瑜珈地師論202515大好處!(持續更新)

流轉相續,故名無間。 [論,卷第44]又諸菩薩,如實了知有情世間,有諸穢濁,濁世增時;無諸穢濁,濁世減時。 謂依五濁:一者、壽濁,二者、有情濁,三者、煩惱濁,四者、見濁,五者、劫濁。 [披尋記]謂如能斷金剛般若經說:若胎生、若卵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如是一切,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 此說菩薩要依菩薩藏法,得微妙智,方能成辦如是不思議事,是故說言能滅無量眾生大苦。 謂十二分教方廣一分,及所餘分菩薩藏攝者,是名一切菩薩藏法。

四十

然彼眼識善、不善轉,唯由意識分別所引,是故此言不由自分別力。 瑜珈地師論 自唯隨境勢力任運而轉,無分別故;即此剎那,名染、淨心。 一切種子識,謂無始時來樂著戲論、熏習為因,所生一切種子異熟識。 [披尋記]此中總說眼識有三所依:於所依中,眼為俱有依,色蘊所攝;意為等無間依,阿賴耶識為種子依,皆非色蘊所攝。 由是故說眼是色,餘非色。 為顯有色、無色法類差別,是故略說二種所依。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科句披尋記

五、胜义道理建立染净差别,阿赖耶识、末那识在三性中的性质,与烦恼相应不相应,诸烦恼种的对治。 假如离开阿赖耶识,这八方面都无法成立。 又以四相建立流转,谓阿赖耶识的所缘境界、相应心所与转识的依赖关系,诸识的同时俱起。 一相建立还灭,谓阿赖耶识的转依。 在法相方面,广辨种种不相应行法、五十一心所及六种善巧(蕴善巧、界善巧、处善巧、缘起善巧、处非处善巧、相善巧)。

  • 由於先時所習彼彼境界,非不生起我所戲論分別及諸愛樂,即隨自業所當生處,如其種類形貌而生。
  • 换句话说,密宗、显教、净土无一法而不通,那个定境就是三摩地可以自在。
  • 復起是心而往趣之。
  • 又此菩薩轉受餘生,由如是福所攝持故,少病、無病,不為長時重病所觸。
  •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16卷自第85卷至第100卷五、攝事分略攝十七地三藏中,眾要事義。 是唐太宗貞觀23年(西元649)7月譯出,乃《瑜伽》第40卷末數行,及第41 卷的別譯。 其範圍與曇無讖譯的《菩薩戒本》及求那跋摩的《優婆塞五戒威儀經》的前半幾乎一致。 西元418至556年間譯出,是從《瑜伽論》第51卷決擇分中,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一,至第54卷,五識身相應地意地之四的別譯。 西元431年譯出,此亦《瑜伽論》本地分中,菩薩地的別譯,與前述《菩薩地持經》寬狹幾乎完全相同,但是此經另有序品。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科句披寻记.docx

性不頑鈍、性不微昧、性不愚癡。 遍於彼彼離放逸處有力思擇。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慧波羅蜜多種性相。 [論,卷第43]云何菩薩自性慧? 謂能悟入一切所知及已悟入一切所知揀擇諸法,普緣一切五明處轉:一、內明處,二、因明處,三、醫方明處,四、聲明處,五、工業明處。 當知即是菩薩一切慧之自性。

[披尋記]即是眾生尊重福田者:謂諸眾生於此菩薩宜應尊重,生最勝福故。 由彼菩薩於諸有情深心發起一子愛俱平等之心,依此義說亦作一切眾生父母。 瑜珈地師論 是故菩薩所攝善法,比餘一切所攝善法,因、果俱勝。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师地论 | 发表时间:2014-02-18 | 作者:济群法师

遍於怨、親、等諸有情所,堪忍怨害,是名忍辱。 [論,卷第45]云何菩薩呪陀羅尼? 謂諸菩薩獲得如是等持自在,由此自在加被能除有情災患諸呪章句,令彼章句悉皆神驗,第一神驗,無所唐捐,能除非一種種災患。 安樂意樂者,謂於貧匱無依 瑜珈地師論 、無怙諸眾生所,離染汙心,欲與種種饒益樂具。 [論,卷第47]云何菩薩增上意樂? 嗢柁南曰:智者於有情,有七相憐愍,十五勝意樂,作十事應知。

本書是祖古烏金仁波切在尼泊爾的納吉寺,於十四年中為所有求法者所描繪的一張修行地圖,它涵蓋「立斷」之道的所有關鍵要點。 首先,祖古烏金仁波切指出,本覺即是存在於一切眾生之內的佛性,而這本覺正是普賢王如來。 接著,他教導立斷的前行——「區分輪涅」,我們區分自己平凡的身、語、意是源自正覺狀態的身、語、意。 妙法蓮華經弘傳序 唐終南山釋道宣述 妙法蓮華經者,統諸佛降靈之本致也。

瑜珈地師論: 彌勒菩薩說 唐 玄奘譯

此贍部洲或時壽命廣無有量,或時短促壽量不定。 [論,卷第97]此中諸如來,由大士無上根勝、劣智力,於其先世善、不善因所集成根,隨其所應如實了知。 又於現法染、淨門轉,生起當來染、淨諸法,亦隨所應如實了知故,言成就甚奇希有。 瑜珈地師論 謂於先世所習善因,此名種子。 由此種子,於現法善能為增上,故名善根。 唯取無貪、無瞋、無癡諸現行法,名為善根。

  • 本地分通说十七地,摄抉择分进一步抉择十七地的深奥道理。
  • 所以,《瑜伽师地论》严重地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 「思所成地」(卷六十五至六十六):説有四種思議,一、事思議,二、有非有思議,三、因果思議,四、乘思議,特別説明如何如理思議諸法的假實有無。
  • 大正大藏經與卍續藏經,迄今被視為最佳的刊本,然若由『倫記』來看,則錯謬百出,脫漏多得驚人。
  • 『倫記』卷第一下有:「且依琳法師記,從佛滅後,至今大周長安五年乙已之歲,已經一千七百五年」(大正四二、三二七下、宋藏遺珍五、三O八一左下)。
  • 依論本看,「有損惱」下還是有「者」字(大正三O、五二五中)。
  • 而与文殊、普贤、观世音、大势至等大菩萨同事,所以在大乘法会上,弥勒都占有重要的席位。
  • 從《阿毘達磨集論》之引用,可以確認本分的梵名是Viniścayasaṃgrahaṇī。

超過一切聲聞、獨覺,是名最勝。 如是等類,當知名為菩薩戒波羅蜜多種性相。 [披尋記]謂以軟品貪 、瞋、癡為因緣故所起諸業,是名軟品不善身、語、意業。 於諸眾生無殺害心,是名不極暴惡。 成就不害,不好以惡身 、語損惱於他,是名不極損惱。

瑜珈地師論: T30n1579 瑜伽師地論

所以,我们今天研究的佛学概论,就是玄奘法师翻译的《瑜伽师地论》,共有一百卷之多。 瑜珈地師論 《瑜伽師地論》所體現出的大乘精神對現代社會的精神及價值觀也有著積極的借監意義,並成為佛教文化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其利益眾生,利益人類的精神下愧為引導眾生走向人類和平、幸福理想世界的一盞明燈。 文化圓融的方式、途徑、模型未可一概而論,然而在哲學上理智(或理性)與非理智(或非理性,但非反理性)的結合型已被眾多學者所共識同趣。 於是人們在紛紛從佛藏中尋求借監的同時,不能不對熊十力的超前意識驚嘆不已。 然而還有更重要的深層次的方法論即辯證法,卻是近代學者未能意識到的。

六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