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相對的,一旦患者融合關節越多,其頸椎活動度便越少,且容易引發融合處上下2節「鄰近關節病變」,增加二次開刀風險。 新光醫院神經外科主任蔡明成醫師指出,頸椎主要負擔頭部重量,是活動度很高的構造,一共分為七個節段,提供脖子前傾、後仰、左右彎曲及旋轉的功能,且負責保護中樞神經,當遭受瞬間外力衝擊時,有可能造成椎間盤突出,造成神經壓迫。 一名51歲美髮師因長時間舉手、彎脖,經常長時間維持特定姿勢,導致肩頸痠痛,平均每個月都會按摩2、3次甚至「轉脖子」。 一個多月前按摩後,不只肩頸痠痛未改善,且疼痛延伸到左上臂、前臂,一度在工作時「掉剪刀」出現無力症狀,才發現是頸椎第五、六節椎間盤突出壓迫神經。 傳統的頸椎手術為「融合式手術」,就是將頸椎損傷的兩節變成1節。
蔡明成醫師表示,頸椎椎間盤突出往往不是單一因素,年齡、姿勢不良、維持固定姿勢過久,現代人常見的生活型態如躺著看書、追劇、滑手機,都可能是導致椎間盤突出比例愈來愈多的原因。 李明依頸椎一換就4個人工椎間盤,為何會一次損壞那麼多節? 振興醫院骨科醫師黃祥霖表示,頸椎的5、6、7為最常好發的節數,因為第5、6、7節剛好是頸椎C型的力量集中處。 所以容易因為長期的錯誤姿勢,累積頸椎傷害而造成退化。 全陶瓷人工椎間盤在國外問世多年,今年引進,可以配合微創導航精準進行頸椎減壓術及人工椎間盤植入,加上術中即時定位掃描,可將零假影的人工椎間盤放到最佳位置。
人工椎間盤: 「脊椎關節超微疼痛治療中心」創新醫學技術幫助疼痛多年病患
人工椎間盤手術目前無健保給付,必須全自費,一組人工椎間盤費用約二十萬至三十萬之間,各醫院收費標準有所不同。 而用於椎間盤空間的籠架(cage)或支架(spacer),其主要作用為摘除椎間盤後,填充於椎盤空間,用以恢復及維持脊椎生理曲度,減緩後續椎間神經孔狹窄的形成,籠架的健保給付,須術前申請核准。 椎盤支架不同於籠架,是直接植入椎盤空間,當作支撐物來維持椎盤空間的高度,缺點是若無骨融合,日後可能導致鬆動移位,此類椎盤支架健保局不給付,每顆自費約為五至七萬。 上述的手術與器材費用是否可申請醫療保險給付,要看各家保險公司的保單內容而定。
頸椎間盤突出患者接受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即可有效改善症狀,滿意度高達90%,大約2星期就可以恢復正常活動。 人工椎間盤 朱唯廉強調,診斷頸椎間盤突出很簡單,透過X光、MRI影像檢查,即可顯示頸椎間盤突出部位及神經受損的程度,通常80%以上的頸椎間盤突出患者,經藥物、復健及物理治療等保守治療,以及生活習慣改善,可在2星期至3個月之內改善。 腰椎的空間較大,可以承受大約40%左右的壓迫範圍,腰椎間盤突出偶而壓迫馬尾神經叢,才會產生腰痛、坐骨神經痛、下肢疼痛等症狀;然而,頸椎的空間較小,一旦發生頸椎間盤突出,壓迫症狀來得快速、且較為嚴重。
人工椎間盤: 健康情報
邵國寧指出,重複的復發或瞬間的重創將造成纖維環的裂隙擴大,髓核及纖維往後突出並壓擠神經根,患者即會出現上臂、手部麻木與疼痛等症狀。 因此,如果不止一次滑手機滑到手麻,一定要停止這個動作,並求助於相關科別。 當脊柱因不斷的重複受傷,尤其是彎腰搬運重物、長時間彎腰工作,或因瞬間扭腰、突發的受力過重、車禍外傷等原因,壓擠到構成坐骨神經的神經根,造成腰痛、腿麻、下肢疼痛、甚至不良於行的椎間盤突出症狀。
最新報告顯示,過去平均七年的效果良好(範圍由5至11年) 。 大部分醫學報告均確認腰椎間盤置換的中期效果都是安全﹑耐用及有效。 然而迄今為止,腰椎間盤置換術的效果比起融合術並沒有太大分別。
人工椎間盤: 醫院訊息
當椎間盤因經年累月的壓力,或受到突然的衝擊力時,椎間盤中央的髓核,就會被擠壓出來而壓迫到神經,導致椎間盤突出。 現代人手機不離身,長時間低頭滑手機,會造成頸椎椎間盤壓力過大,從肩頸到腰部都可能出現痠痛症狀,導致頸椎出現椎間盤退化性疾病。 與其他的盤內減壓術相比較,創傷小,操作簡單,安全性高。 盤髓核成型術手術過程僅需15-20分鐘,而為局部麻醉,術前不需禁食。
進行按摩、整脊等療法前,最好避免旋轉脖子等劇烈活動,更要注意自己的頸椎安全。 後來因為融合術有時會出現併發症,令椎間盤置換於1990年代才再度引起關注。 人工椎間盤 強化肌力也是避免膝關節退化的關鍵之一,醫師推薦容易進行的「坐姿抬腿」,只要坐在椅子上將小腿往上平舉,並把腳板勾起來,感受到大腿肌肉發力,維持5秒再放下來,每天建議兩隻腳輪流做100下,可有效訓練大腿前側的股四頭肌。
人工椎間盤: 電腦工程師手腳麻難解 脊椎內視鏡微創手術成功改善
好在市面上推出了各式的醫療險、意外險可解除這樣的窘境,愛家的你在努力工作之餘,更應注重自身風險的保障,避免自己發生意外後,反而成為家中沉重的負擔。 脊椎問題近年來也困擾著青壯年族群,而這群人正好是家中的經濟支柱,上有老邁父母,下有年幼子女,身體不適倒下了,家中頓時失去經濟來源,想要盡快復原,卻必須付出高額的費用,使生活陷入困境。 土耳其強震後,民眾除了可以透過衛福部賑災專戶捐款,也可以捐給民間團體,「台灣雷伊漢勒世界公民中心」,但有民眾發現,台灣中心在募資平台接受捐款,截至11日下午4點半,已達800多萬,但平台會從中收取百分…
人工椎間盤最主要的適應症為椎間盤突出或破,或是退化性頸椎病變合併頸椎神經壓迫 或合併頸椎不穩症。 若是有嚴重頸椎滑脫症及不穩症、頸椎變形、頸椎感染性病變、頸椎腫瘤或骨質疏鬆症,則不適合接受頸椎人工椎間盤的手術。 人工椎間盤 人工椎間盤 各式3C產品問世,好不容易站直身軀的人類,又讓頂天立地的脊椎再次彎曲,頸椎椎間盤病變找上門。 症狀輕微者可保守治療,如透過藥物及復健改善;但治療半年未改善或症狀加劇,就需考慮手術。 人工頸椎手術多是透過椎間盤切除術,除去壓迫處,再透過脊椎融合術或人工椎間盤置換術,維持活動。 頸椎的重建需要植入頸椎的人工椎間盤,市場上頸椎人工椎間盤大致上可分為兩大類,第一類為固定式頸椎椎間盤。
人工椎間盤: 腰椎支架的源起及應用_脊椎專區_衛教專區 | 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
隨著年紀增長、肥胖、姿勢不良、久坐與久站或是受傷等原因,造成椎間盤損壞,緩衝能力漸漸減弱,就會有腰痛、背痛的情形。 病情較輕的患者,接受復健物理治療後可以康復;嚴重者椎間盤磨損嚴重或急性破裂,會出現壓迫神經、手腳麻痺、四肢無力行動困難,甚至大小便失禁的情況,大多數醫師會建議患者進行手術。 此手術方式早於1906年 便首度施行,直到1950年代爲治療結核病而引進到香港 。 脊骨外科醫生在手術顯微鏡下能清晰地看到病人脊椎的情況,將有問題的椎間盤完全取出,如果有需要會爲神經線減壓。
由於經常使用麻醉藥會引致便秘,患者需大量飲水及進食高纖食物。 人工椎間盤 輕瀉劑 (如樂可舒、新來福草本通便丸、鎂乳) 是能買到的非處方藥物。 醫生會利用鑽頭製造椎間盤空隙,把該位置上、下的脊椎骨表皮質層移走,以外露出血液供應充足的海綿骨。 外科醫生會利用一把細小的鉗子取出約三分之二的椎間盤,再經手術顯微鏡把剩下的椎間盤清除。
人工椎間盤: 醫療特色
外科醫生會在熒光鏡(特別的X光視像) 的輔助下,把一支幼細的針插入椎間盤以確定受影響的脊椎骨和椎間盤位置。 要取出受損的椎間盤,必須把連接著該椎間盤的上下兩節脊椎骨分開。 醫生會先把攤開器放入該兩節脊椎骨上,然後輕力的用攤開器把兩節脊椎骨分開。 術前二至三天應停止服用非類固醇消炎藥物(如雅維, 模特靈, Nuprin, Aleve等)。 此外,術前一星期及術後兩星期內都要停止吸煙、咀嚼煙草及飲酒,因這些都有機會導致出血問題。
- 之後以X光檢查來確定移植骨與鈦骨釘已固定在適當位置 (圖5B) 。
- 對此林祥慶醫生解釋,隨着頸椎人工置換手術的不斷進步、相關工具的提升,加上操刀醫生的經驗累積,手術併發的風險愈來愈小,傷口發炎、傷及周邊組織乃至神經線的比率都極低。
- 只要術後三個月避免負重,後續生活都不受影響,也可像正常人一樣搬重物、重訓鍛鍊身體。
- 而且頸椎的顯微手術手術時肌肉根本就不必像腰椎由骨頭切開,只須輕輕一剝就可分開,手術後就可自動回位,由一個有經驗的醫師來做,我們從皮膚切開到開始處理椎間盤只要約十分鐘,整個手術約一小時以內就完成。
- 建議民眾可尋求主治醫師的建議,選擇適合自己身體狀況的手術,積極治療。
- 藝人李明依日前在臉書上表示自己必須「自費110萬動刀換頸椎人工椎間盤」,昔日她可是在舞台上大嗆「只要是我喜歡有什麼不可以」的青春偶像,現在卻已經頸椎老化,需要置換關節。
- 朱唯廉說明,目前頸椎間盤突出手術治療以人工頸椎間盤置換術為主,可選擇活動式或固定式,取決於個人生活方式而不同,並非活動式較昂貴就比較好,透過微創的方式進行,傷口小、疼痛感輕微,住院3~5天就可出院。
- 與腰椎的情況不同,腰椎是局部麻醉,而頸椎椎間盤內視鏡手術,必須全身麻醉,既然同樣是全身麻醉當然是”手術顯微鏡”比”內視鏡”看得清楚。
人工椎間盤臨床應用時間夠長,符合正常頸椎生物力學,避免鄰近節段的加速退化,生理活動範圍內無限制活動,術後即刻穩定,允許新骨長入提供長期穩定性。 若病人同時有不止一個椎間盤出現問題,而接受融合手術,手術後的背部整體活動幅度就會有較明顯影響。 另外,若有一個甚至多個的椎間盤接受了融合手術,附近的其他椎間盤便要負擔額外的承托脊椎及活動等工作,往往令這些椎間盤也會加速退化6。 醫生可能會向您建議不同的治療方案,但最終只有您才可以決定手術是否適合自己。 只有兩成椎間盤突出的患者,經過六星期的非手術治療後仍感到疼痛難忍,而考慮進行手術 。 外科醫生會從患者的骨盆(髂嵴)抽取骨組織,將其移植到融合的位置。
人工椎間盤: 置換人工椎間盤 頸椎手術不再硬頸
此外,醫生會詢問您正在服用的藥物,包括處方藥物、非處方藥物及草本補充劑。 最理想是由經過複雜脊椎手術專業訓練的脊椎外科醫生操刀。 向您醫生詢問其專科訓練,特別是當您的手術較為複雜或曾經接受超過一次脊椎手術。
椎間盤乃脊椎骨與骨之間的組織,能保持頸椎靈活郁動,以及有吸震功能;由於椎間盤沒有血液流動,一旦受損或退化便無法還原。 若椎間盤因退化而脫位,會壓着神經線,導致頸痛、手臂痛、四肢無力或麻痹。 但因每個人病況及身體承受度不同,建議與手術醫師詳細討論是否合適進行人工椎間盤置換手術,目前健保沒有給付。 無論如何,若能早期預防總比任何治療更理想,而美國骨科學會的建議和各大研究都證實,適度運動對於減緩關節退化非常有效,像是低重量的負重運動,或是慢跑、跳舞等,可增加骨密度和肌肉強度,改善身體的協調與平衡,降低骨折風險。 體重較重者則優先減重,並選擇衝擊力較小的運動,例如游泳或是以騎飛輪取代跑步機。 長效一年一針劑型玻尿酸:2020年5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
人工椎間盤: 頸椎病變的成因及症狀
然而,由於此類人工椎間盤價格偏高,全民健保目前尚未給付此植入物的費用。 人工椎間盤 此類人工椎間盤不僅對鄰近關節的保護,對於頸部的活動,其提供的角度比固定式大,較符合人體工學的需求。 手術會將患部的椎間盤、骨刺及肥厚的韌切除,接著重建頸椎的結構以維持穩定,傳統方式是脊椎融合術,植入脊椎墊片,可加上骨粉並以骨板骨釘固定,已經使用數十年,臨床效果良好。 若要論其缺點:1、少數病患因骨板緊貼食道而影響吞嚥的流暢;2、融合手術會犧牲該節頸椎大約12度左右的活動度,使得頸椎活動時較為僵硬,另外長期下來會有融合部位上下節因承受較大壓力而提前或加重其頸椎退化。 血管外科醫生會於病人的下腹部開一個小切口,把病人的腸臟輕撥至一旁,讓脊椎前方外露,方便手術進行(圖3)。 此手術方式早於1906年 便首度施行,直到1950年代為治療結核病而引進到香港 。
人工椎間盤: 脊椎有問題要不要開刀?認識人工椎間盤手術
資深藝人李明依因頸椎軟骨問題,自費110萬換上4個人工頸椎椎間盤,但術前才發現健保署在她手術前一天公告12月1日起給付人工頸椎椎間盤,以她的狀況至少能省下23萬元,讓她抱怨健保署如果能提早公告,像她一樣11月開刀的病人就多一個選擇。 值得注意的是,置入人工椎間盤的限制比較多,骨質疏鬆、頸椎滑脫或是頸部肌肉太過薄弱的病患其實不適合置入人工椎間盤。 所以兩個做法有各自的優缺點,病患接受手術之前,一定要和醫師充分溝通理解,才能夠選擇自己想要的術式。 若嚴重到影響睡眠,難以入睡或不舒服到醒來的情形持續一週不見改善,就要趕緊到醫院檢查,而骨、復健科單靠照X光不一定能百分之百發現更細微的病變,建議優先到「神經外科」門診進行核磁共振等較為精密的檢查,確認病情後再視病情判斷是否轉診。
人工椎間盤: 頸椎退化需要手術治療嗎?活動式人工椎間盤每個人都適用?神經外科醫師解析
椎脊的台語叫「龍骨」,由名稱即可得知對於人體來說是支柱也是非常寶貴的部位。 很多有椎間盤問題的病患因常聽到手術失敗造成的癱瘓,寧可忍受長期的疼痛也不願意進行手術治療。 因為輕微的受傷並不容易發現,尤其是頸部的椎間盤,常常是搬重物或是不當睡姿造成,第一時間不太會被察覺到。 但是在3C、手機盛行的年代,「3C頸」造成許多20幾歲的年輕人就有頸椎椎盤退化的問題。 蔡明成醫師說明,固定式人工椎間盤的好處是穩定度高,但前傾後仰角度略有限制,上下節關節壓力也較大;可動式人工椎間盤則可360度活動,活動角度更佳,並能解除上下關節的壓力,減少未來臨近關節提早老化再次發生椎間盤突出的機率。
且過去曾有位知名歌后,年紀輕輕就因胸椎手術失敗,從此下半身癱瘓;加上當時媒體以「XX歌后因脊椎手術癱瘓」為標題進行大篇幅報導,造成老一輩民眾產生共同的「歷史創傷」,只要聽到開脊椎,就覺得可能術後有癱瘓風險,而避之唯恐不及。 邵國寧說,當前的椎間盤手術已經不同於往日,除了內視鏡、顯微手術,現在甚至進步到沒有傷口,只要透過針孔就能夠治療的手術方式,也就是所謂的「盤髓核成型術」。 以這名李小姐為例,醫生幫她進行了盤髓核成型術,術後不但沒有傷口,而且頸痛、麻症瞬間獲得了緩解。
人工椎間盤: 醫療險
傳統的頸椎手術方法:在上、下椎體之間植骨,促使椎體完全融合在一起。 人工頸椎椎間盤維持了本節段的活動,保護相鄰節段的椎間盤不會發生過早退化。 跟傳統須取出自體骨的手術比較,病人手術後傷口的痛楚更是大大減低。 在大多數頸椎間盤或骨剌壓迫神經線的病人中,使用人工頸椎間盤植入的效果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