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202411大著數!(持續更新)

但是屋頂卻採用中國傳統的金字屋頂,布局與傳統民居類似,是個中西合璧的建築。 同樣地,此乃私人物業,並不對外開放,大家只可以欣賞其外在建築。 由於位置偏遠,這裡是香港保存得最好的客家傳統村落之一,村內共有三座宗祠和210棟房屋。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如果想去荔枝窩村,可以徒步走上兩個小時,或乘坐只在星期日和公眾假期營運的渡輪,儘管路途辛苦,但絕對值得一去。

竣工於1486年的聚星樓高13米,為香港現存唯一的古塔。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鄰近的上璋圍是屏山文物徑上唯一的圍村,其門樓遺蹟及供奉守護神社公的神廳依舊能彰顯鄧氏深源的文化歷史脈絡。 彭姓源於四千多年前的殷商諸侯國大彭,大彭即是江蘇省銅山縣,今稱徐州市。 古時彭族的封地在大彭,族人便按「以地命氏」或「以國為姓」的習慣,以彭為姓。 新界彭族的遠祖據說原居於甘肅隴西郡,唐玄宗時彭族族人彭雲因避天寶之亂遷居江西,至北宋年間彭雲的第十八代孫彭延年出任潮州知事,因而移居潮州揭陽浦口村。 彭延年生有六子,散居於潮陽一帶繁衍;其中一人名彭營(金旁)遷至東莞縣開村立業,彭營(金旁)次子彭桂攜子彭迪然從東莞遷居新安,定居於粉嶺龍山。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 2002年被列為法定古蹟

而且館內的荷花池及冬季賞菊活動,每年都吸引不少遊人到場參觀。 龍躍頭是新界五大族之一鄧氏的聚居處,於元朝末年遷移到龍躍頭,開村(即老圍)立業至今歷800多年,因子孫繁衍而在附近另立村莊,成為現時的五圍六村。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龍躍頭的五圍是指老圍、麻笏圍、永寧圍、東閣圍(或稱嶺角圍)和新圍(或稱覲龍圍),六村則是麻笏村、永寧村(或稱大廳)、祠堂村、新屋村、小坑村和覲龍村,五圍六村給沙頭角公路從中分隔。 粉嶺早期不見經傳,直到清嘉慶編制的《新安縣誌》卷二收錄“粉壁嶺”。 粉嶺於1898年簽訂的《展拓香港界址專條》隨新界一併割讓給英國。 1979年北區升格為18個地方行政區一員,而粉嶺是北區的四大分區之一。

  • 1944年底,當時任東江縱隊偵察員的葉維里再次建議攻打礦山,這次行動有200名游擊隊員及100名民工配合,終於成功把蓮麻坑礦山炸毀。
  • 香港行山好去處之粉嶺龍躍頭文物徑為甚麼叫龍躍頭?
  • 中區線起點為愛丁堡廣場,接上皇后像廣場、和平紀念碑、終審法院,途經景點還包括香港公園、香港動植物公園及古蹟藝術中心大館。
  • 與「龍」有關的,還有聚居於此的皇族後人鄧氏,南宋末年,南逃的宋室公主嫁予鄧氏族人,並在這裡開村立業,歷時800多年。
  • 2000年代香港政府開築深港西部通道及后海灣幹線,以深圳蛇口為起點,接入香港境內的白坭及鰲磡石,再連接后海灣幹線,成為香港與內地一條重要的通道,計劃必須於2005年竣工啟用。
  • 龍躍頭文物徑的14個古蹟裏,包括了其中兩條村:小坑村和永寧村;五圍:新圍、永寧圍、東閣圍、老圍、麻笏圍;及五個古蹟:松嶺鄧公祠、天后宮、石廬、崇謙堂,善述書室、擋煞碑石和社壇。
  • 粉嶺圍以別緻的池塘和特別的布局聞名,大砲、城樓和風水魚塘也別具特色,是香港少數能夠保留古色古香的圍村。

1903年,巴色會(基督教崇真會前身)的退休牧師凌啟蓮在粉嶺傳播福音,並創立崇謙堂。 及後信徒增多,遂於1927年在村前土地建成新堂。 不過祟謙堂不會對外開放,因此大家不要打擾教徒。 元朗、上水、錦田、大埔都是大帽山的山脈龍地,都是風水好的地方,地靈悠厚,隹穴甚多。 粉嶺位於四者中間,得群山包攏,四面山峰中央平和掌窩,秀氣盈盈,吉氣融融,外氣縱內局平廣,龍脈由外圍向內靠攏,結穴地有情朝向,如幼子戀母,俯伏向內。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元朗的宗族文化和復古風情

繼續向前右轉穿過水渠,上斜穿過港鐵路軌下面的小隧道,過橋往河的另一邊轉右直行便到梧桐河。 河畔沿路可以看到上水屠房等,大家可以放慢速度感受河畔景色。 粉嶺彭氏於宋朝在粉嶺立村,擁有七百多年曆史,之後更壙大成粉嶺圍,以圍村中的風水魚塘及古炮等最為著名,附近更建有的思德書室及彭氏宗祠。 建築方面依然保存清代風格,當中保存著極之豐富文物資源。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龍躍頭鄧氏至今仍保留農村風俗,除春、秋二祭及天后誕外,正月十五仍有為初生男丁舉行開燈儀式,又於二月初一祭祖及設齋宴,並舉行十年一屆的太平清醮。

另外與上水、打鼓嶺和沙頭角合稱「上粉沙打」, 同屬於北區行政區。 相傳粉嶺有一座被稱為「靈山」的大嶺山,山上有雪白如粉的石壁,附近一條村取名為粉壁嶺村。 後來該村簡稱為 粉嶺村,而「粉嶺」更隨著歲月的飛逝,成為了地區的稱呼。 新界五大氏族之一鄧氏家族在龍躍頭的祖祠,是香港最古老及最大的祠堂,也是個皇族的遺蹟。 正殿內的南宋皇姬及其夫君的神位上,有龍頭的木雕以紀皇族,屬全港罕見。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九大看日出好去處

粉嶺的山水向內湍流,外局四周有公路圍繞,內局馬路縱橫,呈現一片陰陽交錯,無限生機。 位於粉嶺東北面的「龍躍頭文徑」,是政府在新界興建的第二條文化徑,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正式開放,文物徑沿路有不少中國傳統建築物,如松嶺鄧公祠、天后宮等,部分圍村如老圍、新圍等仍然保留古貌。 龍躍頭位於新界粉嶺聯和墟東北,俗稱龍骨頭,亦稱龍嶺,是新界五大族之一的鄧氏聚居之地。 從13世紀已從錦田移居此區,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 在南宋末年,宋室皇姬逃亡至錦田,嫁與鄧氏族人鄧惟汲,他們的長子在元朝末年移居龍躍頭,先後建立了「五圍六村」,至今有800多年的歷史。

1990年香港電燈有限公司在島的西北部波羅咀填海建立南丫發電廠取代鴨脷洲發電廠之後,較多外籍的工程師搬到南丫島榕樹灣一帶聚居,區內漸有一些西式茶座、餐廳,島上中西文化交匯。 1997年香港回歸後,因為外籍人士在香港工作需要簽證,南丫島內有部份外籍人士遷離,但仍然不減島內的洋化氣息。 老圍的圍牆及門樓近年進行了全面修繕,現被列為法定古蹟。 門樓上有供奉著土地的神龕及炮樓,但昔日保護村落的小型古炮已不存在。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宮古鐘沾靈氣

梧桐河畔的盡頭就是龍躍頭文物徑,這裡有東角圍、老圍、善述書室等著名景點,絕對是惡補歷史知識的好機會。 讓各遊客在香港都可置身於紫色的薰衣草包圍內,就已經值回票價。 這個位於粉嶺鶴數的香薰園除了可欣賞薰衣草外,還可以燒烤、釣魚、喂錦鯉、睇山羊 、喂海龜和進行做香薰蠟美容活動,享受一下寧靜和諧大自然帶來的樂趣。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這個神奇的村莊坐落於一個風水林圈內,周圍環繞著眾多的荔枝樹和金桔樹,是一窺客家村民生活風貌的絕佳去處。 由蘇絲黃年代開始,灣仔已被視為地踎之地,不過這裏的歷史可以追溯得更遠。 由古老漁村到歐洲人聚居地,再變成如今五光十色的深夜狂歡勝地,灣仔保留了多個歷史建築及紀念碑,成為這個變化急速社區的殘餘記憶。 如今這裏不只是公寓,更進駐了餐廳,並引入很多教育活動,適合一家大小參加。 在交通方面,粉嶺車站往來聯和墟的交通工具主要是小巴,巴士路線較少,所以遊覽粉嶺各景點還是漫步的好。 穿梭粉嶺各處均設有行人天橋或隧道供橫過汽車路,故步行是方便的。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天后誕

這回被打折車票誘惑來到香港,才得以用自己的腳步和眼睛來探尋另一個香港。 這秀美的綠色又把俺的心再次俘虜,俺趴在青磚砌就的圍牆上使勁向外探著頭,想仔細看清圍牆下面那片芭蕉。 近樹遠山層層疊疊,從嫩綠到翠綠再到蒼綠,不同的色階,不同的色彩傾向共同組成了一幅天然圖畫。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正當俺獨自痴痴發獃時,圍牆上又來了四個金髮碧眼的老外,剛走到圍牆邊也被眼前的美景迷住了在老圍轉了一圈,圍子裡有許多老屋,還保存著原始的狀況,走在裡面能感受到濃郁的歷史氛圍。 從老圍出來俺又去找下一個目標:麻笏圍,又走上了串聯著老屋的鄉村小公路,這條路只能通過一輛車,如果兩車相會必須有一輛車主動倒回後面的錯車點。 路雖然是窄了點,可是占用了最少的土地,周邊的綠色就更多了。

宋朝末年(1120年至1280年期間),彭氏家族從潮州揭阳县遷居 扺港,並在此定居。 此村初無圍牆,及至清朝康熙初年,由於地處瀕海,為防寇盜,鄧珠彥和鄧直見才加建了6公尺高的青磚圍牆。 牆基用石築砌而成,壁上有砲口,圍牆四角,均築砲樓,並加連環鐵閘。 圍外原有一道1000多米的護河圍繞,是1662年至1721年間加建的,後來被填平,現時只有部分被保留了數米寬的河面。 吉慶圍只有一個出入口,門口外有一塊記載鄧氏歷史的銅牌。 )多設在新界,主要分為兩大類:「本地圍」與「客家圍」。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路線數目

屋簷前華麗的彩繪檐板,門前花崗石樑柱,門前樑上色彩斑爛雕刻精美的令栱科木刻、陶塑人物,外牆精緻的壁畫,都是難得的傳統藝術品。 祠內正廳設有一座壁龕,分上下共七層,供奉粉嶺圍開基祖彭桂以下至第十六世共八十八位祖先的神位。 右側奉祭「忠烈牌主」,村民稱之為「英雄帳」,是紀念為村事犧牲和有貢獻的鄉民。

粉嶺正圍圍門及彭氏宗祠正門均是有障礙的,不過遊覽古蹟建築物多是遠觀為主,粉嶺正圍內主要是民居無甚可觀,只是看門樓、碉堡與古炮已是足夠。 彭氏宗祠平日均是重門深鎖,不予對外開放;不過宗祠最精彩的藝術作品均在外牆,所以能不能進入祠內並無意義。 洗手間方面粉嶺的設施真算不錯,粉嶺正圍後設有粉嶺圍遊樂場,遊樂場內設有供傷健人士使用的洗手間,鄰近思德書室的粉嶺圍(南)公廁亦有。 至於安樂村工業區內缺乏公廁,一般人士最近亦要到鄰近麻笏河畔的天光墟公廁或崇謙堂公廁才有廁所用,若真的太急就只有到黃帝祠商借了。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香港行山好去處—粉嶺龍躍頭文物徑

厦村原為濱海之地,河道直通海岸,近往九龍、香港,遠航南頭、廣州、佛山等地。 至清朝光緒末年,天水圍一帶興築堤岸造田,導致大量砂土堆積和河床淤塞,因而水上交通受阻,船隻不能進入,令墟市的業務大受影響,加上元朗墟興起,逐漸取代厦村市的地位。 新建的黃帝祠特意保留了原址牌匾、石柱等百多件有歷史價值的組成部分,其餘在拆卸期間已捐給古物古蹟辦事處及供博物館收藏。 雲泉仙館位於坪莗的雲泉仙館本位於廣東西樵山,因日軍佔據西樵而來港建館。 仙館以仿古宮殿建築羣為主體,外觀莊嚴肅穆,值得旅客欣賞。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然而由於人口穩定,在1991年區議會選舉定為廈村單議席選區後,一直維持至今。 厦村醮會「頭名緣首」按傳統必需在天后娘娘神壇前擲出十勝一寶的筊杯才獲當選,傳聞1964年那屆便用了三日三夜才決出人選。 因建築費用增加,整個活動需花費港幣700萬至800萬元,較十年前的港幣500萬元為多。 醮會於十月舉辦木偶戲、紙紮公仔展覽及舞獅等活動,並舉行建醮儀式。 十二月邀得蓋鳴暉等著名大老倌演出11台粵劇,供市民免費入場觀賞,平均每日吸引逾千人到訪參與。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村落

有「中國留學生之父」之稱的容閎的兒子容覲彤是一名礦業工程師,曾在蓮麻坑經營礦業達8年之久。 礦場荒廢後成為蝙蝠的歇息地,是香港最重要的蝙蝠集居地,現已被列為具特殊科學價值地點。 據新聞報道,昔日礦場有塌陷及從高處誤墮地底足以致命等危險。 南丫島漁民文化村:南丫島漁民文化村建於索罟灣的漁排之上,村內設施包括一艘三桅漁船、古董搖櫓舢舨和龍舟等。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活動消息 : 傳統文化資料

新界在1950 年起為了減少中英邊境居民接觸而實施夜禁,將邊境一帶劃為禁區。 今天,粉嶺經過多年的發展,已成了一個集傳統文化、自然生態和現代市鎮共融的地區。 在老圍東面、極富典型中式傳統建築風格的松嶺鄧公祠及天后宮,皆屬對外開放。 前者是龍躍頭鄧氏的祖祠,至今約有400年歷史。 後者比公祠歷史還要久遠,廟內除供奉天后娘娘,還擺放了兩個古銅鐘。 古鐘300多年來一直保存完好,已成了鎮廟之寶,有機會來到不妨摸一摸,沾沾銅鐘的靈氣。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古蹟文物

大潭篤水塘附近更設有燒烤場及休憩場地,是這趟旅程的完美終站。 不經不覺新界五大家族已經介紹了三個,接下來繼續介紹餘下的彭氏。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新界彭族主要聚居在粉嶺,粉嶺的地理名稱一直不見於官方文字記載,至清嘉慶年編制的《新安縣志》才出現過「粉壁嶺」的名字。

位於粉嶺的圍村文物徑的名稱: 上水圍

不過蓮麻坑路連接橫瀝至蓮麻坑村一段700米長路段,仍屬邊境禁區,因此進出蓮麻坑村的民眾必須持有有效的禁區紙。 2016年1月起,一般市民可以繞過山路步行前往。 葉定仕故居約建於1907年,由泰國華僑葉定仕出資興建。 葉定仕曾協助孫中山革命,因此葉氏建屋時仿照孫中山翠亨村的故居興建。 現時大屋日久失修,屋外雜草叢生,露台走廊木板破爛不堪,連外牆也需要木條固定支撐,以免倒塌。

大家可一邊享受行山郊遊的樂趣,一邊觀賞珍貴的古物,從中了解香港過去的面貌。 龍躍頭文物徑上最巍峨的建築非松嶺鄧公祠(【松嶺鄧公祠】家族祠堂兼法定古蹟)莫屬,佔地寬廣,恢宏氣派,既是粉嶺龍躍頭鄧氏一族為紀念開基祖鄧松嶺公而建的家祠,更是極具歷史價值的法定古蹟。 古物古蹟辦事處於1999年在此設立龍躍頭文物徑,以小坑村為起點,於崇謙堂結束。 文物徑最終會帶你到一個小山頭,一棟中西合璧的壯觀白色建築佇立在你面前,這就是由舊屏山警署改建而成的屏山鄧族文物館暨文物徑訪客中心。

如你真的在啡色的新在崇謙堂下車,請順着小巴前行的方向,往前走過一座單層的舊村屋,出現在你面前的兩層高色建築物,就是崇謙堂了。 龍躍頭鄧族與宋朝皇室淵源最深,南宋 (1127至1279年) 初年,宋室皇姬南逃,後嫁予錦田鄧氏族人鄧惟汲,其長子後人於元朝 (1279至1368年)末年遷居龍躍頭。 此後開村立業,子孫繁衍,並分遷鄰近地區,數百年間,成為今日的五圍六村。 由於車路需穿越新圍軍營,軍部於1983年底宣佈翌年開始封閉對外通道,因此需要建設新路,連接小坑村、新圍村及沙頭角公路,新路最終於1984年5月31日通車。 在龍躍頭的「五圍六村」中,56C服務範圍包括北面的「一圍」及「三村」,即覲龍圍、新屋村、小坑村及覲龍村;南面的「四圍」及「三村」則屬54K線的服務範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