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萃男書院的初中班級採用“拔尖補底”的模式進行分班,在每年的全級考試中,全級成績頭82名同學將被抽籤編入D、S、G班,第83至164名同學將被編入P、M、L班,最後82名同學將被編入A、J、T班。 而英文較優秀則會编入D及P班,中文較優秀則為S及M班,其餘則為G及L班。 中一則以七月舉行的分班試的成績决定分班結果。 為紀念拔萃建校一百五十周年,校方於2019年在孫中山銅像對面修築一座建校一百五十周年紀念亭,其中設有綠、深藍、棕、黃、紅、淺藍、橙、紫八色之照明燈,以代表拔萃的八個社堂,及其所紀念的八位校長/代理校長。 在主樓南座外面,一如傳統英式的建築,正門外設有一片綠油油的草地,學生統稱該處為小草地,以便與大草地區分。 小草地過往純粹供學生休憩之用,多為中文朗誦比賽練習地方,但於2011年適逢辛亥革命一百周年,校方得到孫中山先生的孫女孫穗芳捐款,在小草地豎立一孫中山先生的銅像,以紀念孫中山先生曾在該校就讀的歷史。
- 校方曾於大樓開幕後把大樓列為禁區,幾場試聽也只安排低年級學生參加,引起部分高年級學生不滿。
- 其中在往來中學部的2樓出口外設有一由捐贈者贈與學校的座右銘——“木石雲水”命名的藝術裝置。
- 另外,附屬小學設有一個鐘樓,矗立於小學的樓頂上,於2006年9月23日啟用。
- 這些年來攝影器材日新月異,但他仍偏好菲林拍攝,喜歡慢慢等待的過程,以及意想不到的色彩和光影碰撞。
- 現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的主樓,在千禧建築群落成前一直以地下為特別室、一樓為課室、二樓為宿舍的樓層分佈。
事實上,近年為數不少的公立醫院資深醫生相繼離巢,轉投私人市場。 據醫管局資料顯示,過去一年有二百多名醫生離職,三成是年資逾十年的資深醫生;全港七大醫院聯網無一倖免,而作為港大教學醫院的瑪麗醫院,更是重災區之一,多名港大教授級醫生,紛紛開檔搵真銀。 曾繁光在青山醫院專替重症病人做心理治療,例如病態賭徒、性功能障礙、因社交障礙而引發的抑鬱症病人等,每次收費只需一百幾十元。 他私人執業後,據了解首次一小時病情評估便收費三千元,之後每節五十分鐘的心理治療亦需三千元;以一般五至十節的療程計算,每位病人至少要付一萬八千元,絕對是高檔消費。
余宇楷醫生: 名醫物業排名榜
拔萃男書院成立於1869年,設有中學部及小學部,為香港補助學校議會轄下22所補助學校之一。 余宇楷醫生 六十四歲的謝德富,乃最早一批到中環開檔搵真銀的醫生之一。 他六八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後,曾以講師身份主管瑪麗醫院心臟科,是首批從外地引進「通波仔」手術的醫生,有香港「搭橋之父」之稱。 本刊調查發現,多位前港大醫學院的重量級教授醫生,近年湧到中環開檔搵真銀;無論是資深的還是新晉的,無獨有偶均選擇在中建大廈、皇九、萬邦行等「名醫大廈」開診。 余宇楷醫生 傳聞港大內科學系系主任黎嘉能,亦有意轉投私營市場。
與中建大廈一街之隔的「皇后大道中九號」,乃新晉名醫大廈,坊間被稱為頂級診所的「仁德醫療中心」正落戶於此,仁德在九五年由霍英東三公子霍文遜成立。 「能夠在『813』或仁德插旗的,都是名醫。」有行內人士稱。 據了解,謝德富一般診症收費由千五至千八元不等,要找他做「通波仔」手術,聞說收費至少二十萬元。
余宇楷醫生: 醫院診所分類
由於曰字樓女館的創辦單位、教育理念、人事編制及學生背景與後來的拔萃男書室不同,故拔萃男書室僅視其為先驅,將創校年份定於1869年。 原校址在香港島西營盤般咸道(後輾轉用作羅富國教育學院與聯合書院校舍,現為般咸道官立小學),後於1926年遷至亞皆老街現址。 遷校初期,曾經於1927年短暫借用旺角警署之地。
【本報訊】有「流氓俠醫」之稱的寶血醫院院長余宇楷,5年前因患前列腺癌到聖德肋撒醫院接受手術,疑因負責手術的麻醉科醫生處理失當,令他在術後手部神經癱瘓達1年,故昨在高院興訟向該麻醉科醫生索償750萬元。 曾為英國威廉王子及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習近平演奏二胡。 余宇康:本地首個腎科醫生,有「腎科教父」之稱。 生於醫生世家,父親余朝光是前廣華醫院及前東華東院院長,兄長是外科醫生、前寶血醫院院長余宇楷,三弟是胸肺專家余宇超和四弟是兒科權威余宇熙。 拔萃男書院乃全港第一間中學自主研發出智能手機應用程式。 在2012年4月18日, 拔萃男書院軟體開發小組在Apple iTunes App Store 推出了名為“DBS”的 iOS App,及後亦推出了Android 版, 兩個版本至今已合共錄得超過二千個下載。
余宇楷醫生: Dr. Yu Yu Kai – 油麻地 – 九龍
鐘樓呈湖水綠色,四面面積均為13.1平方米,樓高於水平面62.3米,建築師原意希望鐘樓能除了為學生提供報時服務外,還可以惠及旺角市民。 然而,由於小學本身處於嘉多利山山腰,四周綠樹林蔭,加上旺角區人煙稠密,高樓大廈甚多,因而位於旺角市中心的市民其實視線受到遮擋,並不能夠直望鐘樓。 因此,鐘樓其實主要為在大草地練習田徑的學生們提供報時之用。 拔萃男書院是香港少數提供法語課程的非國際學校之一。
- 校舍在英軍視察、清理後,由資深教師楊俊成(J. L. Youngsaye)於1946年3月21日負責接收。
- 二零一一年在香江舉辦慈善攝影展,取名「暗香疏影」,展出梅花作品多幀,成功為香港乳癌基金會籌募經費。
- 新校不僅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條件,更旨在以英國國教教義為本,引導他們建立基督誠信和勤儉生活的觀念。
- 此後三十多年間,石階為步行者往來校園的唯一出入口。
- 「日後青山醫院點做,要看管理層了。」他無奈地說。
「如果政府肯畀多些資源,放多幾個醫生落去,waiting list即刻縮短,每個病人睇症的時間都長一點啦。」他忍不住炮轟公立醫院長期人手短缺,令醫護人員和病人都要受苦。 「以前在公立醫院的病人,未必有能力出來睇私家了,在中環一定是target on中產階層。」曾繁光說。 據了解,自從他「棄公投私」的消息傳開後,幾十名病人先後致電查詢,並已有兩名病人預約,足見名醫有幾渴市。 中環名醫收費不菲,據悉有的開一次刀索價三、四十萬,旺市時一星期賺「一球」(一百萬)的大有人在,故有「星球醫生」之稱。
余宇楷醫生: 都有機會岀「老人斑」!? 醫生教你4招有效預防 | 陳婉晴醫生
2010年,校方收到舊生張作鑫一筆捐款,一度將小徑命名為「靜思小徑」,後因學生群起反對作罷。 鑑於小徑乃施校長任內所建,為配合紀念,遂重新命名為「施玉麒徑」。 揭幕之日,張作鑫指求學時期,同學們常隨施校長徘徊小徑,思考人生,此即其原本提議「靜思小徑」一名的理由。 1961年,在職教師郭慎墀擔任校長,學校進入田徑運動興盛期。 郭氏重組行政機制以改善效率,又大量增聘教師。
「在中環開診,服務是否妥貼好重要,如果病人滿意,醫生的口碑就會在病人的network口耳相傳,才會有更多人幫襯。」有中環名醫說。 名醫的病人非富則貴,除了診症準、手勢好,對病人是否細心亦很重要。 曾是「賭王」主診醫生的腦科醫生謝勝生,雖然診所設在萬邦行對面的連卡佛大廈內,但病人一樣絡繹不絕,部分人更要在門外走廊等候。
余宇楷醫生: 香港醫生集中地
曾獲香港賽馬會獎學金,並獲香港卓越獎學金到美國伊薩卡學院修讀管弦樂指揮音樂碩士。 余宇楷醫生 陳銘泰:田徑運動員,曾代表香港出戰2016年里約夏季奧運會,2015年光州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及2017年臺北夏季世界大學運動會,現為男子跳遠香港紀錄保持者。 本大樓已經擱置興建,曾計劃位於大草地西側興建一座3層高的停車場大樓,以解決現時主樓泊車位置嚴重不足的問題。
新校招生的對象包括了英裔、華裔、香港歐亞混血兒以及其他國籍的適齡兒童,不分男女。 新校不僅為生童提供衣食住宿的條件,更旨在以英國國教教義為本,引導他們建立基督誠信和勤儉生活的觀念。 非僅如此,當時的華人並不希望讓自己的女兒接受西式教育。 1868年,域多利教區第二任會督柯爾福要求直接掌管該校。 除了社堂的設立外,該校還有幾種方式紀念前校長。 早在1917年,即有校友捐款設立雅瑟及俾士獎學金。
余宇楷醫生: 主樓
該樹屋由中學部歷史悠久的禮堂長木椅經加工製作,環保之餘亦可作為紀念。 此外,由於該校體育活動發展迅速,校方於大草地外圍興建了跳遠練習場、鏈球和鐵餅護籠、室外游泳池、高爾夫球活動區及射箭場等體育練習設施。 他在1952年入讀香港大學醫學院後,因為學業忙碌放下了這項興趣,畢業後工作2年,再到英國深造腎科,1966年回港在瑪麗醫院創辦首個腎科專科,起初太忙,沒空拍照。 後來工作慢慢穩定,他在七十年代開始重拾興趣,結識攝影家錢萬里,對其中國風景攝影作品甚為佩服,主動拜師,時常跟他出遊外拍。 聲 稱 月 入 逾 六 十 萬 元 的 余 , 認 為 麻 醉 科 醫 生 有 疏 忽 , 令 他 左 手 受 壓 造 成 麻 痹 , 故 向 麻 醉 科 醫 生 索 償 約 七 百 萬 元 。 原訴人余宇楷醫生(75歲);答辯人為陳志強醫生,案發時為聖德肋撒醫院的麻醉科醫生。
唯香港政府於1878年刊登的《轅門報》(現稱香港政府憲報)稱該校為曰字樓孤子院,1879年《轅門報》又稱之為曰字樓男女館。 這樣命名實為一時的權宜,由此也可見該校創立之初還沒有一定的中文名稱。 余宇楷醫生 19世紀後期,香港華人稱呼各校校名,往往以校長姓名代稱。 俾士校長在位近四十年,影響巨大,於是民間稱該校為俾士書館、俾士書院。
余宇楷醫生: 服務
「聽說何永超幫人接生收六萬元,但要看他也不容易,排期至少要一年。」有行內人士說。 一般來說,只需用藥醫病的名醫收入,都不及「揸刀搵食」的多,不過王振宇勝在名氣夠,不少富貴病人慕名而來,因此他的診所特設一個有獨立門口的等候室,供名人病人使用。 王振宇診所開張當日,食物及衞生局局長周一嶽、教育局局長孫明揚、前警務處處長李君夏、曾蔭培等名人親臨到賀,面子十足。
1926年遷校九龍以後,方換成拔萃男書院的現名。 上周三,全民自願醫療保險計劃諮詢正式出台,政府鼓勵市民買保險轉投私人醫療服務,以減輕公營醫療系統負擔,但事實上,近年不少原本在公立醫院睇症的資深醫生已紛紛「出走」,病人要找名醫,只能到中環或名牌私家醫院走一趟。 余宇康也擔任多項公職,例如中英談論香港前途問題時,本地醫學界曾憂慮英國皇家醫學院的資歷在回歸後不獲承認,達安輝教授決定在港成立醫學專科學院,余也幫手籌劃。 他們在1987年成立香港內科醫學院,他擔任創院名譽秘書,負責本地醫學專科的培訓,後來又擔任副院長,最後成為院長,至2004年才退下來, 如今仍是高級顧問。 余宇楷醫生 拍了多年,錢萬里健康在七十年代末轉壞,無法再遠行。 有「腎科教父」之稱的余宇康教授,是本地首個腎科醫生,上世紀七十年代將洗腎技術引入香港,造福不少病人。
余宇楷醫生: 健康資訊
何永超七四年港大醫學院畢業,十年前開設「輔助生育中心」,開宗明義幫難以成孕的夫婦「造人」,故有「不育聖手」之稱,傳聞做人工受孕至少收費十萬元。 據悉剛誕下孖胎的黎姿、懷孕幾個月的李嘉欣、育有四歲女兒的吳君如、劉嘉玲等都是他的病人,何永超亦幫過陳慧琳剖腹接生。 據了解,像廖子良般級數的外科醫生,在中環開診「最好搵」,皆因手術費不菲,閒閒哋盛惠幾十萬,因此不少港大外科教授都自己開檔搵錢。 「好多病人有小病會隨便找個醫生,但要做手術的話,一定搵個出名且資歷深的醫生,廖子良出名,當然有好多病人找他。」一位中環名醫說,肝癌現時排行最常見癌症的第四位,愈來愈多人患上肝病、生膽石等,廖子良可說是「接病人接到手軟」。
余宇楷醫生: 小學課程
他生於醫生世家,父親余朝光是廣華醫院前院長,兄弟是寶血醫院前院長余宇楷、胸肺專家余宇超和兒科權威余宇熙。 除了醫學,他們一家也熱愛攝影,父親早年對攝影着迷,甚至在家中設黑房,這興趣感染了他與弟弟余宇熙,但只有他堅持下來,數十年沒改變。 【本報訊】有「富豪醫院」之稱的養和醫院,多名專科名醫包括張文龍、嚴秉泉及余宇超等,昨日遭一名過世病人的兒子入稟區域法院,指稱死者在養和留院期間,疑因院方及眾名醫的醫療疏忽,導致死者身體受創最後死亡,故向他們索償。 但入稟狀未有披露進一步資料,亦未有註明索償金額。
余宇楷醫生: 醫療服務包括
1956年,施玉麒校長創立了葛賓社(淺藍社)。 2004年,第58屆校友籌款籲請建立施玉麒社,未獲採納。 直至2010年11月,第九任校長張灼祥在六五屆舊生聚餐會上宣佈,施玉麒社(橘社)將於2011年9月正式成立,英文名稱為Zimmern House。 稍後,校方因應舊生之請,將英文名稱調整為George She House。 英文是香港殖民地的官方語文,而該校檔案紀錄亦以英文為主,因此中文名稱在早期文獻中罕見記載。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主樓在1924年落成時因資金不足,因此只設地下和一樓,而二樓的樓面是在1929年才加建而成的。 因此,若從主樓正門向上望,不難發現一二樓之間的支柱有明顯的接駁痕跡。 大草地位處主樓南座及新翼以南、小學部大樓以北,是拔萃男書院自1924年遷校至旺角以來最主要的兩項設施之一(另一為主樓)。 在一般日子,大草地中央可供學生進行足球等球類活動,而該校在每年一度的賣物會中亦有部分的攤位設在大草地靠近中學主樓的一邊。 2006年,由一舊生在大草地捐贈修建的一條田徑跑道啟用,並命名為“智晴徑”。 另外,大草地近小學部的一邊建有一樹屋供小學部學生使用。
4至5小時的手術後,余的左肩和手肘之間感到異常疼痛,手腕無力下垂,甚至以左手移動氧氣喉的能力也沒有。 手術翌日,答辯人指這些症狀是暫時性的,會在3星期左右復原。 可是,余的左手持續出現無力下垂,不能向後屈曲,手指活動也不靈活,令他不能替病人做手術。 01年7月,醫生證實余的手神經受損,故出現嚴重麻痺和活動困難。 02年4月,余才能再替病人做簡單手術,同年9月才完全康復。 其後,余從有份參與手術的其中一名醫護人員口中得知,他的左手在手術期間曾長時間懸空手術桌外,處於完全失去支撐的狀態。
時至今日,費瑟士東、賽克思、葛賓、施玉麒、郭慎墀名下皆有獎學金的設置。 此外,1949年11月13日,校內教堂命名為「舒展牧師紀念教堂」(Rev. C.B.R. Sargent Memorial Chapel),由何明華會督開幕。 2004年11月,校友舉行了「施玉麒校長紀念儀式」,包括祈禱會、小教堂大門的施氏紀念匾額揭幕,以及紀念集《施玉麒校長專輯》(A Tribute to Canon G. She)的首發式。 其後聖奧古斯丁小教堂落成,原小教堂易名「施玉麒基督教活動中心」。 2012年,車道(Drive)旁的石板小徑正式命名為「施玉麒徑」(Rev. 余宇楷醫生 George She Path)。 同年初,前校長郭慎墀去世,校友隨即展開《郭慎墀校長專輯》的編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