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土宗10大分析2024!專家建議咁做…

在此之後,聖嚴法師等佛教高僧也在推廣人間淨土,並認為其理念應當推廣至非佛教徒,並使眾生因此受益。 入清後,隨著寺院佛教的日漸衰微,作為居士的士大夫熱衷、信仰、弘揚佛教,為佛法的傳播貢獻日增,其中彭際清就是傑出的代表,他著有《居士傳》、《善女人》、《淨土聖賢錄》等著作。 彭氏以禪的立場、華嚴的思想、淨土的實踐弘傳佛教,主張用華嚴的思想來溝通儒釋,「以《易》系無方,《中庸》無依之旨,遊於華嚴藏海」,則能世出世間圓融無礙。 他試圖融合華嚴學說和淨土信仰的著作則是《華嚴念佛三昧論》,在這部著作中,他將一大部《華嚴經》的教義以「五種念佛」來概括,即念法身佛,報化身佛,念佛名號,專念毗盧遮那佛、專念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信仰在中國真正開始被宣揚,始自北魏時期的曇鸞。 他得到菩提流支所譯的《觀無量壽經》,此後在山西玄中寺致力於淨土理念的弘揚。

道場

要成就本尊的所有功德智慧,就要修習三密瑜伽法。 三密就是身、口、意三業,瑜伽譯為相應。 三密瑜伽,就是三業相應,就是修行者自己的身口意與本尊的身口意三業相應。 淨土宗 修法時,修行者要身作本尊的姿態,手結印契,口誦本尊真言,意作本尊觀想或種子字,務使自己的三業與本尊的三密相應,名為瑜伽修法。 此法如果修成,可以即身成就本尊之身。

淨土宗: 三昧有度

“至於修持法則,常當如子憶母,行住坐臥,語默周旋,一句佛號,綿綿密密,任何事緣,不令間斷。 等覺菩薩,二六時中,禮十方佛,懺除宿業。 因該果海,果徹因源:該,即賅,包括,包含。 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包含了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阿彌陀佛的果覺之海貫通了念佛眾生的因地之心源。

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種:1、專念佛的名號,稱為持名念佛;2、觀佛的塑像與畫像,稱為觀像念佛;3、觀想佛的妙相(包括《觀經》十六觀門),稱為觀想念佛;4、觀佛的法身,即諦觀實相,稱為實相念佛。 後世唯持名念佛最為流行,其與善導的大力提倡有直接關係,同時信眾認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只要一心專念彌陀一佛名號,就能往生淨土。 但因往生者的因行有勝劣,往生之相有等差,往生後見佛成佛有疾緩,從而分有上、中、下的三輩九品。 印順法師《淨土新論》認為淨土宗過於強調往生,而忽略了菩薩以自身修行達成莊嚴淨土的目標。 淨土宗 引起淨土宗信徒的不滿,引發中國佛教會對印順的批判,與李炳南居士領導的台中蓮社發動「燒書破魔說」事件。

淨土宗: 世界淨宗

心絕念於名聞利祿,從不舉目而見女人。 凡美味佳餚都供養大眾,粗糲飯食則留給自己。 佛前燈常年不熄,三衣瓶缽,躬自持洗。 念一聲佛,則有一道光明從其口出;念十百千聲,便有十百千道光明從其口出,自證境界不可思議。 當時皇帝聽到有這樣的異相也召見他,因此在他住的這個地方,皇帝送給他一個匾額,題名為「光明」,因為念佛口出光明。 大師洞悉末法眾生,根機鈍劣,略有二類:一愚二狂。

菩薩

大師問其所以,老嫗回答:先夫持佛名,臨終自在往生,故知念佛功德不可思議。 大師聞語感動,遂寄心淨土,書「生死事大」於案頭以自警策。 這下子國王歡喜,立刻派人找這個法師,到處打聽。

淨土宗: 略談中國「淨土宗」祖統的問題

自我意志在我們所住的這個生死世界,非常有用而且有各種的意義,但是佛教徒所想完成的,乃是脫離相對世界的繫縛,實現具有永遠價值之物。 ”要由心信賴彌陀本願,就不能抱有一點點的自力念頭,如果抱有絲毫自力之念,就會破壞基於本願之上所建的一切設施。 站在業與生死世界非常有用的論理性知識的立場看,彌陀與我們這些無知罪深的人完全相離,是在一切方面都不相關的一種存在。 然而,讓人超越這個二元論理,絕對矛盾而對立論理的,正是他力之信。

淨土

法然以念佛為主,親鸞以信心為主,在這裏看得非常清楚。 最後就是要認識到由大慈悲心所積的善業與功德能顯現成諸佛及其淨土的形象。 無論我們多麼努力地行善,如果我們是以執著名利為出發點(即以取得他人讚賞之心而行善),所得到的利益是非常有限的,根本不足於讓我們證得佛道。 真正的善行不能沾到自我名利的執著毒,但若要完全做到這種境界,只有通過嚴格的靜坐與參禪才能達成。

淨土宗: 二十四種入魔之因

唐朝南嶽承遠大師 ,漢州(今四川錦竹縣)人。 出家之後曾四處游訪參學, 慧日三藏教之依《無量壽經》修念佛三昧, 乃篤志淨土。 居南嶽衡山(今湖南省)設淨土教法,生活檢朴,刻苦辦道。 建彌陀寺(今祝聖寺, 修持 法門, 受其教者萬計, 後被唐代宗恭稱為《般舟道場》。 介紹了阿彌陀佛最初的因地:棄國王位,出家修行,發四十八大願普度眾生。 經過無量劫修行,福慧圓滿,得證佛果。

功德

蕅益大師在《楞伽》裡頭,《楞伽》註解裡頭說的「自心現量」,這句話說絕了,這句話把遍法界虛空界所有的現象都包括在其中,一樣都不漏。 你看到什麼樣的環境,就是看到你自己什麼樣的心相,是你心變現出來的。 念佛念到功夫成片,我們可以做到,帶業往生,我們的煩惱習氣沒斷,我們念佛的功夫能把它控制住,不讓煩惱發作。

淨土宗: 念佛的功夫|淨空老法師開示

當朋友叫醒他時,他呼道:”我們還沒到淨土啊?” 諸如此類的妙好人,顯示了獲得對他力的絕對信心的真宗門徒,與禪宗的悟道者沒有兩樣。 他們的所作所為不但不受任何牽掛,也同時充滿了愛心和對世事的大徹大悟。 此等人甚至已超越了世間,善與惡以及淨土和穢土的界線。 妙好人對周圍人既不貢高也不驕傲,反而會以積極體諒的態度來幫助他人走上同樣的淨土之道。 法然在比睿山修了多年的天台宗修持法之後仍無法得到自身的解脱。

  • 元朝統一中國後,白蓮教受到朝廷承認和獎掖,進入全盛時期。
  • 從他成家之舉,親鸞要表示普通男女也是阿彌陀佛拯救的對像。
  • 1940年冬,印祖略示微疾,促令辦理妙真法師升座儀式,預知時至,多諸跡證。
  • 唐代慧日(慈愍三藏)求法天竺,得淨土法門回國,著《往生淨土集》弘揚淨土信仰。
  • 淨土五經 淨土五經分別指《佛說無量壽經》,《觀無量壽佛經》,《阿彌陀經》,《大勢至菩薩念佛圓通章》、《普賢菩薩行願品》,淨土五經通常與《往生論》並稱五經一論,為…
  • 從南嶽先分出一派名溈仰宗,次又分臨濟宗。

念佛法門重在糾正心態,于定位上讓自己的心態回歸到平靜、平安的狀態。 有幾個方面常常會造成我們的不平安。 第一是私心,人有私心了自然就不滿足了嘛。 淨土宗 第二是着相,人着相了自然也不滿意了嘛。 人有私心就不滿足了,人着相就不滿意了,人不滿足不滿意就是一生煩惱。 不滿足、不滿意就是每個人非常難念的經啊,這是我們最大的煩惱。

淨土宗: 京都櫻花花期預測

他對佛教戒律精專研學,與對淨土行的認同,是相資為用、不可分裂的,都出於自己對佛法的真切體認。 淨土宗 淨土宗 弘一大師念佛,並非為成就一己之私的利益,而是始終抱著「救濟眾生之宏願」,甚至有「以身為抵押品,贖出一切惡道眾生」的大無畏氣概。 因此,為了得到成就,必須要發大菩提心。 他鼓勵念佛學人多做慈善事業,認為此事業也能成為成佛的資糧。 紫柏真可為禪宗僧人,在禪門凋敝之時,他立志復興禪宗,大力倡導文字般若,融通儒釋道各宗學說。

嘉慶五年,大師退居紅螺山資福寺,打算於茲終老。 四眾弟子依戀追隨者甚眾,大師為法為人,始終沒有厭倦之心,於是便收留大眾,與大眾同甘同苦,擔柴運水,泥壁補屋,遂成一念佛道場。 大師受請住持諸寺院,每進院規模範一新,清規肅穆,日講《法華經》《首楞嚴經》諸部,執經請益者雲集。 甲午年(公元1714年)二十八歲,叩靈鷲和尚於崇福,參「念佛是誰」話頭,功夫綿密,凡歷四月,恍然契悟,說:「我夢醒矣!」自那以後,應機無礙,才辯縱橫。

淨土宗: 淨土宗宗派義理

不過,淨空法師則從來不設寺院與法場。 他解釋這是其追隨佛祖追隨釋伽牟尼之所為,而且這樣沒有煩心事,可以一心一意研究講學。 又禮拜阿彌陀佛之尊像,當作是念:噫! 誓十方眾生若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薩埵,成正覺之尊形故。 誓眾生不生者,不取正覺之法藏比丘,成正覺所成就之極樂故。 《楞嚴經》上二十五圓通章把觀世音菩薩耳根圓通擺到最後。

山上寺院主要以僧眾及官紳百姓的熱心襄助修建而成,帶有濃郁的民間特色,是佛教弘通世俗,融合儒道的體現。 明朝時期出現皇家敕建的寺院,逐漸寺庵林立,開始與五台山和峨眉山齊名,成為中原、日本、韓國和東南亞的佛教信徒禮拜觀音菩薩的聖地,也是近代中國佛教最大的國際性道場。 然而明末時期,受倭寇與海盜襲擊,孤懸海上的普陀山慘遭戰火破壞,島上寺院屢建屢毀,香火一度沉寂。 普陀山觀音菩薩道場被譽為佛教“琉璃世界”,素有“海天佛國”之稱,始建於五代時期,唐時日本僧人攜帶五台山觀音造像,途經此地遭遇風浪,便將觀音像留至島上供奉,之後香火逐漸繁盛。 淨土宗 中國傳統文化對當今社會的重大意義就在於教育。

淨土宗: 淨土經典

至於「教下」的法相承,也是十分嚴謹,受法者必須有師承,傳授教法。 受法者是入室弟子,要通達本宗的教理,尤其是相承的法脈及祖師有關論著,並且篤行本宗規範的修持方法,統領大眾,方可繼為「一代宗師」。 例如天台宗的慧文、慧思、智顗、灌頂等大師都有直接的師徒關係;又如華嚴宗的杜順、智儼、法藏、澄觀、宗密等五大師的關係亦然。 念佛一法是彌陀救世本願,也是釋尊出世本懷,只要信願稱名,就必定往生彌陀淨土。 其特色是「勝、易」,「易」──本願稱名,「勝」──凡夫入報,平生業成,現生不退。

淨土宗: 京都周圍賞櫻景點

到法會結束,全部經書法寶被一請而空。 伴隨著此次法寶結緣,念佛之種將隨衆僧安居畢帶至全國各地播撒。 善導大師的念佛法脈也當流布全國,利益無邊衆生。 可知禪宗是「心地法門」,授法者和受法者之間,必須有「私相授受」的師徒關係,才能以心印心,由授法者印証受法者對「心法」的領悟力,方可繼承法統,成為祖師,所謂「以心印心」、「教外別傳」。 宗,為「尊」、「崇」、「主」之義,引申有「獨尊」、「統攝」、「唯一」、「最勝」等義。

淨土宗: 淨土宗祖庭

————各宗教都齊聲說:淨空法師! (其實,都是信徒的錢) 怒:他多次在講座中,笑著回應,反對他批判他的人:“叫他們去說吧! ” 但是,又多次,臉色鐵青,生氣的怒斥:“他們這些人,果報重極啦!! 一個淨空法師大迷,錯領了多少中華佛弟子啊! 與其他邪教教主類似的言行:1 宣傳世界末日 2 宗教大雜燴 3 只信一人,只讀一經等。 4 見風使舵 用自己的說教來解讀時事 迷惑信徒 5 狡辯 口才 6 內心貪婪 這篇文章,是我的原創。

撰《蓮藏集》《淨土警語》《勸發真信文》等書。 印光大師也指:持名、觀像、觀想、實相,四種念佛,唯持名最契機。 持至一心不亂,實相妙理,全體顯露,西方妙境,徹底圓彰。

而且西方淨土沒有畜生、餓鬼、地獄等三惡道,因此終得解脫,在解脫之後就不再蒙蔽於因果、業報之中。 最早由曇鸞提出,後經善導整理,曇鸞在阿彌陀佛四十八大願中,特別提出第十八大願,將它列為根本願,認為一切眾生都可以依阿彌陀佛此18願,得生西方淨土。 而淨土宗傳入日本之後,尊奉阿彌陀佛的淨土宗、淨土真宗、融通念佛宗與時宗則很快就擺脫了「寓宗」的地位,成為了獨立的宗派。 由於日本淨土宗直接傳承了唐代北方的曇鸞、善導一系,因此他們對祖師的設定也與中國的淨土宗有異:日本淨土宗的五祖是曇鸞、道綽、善導、懷感、少康。 淨土真宗也開有「三國七祖說」,為龍樹、天親、曇鸞、道綽、善導、源信、源空。 禪宗往往認為淨土宗是有所求,這樣理解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