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洲東頭圍12大分析2025!內含橫洲東頭圍絕密資料

元朗區的橫洲@中原樓市片區,涉及人口共10,516人。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定福花園,振興新村,大井圍,地利黃金閣,蝦尾新村(尚譽)。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25,000,年齡中位數為 41.8歲。 關西書室裡置有楊公學周祖之神位,命為「四知堂」,相信關西書室之前身,是一幢楊氏家祠,因為昔日一些家族於祠堂內開辦學堂,聘請老師,教育子弟。 而使用「關西」及「四知」二字,是出自楊氏傳統堂聯「關西世澤」,「關西、四知」出自於漢代大儒關西夫子楊震所塑立的「天知、地知、子知、我知」的崇高人格風格,楊震性格公廉,不受私謁,堪稱廉政模範。 元朗橫洲楊屋村,十八鄉楊屋村,水蕉新村楊氏宗祠,以及黃泥潡村楊家村等,可見楊氏於元朗分佈甚廣。

村民

大閘有一對聯:「娛覽遠山青人畫;苑環嘉樹紅葉歸。」雖然現時已經荒廢,然而它的兩層英國式建築風格外觀亦甚有看頭。 在2007年1月8日被古物古蹟辦事處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但在2010年5月17日降級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2017年5月2日,地政總署張貼收回土地公告,收回共79幅私人土地,涉及面積約3.5公頃,落實第一期發展計劃。 收地通知期在同年8月3日屆滿,區內3條非原居民村(包括:鳳池村、楊屋新村和永寧村)住戶要求與特首林鄭月娥和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對話,要求原區安置。 同時批評政府仍未安排上樓,亦無交代賠償方案,擔心無家可歸。 清朝時,新界西部的村落成立一個地方自衛互助組織「達德約」,全盛期有多達170多條成員村落,並有「三山二鬱一洲」之說,所謂「三山」即屏山、山廈和橫台山;「二鬱」是蚺蛇鬱和掃管鬱;當中「一洲」就是橫洲。

橫洲東頭圍: 江夏堂

於楊屋村中,有一幢較突出的「關西書室」,外牆掛有木對聯「關心讀易、西圃鋤經」和「學周祖」三字。 江夏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成為了歷史上地位和影響最大的其中一個宗族,黃姓族聯中經常出現「江夏 家聲」之句,固此一見到「江夏」,便知道主人家是黃姓。 而潁川(今河南禹州、許昌一帶),「潁川政績」,指西漢時期,漢代丞相黃霸擢潁川太守,治績最為優越。 福慶村之堂口叫「江夏堂」,門外掛有一幅對聯「江峙橫洲光祖業、夏侯姓派振家聲」。 茅洲流水感應大王即是「南海廣利洪聖大王」,茅洲供奉的洪聖被當地人稱爲把港大王,祈望洪聖能幫他們守住港灣,免除颶風、洪水的灾難。 清康熙元年,元朗居民遷界至茅洲,直至康熙八年,清廷批准復界,居民由茅洲回香港,據説茅洲把港大王挺靈驗,遐爾聞名,鄧氏設立元朗舊墟時同時建了一座大王古廟,把茅洲的南海洪聖大王請到元朗。

水牛嶺是水邊村村旁小山的土名,在嘉慶二十四年(1820年)編成的新安縣志中亦已被提及。 水牛嶺四周原有大片由屏山鄧氏擁有的稻田,亦有果園,近水邊村山麓有梯田,山坡上有幾個原居民墓地。 從公庵山流下來的溪水經水牛嶺西北麓到達水邊圍和水邊村間,再匯合山貝河流出后海灣,嶺下曾有一條臥波橋,由屏山秀才鄧芝蘭、鄧豹建於乾隆五十九年(1794年)。 二聖宮曾於1970-80年代進行修葺工程,大致保持原有特色。 1996年被列為法定古蹟後由香港賽馬會資助進行全面維修。 橫洲東頭圍 2021年4月28日早上,警方封鎖三村的出入口,村民及其後到場的記者均不得入村。

橫洲東頭圍: 元朗區

1982年至83年,水牛嶺木屋區開始清拆,共拆除1,060棟建築物,有266戶共1,052名居民受影響,大部份獲安置到公共房屋或臨時房屋區。 橫洲東頭圍 1986年,水牛嶺平房區清拆,地皮用作興建市鎮公園,山上300多棟樹木、四個原居民祖墳和日晷儀基座獲保留。 1960年代前,山嶺東麓設有香港粉絲廠(現今御豪山莊)、大成地氈廠等工廠,粉絲廠在山坡上設立曬粉絲場,附近的居民會上山收拾地上的粉絲食用或轉賣。 在南北麓嶺下的稻田亦已被改作搭建木屋農舍,成為一大片木屋區,曾於1966年發生四級大火。

中心

)位於香港的新界之元朗的橫州之東頭圍鄉公所旁邊,毗鄰朗屏邨。 它是蔡寶田先生在1927年建造的英國式大宅,原來是半別墅半農園的地方,50年代前曾經開放給公眾作遊園地,現在已經關閉。 二聖宮是坐落於香港新界元朗區橫洲東頭圍的一座廟宇,大約於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由當地村民合資建成,供奉洪聖和車公,於1996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東頭圍(Tung Tau Wai),位於元朗區屏山鄉橫洲南部,鄰近楊屋村、東頭工業區與定福花園,屬於屏山鄉事委員會轄下其中一個村落。 本人已查閱貴公司的 私隱政策 和 收集個人資料聲明 ,並同意貴公司使用本人於此所填寫的個人資料作直接促銷。

橫洲東頭圍: 橫洲東頭圍 近期成交

1983年一個由廖族成員、北區政務處、古物古蹟辦事處及其他政府部門組成重修小組,工程費用約100萬元,除30萬元由政府資助,餘款皆由廖族承擔。 重修工程由1984年11月開始,分期進行,1985年底完成,同年被列為香港法定古蹟之一。 1986年3月1日由時任港督尤德爵士夫人主持開光典禮。 橫洲東頭圍 談到「芳利」這一個名稱,原來是起源於昔日元朗新墟合發街曾芳利鐘錶店,由曾先生父親曾成祿創辦,曾氏乃橫洲東頭圍人,一般街坊習慣以曾芳利稱呼他,漸漸亦成為了他一個別名。

祠堂

該建築曾於1984年電影《等待黎明》中亮相,並於2010年5月獲確定為二級歷史建築。 忠心圍除了圍門及神廳,忠心圍附近有兩幢石屋是相當獨特的,並非一段元朗村屋的設計,遊忠心圍的時候也要欣賞。 原來的西頭圍神廳相信早於 1450 年代西頭圍建村時已落成,今天所見的神樓則建於 1945 年後,樓內的木牌匾書有十五位神明的名稱。 這段認宗詩跟梅州黃氏家譜祖訓相同,據說黃氏祖訓規定,凡黃氏後代能誦記祖訓者立即升堂供迎。

橫洲東頭圍: 地方

今族分為三大房,長房如珪、二房如璋及三房如碧,和六系,但有兩系絕後,餘下四系,即應文、應龍、應鳳及應綱,建有祠堂3間、私塾5所。 廖族是新界聚族而居的第三大的單姓村,村位於梧桐河上,故名「上水鄉」,由9條村組成:甫上村、圍內村、門口村、大元村、中心村、上北村、下北村、興仁村及文閣村,人口超過4,000多人。 橫洲東頭圍 廖萬石堂曾於1932年闢作鳳溪小學,到1974年才搬遷往圍東(上水馬會道)新址。

1961年,水牛嶺平房區落成揭幕,平房區設有一座日晷儀,四面刻上中、英、法及荷四種文字,紀錄開村緣起。 平房區規劃為八階六列、共197間每五間相連的石屎平房。 髹上不同顏色的平房有客廳、睡房和廚房,平房區有一個球場、三個公廁和公用自來水供應,信基幼稚園在區內開辦(現今香港童軍總會元朗西區總部)。

橫洲東頭圍: 士多雜貨店

令我記起早前到東涌馬灣涌村,跟一位江夏黃氏居民聊天,他叫我諗出「認宗詩」認宗,當時還不知道這首詩是怎樣子的,看來有這個機遇,要好好把它諗記下來,下次到東涌馬通灣村,再向那黃氏居民認宗 ( 可能有罐可樂飲 )。 除了福慶村外,東頭圍外有一幢「貞元堂」,門外寫上「貞和布化、元氣滂流」,原來正堂內供奉黃氏祖先之案桌,回身離開時,看到牆上看一幅「黃氏黃氏祖訓」,屬於黃宗親會所贈的「黃氏認宗詩」。 這首黃氏祖訓出自周朝末年春秋戰國時代黃歇所作的一首「送子行」,其後歷代各派黃氏先祖流傳至後裔,是中國宗族史上一首名詩。

水牛嶺西北處有香港童軍總會元朗西區總部、墓地和骨殖甕,西南處有元朗公立中學和保良局羅氏信託學校,東南處有南部有路德會西門英才中學,南部有水牛嶺義塚。 在道路外圍,有市鎮公園北兒童遊樂場、博愛醫院元朗商會極限運動場、水邊村、元朗游泳池、元朗大球場、元朗公立中學校友會小學、華翠豪園、翠韻華庭、藝典居、市鎮公園南遊樂場、柏麗豪園、御景園、御豪山莊。 1984年,水牛嶺周圍的地段被平整以擴展元朗新市鎮,1980年代末起曾設立四個臨時房屋區,大部份地皮在1990年代中後期被用作興建低密度住宅屋苑。 1981年起,平房區開始清空,居民陸續獲安置到水邊圍邨、朗屏邨和屯門友愛邨。 因公共房屋的租金較平房屋貴近七十倍,有居民要求政府撥地重置平房區,並曾向立法局議員及比利時王子請願。

橫洲東頭圍: 個人工具

」,這六條鄉村位於「元朗五和」以西,之間有山貝河一河之隔,位置上鄰近元朗南邊圍舊壚,橫洲屬於一條雜姓鄉村。 昔日橫洲鄉山名水秀,六村背靠豬郎山聚居,鄉中亦有二聖宮保佑村里。 從元朗天后誕慶祝活動中,橫洲六鄉是屬於屏山鄉並走安寧路巡遊路線 ( 原來橫洲六鄉不屬於元朗十八鄉的 )。 隨著橫洲發展,政府在1972年推行小型屋宇政策,讓新界鄉村男性原居民可以向政府申請興建丁屋,曾芳利參與首批鄉村小型屋苑興建,房屋在1975年建成並命名為東頭圍新村,曾芳利與家人遷至新村定居,於地下舖位創辦芳利士多。

安置

若因錯漏而引致任何不便或損失,本公司及中原網頁概不負責。 廖萬石堂位於香港新界上水上水鄉門口村與中心村之間,為上水廖族最大的祠堂,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在清光緒十七年曾經重修。 「萬石」之名相傳廖氏遠祖廖剛及其四名兒子先後於北宋時出任高官,每人俸祿各二千石,合一萬石,後人遂將祠堂命名廖萬石堂以為紀念。 ),是位於香港元朗西部、青山公路屏山段以南的一座小山,高約34米。 橫洲東頭圍 現大部份山坡已成為元朗公園的一部份,周邊建有低密度住宅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