溥儀電影2024懶人包!(持續更新)

火車抵達中蘇邊境的滿洲里火車站後,溥儀認為此去性命難保,便溜進衞生間企圖割腕自殺。 中國戰犯管理所所長(英若誠飾)發現情況有異,急敲衞生間的門,敲門聲使溥儀陷入了回憶。 1908年的一個冬夜,清宮衞隊長敲開了醇親王府的大門,按慈禧太后(盧燕飾)旨意把3歲的溥儀接進宮中教養,準備接位。 在香煙繚繞的坤寧宮內,即將嚥氣的慈禧接見了溥儀,告訴他要即日登基。 在太和殿上隆重舉行登基大典時,溥儀在大臣陳寶琛身上發現了一個裝着蟈蟈的小籠子。 他對蟈蟈的興趣顯然要超過幾千名跪在他腳下的文武大臣。

  • 明白了這些,就更應該把握時間,透過先聖先賢的留下來的風水方法,去探求在這個人生空間中,我們需要怎樣來學習?
  • 尊龍、陳沖、鄔君梅均為出演《末代皇帝》後,演藝知名度大開。
  • 1987年,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正式在全球上映,這部描述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故事的作品,以最深刻且撼動人心的感慨,交織出溥儀充滿傳奇卻又顛簸的離奇人生,他的一生多舛,在時不我予的時代洪流浪潮下,有著扣人心弦的震撼。
  • 問題是,觀影時強烈感受到電影創作者抵抗真實並且不想接受真實的部分,這讓真正的人物變得被忽略、被否定,塑造出何止美化,根本相反的人物情感。
  • 在莊土敦任教的4年裏,他備受溥儀的敬重,師生情誼深厚。

尊龍演得如此自然,我甚至以為歷史上的溥儀,就是應該長的跟尊龍差不多,所以當我真的看到黒白照片上溥儀本尊,有點不太能接受:溥儀竟然長這樣! 滿清被民國推翻,軍閥割據,溥儀是滿清人,覺得自己連中國人也不算,最後他想到的出路,是投靠日本,本來以為是可以在東北當皇帝,結果,卻只是日本手中的小傀儡而已。 溥儀電影 後來戰爭結束,溥儀成為罪無可赦的戰犯,在蘇聯關五年,回國再被關起來思想改造十年,特赦出來後,溥儀都已經五十幾歲了,日暮西山,終於瞭解自己只能是個一介平民,他找到老伴,在北京植物園工作,平淡度過人生的最後幾年。 19歲時,他與皇后婉容、淑妃文繡被趕出了紫禁城,他首次走出紫禁城大門,感受到受西方文化影響的新興世界,並開始了紈褲放縱的生活。

溥儀電影: 電影資訊

溥儀的愛情與婚姻,無法自主選擇,他一生結婚有5個妻子,卻都是由外界安排,他無法像正常人般擁有私密的感情生活。 電影中,他就有如3歲登基時,從大臣手上得到的蟈蟈小籠子,那隻被困在小籠子,任由外界玩弄、觀看的蟈蟈。 愛德華記得在2017年初,到香港海防博物館,碰巧參觀了「天子.公民:末代皇帝溥儀」展覽,而2017年正是溥儀逝世的50周年,那時腦海浮現的印象,竟是《末代皇帝》尊龍的溥儀扮相和電影配樂,相信只要看過這部電影,再接觸溥儀相關的歷史,都會有這樣相似的記憶烙印。 溥儀電影 在片尾登場的年幼紅衛兵,與懷抱天真理想的溥儀成了一體兩面的鮮明對比。 溥儀電影 他們同樣是長不大的孩子,唯一不同的是,封存時間的並非紫禁城與帝制,而是摧殘純真人性的文化大革命。

2020年5月,數位修復版在台灣上映,依舊有好的票房成績,榮登台灣影史數位修復開片的票房冠軍,證明了好看的電影不寂寞。 即使30多年後的今天,再看這部電影,仍然是想了解溥儀一生,近代中國歷史變動,最佳的電影的選擇,而《末代皇帝》電影,無論劇情、演員、配樂,歷史本身等,都有相當多可討論的議題。 故事講述中國末代皇帝溥儀 1908 年到 1967 年的一生。 溥儀三歲登基,六歲退位,接受家庭教師身份的英國人莊士敦的教導,母親去世、結婚、離開紫禁城、加入日軍創建的滿洲國,成為傀儡政權皇帝,並在日本投降後,於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 10 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等。 影片講述中國末代皇帝溥儀1908年到1967年的一生。 溥儀三歲登基,六歲退位,接受家庭教師身份的英國人莊士敦的教導,母親去世、結婚、離開紫禁城、加入日軍建立的滿洲國,成為傀儡政權皇帝,並在日本投降後,於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等。

溥儀電影: 自由開講》國民黨能藉由郭董如願打「和平經濟」牌嗎?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或許因為華人世界的娛樂重鎮長年紮根於上海(以及後來的香港),也或許因為「電影」相對於六百年的黃瓦紅牆,距離實在太遠;在追求時髦與風尚的年代,北京故宮一直不是主要的攝製背景。 《放映週報》,國內第一個以國片和獨立製片訪談、報導與評論為內容基幹的網路電子報,現由財團法人「國家電影中心」發行。 作為台灣獨立電影之聲的先鋒,我們以深入訪談與分析性觀點展現台灣電影不斷的生命力,提供主流及非主流電影迷們更多電影視角。 1934年溥儀決心恢復大清過往繁榮,投奔日本軍閥在東北成立滿洲國,但事實上,這只是一場騙局,溥儀依然只是魁儡皇帝,日本喊東,他只能往東。

拍攝

這些孤兒在種種折磨下,長到十七八歲,還矮小得像十來歲的孩子。 1934年,日本侵吞東北三省後,溥儀仍心懷皇帝夢,不顧婉容及他人勸阻,到長春登上偽滿洲國的傀儡皇帝。 該片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許可在紫禁城內拍攝的故事片,也是1949年以來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合作的關於中國的西方電影。 一個人的功過如何評斷,電影給我兩種答案:第一種,是文革裡面那個受審的典獄長,面對紅衛兵的咄咄逼人,溥儀的拼命為他說好話,他始終只有一句:“我沒有什麼好懺悔的。 ”第二種,是一笑置之,就像溥儀在人生最後時刻,再次回到紫禁城,找到龍椅下的蟋蟀,最後那一個證明自己存在過的笑容。 歷史人物有兩種,一種是開創型的,他們本來怎麼看都不是帝王將相,可是靠自己的努力,卻能夠打下一片江山,寫出屬於自己的歷史,另外一種,是生下來就是歷史上的一刻,皇帝就是屬於這一類,而溥儀是其中的最後一個,以後都不會再有。

溥儀電影: Tags: 末代皇帝 末代皇帝溥儀 尊龍 陳沖 貝納多貝托魯奇 紫禁城 北京故宮 時代劇 李翰祥 火燒圓明園 垂簾聽政 火龍 慈禧 清朝 More…

因此仔細欣賞畫面,你我彷彿真的被拉回到那個年代的薰陶中。 《末代皇帝》吸引人之處,是它在30餘年前就有如此宏觀的視野和高度,以最客觀且不帶有任何批判的立場的描述,帶領觀眾重新見證那個時代的流淌,彷彿你我都跟著溥儀活過了一生。 此外,在《爛番茄》(Rotten Tomatoes)上,它至今還是擁有90%的超級高分。 他作出了一生中最重大也最錯誤的決定-成為滿洲國的傀儡皇帝,令自己墮入一場無邊的惡夢,也令國家陷入戰亂的苦難。 由意大利導演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主導的《末代皇帝溥儀》,以最客觀且不帶有任何批判的立場的描述溥儀的一生。 尽管看一群中国人在屏幕上讲英语很是奇怪,但不能否认这是部出色的电影:它与国家无关,与王朝无关,这只是一个渴望自由却不得的人的编年史;”门”的意象被反复提及,寓意溥仪被禁闭的一生;贝托鲁奇娴熟的运镜,要人命的广角自然光,美妙的配乐。

為此,劇組花了2年艱苦的對談才能獲得進入紫禁城拍攝的許可,成為第一部進入紫禁城實景拍攝的劇情片,也是第一部得到中國政府全力支援的西方電影,更是唯一一部進入到被譽為「中國古代建築之首」的太和殿內部取景拍攝的電影。 1987年,電影《末代皇帝》(The Last Emperor)正式在全球上映,這部描述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皇帝故事的作品,以最深刻且撼動人心的感慨,交織出溥儀充滿傳奇卻又顛簸的離奇人生,他的一生多舛,在時不我予的時代洪流浪潮下,有著扣人心弦的震撼。 1945年日本戰敗,滿州國滅亡,溥儀被蘇聯紅軍逮捕,囚禁在蘇聯直到1950年與其他263名戰犯被移交中共,此後在撫順戰犯管理所開始十年的勞改生涯,在交代過去的問罪中,典獄長不只一次問過溥儀為何要承擔一切的罪過,包括他根本沒做的事,但回顧溥儀的一生不都是在「承擔」嗎? 此外,劇組更集結了美國、英國、中國、香港、日本與義大利等多國影視菁英共同製作,為拍攝片中許多充滿氣勢的大場面,更請來1.9萬名臨時演員演出,而片中服裝更來自中國、香港、東京、羅馬、義大利、英國等世界各地共9000套服裝。 而紫禁城原本一天能容納5萬名遊客,也在電影拍攝期間全部關閉,連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來訪,都因電影拍攝的關係而無緣到紫禁城遊覽。

溥儀電影: 末代皇帝的短评

即便幾十年後撰寫自傳時他都毫無悔意認為是婉容活該,甚至婉容死於被俄羅斯佔領的中國,屍體被草蓆裹著草草丟棄在山上,溥儀被告知時也毫無所感,他在自傳中表示自己已經對婉容無絲毫感情。 莊士敦1931年乘船離開中國時,售票點的窗子上能看到用簡體中文寫的工作時間。 八一電影製片廠出品的紀錄片,長津湖之戰為抗美援朝第二次戰役的東部戰線,是朝鮮戰爭中最慘烈的一次戰役。 當時,志願軍九兵團以16萬優勢兵力在朝鮮東北部的長津湖地區成功分割包圍了美軍陸戰1師和步兵第7師一部共約3萬人。 但由於嚴寒、補給不足、火力差距和美軍空中優勢等原因,志願軍未能達成全殲陸戰1師戰役目的,並付出了傷亡6萬餘人的慘重代價。

貝托魯奇刻意將片中的三段離別場景(乳母被帶離紫禁城、得知生母過世的溥儀企圖出宮遭到攔阻,以及日軍強制將婉容送至療養院)設計的充滿既視感。 同樣的擦身而過、同樣的被拒於門外,宛如追尋與失落的無盡循環。 無論是貌似文武百官的神像與慈禧高聳如雲的寶座、宮中陳設濃郁的色調,或是與外頭的血腥戰亂格格不入的悠閒氣息,都讓電影的前半部流露著超現實的氛圍。 尊龍眉宇間的英氣與皇族形象十分相稱,另一方面,他戴上眼鏡後略顯稚氣的臉孔,以及純真清澈的眼神,都提醒了觀眾,在溥儀的內心深處,始終活著一位孤獨的男孩。 圍牆阻礙了他的視野與資訊來源,使他在目擊歷史之餘,也成了不可靠的歷史敘事者。

溥儀電影: 自由開講》「反賄、學倫、排黑」黨改三部曲,民進黨的改革進行式

在發表觀點或評論時,能夠盡量跟基於相關的資料來源,查證後再發言,善用網路的力量,創造高品質的討論環境。 1959年公映的《江山美人》開場及結尾,距離《清宮秘史》十年。 天破曉,靜無聲,李翰祥先運用模型和彩繪,帶我們來到這個古典中國夢的入口,接著讓太監搖搖擺擺開了宮門,熄了蠟燭,在晨霧、曉色中,我們看見白石欄杆、雕龍丹陛、明黃殿頂,「文武百官循序進,天威咫尺見當今」。 影史上最擅拍古裝宮闈電影的李翰祥導演,不但深受《清宮秘史》的影響,自己在北京求學期間早也養成對於殿宇宸簷的鑑賞眼光,加上他長年偏愛高度戲劇張力的古典正劇,待及獨當一面,便大展拳腳,在影棚內建起屬於他自己的禁城夢幻。 或許是因為最讓我無法接受的——假「考據」之名行獵奇展覽之實、假造境之由堆砌主創者對某些細節(比如女子乳房)的耽溺——在那次影展的不愉快觀影經驗,已經洗過一輪;此次重看,非但已經「免疫」,還更能騰出精神,好好欣賞影片裡更多的用心之處,也更能與兒時初賞的遙遠記憶,兩相對照。 今年五月,三探《末代皇帝》,並不打算來拾遺、尋夢,只是想檢查、確認一下修復的質地與放映的效果,如此而已。

  • 我們相信所有交流與對話,都是建立於尊重多元聲音的基礎之上,應以理性言論詳細闡述自己的想法,並對於相左的意見持友善態度,共同促進沙龍的良性互動。
  • 為了改善這個問題,我們希望打造一個讓大家安心發表言論、交流想法的環境,讓網路上的理性討論成為可能,藉由觀點的激盪碰撞,更加理解彼此的想法,同時也創造更有價值的公共討論,所以我們推出TNL網路沙龍這項服務。
  • 「天有象、地有形,上下俱成一體,此謂之化機」江老師說。
  • 登基之後,溥儀成了世界上最缺少管教、也是最孤獨的孩子。

影壇鉅作《末代皇帝》將溥儀顛沛流離的一生與歷史相互交織,更到了紫禁城實地取景,其中氣勢萬千的登基大典更耗時了6個月籌備,飾演侍衛、臣子、喇嘛和太監的群眾演員動員了超過2000人,且全部剃光頭髮,所有臨演的假髮和辮子加起來竟重達1噸,劇組人員甚至在開拍前10天緊急培訓了50名員工,讓他們能在2小時之內搞定所有人的造型。 1908年溥儀(尊龍飾)從醇親王府入宮,在慈禧太后的懿旨下登基成為統治清朝的新任皇帝,他年僅三歲就成為了天子,卻也成了全世界最孤獨的人。 1912年溥儀被迫退位並被圈禁在紫禁城重重高牆內,儘管過著帝王奢靡的生活,卻與外面的社會完全隔絕,成了被困在籠中的金絲雀。 滿洲國末期,皇后婉容與司機出軌而懷孕,但因為溥儀「需要繼承人」所以便容許了這件事,但在生產時,婉容的孩子被因為政治陰謀在一出生就被殺害,婉容隨後便發瘋了。 而隨著日本投降,二戰結束,滿洲國解散,電影回到片頭出逃不成的愛新覺羅溥儀被蘇聯拿下,隨後從蘇聯被押回中國,進入了戰犯管理所,並接受思想改造。

溥儀電影: 末代皇帝 32周年數位修復版 The Last Emperor 線上看

溥儀一生命途多舛,經歷清朝滅亡、張勳復辟、軍閥混戰、滿洲復國及文化大革命等歷史,由九五之尊降爲階下囚,對應20世紀中國的一甲子歲月。 當初在87年上映的時候,造成台灣影史上首度破億元的賣座電影,由於溥儀在後半生的生活在於共產主義世界,可能很多抱著中華民國派的人對溥儀非常感冒,也許也有人同情溥儀,認為他的一生太過戲劇性,從亡國君主到滿洲國國君,最後因為時代的洪流,推著他回到尋常百姓家,也不該多所苛責。 只不過末代皇帝中溥儀的一生,太過悲劇、曲折離奇,人生隨著政權更替有不同的片段花絮,成為傀儡、婉容的發瘋以及服膺中共,更凸顯出大時代的永恆遺憾。 《末代皇帝》這部經典電影,1987年上映時,正是這部傳記電影的主角,中國最後一位皇帝宣統皇帝溥儀逝世20週年,隔年在台灣上映,即成台灣影史首部票房破億台幣的電影。

修復

在此之前,紫禁城的溥儀角色,如果單獨談皇居生活,特別是民國時期仍在北京的溥儀,風花雪月其實略顯單薄,而劇情上呈現出的,是一個晚清雖然瀕臨瓦解卻仍保有一絲向上的氛圍,就是西洋來的老師莊士敦,對建構溥儀怎麼看世界、甚至安排鄭孝胥成為溥儀身邊最重要的幕僚,就顯得非常重要。 對江老師來說,研究風水的入門典籍首選,當推《青囊經》。 《青囊經》成書於秦末漢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本有文字記載的風水經書,確立了中國「風水學」的具體思想和理論。

溥儀電影: 末代皇帝:那要命的广角自然光

我的打罵對象除了我的妻子、弟弟和妹夫之外,幾乎包括家裡的一切人。 此片我唯一激賞的安排卻是ㄧ個小地方,回到故宮的溥儀從皇位底下取出少時藏在那的蟈蟈筒給小紅衛兵,小紅衛兵看著一隻活生生的大蚱蜢爬出來,一回頭,溥儀已經消失了,巧妙的傳達出時光長河中物是人非的慨嘆。 說一點優點好了,本片的大場面調度、人物走位和攝影運動都很可觀,幾千幾百的群演和精緻古裝、道具可不是好弄的,敘事也是很能吸引大眾口味的高潮迭起,演員落淚時坂本龍一的精美配樂也是完全精準到的對位出現,看完卻有種空虛,覺得少了什麼,大概是少了點人味。

故宮

這是從長春的一個所謂慈善團體要來的孤兒,大約有十幾個,他們大都是父母被日本人殺害之後遺下來的。 他們在這裡,吃的是最壞的高粱米,穿的是破爛不堪的衣服,每天要幹十五六小時的活,晚上還要坐更守夜。 冬天,因為又冷又餓,又累又困,有的在打掃工作中,不知不覺地伏在暖氣上睡去,以致烤得皮焦肉爛。 幹活睡覺要挨打,掃地不干淨要挨打,說話大聲要挨打。 為了處罰他們,負責管理他們的隨侍,特地設了禁閉室。

溥儀電影: 自由開講》詭異浪漫與境遇:「末代皇帝」溥儀一生如永恆遺憾

1924年北洋軍閥馮玉祥將溥儀趕出皇宮,倉皇搬出躲入天津租界,日軍侵華後投靠日本人,受日本操弄到東北成立滿洲國。 日本戰敗後,溥儀在逃亡途中被蘇聯軍隊逮捕,並在中共建政後被遣回大陸,進入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思想教育與勞動改造長達10年。 1959年因表現良好獲得列入首批戰犯特赦名單,赦免後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園擔任植物照護和售票員工作。 本片是首部在紫禁城拍攝的西方資金電影,雖然影片以英文發音,但細膩精緻的場景,嚴謹的劇本及運鏡,都讓本片相當具有說服力。

溥儀電影: 末代皇帝 線上看

而在《末代皇帝》中,金馬影后盧燕飾演慈禧太后、後來曾任中共文化部副部長的英若誠,亦在電影中飾演典獄長;大導演陳凱歌飾演皇家禁衛隊隊長;而作曲家坂本龍一在劇中則客串演出偽滿洲國的實際掌權者甘粕正彥一角。 1945年8月,日本無條件投降,溥儀出逃未遂,在長春機場被蘇軍俘虜,並接受審判。 1950年,被送往撫順戰犯管理所,接受為期10年的勞動改造和思想教育。 電影最後結局帶到秩序顛倒的「文化大革命」,1967年,溥儀再回到紫禁城,但已是北京故宮博物院。 1950年的冬天,清王朝廢帝溥儀(尊龍飾),作為戰犯從蘇聯被押回中國。

溥儀電影: 末代皇帝幕後花絮

當溥儀被特赦出獄後,在文革中,竟然想保護曾想傷害他的人,明明應該是最想遺忘、最痛恨的典獄長,卻說他是好老師。 有這樣的轉折,可能是導演特別想為溥儀的人生求情,認為溥儀死前還是盡到當一個有溫度的人的角色,而不是自私保護自己、冷冰冰的皇帝、不喜歡跟婉容做愛的性無能丈夫,又或者是在戰犯管理所被折磨到不成人形的溥儀,已全然經由「勞動改造」被徹底洗腦,只求下半生安穩度過,而妥協於新威權。 溥儀愛不愛婉容,可以討論,而電影讓溥儀對婉容的愛是深刻的愛。 溥儀電影 「我鑽研風水三十年,也看了不少生死之事。不管是誰多麼偉大,這個世間終將忘記你的存在。我們人生大部分的煩惱,都是來自於對未來不確定的恐慌或擔憂,如果站在祖先和親人的墳上,就會明白知道,自己從何⽽來,又將從何而去。」江老師認為,父母在,人生尚有來處,父母去,人生只剩歸途。 明白了這些,就更應該把握時間,透過先聖先賢的留下來的風水方法,去探求在這個人生空間中,我們需要怎樣來學習?

溥儀電影: 電影已上映,不開放投票

溥儀對牆外的世界所知甚少,直到某天弟弟溥傑的一句無心之言,才讓他驚覺自己不是坐在龍椅上看戲的貴賓,而是在舞台上粉墨登場的丑角。 它是與世隔絕的奇異空間,也讓溥儀錯失了與時代接軌的機會。 色彩運用上,則可留意紅、黃、綠三種顏色的變化,還有與其他色彩的對比。 紅色代表著生命、情緒及事物的變化,如溥儀在幼時被送進紫禁城,紅色的圍牆、大門暗示他被禁錮的命運;而出現欲望及氣憤時,亦有紅色濾鏡處理。

溥儀電影: 末代皇帝 The Last Emperor 線上看

他是讓溥儀後半生改變皇帝思維,學會自理人生和繼續活下去的人,所以在結局,典獄長被紅衛兵迫害批鬥一段,溥儀會挺身而出,想為他辯護,稱他為教師。 電影最後的收尾,則再回紫禁城,溥儀在人生最末(61歲)時,再買票「回宮」(如是帝制,他是紫禁城的主人),這種人生的經歷,是相當殘酷又無比的心理折磨,而這樣的無情歷史,就發生在溥儀一人身上。 溥儀電影 身不由己、沒有自由選擇,像被關在籠子中,幾乎是溥儀的人生心境,他真的想做皇帝嗎? 3歲是他人生權力的高峰,可是他並不知什麼是權力,什麼是皇帝,而到了他想做皇帝時,卻無法擁有一切,離開紫禁城時,這個家是他曾經年少想逃離的家,但真的離開後,門就永遠關上了。 同樣的,溥儀在接掌帝位的瞬間,便與父親成了君臣關係,自此兩人也形同陌路。 無論是他的英籍教師莊士敦,或是管理戰犯的所長,某方面來說都是溥儀父親的替代品。

溥儀電影: 末代皇帝回來了 傳奇磅礡 溥儀跟奶媽的母愛也令他心碎

溥儀獲得中共給予特赦後,曾前往北京故宮進行懷舊之旅,北京因此也有許多有關溥儀重遊故宮的傳聞,有些情節甚至還被電影《末代皇帝》納入情節。 電影一開場是1950年的冬天,溥儀從蘇聯被押回中國。 而後在獄中,遇見了胞弟溥傑,回憶起40年前的往事。

而陳冲和鄔君梅分別扮演了正統皇后和小妾,一位是封閉走向落魄的代表,一位是努力跳脫桎梏奔向自由的女子──兩人的角色代表了觀念的衝突和碰撞,背後為了爭寵而互相角力的故事,也是段辛酸。 雖然此片故事電影和電視已拍過多次,但編導李翰祥在清宮戲的場面鋪陳上別有不同,而且情節上也有改動,所以還是較有可觀的。 如西太后反對維新方面,改為遺老為保全功名和榮華富貴不惜長跪不起,加重她的責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