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区分出教义学,是为了观察瑜伽行学作为佛教之一般性质,这是通常在诠释瑜伽行学时易于忽视的地方,其结果是将瑜伽行学处理成为了世俗性质之哲学系统。 在印度早期唯识学之发展中,有为依与无为依思想在相当程度上是没有明晰区分的,但到其中期阶段亦即十大论师时期,唯识思想被纯洁化,有为依模式被凸现出来,而成为唯识学之正宗。 到公元七世纪玄奘取经时,印度唯识学仍是有为依形态大行,所以奘传唯识即是纯粹之有为依唯识学,并且对其印度形态予以了进一步纯化与系统化,使之成为极为精致之整全学说。 虽然在玄奘传译印度唯识学前,菩提流支、勒那摩提、真谛等在中国所传唯识皆属无为依唯识学,但到奘传唯识兴起后,中国唯识学基本上被统一为有为依形态。 这造成在古代中国佛教中,有为依唯识学形态成为了唯识学之代名词。
“外在者”是现代学术预设的所谓“客观性”与“公正性”的“准则”,采用经验与现代人本理性主义之视角,这在佛教看来是一种典型的世俗性质之立场,必然曲解佛教教理及其意趣,也就先入为主地消解了佛教之宗教与社会意义。 佛教如來宗 因此,此编在叙述时,主要采用“内在者”视角,即以贴近甚至融入佛教意趣之方式,从佛教教史与教理展开之立场出发,再兼顾佛教历史的一些学术成果,以期能够如实观察与揭示佛教教理建构与展开之思想脉络及其独特性质。 教义学导论编略述了佛教之基本思想原则,认知标准,诠释原则,以及乘宗之安立与判教。 法相学导论编系统地诠释瑜伽行学义境中一切法之种种事体、性相及其差别,其中所述之三性说是瑜伽行学的代表性学说之一,与唯识说一道构成瑜伽行学之理论基础。
佛教如來宗: 佛光山星雲法師圓寂 享耆壽96歲.曾預立遺囑
戒律有聲聞戒和菩薩戒,這裏所謂的律宗,是依聲聞律部中的《四分律》由終南山道宣律師一系所立的律宗。 就戒條戒相說,有五戒、十戒、具足戒之分。 五戒是出家、在家佛弟子受持的戒,十戒、具足戒是出家弟子受持的戒,這些在前面已經敘述,這裏不多重覆。 佛教如來宗 佛教如來宗 各部律藏不只是戒相和制戒因緣,更大的部分是僧團法規、各種羯磨法(會議辦事)、出家法、授戒法、安居法、布薩法、衣食法,以及日常生活小事,都有詳細規定,因為時代的關係,環境的不同,許多戒律的規定,早已廢弛不行了。
正行又分为读诵、观察、礼拜、称名、赞叹供养等五种,此中又特别把称名作为正业,其它四种为助业,显出正名为最重要。 念佛的方法凡有四种:1、专念佛的名号,称为持名念佛;2、观佛的塑像与画像,称为观像念佛;3、观想佛的妙相(包括《观经》十六观门),称为观想念佛;4、观佛的法身,即谛观实相,称为实相念佛。 后世唯持名念佛最为流行,其与善导的大力提倡有直接关系,同时信众认为此法下手易而成功高,用力少而得效速。
佛教如來宗: 星雲法師5日圓寂 陸委會禁大陸前宗教局長來台弔唁
此宗依《大日經》、《金剛頂經》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觀行,修本尊法。 此宗以密法奧秘,不經灌頂,不經傳授不得任意傳習及顯示別人,因此稱為密宗。 四分律雖屬小乘戒,但其文義通於大乘,自古就有「分通大乘」的說法。 中國盛行大乘,以大乘教義解釋律藏,攝小入大,就是大乘戒的組成部分,出家菩薩三聚淨戒中的攝律儀。 由於此一宗的盛行,中國僧人們在修學大乘的戒定慧三學中,仍然重視出家聲聞乘的戒律。 六相、十玄、三觀的建立,闡發了《華嚴經》的法界緣起、理事無礙、事事無礙、無盡圓融的教義。
修学禅宗,不需要富足的经济条件,因为禅者的修行生活,无论山林,水边,茅蓬,只在双腿一盘,就可参禅了。 古代禅宗祖师大德们,有的常年居住在山林里,吃的是野菜杂果,穿提粗布麻衣,虽然生活是这样的清贫淡泊,但是他们的禅定之乐是无穷的。 在中国的大乘八宗之中,“唯识”近于科学;“三论”近于哲学;“华严”及“天台”近于文学;“真言”及“净土”近于美学;“禅宗”是佛法的重心。
佛教如來宗: 如来
對於財務經濟,點滴歸公,我們每個人一切都是常住供應,不需紛爭,不要佔有,只要大家正信辦道,生活應該不足掛慮。 也希望徒眾不要為世間這種衣食住行太多的分心罣礙,此實不足道也。 佛教如來宗 我一生,服膺於「給」的哲學,總是給人讚歎、給人滿願;我立下佛光人工作信條:給人信心,給人歡喜,給人希望,給人方便。 佛教如來宗 因為我深知結緣的重要,心裡只想到處結緣、到處散播佛法種子。
- 此宗是依《無量壽經》等提倡觀佛、念佛求生西方阿彌陀佛極樂淨土,所以名為淨土宗。
- 这些名称基本上是根据其思想特征来命名的。
- 青原行思一系分出三派:曹洞宗、云门宗、法眼宗。
- 這些法會上,妙禪師父會出現,鼓勵會員每月至少參加一次法會。
- 律宗应该遍属于各宗,至于宗教的素质,乃是各宗皆备的。
- 羅什所帶起的譯經事業,使得譯家賢哲輩出,在羅什前後的大家有數十位,如佛馱跋陀羅、曇無讖等。
- 針對星雲法師圓寂前身體情況,慧傳法師回答,每個人都有生老病死,但是星雲法師說明為「老病死生」,人死了之後還會生、生了以後也會死,生生不息、循環不已,也說自己「沒有病,只是不方便而已 」。
他在天竺參學十餘年,攜回《大般泥洹經》、《摩訶僧祇律》、《長阿含》等多部經典。 法顯在佛教史上不僅有崇高的地位,在我國留學史上的貢獻也是影響千古。 竺法雅以善用老莊等外學來理解般若義著稱,此即所謂「以經中事數,擬配外書,而為生解之例」的「格義佛教」。 東漢永平七年(公元64年),漢明帝劉莊(漢光武帝劉秀之子)夜宿南宮,夢一個身高六丈,頭頂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來,在殿庭飛繞。 次日晨,漢明帝將此夢告訴給大臣們,博士傅毅啓奏説“西方有神,稱為佛,就像您夢到的那永平求法樣”。 漢明帝聽罷大喜,派大臣蔡音、秦景等十餘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經、佛法。
佛教如來宗: 佛陀妙法無上寶
龙树菩萨分佛陀说的法门为二道,即难行道和易行道。 并说别的宗依戒定慧修六度万行,需经三大阿僧祗劫为难行道;说修净土法门一生至诚念佛,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临命终时,仗承阿弥陀佛摄取不舍的愿力往生安养净土,并永不退转,直至成就佛果,故称为易行道。 因此,此宗主张劝人念佛求生西方净土极乐世界。 此宗的特点,简单易行,三根普被,能摄受广大群众,有念佛法门、十六观法门等,依生前发心、修持不同,往生又有九品往生的分别。
唐代玄奘入印,師事護法之門人戒賢,具稟本宗之奧秘。 返唐後,翻傳本宗經論,弘宣法相唯識之玄旨。 受教者頗多,以窺基、神昉、嘉尚、普光、神泰、法寶、玄應、玄範、辨機、彥悰、圓測等為著名。
佛教如來宗: 星雲不怕談死 跨越宗教藩籬 曾盼來世要與樞機主教單國璽當好朋友
它的教义以真俗二谛为总纲,以彻悟中道实相为究竟。 二谛的“谛”字是真实的意思,从法性理体边说的叫真谛,从缘起现象边说的叫世俗谛。 从俗谛说事物是有,就真谛说诸法是空,所以真俗二谛也叫空有二谛。
总之,瑜伽行是围绕瑜伽安立的,直接显示的是一种特定修行方式,表明了以修行为本之立场。 这是瑜伽行派之名称所直接透露出来的信息。 本书是印度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学说(瑜伽行学)的通论,亦是从瑜伽行派立场出发对佛教的通论。 而且,由于瑜伽行学是以唯识学说为中心的,亦可看成是唯识学的一个通论。 唐代佛學家、翻譯家,佛教唯識宗創派人、天竺那爛陀寺教授。 之後持缽雲遊天下,足跡遍佈今之河南、陝西、四川、湖北、河北和山西,他謙虛請教高僧大德。
佛教如來宗: 新聞關鍵字
會員每月繳交1,000至2,000元的弘法護持金。 妙禪師父聲稱這些捐款將有助於他為信眾帶來救贖,並會在每月舉行的24場大法會上收取捐款。 這些法會上,妙禪師父會出現,鼓勵會員每月至少參加一次法會。
序论编是对瑜伽行学之概括性勾勒,而教义学、法相学、唯识学、道行学、果位学导论编则对瑜伽行学作为佛教学说予以了全面与深入之具体阐述。 佛教如來宗 在后世,特别是在现代的一般瑜伽行派概论性质之著述中,多偏重法相学与唯识学所摄之义理系统,而忽略道行学与果位学。 但瑜伽行派学说作为佛教教说之一支,虽然注重义理之阐释,但其目的并不在于哲学意义上之思辨,或者哲学系统之建构,而是在于依义理而闻思修,即起行与证果。 所以,本书不仅强调法相学与唯识学所摄理境之重要性,而且将道行学与果位学突出出来与法相学与唯识学平等对待。 这样,本书所述的瑜伽行派学说在内容上就具有了完整性。 可以说,将道行学与果位学予以系统叙述形成了本书之一个重要特色。
佛教如來宗: 台灣好報
對於死亡,星雲大師從小就有一個不在乎的想法,數十年的人生歲月,在死亡的邊緣來回也走過多次,如:槍林彈雨中流亡、監獄的蒙難、心臟的開刀,四、五十年的糖尿病,兩次中風,骨頭跌斷,抽筋剝皮……,這許多苦難,貧僧都不計較。 佛教也以全息思想著名:「每一粒灰尘中有无数佛」,「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即一切,一切即一」,「放之弥纶四海,卷之退藏于密」。 瑜伽行派学说的系统性、相似思辨性与相似解释力,在佛学理论中是最为突出的。 但在瑜伽行派看来,瑜伽行学如此展开或构造,是因为众生共业的“坚固性”以及习气、执见之相似性、普遍性与复杂性,只有安立系统之言说体系方能发挥长期、系统、有效之对治、引导作用。 所以不能直接在瑜伽行派言说体系中找到究竟真理,或者说,不能依名执义地运用瑜伽行派言说系统去直接描摹真实,但可以在其中找到对治习气、执着的系统方法,或说“药方”。 正因为瑜伽行学作为药方体系具有普适性与系统性,较以往各派所提供者要为圆满,或者说,它在破执以及显现真实境界方面有佛教中最为系统、善巧之安立,而被称为了义。
- 本網站由 佛光山資訊中心 協助製作Copyright 佛光山人間通訊社 著作權所有 All Rights Reserved.
- 六相、十玄、三观的建立,阐发了《华严经》的法界缘起、理事无碍、事事无碍、无尽圆融的教义。
- 如果说大乘对语言有表诠意义上的使用,也是在其具有遮诠作用的基础上来显示的。
- 真宗一代則設立戒壇七十二所,推行登壇受戒之制。
- 近十年來,該組織也為了建立「大禪堂」以個別不同的方式收取捐款,但不管是捐款數字還是禪堂位置都未公開過。
- 大乘佛教認為自己的教法是廣度眾生的大舟,批評以往的其他所有傳統佛教宗派只能滿足於自我解脫,因此稱自己這一派為「大乘」,而所有上座部與大眾部教派都被他們視為「小乘」。
- 與如來宗有關聯的學生社團亦受爭議,有學生指控,學生每月需要繳交「護持金」(或稱「隨喜費」)至少200元,這些社團強收金錢,還強佔教室來宣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