廟街190號 內容大綱
廟街219號的實用面積由484呎至484呎。 廟街219號交通便利,鄰近港鐵佐敦站。 彌敦道190號是香港僅存的直角轉角洋樓,屬歐式公寓的長廊式建築,也是香港3幢僅存的戰前長廊式轉角樓宇之一,設計受裝飾藝術及新古典主義影響,並揉合了中西建築元素。 2021年2月,發展局接獲屋宇署的通報指彌敦道190號業主委託認可人士呈交拆卸圖則,並其後向業主提供經濟誘因保育該建築,正待業主回覆。 廟街190號 彌敦道190號為全港8803項歷史建築名單當中(編號1628),並為1444幢已評級歷史建築的其中一幢(編號653),最後古物諮詢委員會於2018年評級為三級歷史建築。
每次路經九龍城衙前塱道,都會看到大和堂門口排著一條長長的人龍。 陣陣的咖啡飄香的確非常吸引,但其實它的背後更有一段富人情味的故事。 這座德生大押位於上海街及西貢街交界,建於1940年,是高可寧及其家族在香港經營所現存的三座戰前大押之一 廟街190號 。 這是高可寧家族在香港所現存的三座戰前大押之一——德榮大押,位於中環德輔道中72號,是該繁鬧商業地區中難得的一幢唐樓建築。
灣仔北帝廟位於隆安街,獲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原名玉虛宮,是灣仔坊眾於清朝同治二年集資建成的,現屬華人廟宇委員會管理。 除北帝廟的建築極具歷史價值外,廟內的北帝銅像鑄於1604年,身高逾3米,已有400多年歷史,門額「玉虛宮」三字出自清朝名將張玉堂手筆,亦已有130多年歷史。 星街的歷史建築包括原址為興建於1845年的聖佛蘭士小教堂的聖母聖衣堂,另外還有1890年興建的灣仔發電廠,該發電廠為香港第一所發電廠。 廟街190號 另外這段區域包括具有裝飾藝術建築風格的永豐街31號。 南固臺,俗稱灣仔鬼屋或紅屋,是一所古老大宅,位於捷船街及堅尼地道之間近船街55號,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南固臺建於1918年,由商人杜仲文所建,後轉售予胞弟杜澤文,1988年,合和實業以1,600萬向杜家收購南固臺,但一直掉空至今。 灣仔街市位於皇后大道東264號與灣仔道交界,建於1937年,現已列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 區內也有不少不同主題特色的街道,如金魚街(西洋菜南街)、波鞋街(花園街)、女人街(通菜街)、零售和批發花卉的花墟、園圃街雀鳥花園等,都是向外地遊客推介的香港景點。
- 至於該區第三大項目落入南區,為鴨脷洲利南道66號的295伙,推動南區成為今年港島最大的新盤倉。
- 皇后大道東 號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30年代,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作為框架,以廣州騎樓為特色,現時全幢已獲市建局安排奇華餅家進駐。
- 至於今年利嘉閣指借有一共6個1,000伙或以上的大型新盤分散於港島、九龍及新界,當中以會德豐夥拍港鐵的日出康城12期項目規模最大,單位總數達2,000伙。
- 酒店名單隨時改動, 最新資訊請留意政府官網。
據中旅巴士官方社交媒體發佈,即日新增三條由深圳灣口岸直達香港的路線,每15至30分鐘一班。 港島路線將停經上環及灣仔,九龍及新界路線將停旺角維景酒店、屯門及荃灣。 大角咀洪聖殿,又稱大角咀洪聖廟、福全街洪聖廟,是香港一座洪聖廟,位於九龍大角咀福全街58-60號,現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廟街190號 廟內主祀海神洪聖,並配祀何仙姑、觀音、女媧、包公、北帝、地藏、準提及黃大仙,每年農曆二月十三日為洪聖誕,昔日有盛大賀誕活動。 旺角街坊會自2005年開始以洪聖殿為中心,舉辦「大角咀廟會」。 全港臨時檢測中心共有4間,包括灣仔、葵青、九龍城及油尖旺。
除了眾聖宮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物之外,永隆圍還有一座建築物被列入三級歷史建築物,它便是耕心堂。 耕心堂位於圍村對面的一條小路內,是於1880年代由鄧耕心所興建的鄧氏私塾,即是以傳統的「卜卜齋」形式教學。 老圍之所以「老」,多多少少透露出老圍是龍躍頭中最早建立的圍村。 雖然創建日期已不可考,但相傳已有七百年歷史。 經歷過殖民地時期,香港有為數不少的教堂保留下來,但數到以新歌德式建築風格建成的教堂,香港就只有位於薄扶林村的伯大尼修院。 到底新歌德式的建築有何特色,又是如何辨別,接下來阿蹟就為大家一一拆解。
廟街190號: 建築風格
大王古廟位於元朗舊墟三條街其中一街——長盛街26號。 由於長盛街有多座歷史古蹟,故又稱「滿清一條街」。 古廟為錦田鄧氏後人鄧文蔚建墟時所興建,主要供奉洪聖和楊侯。 提起車公這個民間信仰,最著名供奉這位神明的廟宇自然就是沙田的車公廟,但原來嚴格而言沙田車公廟所供奉的只可算是第三代的車公,那麼第一代的車公又是身在何方? 廟街190號 唐樓有兩大特色,分別是前舖後居和大騎樓。 二十世紀初,香港流行敞廊式的商住混合建築物。 這類建築揉合中西建築特色,自十九世紀到戰後初期在粵港流行,成為香港街道的主要面貌。
北區理民府始建於1907年,比舊大埔警署稍晚幾年,均是英國租借新界後為了管治新界所建立的政府建築,建築特色方面,兩座殖民地建築都有著相似的結構。 美利樓,1844年建於中環花園道與金鐘道交界,即現今中銀大廈的所在位置。 大樓屬於美利兵房的一部分,以當時軍械局長美利爵士之名命名,用作駐港英軍的軍營。 不但如此,它更是香港碩果僅存的直角轉角唐樓。
廟街190號: 建築主題文物徑
皇后大道東 號現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建於1930年代,建築物以鋼筋混凝土作為框架,以廣州騎樓為特色,現時全幢已獲市建局安排奇華餅家進駐。 黃屋是一座位於慶雲街2號至8號雙數門牌的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黃屋樓高三層,由一位茶葉商人在二十年代後期斥資興建。 藍屋是一座位於石水渠街72號至74A號雙數門牌的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廟街190號 藍屋原址為華陀廟,廟內建有醫院,1920年代改建成現今的唐樓,戰前亦曾為鏡涵義學。 樓宇在2009年完成翻新工程,面向彌敦道的2樓至天台外牆附建了招牌,地舖大部份位置包括轉角曾放租予謝瑞麟珠寶,該店遷出後分拆作藥品店和匯款公司。
透過不同的歷史建築,我們可以一探基層華人當時的生活面貌。 大埔文武廟無論是建築還是歷史價值都相當珍貴,既標誌創立太和市的盛擧,而廟宇本身亦是新界區內一所主要的廟宇,故此被率先列為新界的第一座法定古蹟。 相信大家都到訪過廟街攤檔,感受過香港情懷及地道文化。 油麻地天后廟已有逾百年歷史,是九龍規模最大的天后廟建築群,見證了油麻地過往地貌的轉變,於2020年定為法定古蹟。 香港,一個現代化、摩天大廈林立的石屎森林,似乎就只有一種繁囂之感。
陳氏夫婦在美國經營餐廳,因此希望把美國文化帶來香港,於是在地下開設永青餐室(Cafe Evergreen),引入羅宋湯、燒牛肉、雪糕等食物,是香港早期的平民西式餐廳。 在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不少美國和英國水兵在尖沙咀上岸後前往餐室用膳,是餐室的輝煌時期。 樓宇興建不久便經歷日佔時期,其時被更名為「香取通第壹佰九拾號」及分類為「西洋式」的「家屋」。 本公司擬使用閣下的個人姓名、電話號碼、傳真、地址或電郵地址處理閣下的申請、回覆閣下查詢並作地產代理服務的促銷及向閣下提供中原集團其他公司的資訊。 本公司在未得閣下的同意之前,不能如此使用閣下的個人資料並向閣下作直接促銷。
筲箕灣城隍廟,原稱筲簊灣福德祠,是香港一座城隍廟,位於香港島筲箕灣金華街 (香港)與筲箕灣東大街交界,1987年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於2010年2月4日確定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 每年農曆五月十一、五月廿八、七月廿四(城隍誕)、二月初二(土地誕)及五月初五(五通誕),較多善信參拜。 灣仔洪聖廟位於皇后大道東,現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 洪聖廟由坊眾建設,創建年代已無從稽考,只知道1847年前已經建成,廟宇於1860年重建,1971年華人廟宇委員會以「授權管理廟宇」條件由東華三院管理。
九龍草地滾球會早於1900年已經成立,亦是香港首個草地滾球會。 乍眼看,北河街58號好像沒有什麼特別,在人來人往的街道上甚至會被忽略。 此外,市區重建步伐持續,公營機構市建局2022年共有4個成熟項目有機會應市,涉及單位總數876伙,當中較大規模者為長沙灣映築提供的337伙等。 至於今年利嘉閣指借有一共6個1,000伙或以上的大型新盤分散於港島、九龍及新界,當中以會德豐夥拍港鐵的日出康城12期項目規模最大,單位總數達2,000伙。 至於該區第三大項目落入南區,為鴨脷洲利南道66號的295伙,推動南區成為今年港島最大的新盤倉。 另外,中西區亦為今年港島選擇較多的分區,合共有14個項目預備應市,僅次於九龍城區及南區;其中不少為山頂獨立屋及半山低密度豪宅等,料可受惠通關後的內地資金需求。
直至1915 年,填海工程及避風塘興建工程完成後,旺角開始繁盛起來。 在1819 年編的嘉慶《新安縣志》的村落記錄中已有「芒角村」,該村為客家籍村落,位置大約在今天旺角花園街市政大樓一帶。 據說芒角得名來自海邊的芒角咀,因這個突出海濱的小山咀長滿芒草,故有此稱。 廟街190號 在1876 年的《香港政府憲報》報導,油蔴地已發展為一個新市鎮。 這區重新規劃,天后廟遷到拓展區北端,即現在位置,廟前設有香港首個「公眾廣場」。
油尖旺區的佐敦@中原樓市片區,區內共14,950個私人住宅單位,涉及人口共49,800人。 主要街道包括上海街(佐敦段)、佐敦道(佐敦段)、廟街(佐敦段)、彌敦道(佐敦段)、廣東道(佐敦段)、炮台街(佐敦段)、新填地街(佐敦段)。 另外,區內主要屋苑包括 富裕臺,康源閣,統一大廈,嘉文花園,百安大廈。 廟街190號 區內家庭住戶每月收入中位數為HK$ 18,250,年齡中位數為 42.7歲。 截止香港共有40間指定檢疫酒店, 分佈香港島、九龍、新界及離島地區。 以香港島酒店最多23間,九龍有12間,東涌有2間,新界有3間。
廟街190號: 新界+離島+港島
建築興建於1921年,樓高四層,並設有陽台,至今已有百年歷史。 象牙白色的外表,加上簡約的建築設計,與一旁的住宅大樓顯得格格不入。 九龍木球會於1904年成立,會址則於1932年建成,開幕典禮由當時的港督盧押爵士主持。 廟街190號 青山禪院,又名青山寺,位於屯門青山東麓,歷史可追溯至一千五百年前的東晉末年,因而被稱為千年古剎( 年代久遠的寺廟)。
在文化區旁的香港西九龍高鐵站,2018年通車後,使香港與中國大陸的「四縱四橫」高速客運專線接軌,本區成為香港交通的另一重要樞紐。 尖沙咀開發初期,駐軍多為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度士兵,他們在1896 年設立九龍清真寺。 當洋人社區發展後,也建成供外籍人士使用的天主教玫瑰堂(1905 年)、基督教的聖安德烈堂(1904 年至1906 年)和佐敦道的九龍佑寧堂(1931 廟街190號 年)。 相對來說,除海防道的褔德古廟外,本區並沒有華人的傳統廟宇。 於上年年底,位於香港島中環必列者士街2號的香港新聞博覽館正式開幕,為亞洲首座以新聞為主題的博覽館,向公眾介紹香港由1841年開埠以來,百年間報業及新聞業的發展和變化。 或許大家對九龍城的「侯王道」不會陌生,在侯王道附近更有一座規模不小的侯王廟。
街市以德國三十年代興起的包浩斯現代主義建築風格興建。 綠屋位於茂蘿街1號至11號單數門牌及巴路士街6至12號雙數門牌,合共10幢唐樓,現已被列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 綠屋建於1920年代,室內地台使用木結構,露台的鑄鐵柱則具西方建築特色。 過去綠屋曾被用作露宿者之家,香港小交響樂團亦曾租於此地。 2021年5月14日,油尖旺區區議員陳嘉朗獲悉有關事宜,並於社交媒體發佈消息,其後媒體向古蹟辦、屋宇署及建築持有人大生地產查詢,獲發展局答覆而得知以上通報。 廟街190號 港大建築保育副教授李浩然表示,該幢唐樓屬現今香港罕有的「藝術裝飾風格」建築,除了同時擁有騎樓和露台,而且單幢轉角,建築美學價值高,因此「有條件成為一級歷史建築」。 全港長期檢測中心共有4間,包括鰂魚涌社區會堂、梁顯利油麻地社區中心、沙田瀝源社區會堂、元朗市東社區會堂,預計下月投入運作。
但走進新界的圍村群,頓時就有種古意盎然的感覺了。 要考究具歷史價值的古圍,位於錦田的「吉慶圍」必定上榜。 香港有不少傳統的圍村,大多都集中在元朗、粉嶺一帶,而位於荃灣西樓角古屋里,就有一座具二百多年歷史的古老客家圍村,正是三棟屋。 不說不知,前九龍英童學校其實是香港現存擁有最悠久歷史的學校建築之一,建於1902年,至今已有120年歷史。 學校是一座紅磚建築,屬於典型的維多利亞時期建築。
該廟初期由坊眾所管理,曾易名為「五通廟」。 李東海大樓位於皇后大道東266號,現址為香港防癆心臟及胸病協會總部,李東海大樓原址為皇家海軍醫院,於1950年奠基,由商人J.H.律敦治捐贈。 廟街190號 廟街219號位於佐敦廟街219號(中原樓市片區:佐敦)。
現時位於赤柱的美利樓由中環搬移過來後,仍可見建築保留有其維多利亞時期色彩,是現存此類建築物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座。 美利樓原本所獲的一級歷史建築評級,於遷移後被降至不予評級。 建於一百多年前的西營盤舊精神病院樓高三層,屬巴洛克式風格建築。 此風格在17世紀的歐洲盛行,其最為明顯的特徵便是使用較浮誇的裝飾,以表現出建築的華麗感。 位於元朗大棠路側,有一座建於上世紀四十年代的大宅「筱廬」,看似平凡的中西合璧風格建築物,實際上卻有一個驚世震俗的名號「十大鬼屋之首」。 位於觀塘道51號的前軍官俱樂部分為主樓和副翼,與位於50號的軍官基地同屬殖民地式建築,設有宿舍和食堂。 主樓呈凹字形,門口的中央位置有一麻石石級通往門廊。
在天后廟側的街道稱第一街(1909 年改稱甘肅街), 沿至南端第八街(1909 年改稱寶靈街),東自羅便臣道(後稱彌敦道),西止新填地街。 在官商共同經營下,油蔴地迅速發展起來。 英國在「北京條約」獲得九龍半島土地後,英國軍部初期在這區用於軍防,於高處築有多座炮台。 稍後九龍半島開始規劃,尖沙咀得以發展。 1884年建成水警總部和天文台、1886 年九龍倉和碼頭啟用,1898 廟街190號 年天星小輪營運,1910 年九廣鐵路通車,當稍後落成的火車總站使用後,尖沙咀成為香港重要的水陸交通樞紐。 油尖旺區原是荒蕪的山丘,1819 年編的嘉慶《新安縣志》只有「尖沙頭」和「芒角村」兩村落。 1860 年清朝與英國簽訂「北京條約」,割讓界限街以南的九龍司土地,油尖旺區才開始發展起來,尖沙咀初期是軍事區,油蔴地為商住區,旺角則在二十世紀初期才興旺。
新界2022年潛在供應項目有30個,涉及單位總數達15,128伙,當中焦點落在元朗及西貢區,兩區合計已有10,739伙,佔全港比例逾三成(31.5%)。 單是九龍城區便有多達30個項目共10,375伙,乃全港18個分區中選擇最多的一區,其中啟德除上述跑道區外,另有3個項目,帶動整體啟德供應有多達7,561伙。 另外同區較矚目的還有何文田,共有8個項目涉及1,707伙,當中以何文田站1期的918伙最多。 筲箕灣城隍廟建於清朝光緒三年(1877年),由當地的坊眾集資興建,原本是供奉福德公與五通神,所以當時被稱為「福德祠」,同時亦供奉觀音及齊天大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