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深水埗東京街/福榮街重建項目,有居民等待了超過五年仍未有安置,而大廈樓宇由於長期沒有再做維修,外牆及單位內部均出現石屎剥落的情況,險釀成人命傷亡,但市建局仍然拒絕先對居民安置,被質疑是要「玩死居民」。 2012年9月,市區重建局企業傳訊總監邱松鶴被指控於2012年5月至9月期間在維基百科上編輯市區重建局、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市區重建局主席張震遠、永利街、嘉咸街以及利東街的條目,作出隱惡揚善的刪改。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邱松鶴於中文及英文維基百科均使用賬戶Qshshq,在英文維基百科用戶頁上更表明身份。 他不但刪走對市區重建局的批評,更加入宣傳性質的內容。
對於顧問報告建議改變重建模式,考慮盈利及商業效益,蘇慶和不認為顧問報告引起市區重建局內部反感,強調自己處事一直追求效率和效益,清者自清,不會受到其他噪音影響,他會盡好主席之份。 2017/18年度市建局完成的4個重建項目,合共錄得102.65億元盈餘,當中以灣仔利東街「囍匯」盈餘最高,達88.4億元;另一灣仔項目「尚翹峰/壹環」亦錄得11.17億元盈餘;而大角嘴的「形品‧星寓」項目則錄得4.73億元盈餘。 市建局位於旺角波鞋街的項目「Skypark」則錄得1.65億元虧蝕。 對於上址住有不少南亞人,不少人都不識中文,令到他們接獲有關消息更為困難,包括不了解強檢細節。 他續指,不少人士是從事夜班工作,今早才回家發現需隔離,做法有漏網之魚。 目前有居民接獲求助,包括樓上居民及商戶不知發何事及檢測訊息,他直言署方消息發佈非常差。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重建發展模式爭議
2014年,於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主辦的「雙城對話:台北x香港」論壇上,時任市區重建局總監(規劃及設計)馬昭智被問到舊區重建往往未能保留社區特色時,回應時形容市建局是政府的「安全套」,政府不想做、不敢做的項目就會丟給市建局,以及被政府「幹完髒了就扔了」,暗示市建局拆毀舊區的方式,只是按照政府政策執行,及替政府孭镬。 為了解決市區老化的問題並改善舊區居民的居住環境,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於2000年7月制定《市區重建局條例》(香港法例第563章),為推行市區更新提供一個新架構。 由於開發時缺乏城市規劃和監管,地產商在發展市區外圍的新區時,為了盡量利用昂貴的土地,一方面將新建建築物向高空發展,另一方面將大廈與大廈之間的距離縮至最小,形成屏風樓效應,使市區內部的舊區變得有如盆地一樣。 在香港其他地區如大圍、荃灣及深水埗均面對同樣問題。
- 計劃範圍包括中西區、灣仔、紅磡/馬頭圍、油麻地、旺角、大角咀、觀塘、深水埗及荃灣。
- 新填地街 号位於油麻地新填地街 号(中原楼市片区:油麻地)。
- 市區重建局成立至2012年,推行了56個重建項目,令到3萬4千戶居民受惠,並且為到房屋市場提供約1萬9千個新住宅單位。
- 為配合廣華醫院重建工程,原設於廣華醫院的「廣華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臨床研究服務中心」將於2016年起遷往新址繼續為市民提供服務。
- 對於近日疫情爆發,她指自己家人於上面居住,大廈及樓梯的清潔環境欠佳,對於事態感到擔心。
2012年11月9日,發展局授權及刊憲市區重建局進行新填地街及山東街交界的項目,項目面積約1,640平方米,地盤涉及20個街號的樓宇,全部均於1959年至1963年期間興建,為樓高6至8層的大廈,失修殘舊,無升降機,而且在天台上有僭建物。 市區重建局初步建議在項目中,提供約190個實用面積約35平方米至65平方米的單位,包括一些預留作為「樓換樓」選擇的低層單位,預計於2019年至2020年完成。 2020年10月16日市區重建局啟動旺角山東街╱地士道街項目重建項目,項目涉及旺角山東街1至27號(單數)、地士道街1至23號(單號)、奶路臣街2L至2M號,覆蓋24個街號,約170個業權,包括280戶家庭及有約20間地鋪。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重建項目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迫遷事件引起基層租戶的連串抗爭,要求修改市區重建局的政策漏洞。 順寧道重建關注組發起一項「尋找市建局董事會主席張震遠」的行動,於2009年12月30日起,以馬拉松方式接力尋人,逢星期一、三、五,關注組及聲援者在午飯時間到市建局樓下尋找張震遠,要求接信及承諾修改政策漏洞,行動直至次年1月22日張震遠於總部地下接收迫遷租戶信件後方結束。 在2010年4月15日,有順寧道重建項目的租戶楊女士因被迫遷而無家可歸,遂於項目對面的公園紮營,抗議市區重建局欠缺保障,並批評市建局意圖分化居民,聲稱可以用市建局物業單位安置她,但要求她不可以告訴其他居民,及要求簽保密協議,楊女士認為市建局應合理安置所有被迫遷租戶,而不是用個別處理的方法,因此拒絕市建局提議。 )是香港專門負責處理樓宇重建及復修的法定機構,前身為於1988年成立的土地發展公司。
有油麻地居民表示,周遭興建了屏風樓宇後,使區內氣溫上升,有居民要開著空調消暑,令夏天的電費高昂。 為配合廣華醫院重建工程,原設於廣華醫院的「廣華醫院-香港中文大學中醫藥臨床研究服務中心」將於2016年起遷往新址繼續為市民提供服務。 搬遷後,本中心之服務、收費及服務時間將維持不變。 油尖旺區的油麻地@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9,678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31,660人。 主要街道包括彌敦道(油麻地段)、上海街(油麻地段)、窩打老道(油麻地段)、廣東道(油麻地段)、新填地街(油麻地段)、砵蘭街(油麻地段)、廟街(油麻地段)。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駿發花園,窩打老道8號,順利大廈,金華大廈。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香港大廈搜尋
新填地街 号位於油麻地新填地街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号(中原楼市片区:油麻地)。 新填地街 号的实用面积由360尺至379尺。 道路南面由佐敦南京街開始,經油麻地及旺角,北部連接旺角太子道西及荔枝角道的交界處,與相鄰的廣東道,砵蘭街及上海街大致平行。 該條街道亦售賣五金物品著名,另外更設有一段街市作行人專用區,不能行車。
計劃範圍包括中西區、灣仔、紅磡/馬頭圍、油麻地、旺角、大角咀、觀塘、深水埗及荃灣。 根據市區重建局2010至11年進行的統計,在香港市區內樓齡逾50年的樓宇有逾4,000幢。 據政府新聞處資料,前日(12日)政府就強制檢測公告刊憲,任何在去年12月30日至今年1月12日期間,曾身處佐敦新填地街20號、22、24及26號,超過兩小時的人士(包括但不限於住客、訪客及工作人員)。 受檢人士若在1月8日至1月12日期間已進行檢測,會獲視為已遵從強制檢測公告的規定。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項目發展資料
1909年至1915年,隨著油麻地避風塘興建,新填地街延展至現時的旺角區。 市區重建局於2015年發表的顧問報告建議被指為「向錢看」,觸發行政總監譚小瑩辭職而引起爭議。 市區重建局主席蘇慶和強調市區重建局的運作模式一直無變,不過希望引入新思維,例如用盡地積比率、重建價值不高的舊樓,可以改為加強樓宇復修。
至今日(14日)凌晨大批警員抵上址拉起封鎖線,並有醫護人員到場,陸續有居民乘坐署方專車離開。 )分為兩部分,其一是指位於香港九龍油麻地甘肅街20號的一座多層街市大廈,於1957年落成(66年前);其二是指昔日至現在歷史悠久的街市大廈傍的新填地街戶外街市市集。 與香港其他舊區一樣,油麻地的樓宇多數是地下和二樓為商業用途,其餘的樓層則是住宅。 著名的廟街就在區內;廟街因油麻地天后廟而得名。 每天晚上廟街的馬路會擺滿售賣各式各樣貨品和食品的攤檔,有如台灣的夜市。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新「市區重建策略」下的「樓換樓」安排
【1045】當區區議員何富榮指,今日7時40分接獲民政署通知,油麻地新填地街22至26號的雙數大廈需要強制隔離。 他指署方做法遲緩,他稱上周要求上址居民強制檢測,今日凌晨就要求居民撤離。 他認為署方應該提早通知居民,讓他們有人心理準備。 他稱,署方今凌晨拍門通知居民離開,有關做法差及擾民,不少長者及小朋友聽到有人拍門,他們會感到害怕及做法不合適。 油麻地新填地街近27人確診新冠肺炎,前日(12日)政府刊憲新填地街20號、22、24及26號為強制檢疫大廈。 消息稱,該大廈須強制隔離,要求住客及在場人士離開,登上政府專車前往隔離。
鑑於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希望加快市區重建,於2001年通過《市區重建局條例》及成立市區重建局,職責包括加速舊區重建、促進復修樓齡較高樓宇、修葺保育具有歷史或者建築價值的樓宇,並且透過改善舊區的環境促進經濟發展。 根據新「市區重建策略」,市建局將會在新填地街∕山東街項目提供「樓換樓」安排,作為現金補償外的另一替代選擇。 住宅自住業主可選擇現金補償,或以現金補償購置重建項目內新發展物業的住宅單位或在啟德發展區的單位。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市區重建局 (香港)
新填地街184號交通便利,鄰近港鐵油麻地站。 相同問題在往後重建區仍有一直發生,而在關注團體爭取多年後,市區重建局在2017年6月才宣佈推出一項優化措施,指在收購物業前被業主迫遷的小商戶亦可以申請一筆「營商特惠津貼」的補償。 然而,新措施的推行並沒有舒緩重建區內舖租戶的迫遷狀況,在兩個月後土瓜灣庇利街/榮光街重建項目即發生大規模的迫遷事件,位於庇利街單數3至21號中,有近一半或以上的小店均分別被業主要求終止租約。 2005年,市區重建局前董事許振文與生意拍檔莫京儒於當年內部認購市區重建局參與興建的堅尼地城泓都24個單位,涉嫌串謀新世界發展職員隱瞞4份臨時買賣約,藉以避過繳交49萬港元印花稅;至於另外9個無法出售的單位,許振文企圖向市區重建局時任執行董事林筱魯行賄,要求他協助踢契,以取回583萬港元訂金,後來被該名執行董事舉報。 2009年2月3日,區域法院裁定許振文串謀詐騙和行賄罪名成立,判監禁15個月。 主要為舊樓維修,於不清拆的情況下延長舊樓使用期。
2017年12月5日,本土研究社指出,市建局過去十年預計總開支每年平均達271億,但翻看相關年報,實際總開支平均只有137億,遠低於當初估算,十年以來累積下來一共高估589億。 團體質疑,市建局錯誤高估開支,藉此合理化現時重建模式,令市建局為了收回高估後的開支,只能以「賺到盡」的方式開發土地,而拒絕其他發展方式,如公營/私營混合物業發展模式、興建公屋或其他可負擔房屋等。 灣仔和昌大押The Pawn只在地下側門及天台貼出告示,表示平台花園開放時間為上午11時至晚上11時,一般市民難以察覺天台是公共空間。 記者向酒吧職員查詢可否到天台參觀及逗留,職員表示可以。 但市建局發言人表示,和昌大押天台屬「 Private Open Space」(私人公共空間),而非「 Public Open Space」(公共空間),食肆開放天台給市民休憩是出於好意,目的是希望公眾可更親密參觀這歷史建築物。 有附近花舖負責人指,今日知悉涉事大廈需要撤離前往隔離,她指由於農曆新年將至,礙於疫情其店舖生意大受打擊,「生意差唔止一半,昨日都無人行!撤離邊個補償我啲花呀?撞啱初一咁搞法,好勞氣。」她指政府應該一早做好防疫措施,由於大廈雖有數個梯口出入,但全部打通,住戶最後用同一出口出入,有機會令病毒帶到不同地方。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大廈資料:新填地街250-254號
例如經常被批評活化成高級餐廳後,一般香港市民難以參觀的和昌大押被形容為「香港市民和遊客的好去處」。 香港維基媒體協會於9月21日發表聲明,強調嚴禁用戶利用維基百科宣傳,勸喻公關應該避免在有利益衝突的條目作出編輯。 邱松鶴反駁指出維基百科的編輯原則矯枉過正,認為機構的傳訊人員有權利在維基百科上提供機構的新資料,只要嚴格按照編輯原則,機構傳訊人員在相關網頁上提供事實的權利不應剝奪。
至早上9時15分,全數防疫人員已經離開並解封大廈。 有附近商戶批評署方後知後覺,加上大廈衛生環境惡劣,令到疫情於大廈內擴散。 早上約10時,有住戶收工後返回大廈,其妻稱署方無拍門通知撤離,目前仍未知下步去向。 油麻地是歷史悠久的地區,中華電力公司早於1903年開始為人口稠密的油麻地區供電,香港歷史最悠久的豆製品品牌——廖孖記腐乳,也在1905年在閩街成立,於1911年成立的廣華醫院更是九龍第一所醫院。 區內有不少歷史建築物,例如油麻地戲院、油麻地抽水站宿舍(俗稱「紅磚屋」)和油麻地警署,此外果欄、玉器市場和俗稱榕樹頭的油麻地休憩公園等地方都極具特色,還有舊式茶樓得如酒家(已結業)。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香港樓宇目錄
【1000】住油麻地新填地街24號的Dhakali指,今早他重返單位了解情況,他指他剛剛收工回家,他指自己的妻子仍在單位內等待他。 他指自己不知道今凌晨需要撤離,他指單位有一張聯絡署方的紙條,目前需要返回單位了解。 他稱自己早前檢測結果為陰性,他認為自己不用前往醫院。 他指自己與妻子同住,其妻指凌晨時分沒有人拍門通知她離開,只是有人於門上貼上告示,他指大部分的鄰居已經離開,據知仍有一名鄰居在上址。 對於政府撤離措施,他坩言感到擔憂,因為沒有人通知他們離開大廈,而不少住戶幾乎已離開。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樓宇復修
何指劏房戶流動性高,加上不少人夜班未回家,甚至有人早幾日已經走離開大廈,因此未能估計仍有多料人未離開。 1953年以前油麻地有兩處地方經營公眾街市,其一是新填地街市場(位于現街市原址),主要聚集雞鴨、水果及蔬菜檔;另一為位于上海街與街市街之街市街市場,主要銷售豬牛肉及鮮魚。 街市大廈的建築工程於1956年冬天開始,工程費約62萬港元,1957年11月1日上午8時45分由時任市政局民選議員李有璇醫生主持啟用典禮,並由李夫人進行剪綵。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本頁顯示的樓盤說明和相關信息均由地產代理或業主或第三方提供的樓盤資料。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大廈資料:新填地街184-186號
OneDay不保證或對其準確性或完整性承擔任何責任。 1980年代地方行政計劃實行時設有油麻地區議會,其後1988年因應地方意見更名為油尖區議會,再於1994年與旺角區議會合併為現有的油尖旺區議會。 早年官涌一帶被視為油麻地一部分,唯佐敦站啟用後,佐敦的地名亦因而興起,故為方便比較以下範圍包括佐敦道以南至柯士甸道以北地區,涵蓋官涌及佐敦區域。 油麻地新填地街184號 ),原名油蔴地,位於香港九龍半島西部,行政上屬於油尖旺區,其範圍北至登打士街與旺角分界,南至西貢街接壤官涌,其東面為何文田及京士柏,南面的官涌一帶因應地鐵興起而形成佐敦的地名,區內的廣華醫院亦是中华民国第12、13任总统馬英九的出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