時人們的消費水平,在五十年代,3.5元的票價相當於普通打工仔一日的收入,看一場電影價值不菲。 Culture for Tomorrow同時邀得連續三年榮膺全港書法公開賽冠軍的年青書法家、「抒發」專頁的創辦人陳家浚,融入50至60年代與電影相關的設計風格,在商場內鐵閘上即席揮毫,抒發他對皇都一事一物的感受,把經典書法之美融入日常細節中。 有興趣參與《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的話,只要登記成為新世界旗下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的會員,再行預約,同時亦有網上虛擬導賞,安坐家中也可來一趟歷史遊覽。 \n 有興趣參與《尋找你我他的皇都》活動的話,只要登記成為新世界旗下非牟利機構 Culture for tomorrow 的會員,再行預約,同時亦有網上虛擬導賞,安坐家中也可來一趟歷史遊覽。 連續 3 年榮膺全港書法公開賽冠軍的年青書法家、「抒發」專頁的創辦人陳家浚(Sam),則融入 50 至 60 年代與電影相關的設計風格,在商場內鐵閘上即席揮毫,把經典書法之美融入日常細節中。 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舞台前掛起一幅華麗的棗紅色絲絨布幕,畫面熟悉又陌生。

香港現時只剩下兩間戰前興建的戲院建築,分別是油麻地戲院(1930年至1998年)及長洲戲院(1931年至1990年),兩者分別被評級為2級及3級歷史建築。 而北角皇都戲院僅被建議評級為最低級的3級歷史建築,意味着建築物本身可以拆卸,再以另行方式保存。 1997年,皇都戲院結業,後被改裝成桌球室,昔日的大螢幕、座椅已不在,原本的戲院中央位置加設了假天花及地台。 如今建築物在有心人士的努力保育下,被列為一級歷史建築,現再次易手,發展商希望可以透過修復,還原當年的戲院面貌。 佇立北角近70年的皇都戲院(前稱璇宮戲院),自去年新世界以47.76億元投得其大廈業權後,矢志作文物保育及活化項目。

璇宮戲院: 北角皇都戲院活化展覽 重現光影花樣年華

在實用主義、現代主義的大氛圍底下,各範疇的人都在各師各法,「講下去,香港電影都是這種精神,我試試這樣得唔得的狀態,不只給香港人看,全東南亞華人都看着。可不可以做一些東西是全球華人都適用呢,起碼在想像上切合,所以五十年代其實創意爆棚」。 皇都戲院雖然走本地化路線,仍是香港區數一數二的大戲院,踏入上世紀九○年代,本地影業走下坡,單棟式大戲院被迷你戲院逐漸淘汰,利舞台於九一年拆卸,碧麗宮亦於九四年結業,九七年,皇都戲院就在放映成龍《一個好人》後正式落幕。 歐德禮其實醉心古典音樂,不惜工本地邀請當時頂尖的國際古典音樂家/樂團來港獻技,引進歐西高雅文化,璇宮既是戲院亦是音樂廳,電影發行是本業,古典音樂是志趣,實行以電影養音樂。

璇宮戲院: Snappy – 香港街景相片資料庫

而場內的舖位變成展示與大廈歷史相關物品,包括舊戲票、仿製的戲院座椅、戲院員工制服和電影海報等。 參觀人士需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之後在網上填寫問卷,若內容能夠表達對保育或歷史等有興趣,有機會獲得邀請參觀,每日最多有300人入內參觀。 2020年8月24日,土地審裁署最新資料顯示,新世界發展以底價達47.76億港元申請強制拍賣,金額創下香港歷來最大金額強制拍賣紀錄。 強拍之大廈位於北角英皇道271至291號,由住宅、商用及皇都戲院部分組成,地盤面積約36200平方呎:作住宅重建的地積比達10倍,可建樓面面積約36.2萬方呎;若作商廈發展,地積比則高見15倍,可建樓面面積達52.5萬方呎,新世界發展已併購項目逾九成業權。 璇宮戲院 同年10月8日,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將戲院天台的「飛拱」的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璇宮戲院: 建築伙拍形式

70至80年代港產片盛行,皇都戲院播放了不少膾炙人口的電影,如《半斤八両》、《英雄本色》、《胭脂扣》,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等,風頭一時無兩。 可惜在1995年,皇都戲院商場發生四級大火,自此生意一落千丈。 1997年2月,皇都戲院上映最後一部電影、由成龍主演的《一個好人》後,正式結業。 戲院建築佔地3.62萬方呎,當年造價達250萬元,可以容納1,173名觀眾,另設有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是全港數一數二的大型戲院。 由於當年交通條例禁止在英皇道停車,所以建築師為戲院設計一個可容納50輛車的地下停車場,為當時遠東地區絕無僅有的設計。 為了先應付評級官僚,有關皇都戲院的討論一直集中火力在「為何保育」,儘管在一眾名人Facebook可以見到岑偉宗的「劇場說」、黃耀明的「live house說」及許多人提出「新電影資料館說」,「如何保育」這議題終較少正式的公開討論。

「在中環,寸金尺土,能夠演大戲的地方都拆掉,僅餘的一家,便是威靈頓街轉左入皇后大道中,叫中央戲院。」(它的外型像一家倫敦的銀行,長長的垂直玻璃及石柱,仍有一幅三十年代的照片留下來,門前的人穿着唐裝衫褲)。 據聞:中央戲院當年有一宗轟動的謀殺案,有一位花旦移情別戀,在表演途中舊情人拿槍射向舞台把她殺死。 小時候,大家叫粵劇為「大戲」,外省人稱它為「廣東戲」,上演的地方不叫「劇場」,我們稱它為「戲院」。 晚上,大家說:「去戲院睇大戲囉!」沒有人會說:「去欣賞粵劇!」因為在電影不普遍的年代,大戲是市民的主要娛樂。 大戲除了是娛樂,還有其他功能,它搞活了「地區經濟」,當上演大戲,附近的小食檔和賣東西的攤販,便生意興旺。 此外,粵劇也推動了地區文化,例如天后誕、中秋節等,街坊團體便安排大戲給居民,一家扶老攜幼來看。

璇宮戲院: 重新經營 保留社會價值

位於香港仔的珍寶海鮮舫由何鴻燊博士構思,經過四年時間和耗資超過$3,000萬於1976年建成。 2003年,珍寶海鮮舫進行翻新,成為是香港著名旅遊地標,也是不少港人的集體回憶,曾到訪的賓客超過3,000萬人,連英女皇伊利沙伯二世、荷李活巨星湯告魯斯等都曾到訪,而周星馳主演的《食神》亦在這裏取景。 由於珍寶海鮮舫無人接手,加上難以打理,2022年六月會遷離香港。 傳媒亦常稱皇都戲院於1997年結業後改建為商場,但事實是皇都戲院商場早於1959年已開業,並一直營業至今。 在今時今日除了演出場地連中小學禮堂甚至私人家居都可見Steinway縱影,回看62年前全香港連一部像樣的鋼琴也沒有的窘態,況如隔世。

有傳自此之後,戲院經常只會賣出一半戲票,卻掛上「全院滿座」告示,目的就是留下部分座位給這些觀眾。 描繪十八層地獄的壁畫,畫面盡是勾脷筋、落油鑊等嚇人景象,虎豹別墅是昔日香港小孩的惡夢。 1936年由「萬金油大王」胡文虎建造,設計中西合璧,其中意大利佛羅倫斯訂製的彩繪玻璃窗晶瑩透光,色彩絢爛;這裏到處擺放了恐怖的雕像及壁畫,栩栩如生的妖怪模樣足以令小孩嚇破膽。 現在當中的萬金油花園已拆卸,餘下的建築變成「虎豹樂圃」音樂學院重新開放。

璇宮戲院: 保育藍圖如何?

好似早前鬧得熱烘烘的北角皇都戲院,自1997年結業後曾改為桌球會所,縱使戲院建築本身有相當高的歷史價值,但在地產財團逐步收購下,可能唔使等幾耐,呢座代表住香港戰後繁榮、歌舞昇平而且極具歷史意義的戲院便會遭拆卸。 趁推土機未輾到之前,不如抽空到北角英皇道欣賞吓呢座舊戲院,從中尋找已失去的昔日情懷和回憶。 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的前身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是五十年代知名的演出場地,英國作曲家Britten、著名男高音Peter Pears、維也納兒童合唱團及歌后鄧麗君等,都是舞台上的明星。 改為電影院後,亦見證了港產片和外語電影盛極一時的輝煌,成為多個電影的取景場地,如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其中一幕,正是在皇都戲院正門外拍攝,陳果的《去年煙花特別多》追逐戲,則在屋頂架構上取景。 如今這些記憶的碎片,只能從當年的戲票、戲橋、電影海報和舊照片中重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