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去年四月開始, 衛福部也已經核可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藥物(Nivolumab),使用在經「抗血管新生療法」治療後的晚期腎細胞癌病患上。 而隨著免疫機制運作被研究得更透徹,「新型的免疫治療」鬆開了免疫細胞鎖鏈的鑰匙。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使用,也為泌尿道腫瘤的免疫治療開啟了一條更寬廣的道路。
在初期時,若惡性度低且腫瘤量少,我們可以先讓病人選擇不治療,進行密切追蹤,當疾病進展時再來做手術。 泌尿上皮癌化療 「泌尿道上皮細胞癌」與其他癌症一樣,在早期階段,如果癌細胞沒有侵入肌肉層,可以透過手術切除腫瘤,惟它的復發機會較高,故此術後需要在腫瘤附近浸淫化療藥物或卡介苗減低復發機率。 另則有勞漢信醫師對男性結紮有獨到之處,並配合政府推行台灣地區家庭計畫,立下不少汗馬功勞。 謝德生醫師對生殖泌尿系統腫瘤之治療及預防有專才,並於1997年升任國泰綜合醫院泌尿科主任。
泌尿上皮癌化療: 攝護腺癌的全身性治療
核磁共振掃描檢查:能提供腎臟器官病變的訊息,藉由磁場變化,顯影出血管及尿路的異常情形;腎功能不全之病人,也可採用。 可與電腦斷層相互對照,以進一步確認疾病發展的情形,作為治療時的參考。 靜脈注射尿路攝影檢查:於靜脈注射顯影劑,顯影劑經由腎臟濃縮,排經輸尿管、膀胱、尿道,以腹部系列X光攝影,可顯示腎臟的腎盞、腎盂、輸尿管及膀胱的影像,偵測腫瘤的位置、大小及腎臟變形程度。 不過,即使有效率不高、能夠使用的人也不多,但是單就目前免疫治療帶來的初步成效,已經讓許多眉頭深鎖的病患和醫師重見曙光。 适用于肉眼可见血尿的患者;可疑尿路上皮癌患者(膀胱及上尿路癌症);尿路上皮癌术后3、6、9、12月及以后随访患者;膀胱癌术后,考虑在2-6周内进行二次电切的患者。 他於1950年到校,那一時期的前輩尚有張錦樂、林達尊、高義勇、吳建堂、周恆衡、彭明俊、胡寶珍、呂耀卿等諸醫師。
- 如果癌病已經多發轉移,或病人身體狀況無法承受手術,則治療將以化療或免疫治療為主,放射治療只會在局部使用,以舒緩一些症狀。
- 接受腎臟輸尿管切除手術病人,手術後尤其應該特別注意腎臟保健。
- 泌尿系統腫瘤病人從初步診斷、臨床分期、治療到追蹤,都由泌尿科醫師整合負責。
- 而近年隨檢驗技術進步,國人腎細胞癌的發現時機逐漸提前,已有將近六成的病患都可在早期被發現。
- 吸菸、服用不明藥物、止痛藥或含馬兜鈴酸中藥,加上其他致癌物質,化學工業污染,慢性腎衰竭等,都是可能的危險因素。
- 美國去年發表的臨床研究報告顯示,如果每天3 Gy劑量只要做20次,大約是四周,與過去兩個月的照射,治療結果是相近的,毒性也沒有較高,但是對病人的便利性提高很多。
- 泌尿上皮癌是一種泌尿道的上皮細胞癌症,台灣每年死於泌尿上皮癌的人有700人左右,最常見的是膀胱癌,另外還有腎盂癌、輸尿管癌、尿道癌等。
包含針對腎臟、輸尿管、膀胱、陰囊、睪丸、腎護腺的超音波檢查。 超音波檢查可初步判斷腫瘤腫瘤大小、腫瘤位置有無腎水腫等等。 進行經直腸攝護腺超音波時,可同時在超音波指引下進行攝護腺穿刺切片檢查,是目前診斷攝護腺癌最準確的檢查方法。 從癌症治療的安全性來說,免疫療法相較於傳統化學治療所產生的不適副作用要來得少且輕微,病人更能維持其生活的品質,對於年長者、腎功能不全、心臟病等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的病人而言,更是開啟治療的一線曙光。 為臺大皮膚泌尿科第一任主任暨臺大泌尿科第一任主任,他是高橋信吉教授的得意門生,為人隨和,學識淵博,手術技術精湛,精力充沛。 1952年,謝教授升任教授職,曾於1953年赴美國紐約醫學院進修一年。
泌尿上皮癌化療: 健康情報
如此,可以把手術適用範圍訂的更寬廣,幫助有需要手術的病人。 泌尿上皮癌化療 自然,如果病人不需要,我們也會誠實告知,等待適合的情況。 答:林醫師:臺灣攝護腺癌的發生率持續快速上升,根據國健署最新發佈的癌登報告,攝護腺癌年度新病例超過五千人,比前一年多約250人,比十年前多約2300人,更是二十年前的五倍以上,佔總癌症比率由2.5%翻倍為5%,排名從第七上升到第五位。 或與飲食習慣西化有關,例如美國白人的攝護腺癌發生率是臺灣的4-5倍,但也很可能是我們早期診斷的工作做得不夠好。 美國攝護腺癌發生率於 年代快速上昇,因為早期診斷攝護腺特異性抗原工具的普遍應用;但1995年後即趨於平穩、維持9成以上是初期癌症,其死亡率逐年下降。
因此大部分醫師幾乎都是在標靶治療失敗後,才會考慮用化療作為最後一線的救援療法。 至於放療,因病患會有貧血、皮膚刺激、毛髮脫落或長期頭痛的副作用,大多數醫師也不建議使用。 現主要是用來控制轉移到骨骼、脊椎、腦部所導致的疼痛症狀。
泌尿上皮癌化療: 追蹤我們
他解釋,免疫療法之原理,是採取人體免疫有自動對抗外敵的保護機制,但因為癌細胞上的PD-L1會和人體T細胞上的PD-1連結產生「剎車機制」,讓T細胞無法展開攻擊。 Anti-PD1免疫療法其作用機轉便是喚醒自身免疫系統T細胞上的「PD-1免疫檢查點」受癌細胞壓制的免疫機制,打斷兩者間的「剎車機制」,讓T細胞恢復應有的保護功能,對癌細胞發動持續性的攻擊。 而在世界衛生組織(WHO)還有台灣自己的研究中,都發現綠茶具有一定程度的癌症保護作用。 因為綠茶中含有兒茶素,而兒茶素中的茶多酚,可以抗氧化,進而保護細胞,抑制腫瘤的新生血管,只要腫瘤失去血管供應的養分來源,就會自己慢慢萎縮、死亡。 泌尿上皮癌化療 因為是泌尿道上皮,所以足量的水份可以直接排除泌尿道的有毒物質,建議每天一定要喝到2000~2500cc,但不建議喝山泉水、井水、地下水,因為並不知道這些水有沒有被污染、水質檢驗有沒有合格。
依據癌細胞擴散、轉移的情形,一般可將腎細胞癌分為四期(圖3-4),它跟肝癌十分類似,早期症狀不太明顯(說明2),在過去電腦斷層技術尚不普及時,病患多半在第三或第四期才被診斷出來。 而近年隨檢驗技術進步,國人腎細胞癌的發現時機逐漸提前,已有將近六成的病患都可在早期被發現。 在台灣的臨床研究中,發現抽菸是泌尿上皮癌最主要、最明顯的致癌因子,比沒有抽菸的人高出2~5倍的罹癌機率,復發率也比沒抽菸的人來得高。 輸尿管鏡檢查及切片:在半身或全身麻醉下,逆行性經由尿道及膀胱,置入輸尿管鏡檢查疑似有腫瘤的輸尿管及腎盂,遇到腫瘤可立即夾取一小塊組織作病理切片,或作灌洗式尿液細胞學檢查,以確認診斷。
泌尿上皮癌化療: 術後重建最重要 患者可多與醫師討論、溝通
因此術後會施行定期膀胱內化學藥物或卡介苗的灌注治療,並定期做膀胱鏡檢查追蹤。 膀胱癌是泌尿道系統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其發生率男性高於女性。 本篇將向您介紹膀胱癌常見症狀、臨床分期、高危險群、治療方式以及如何預防。 新型的免疫治療藥物出現後,我們當然也趕緊嘗試用它來治療膀胱癌的病患,令人慶幸的是,目前的結果終於為病患帶來一絲曙光。 但手術適用對象很有限【註1】,僅能針對「單一部位轉移」的患者。 至於標靶治療則主要「VEGF(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以及「mTOR(哺乳動物雷帕黴素靶蛋白)」兩種癌細胞特別活化的訊息傳遞路徑,雖能讓腫瘤部分縮小,但也僅能延長無惡化存活期,較難增加整體存活期。
1954年,臺大醫學院開始實施醫學教育改革,修訂課程及教學方法。 鑑於皮膚科與泌尿科實為兩個完全不同的學科,並於同年進行分開作業,學生上課也分開授課,但住院醫師仍接受雙重訓練。 1945年台灣光復,台北帝國大學改制為國立台灣大學,臺大醫學院仍沿襲日治時代的制度,在附屬醫院設有皮膚泌尿科,科內醫師們同時鑽研皮膚科與泌尿科,教育制度仍沿製日本模式,課程內容及教學方法並未做重大改變。 膀胱癌可因癌細胞侵犯深度之不同分為兩大類,一為表淺性膀胱癌,癌細胞僅達黏膜或黏膜下層,另一則為侵犯性膀胱癌,癌細胞已吃進膀胱壁之肌肉層,穿出膀胱壁或者有其它器官或淋巴結之轉移。 是腎包膜或腎盂被逐漸長大的腫瘤所牽扯,或因為腫瘤壓迫到腹部後壁的結締組織、肌肉、腰椎、腰神經,使得腰部有持久性的疼痛。
泌尿上皮癌化療: 化療失效?打擊泌尿道上皮癌,免疫療法新利器!
放射診斷科醫師在泌尿系統腫瘤的診斷及治療上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 陳淳副教授於1975年進入本科當住院醫師,1979年奉派到省立基隆醫院擔任泌尿科主任,1982年調回本科任主治醫師,1991年升任副教授。 他對尿路結石有專精之研究,尤其運用內視鏡法治療尿石有獨到之處,為本科不可多得的中堅人才。 日後,本科相繼有闕士傑、黃鶴翔、黃國皓、黃昭淵等專任主治醫師取得博士學位。 1946年,謝有福教授任本院第一任皮膚泌尿科主任,科內同仁有吳萬耀、翁廷雄、柯德三、石水森、江萬煊、黃當時及許清槐等諸醫師。 第二附屬醫院(即現在的市立中興醫院)皮膚泌尿科主任為陳登科教授,科內同仁有羅慶鈞、傅文龍、張人驊、李錫乾及黃銓基等。
後來陸續有口服的新一代荷爾蒙藥物出現,目前健保給付兩個藥,阿比特龍(abiraterone,商品名澤珂)與安可坦,這兩個藥物在此階段皆具有療效,可有效延長病人存活時間。 另一個藥物叫做鐳223,屬於放射性同位素治療,對於僅骨頭轉移病人,不但可減輕疼痛,延緩骨轉移相關併發症發生,也可有效延長病人存活時間。 尿系統最常見的腫瘤有腎臟癌、泌尿上皮癌(包含俗稱的膀胱癌以及腎盂輸尿管泌尿上皮癌)、以及攝護腺癌。
泌尿上皮癌化療: 放射治療的步驟與範圍:
通常結石或泌尿道感染造成的良性血尿,經適當處置,幾天就能緩解;如果遲遲未見改善,建議進一步做膀胱鏡檢查,確診有無癌症。 一旦確診為泌尿道上皮癌,現在透過免疫治療,也有機會讓疾病獲得較長且較好的控制,甚至自癒,因此病友們千萬不要輕言放棄,應積極治療。 蘇柏榮醫師強調:「與其他癌症相比,免疫療法在泌尿上皮癌表現很不錯,病人一定要有信心,且免疫療法的出現,也讓過去腎功能異常面臨治療困境的患者們,有了新的突破進展。」不僅有機會能延長存活期,更能提升生活品質。 在接受過手術治療、化學治療後,副作用嚴重影響到生活,治療效果也不理想,當時患者希望自己至少可以熬到女兒出嫁,後來便主動向醫師提出想嘗試免疫療法,如今治療至少兩年,轉移的腫瘤幾乎完全消失。 過往對於一般晚期泌尿上皮癌的治療方式,以化學治療為首,主要使用「順鉑」再搭配其他的藥物進行治療,但因為順鉑具有腎毒性,若患者腎功能不好時就無法使用。
- 對於上泌尿道(腎盂、輸尿管)的泌尿上皮細胞癌,腎盂輸尿管及膀胱袖口切除手術是目前世界公認的”黃金標準”治療。
- 在完成治療計畫以後您會被要求再到我們部門來核對這個治療計畫的正確性。
- 因為攝護腺癌最主要的原因是男性荷爾蒙的刺激,男性荷爾蒙最主要的製造地點是睪丸。
- 治療結果發現疾病死因存活期(disease specific survival)為7.8個月,大部分病患只能接受四個週期的化療。
- 通常結石或泌尿道感染造成的良性血尿,經適當處置,幾天就能緩解;如果遲遲未見改善,建議進一步做膀胱鏡檢查,確診有無癌症。
過去30年,泌尿道上皮癌的治療除了手術之外,只有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兩種方式,但晚期尿道上皮癌約有50%以上的患者,常因為手術腎切除、年齡、其他腎功能不全、高血壓腎臟疾病或是心衰竭等原因,不適合使用化學治療,因而陷入無藥可醫的困境。 泌尿道上皮組織分布於泌尿道系統中的器官,從腎盂(即腎臟內側的漏斗狀空腔)、輸尿道、膀胱延伸到尿道近端,這些組織的細胞會接觸尿液並保護器官,「泌尿道上皮細胞癌」就是這些細胞出現了病變。 醫學界至今對這種癌症的成因仍不太了解,在香港以至全球屬罕見,但相信吸煙及長期接觸化學物品均會增加患病風險。 奇美醫學中心泌尿外科醫師曾文歆指出,根據衛生福利部過去10年的統計,泌尿上皮癌發生率高居男生癌症發生率的前10名。
泌尿上皮癌化療: 泌尿上皮細胞癌早期不容易發現 轉移後需要全身化療
泌尿系統腫瘤(攝護腺、膀胱、輸尿管、腎臟、腎上線、陰莖、睪丸、後腹腔等)的診斷,以及多科之間的整合治療,包括手術、放射線以及化學治療等,以及日後的長期追蹤,需要一個完整的醫療團隊的合作。 泌尿系統腫瘤癌醫療團隊包含了泌尿外科醫師、放射診斷科醫師、病理科醫師、核子醫學科醫師、放射腫瘤科醫師、腫瘤內科醫師等。 另外在整個醫療過程中,個案管理師、護理人員、放射師…等人員也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正常人體內存在著免疫細胞,可以攻擊殺死外來的病菌或不健康的細胞,但是卻可以辨識人體正常的細胞,避免傷害人體。 而癌細胞主要藉由其細胞表面表現的特定受器,阻斷免疫細胞的辨識,使免疫細胞無法攻擊它,從而跳脫免疫系統不斷增生。 本文的主角免疫療法就是一種單株抗體,我們稱之為免疫檢查點抑制劑。
癌細胞製造特定物質以弱化身體免疫反應(癌症的免疫逃脫)是癌細胞生存的重要法寶,它具有的一些「檢查點」 蛋白會阻斷T細胞的活性,從而躲過免疫細胞辨識,使體內自然存在的警衛系統無法攻擊它。 而免疫檢查點阻斷(抑制劑)藥物可以釋放阻斷物並結合至不同時期的T細胞上,使其可以辨識癌細胞從而攻擊消滅它們。 表淺性膀胱癌:因腫瘤在膀胱黏膜之表面淺層,在病人半身麻醉後,泌尿科醫師可以用電刀在膀胱鏡目視輔助之下,刮除並燒灼腫瘤,此即所謂「經尿道膀胱腫瘤切除術」。 但因膀胱癌極易再發,若不作預防再發之處理,將有高達3/4的病人會再發。
泌尿上皮癌化療: 放射治療
研究(Keynote-045)也顯示免疫治療在第二線治療上比第二線化療藥物擁有更好的整體存活率,降低近三成的死亡風險。 臨床上泌尿上皮癌患者常因合併年邁、日常體能狀態不佳、腎功能差、聽力障礙、神經病變、心臟衰竭等疾病,而無法使用含鉑化療藥物。 這些病患往往必須降低化療劑量或選擇其他相對效果較差的化療藥物,而導致腫瘤治療效果有限。 免疫治療在研究中(IMvigor-210)也顯示,在這些無法第一線使用含鉑化療藥物的病患上,相較於以往使用其他化療藥物的8至9個月的中位存活期,可以延長到16個月的中位存活期。 更令人振奮的是,在這群病患中除了客觀緩解率達到兩成之外,有接近一成的病患達到癌症的完全緩解,也就是痊癒,這是以往在晚期泌尿上皮癌不可能看到的治療奇蹟。 一旦疾病發現時已經是轉移性的晚期癌症,手術大多已經無法處理,往往只能以系統性的化療或標靶治療做疾病的控制,病患也因此很難有痊癒的機會。
泌尿上皮癌化療: 治療成果
後續僅需定期追蹤影像,不必持續接受膀胱鏡檢查,免除了接受膀胱鏡檢查時的煎熬。 江博暉說,臨床治療發現,使用Anti-PD1免疫療法治療,其副作用相較於傳統化學治療要來得小,對於年長者、腎功能不全、聽力不佳、心臟不好等無法承受化療副作用者而言,更可幫助維持生活品質。 M-VAC的組合是十幾年來的標準治療,但是此方副作用極大,臨床上經治療後產生白血球之顆粒球下降合併發燒的比率為25%,造成二級至三級的口腔內膜炎的機會高達五成,並有3%藥物造成之死亡。 失去膀胱的病人,生活質素會大大降低,因此,歐美專家努力嘗試按照病人對治療的反應,篩選出可保留膀胱的病人。 這些病人通常先接受經尿道切除腫瘤的手術,以清除膀胱內大部分腫瘤;數周後,開始進行放射治療以化療的組合治療。 話雖如此,目前臨床試驗的結果顯示免疫治療用在泌尿上皮癌的有效率約只有20-30%, 這可能與病患免疫系統是否能夠被激發有關。
泌尿上皮癌化療: 膀胱過動症徵兆:
常見之診斷應用範圍,包括尿道系統的先天性異常、尿路結石、泌尿系統的腫瘤、尿路系統傷害、尿路阻塞、大腸直腸及婦科腫瘤對尿路系統侵犯的評估。 但為了避免尿道分泌液或尿道內細菌污染,集尿時可實施膀胱穿刺法或導尿法。 泌尿上皮癌化療 放射腫瘤科醫師可以提供泌尿系統腫瘤病人手術後輔助性的放射治療,或是提供病人在手術之外的另種治療選擇。 大眾對罕見疾病了解不多,而其治療方法亦有限,患者難以得到合適治療。
泌尿上皮癌化療: B群不只提神醒腦,「這些」族群也適合攝取!
如果病患體能狀況不錯,就會利用介白素(IL-2)或干擾素(IFN-a)、卡介苗(BCG)等藥物來活化病患身體內的免疫細胞。 50歲的阿豪最近尿尿的時候感覺小便好像比較紅,他想到自己家族有泌尿上皮癌的病史,很擔心自己會不會也是泌尿上皮癌,還好去檢查之後,只是尿路結石,但他也趁機問了有沒有日常可以保健的方法。 腎盂腫瘤侵犯腎盂周圍脂肪組織或腎實質;輸尿管腫瘤侵犯輸尿管周圍脂肪組織。 安以軒老公、德晉集團前主席陳榮煉,去年因涉嫌經營非法賭博、洗錢,遭澳門警方拘捕,案件目前還在審理中,下月8日將進行陳詞結案,但據陸媒報導,結果恐出現反轉,他可能免受牢獄之災。 泌尿上皮癌化療 臺大醫院泌尿部現有主治醫師十三位,分別為蒲永孝、余宏政、謝汝敦、劉詩彬、張宏江、黃鶴翔、黃昭淵、王碩盟、黃國皓、李苑如、陳忠信、戴槐青、何承勳等諸醫師。 1940年四月,台北帝國大學醫學部第一屆畢業生謝有福與陳登科兩位進入皮膚泌尿器科任副手,同年六月升任為助手。
泌尿上皮癌化療: 膀胱癌終於有新治療方式 免疫療法增新適應症
免疫治療或應當稱作免疫檢查點抑制治療,其實就是針對癌症形成的機轉而設計出來的新方法。 此方法發明者美國的詹姆斯•艾利森(James P.Allison)和日本的本庶佑(TasukuHonjo)也是2018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得主,可以見得這絕對是本世紀醫學上最重大的發明。 4.使用多重目標的鉻胺酸激脢阻斷劑:sorafenib在一些小型的臨床試驗中,不論用在第一線或第二線治療,效果都有限。 在使用過多種的化療後,以sunitinib作為單方治療使用,有7%的部分反應率,中位存活時間為6.9個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