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邊街22 24號租盤 內容大綱
由於跑馬地線的佈線安排,已經是一個從東到西單向來往軒尼詩道的大型迴圈路線,因此無需在總站鋪設供反方向行車的迴圈軌道;所以行駛各條路線的電車,在常規的日常運作下,司機是無需走到車尾的一端駕駛電車。 車尾的駕駛設備主要是供車廠內調動電車及進行檢修時使用;如電車因為路面發生事故而無法進入迴圈軌道,車尾的駕駛設備可在須要時提供反向行車之用,車尾亦設有托架可供臨時安裝八達通收費機及投幣箱,令電車在路軌因事故而中斷時仍能提供有限度服務。 在2014年發生佔領中環期間因為銅鑼灣段軌道被佔據,電車曾經有兩個多月需要倒車行駛,在2019年的反對逃犯條例修訂草案運動也多次因封路導致電車需要倒行。 2015年,電車公司製造了一輛供日常載客的空調電車,生產成本比傳統電車貴20多萬元,新電車獲編配有吉祥意味的#88。
- 因此當年6月,當時的香港立法局伍廷芳議員動議建立一個港島區電車系統,並獲得通過。
- 香港電車在電車沿線設有七個配電站,將電力公司供應的高壓電降壓及調整至電車應用的550伏特直流電。
- 因為現金付款並不設找續,乘客上車前應確保有足夠零錢繳付足額車資;值得留意的是,電車是香港公共交通工具中,少數在乘客下車時才付費的。
- 1993年的進一步改良,下層車廂的車頭和車尾地板由木材改為金屬材質,增強登車處及下車處的地板耐用性;底盤的避震系統亦有所改良,提高行車的穩定性;同時改良齒輪及加裝隔音裙,減低行車的噪音。
- 後來巴士公司都加入賣車身廣告的行列,到1980年代開始有單一商戶包起一輛電車的車身賣全車身廣告加強宣傳效果。
- 同時,香港郵政亦發行了一套紀念郵票,以各時期的電車車款作內容,見證香港電車百年來的演變。
由於電車司機需要一邊駕駛,一邊吃飯,會導致駕駛的時候分心,不但令公眾對電車的安全產生疑慮,電車司機的待遇也引起關注。 1998年起,電車公司都會安排電車司機有30分鐘的用膳時間。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2015年末,電車公司低調地將一輛普通電車改裝為仿古電車,並編配車隊編號#68,成為電車車隊中第3輛古典電車。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車隊資料
在178輛電車中,有156輛為普通電車,下層一般有25個座位,上層有18個座位,但每代電車的車廂佈置都略有差異,每輛載客量約115人。 除此之外,車隊內有三輛(#28、#68及#128)古典電車,以及一輛(#18)派對電車,只供私人租借或旅遊推廣之用。 古典電車採用開篷設計,車身上有燈泡,座椅採用梳化,富有特色。 另外,電車公司於1991年重建#120亦保留了1949年的設計,車身為淺綠色,上層使用木製座椅。 另一方面,電車公司亦有三輛工程電車(#200、#300及#400),用作電車軌道和架空電纜的日常維護。
直至1982年,政府邀請擁有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的會德豐和九龍倉集團,建造及營運鐵路系統。 該公司最初表示有興趣興建這條鐵路,並打算以低地台現代雙層電車行走,但最終因為不合乎成本效益,因此計劃未能落實。 於是政府及後邀請了當時剛成立的九廣鐵路公司建造輕軌鐵路系統。 在1996年發生的一次電車意外中,司機因為駕駛席附近的控制設備起火而離開了車廂,電車則在無人駕駛下繼續前進。 之後電車公司逐漸將電車的控制系統現代化,以電子控制取代旋桿及機械電阻調節車速,並配以駕駛失知制動裝置避免同類意外。 另外,電車上層的通道不是作為企位,只供登車乘客往座位就坐及下車乘客往車頭走動,而根據運輸署的《道路使用者守則》,電車上層和梯間都不准站立。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香港電車
1841年香港開埠,香港島北部發展迅速,尤其是筲箕灣至西營盤一帶。 到1881年,香港人口增長至160,400人,可是當時只有馬車、人力車和轎子等簡陋的交通工具,根本無法應付需求,急需引進集體運輸系統。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因此當年6月,當時的香港立法局伍廷芳議員動議建立一個港島區電車系統,並獲得通過。 翌年(1882年),香港政府頒佈《建築車路條例》,提議,伍廷芳先生所提議,包括6段電車路線電車系統。
因為現金付款並不設找續,乘客上車前應確保有足夠零錢繳付足額車資;值得留意的是,電車是香港公共交通工具中,少數在乘客下車時才付費的。 乘客從後門上車,在前門下車,下車時於前門駕駛員的位置繳付車資,登車用的後門設有單向轉動的旋轉門柵防止乘客逃票,到2000年後登車門位置加裝閉路電視,除減低乘客逃票的機會外,亦可避免乘客被電車車門夾倒的意外。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由於電車車廂的通道較為狹窄,在車廂擠滿乘客時,在車尾的乘客或會較難走到前門下車及繳付車資,乘客如因此在後門下車,仍有責任在下車後走到車頭繳付車資。 香港電車現時經營6條部分重疊的路線連接堅尼地城至筲箕灣,由每天早上5時至深夜12時為市民服務。
由於翻新全線車隊的工程需時達十年,部分未及翻新的電車將獲局部改良,包括以LED顯示屏取代舊款的終點站站牌,以及將舊款的三叉式旋轉閘更換為登車較便利的推入式單向閘門。 由於戰後款式的第五代電車踏入1980年代後,大部分都已使用達25年以上並出現老化,電車公司因此於1986年至1987年間,試驗為其中15輛電車翻新為第六代車身。 大部分電車的上層車廂,都統一採用裝有不銹鋼管框架加強結構的塑膠座椅,而首輛第六代電車#171的上層車廂採用木板座椅,還有#30、#31、#51、#58、#92、#95、#101、#112、#114、#127、#151和#155,上層車廂都採用木板座椅,但當中有部分又被換為膠椅。 1993年的進一步改良,下層車廂的車頭和車尾地板由木材改為金屬材質,增強登車處及下車處的地板耐用性;底盤的避震系統亦有所改良,提高行車的穩定性;同時改良齒輪及加裝隔音裙,減低行車的噪音。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銅鑼灣總站是設置於環形軌道上,電車必定從西到東,以順時針方向駛入銅鑼灣總站的環形軌道,而離開銅鑼灣總站的電車在日常營運下只能駛入西行線。 北角總站雖然沒有迴圈軌道,但進入北角總站的電車,是必定從西到東通過春秧街的一段單向軌道駛入北角總站,而離開北角總站的電車在日常營運只能駛入西行往上環方向,在英皇道的一段路軌已經發揮迴圈的功能。 至於跑馬地總站,則屬於單一方向運作的單軌路段,從軒尼詩道駛入跑馬地總站的電車,都會從在跑馬地東面的波斯富街,經禮頓道進入跑馬地總站所在的黃泥涌道,而離開跑馬地總站的電車,則向西沿着黃泥涌道駛到跑馬地的西面,再經過摩利臣山道及天樂里回到軒尼詩道。
#88採用第七代電車的全鋁合金車身,在亮相時貼有淺藍色為主,並以中英文標示「冷氣電車試驗」及( Pilot Cooler Tram)字樣的全車身自我宣傳廣告。 #88與#171的最大分別是車窗並非密封式,乘客依舊可自由開啟車窗,方便因應氣候變化而調節空調溫度,而為了阻隔陽光的熱能,玻璃均採用有散熱塗層的單層反射玻璃。 #88與#171一樣車頂設有兩套空調機組,車頭的一套供應上層車廂,冷氣透過車頂兩側的隱藏式冷氣槽從多個固定式出風口吹出;車尾的一套則供應下層車廂,冷氣通過車尾右側的冷氣槽送到下層,亦因如此,上層車尾為梗窗並特別裝設一排4座位。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電車公司於2016年6月2日先行邀請媒體假屈地街電車廠試乘新空調電車,並計劃於2016年6月6日起為#88作試驗性營運,計劃為期3個月,乘客可以平常票價乘搭,電車公司會於首4星期測試4種不同的車廂溫度,並收集乘客意見。 在測試期結束後,車身顏色由淺藍色改為白色主調,並繼續投入日常載客服務。 電車公司在1964年12月完成加掛拖卡的測試後,決定從英國金屬部件(Metal Sections)購入10節單層拖卡,這批拖卡以散件方式由輪船運往香港,再於羅素街車廠進行組裝及安裝在太古船塢製造的底盤上。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電車收費
針對拖卡被拉動時所產生的噪音問題,電車公司特別在新造的22號拖卡選用重量較輕的物料製造,令22號拖卡的重量較之前製造的21節拖卡輕,並使用電車公司自行製造的底盤。 電車公司期望22號拖卡採用較輕的物料減重後可減低行車的噪音,並計劃以22號拖卡為樣辦再增購24節新拖卡;22號拖卡於1967年9月23日投入服務,但仍未能有效改善拖卡產生的噪音問題,所以增購新拖卡的計劃也沒有實行,22號因此成為最後一節完工的拖卡,這節拖卡最終於1978年11月退役及拆毀。 由於二戰結束後,電車不但被認為是過時落後的交通工具,更被指阻礙汽車行駛和佔用路面,所以世界各地的城市在戰後紛紛拆除電車線,將電車大量廢棄,就連曾經在香港電車創建時期供應重要組件的英國,其首都倫敦都在1952年拆除電車線。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在這種趨勢下,很多電車製造商不是因為電車沒落而倒閉或被併購,便是不願留在夕陽行業而選擇轉型,不再生產電車組件;就連過往一直從英國購入的電車底盤,也因為生產商Maley & Taunton面臨結業而停產。 由於已沒有現成組件可供購買,所以電車公司便設法自行生產各種電車零件及在香港尋找組件供應商。 由於香港當時的太古船塢在建造船隻和製造機械設備方面都具有豐富經驗,所以電車公司便與太古船塢合作在香港設計和製造電車底盤,因此在1961年以後組裝的新電車不論底盤和車身都是在香港設計和製造,而電車公司掌握底盤的設計和製造技術後,亦可為電車作更全面的改良。 1901年8月29日,香港政府頒佈《香港電車條例》,鼓勵財團營辦港島北電車系統。
然而,由於當時消費能力較高的英國人主要居住在太平山山頂一帶,故當時財團只對興建山頂纜車有興趣;山頂纜車於1885年動工,並於1888年通車,相反港島北的沿海電車系統仍然無人問津。 現在於香港街上行走的大部分電車都披上全車身廣告,只有少數顯露在戰後成為標準塗裝的綠色。 香港電車在戰後選用綠色作為車身標準顏色,是因為綠色在當時屬最便宜的油漆顏色。 由於綠色在軍事上具有保護色的作用,英美盟軍的坦克和軍車都以綠色為塗裝的主調,因此全世界的油漆廠在二次大戰期間都大量生產綠色油漆,到二戰結束便成為戰爭剩餘物資。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香港在1950年代的經濟仍屬全球較低水平,因此市民和公用事業在選購油漆時都傾向採用較廉價的綠色,不只香港電車,就連當時的香港纜車和天星小輪,街上的燈柱和欄杆,路邊的報攤和大牌檔等等,紛紛以綠色油漆作為防銹和粉飾的用途。 1976年起,電車公司在各輛電車的駕駛席左側加裝投幣箱,由駕駛員在電車停站時監察下車乘客投幣繳付車資,至1982年因拖卡被淘汰而不再派出售票員在車上售票。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電車司機
為了刺激乘客量,電車公司與香港中文大學研究推行一套實時車務調動系統,冀求做到按照實際環境加快車輛調配,以節省乘客的候車時間,以增加電車吸引力。 1986年起,使用中的第五代「戰後型」電車進行翻新,並於1987年起把161輛一般載客電車(包括首輛「戰後型」電車120號)進行更換車身工程,有關工程於1991年11月完成。 電車月票售價HK$220(2018年8月起),於屈地街電車廠、銅鑼灣及北角電車總站有售。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香港電車路線全長15公里(包括跑馬地的支線),而路軌總長29.5公里,所有路段均建在馬路上。 其中堅尼地城至筲箕灣段全段均為雙線行車,跑馬地段則是約3公里的單線。 姜濤生日免費乘車日「姜濤香港後援會」為了慶祝偶像姜濤生日而贊助電車公司,于2022年4月30日當天提供全民免費乘車優惠。
2010年10月,電車公司對外展示全新設計的電車#168,新電車設計及組裝均在香港進行,外型與現時行駛的木製電車相似,唯全車改用鋁合金物料建造。 1912年,由於電車乘客持續增長,電車公司引入了10輛雙層電車。 初時雙層電車上層無蓋,只設有長椅,而上層及三分之一的下層被劃作頭等座位。 翌年(1913年),為了使雨天時上層仍可載客,雙層電車上層加設了帆布帳篷。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首批電車共有26輛,分別為10輛頭等及16輛三等,全部為單層設計。 頭等電車頭尾部分採用開放式設計,中間則是密封,每邊設有兩行長椅,可載客32人,收費每位一角。 三等電車採用全開放式設計,設有6排背對背長椅,可載客48人,收費每位五仙。
香港電車由2001年8月16日起於全線電車提供八達通付款服務,收費機設於前門的駕駛席旁,乘客在下車時拍卡付費。 大部分電車站的位置自電車於1904年通車後都未有遷移,但站名則有所改動,如「書信館」已改名為「環球大廈」。 從1980年代起,電車公司於有蓋車站進行翻新,並在開放式車站加上圍板,防止乘客擠出車站之外,還增設廣告展示板增加收入途徑。 香港電車目前共有7個電車總站,分別是堅尼地城、石塘咀、上環街市(現稱西港城)、銅鑼灣、北角、筲箕灣及跑馬地,亦有部分電車班次以屈地街電車廠或西灣河電車廠作為終點站。 香港電車在1904年投入服務,是香港歷史悠久的機動公共交通工具之一,僅次於香港纜車和天星小輪,它不僅是香港島的地標,也是外地旅客觀光的著名景點。 東邊街22 24號租盤 經歷百年來的變遷,香港電車現由法國交通發展集團與巴黎大眾運輸公司一起合資的公司威立雅交通-巴黎大眾運輸亞洲有限公司(RATP Dev Transdev Asia)旗下的香港電車有限公司經營。 2014年12月28日港鐵西港島綫局部通車後,香港電車每日乘客量比較往年同期減少一成,由每日20萬人次降至18萬人次,隨着西營盤站於2015年3月月底啟用,預計電車將會面臨更大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