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當時在金督馳馬徑南端的日軍最少已有250人以上,而且還有更多從後而至,第230聯隊亦迅速架設速射炮支援攻勢,並憑著兵力及火力優勢,成功壓制及奪取3號機槍堡,並消滅趕來迎戰的守軍,而位處戰略要地的黃泥涌峽警署也終被第9中隊攻佔。 19日凌晨,日軍第230聯隊沿金督馳馬徑向黃泥涌峽行軍,米杜息士營於凌晨4時15分發現在大坑附近的山頭有日軍活動,羅遜於是調派旁遮普營B連防守大坑道,不過在黃泥涌峽北面防守的溫尼伯營卻回報沒有發現日軍,所以整條金督馳馬徑仍然只有一排士兵防守,根本不能抵禦人數是數以千計的日軍第230聯隊。 黃泥涌峽及渣甸山最初約有350人駐守,之後再有150名溫尼伯營士兵來到增援。 12月18日晚上,日軍三支聯隊合共六支步兵大隊在香港島東北岸登陸後,雙方在沿岸爆發激戰,英軍的防線雖然薄弱但仍作出頑抗。 守備北角發電廠的曉士兵團成功阻止第230聯隊經英皇道往西攻入市區;拉吉普營D連死守賽西湖及寶馬山,令第228聯隊暫時受阻;而在東面的拉吉普營A連及來福槍營C連也與第229聯隊激戰。
在醉酒灣防線右翼的拉吉普營因為較接近魔鬼山,該營一邊掩護其他部隊撤退,一邊依次退守到在魔鬼山西面的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以鞏固英軍經三家村碼頭撤返香港島的退路。 第1山炮連在11日傍晚撤退前,曾炮擊登上水牛山的第229聯隊及在大埔道的第228聯隊。 拉吉普營A、B、C連及第1山炮連,於11日晚上11時許全數抵達魔鬼山一帶,並進駐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拉吉普營D連則在魔鬼山擔任預備隊。 9日晚上7時許,率領第228聯隊的土井定七大佐下令發起進攻,第228聯隊第3大隊超過500人取道上城門水塘的主壩進攻城門棱堡。 大埔道184號 由於英軍沒有派兵在晚上看守水壩,而且黑暗又有雨霧,在棱堡北面防守的蘇格蘭營A連第8排也未能及時察覺日軍來襲,日軍順利移除埋在該處的炸藥。 第228聯隊第3大隊的第9和第10中隊率先經由水壩攻打城門棱堡;至於第228聯隊第2大隊則先前往城門河以北攻擊在該處的英軍,再跟隨第3大隊進攻棱堡;第228聯隊的其餘部隊則留作預備隊。 第3大隊在通過水壩後,便登上城門棱堡東北面的高地,這時才被蘇格蘭營的哨兵賴德(John Laird)下士發現,雙方短暫交火,賴德之後通知在後方的401B機槍堡及排部。
小組後來在1930年及1934年分別兩次提交相近的報告,促成在1936年建造醉酒灣防線。 25日傍晚,莫德庇與日軍參謀長阿部芳光在聖保祿醫院會面討論投降事宜時,阿部芳光特別提到在赤柱的英軍尚未停火,問莫德庇打算怎麼辦,莫德庇回應稱他與赤柱的東旅因通訊中斷,已失去聯絡,須要另行派士官到赤柱通知在當地的守軍。 25日晚上8時,日軍派出被俘的工兵指揮官林保(R.G. Lamb)中校向華里士告知港督已決定投降的消息,但華里士認為該消息並不可信;要到26日凌晨2時30分,華里士的副官將附有米杜息士營營長史釗活簽署的投降手令帶回,華里士確認消息後,東旅才停火投降並交出武器,香港保衛戰的戰事方告結束。 大埔道184號 雖然日軍在25日上午暫時停火供總督楊慕琦考慮投降之時,東旅指揮官華里士曾於上午9時30分收到總司令部下達的停火指令,華里士覆電稱正受到日軍炮轟,要求總司令部確認停火指令,卻遲遲未收到回覆,到下午1時收到總司令部回覆向日軍還擊的指令,之後,總司令部與東旅指揮部的通訊中斷。
第二波日軍成功登陸後,三支聯隊合共六個大隊的人數已完全壓倒在港島東北岸防守的英軍,但日軍的指揮依然混亂,只能憑兵力優勢強行向內陸的東、南、西個方向推進。 第228聯隊在北角東面的寶馬角登陸後,受到拉吉普營C連的抗擊,其第1及第2大隊在混戰中向寶馬山及畢拿山進發。 第229聯隊登陸後兵分兩路,在愛秩序灣登陸的第3大隊向柏架山及大風坳推進,先後遇到拉吉普營A連及香港防衛軍第1連的阻擊,而在阿公岩登陸的第2大隊則向偏東南的西灣山及柴灣坳進軍,並且攻打鯉魚門軍營,期間與拉吉普營A連及來福槍營C連激戰。 大埔道184號 第230聯隊在北角登陸後的指揮較為完善,其第2大隊進攻北角發電廠時,卻遇到曉士兵團頑抗,未能進入英皇道,而其第3大隊往賽西湖行軍時亦遇到拉吉普營D連的抗擊。 日軍的連日空襲及炮轟,對英軍在香港島的多處陣地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當中以松林炮台的損毀最為嚴重,該高射炮台位處龍虎山上且面向九龍,缺乏地勢作屏障,日軍可從九龍的山頭直接觀察;15日上午,松林炮台被日軍第1炮兵隊設於何文田的6門四年式150毫米榴彈炮連續炮轟4小時,設施嚴重受損,英軍須要棄守。
大埔道184號: 香港保衛戰
日本在1931年藉九一八事變入侵中國東北,並且在1932年進攻上海,迫使上海非軍事化,日軍在1937年發動七七事變致使中國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在同時期的歐洲,墨索里尼領導下的意大利王國於1935年進攻埃塞俄比亞,希特拉領導下的納粹德國亦撕毀《凡爾賽條約》擴充軍備,並於1936年派兵進駐萊茵蘭非軍事區。 大埔道184號 英軍在1920年代已計劃在香港派駐空軍,但受到《華盛頓條約》的限制,所以先由港府興建民用的啟德機場,機場於1929年啟用,再在機場東側增設空軍基地,成為軍民兩用的機場,而機場跑道也是軍民共用。 本圖約攝於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圖中左下角停泊有盟軍車輛,圖中央的道路是後來的觀塘道。
香港守軍的失蹤人數,包括隨同陳策突圍離港的數十名英軍,以及逾900名華裔英兵,該批參戰的香港華人於香港投降前夕被軍官下令脫去英軍軍服及離隊,避免成為日軍俘虜。 關於平民的死傷人數,司徒永覺估算的下限為4,000人死亡及3,000人受傷。 在香港即將投降時,中華民國駐香港代表陳策與部下及小量英軍官兵,使用魚雷艇成功突破日軍海空封鎖,再經陸路逃到中國廣東惠州。 楊慕琦與莫德庇之後在日軍參謀多田督知中佐的帶領下乘船往尖沙咀,到日軍設於半島酒店的第23軍司令部,向日軍第23軍司令酒井隆正式投降,並且在燭光下簽署降書;此刻標誌著香港淪陷及進入歷時「三年零八個月」的日佔時期,楊慕琦為首的守軍成員亦當場淪為戰俘,隨即被日軍扣留及羈押。 大埔道184號 清晨接近5時,在渣甸山的守軍發現日軍第228聯隊及第229聯隊分別由畢拿山及柏架山而來。 當時第228聯隊的兩支大隊已威脅到守軍在渣甸山的右翼,至於第229聯隊第3大隊途經大潭水塘西北面後,已逼近在渣甸山和紫羅蘭山之間的赤柱峽,可截斷守軍在渣甸山的往南退路。 第228聯隊及第229聯隊的路向將會朝渣甸山東部形成南北兩路的夾擊,同時經金督馳馬徑行軍的第230聯隊已繞行到渣甸山西南部。
上午7時,日軍第230聯隊第9中隊開始從黃泥涌峽警署,向分別位處黃泥涌峽道東西兩側的溫尼伯營D連指揮部及西旅指揮部發動攻勢,羅遜即時向後方求援。 不過,羅遜當時接獲的軍情既不足又零碎,他認為日軍不可能由黃泥涌峽的南面而來,而是從渣甸山取道黃泥涌峽道的中段由北向南攻入山峽,由於推斷金馬倫山即將陷入日軍威脅,促使蘇格蘭營及溫尼伯營都將主力留在灣仔峽及金馬倫山,卻變相減少前往解救西旅指揮部的士兵人數。 當時只有蘇格蘭營A連及皇家海軍步兵奉命前赴黃泥涌峽增援,人數和火力卻遠遠不及在此處進攻西旅指揮部的日軍第230聯隊。 第230聯隊經金督馳馬徑南下,本打算繞道攻打渣甸山的側翼,但礙於不熟地形及受山勢所阻,卻意外闖入屬英軍防線後方的黃泥涌峽,先佔據位處要地的黃泥涌峽警署,再圍攻英軍西旅指揮部。 第230聯隊雖遭受嚴重傷亡,但英軍多次解圍及反攻亦失敗,西旅旅長羅遜最終在突圍期間陣亡。 同日,第228聯隊亦在渣甸山與英軍激戰,日軍又加派第229聯隊第1大隊登陸寶馬角增援,使已登陸香港島的日軍大隊增至七隊。 英軍在港島東北部沿岸的防線於18日深夜被瓦解後,羅遜決定將防線退到渣甸山及禮頓山一帶,等待日出後反攻。
蘇格蘭營將會在溫尼伯營D連及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掩護下,於傍晚時分經九龍城碼頭退守港島,溫尼伯營D連之後也在九龍城碼頭返回港島。 香港防衛軍裝甲車隊及大陸旅的炮兵將於傍晚經佐敦道汽車渡輪碼頭撤退,只留下第1山炮連支援拉吉普營。 在醉酒灣防線中央的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D連將儘速轉移到魔鬼山西側的三家村,在三家村碼頭登船撤離。 在醉酒灣防線右翼的拉吉普營及第1山炮連將為撤退的部隊提供掩護,並且退守馬游塘防線和海灣防線,鞏固英軍全面撤出九龍前的最後支撐點。 大埔道184號 因為蘇格蘭營B連及C連均沒有接通營部的電話線,故此蘇格蘭營營長懷特要到11日上午9時10分,才得悉日軍沿青山公路進攻葵涌,懷特立即從荔枝角派出通用載具車隊趕往增援,但車隊抵達時,駐守青山公路葵涌段的蘇格蘭營B連及C連都已經潰退,增援車隊亦只能作撤退掩護,青山公路亦一度只餘下蘇格蘭營A連第7排駐守。
大埔道184號: 日軍深入香港島(12月19日)
第229聯隊第2大隊於上午8時在深水灣兵分三路向西推進,其中北路往香港仔上水塘的東北面的中峽行軍,中路進逼班納山,而南路則自壽臣山南面進攻南朗山。 第2大隊的北路及中路對壽臣山形成包圍,該處的「小香港」是英軍最後一個可用的彈藥庫,隨著通往彈藥庫的道路被日軍火力所覆蓋,從該彈藥庫補給彈藥亦成為英軍極為危險的任務,而第2大隊的中路及南路亦使香港仔受到威脅。 大埔道184號 至於從淺水灣酒店向東南方推進的第229聯隊第3大隊,於下午3時30分沿淺水灣道進佔赫蘭道,並將推進至舂坎角北部,但受阻於黃麻角炮台的英軍炮火。 日本陸軍在香港島與守軍激戰期間,日本海軍除繼續在外圍封鎖香港水域之外,亦曾派出艦艇靠近香港島助戰,但受制於英軍設於香港島南岸的炮台,始終未能靠近香港島,無法使用艦炮支援日軍的陸上攻勢。
此為城門棱堡的設施分佈略圖,棱堡四周都有機槍堡,並有多條以英國倫敦街道命名的地道。 醉酒灣防線經常被簡化為一條延綿不斷的防線,但更準確是指英軍沿九龍山脊設下的四個防禦區域,阻止敵軍從新界入侵九龍半島。 圖為巴度苗少將在《1936年香港防衛計劃》描繪的醉酒灣防線,由西面開始為4號區域(青山道到金山前)、3號區域(金山—大埔道及城門谷一帶,包括建造中的城門水塘和城門棱堡)、2號區域(沙田海到東洋山一帶)、1號區域(東洋山到將軍澳一帶)。 但英國參謀長委員會在1938年修改計劃,放棄死守九龍,並將醉酒灣防線改為遲滯作戰用途。 要到1941年11月,加拿大兩營士兵增援香港之後,駐港英軍才重新駐防醉酒灣防線,但目的仍是拖延日軍前進。 23日上午7時30分,華里士派出來福槍營B連在米杜息士營B連的火力支援下反攻赤柱崗及龜山,但在赤柱崗被日軍的猛烈炮火及第230聯隊第1大隊擊退。
不過,為免被日軍從後堵截退路,所以大埔公路前鋒隊於9日凌晨2時退回沙田,與旁遮普營的主隊會合。 日軍第229及第230聯隊在越境入侵新界北部時都各自兵分兩路,形成鉗型攻勢,夾擊在邊境駐防的英軍,意圖截斷邊境英軍的退路;然而英軍並沒有在新界北部據守,只派出小量工兵與「前鋒隊」進行破壞和堵路,拖延日軍推進,並且戰且走伏擊日軍,所以日軍採用的鉗形攻勢並沒有奏效。 至於同為第38師團所屬的第228聯隊將從中線進攻,經由羅湖前往林村,再上鉛礦坳,但第228聯隊在8日清晨仍在趕赴香港邊境的途中,要到下午近3時才抵達深圳。
- 德、意、日於1940年9月在柏林簽訂《三國同盟條約》,軸心國正式形成,在此情況下,正在抗擊納粹德國的英國,更不可能對軸心國之一的日本作出退讓。
- 米杜息士營C連與溫尼伯營C連其後分別由班納山及壽臣山出擊,但被第9中隊擊退,溫尼伯營C連之後再發動反擊,令第9中隊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員傷亡及停止西進。
- 清晨5時50分,日本陸軍飛行戰隊主要由九八式俯衝轟炸機組成的機隊,從廣州天河機場起飛,飛往香港啟德機場展開首波空襲。
- 英軍西旅於下午3時30分開始向東推進,但佔領北角發電廠第229聯隊第1大隊亦於此時向西進攻,並攻佔大坑村,在禮頓山的米杜息士營Z連及在大坑道的旁遮普營B連須要轉攻為守,阻擋日軍攻入維多利亞城。
第5中隊由西南面攻上由蘇格蘭營D連駐守的金山山腰(即今葵涌大連排),而第7中隊先沿青山公路南下,在下葵涌轉上「256高地」攻打蘇格蘭營C連的右翼,藉此控制青山公路葵涌段。 加拿大軍乘運兵船在11月16日抵港後,他們原本還有一船裝備跟著來港,包括一批通用載具、火炮及彈藥等,但運送過程發生延誤,當日本入侵香港時,這船裝備仍在太平洋上,並因香港已被日軍海上封鎖而無法到港卸貨,令加軍只能使用隨身攜帶的輕武器應戰。 大埔道184號 至於由香港政府組建的香港華人軍團,更是在1941年11月才成立,這些本地新兵根本沒有時間完成所需的訓練,便要投入12月初的實戰。
大埔道184號: 英國的遠東戰略部署及香港佈防策略沿革
另外,因為缺乏偵察機及外來情報支援,莫德庇無從得悉日軍對港島北岸的進攻部署及日軍兩棲部隊從港島南岸登陸的虛實,只能採取環島防禦,難以針對日軍的進攻主力進行集中防守,所以守軍在部署和戰術上都處於被動。 莫德庇與大陸旅旅長華里士還考慮當醉酒灣防線及九龍的防務都鞏固好後,便可派兵到新界北部的邊境地帶駐守,使守軍阻擊日軍入侵的防線能進一步往邊境推前。 然而在12月3日,英國政府從泰國首相鑾披汶頌堪的口中得悉日軍有意借道泰國南部進攻英屬馬來亞;除此之外,日本外務省於12月1日密令駐倫敦、華盛頓、香港及馬尼拉等地的日本使館銷毀其館內的密碼機,這個不尋常的舉動於12月4日被英國軍情部門發現;鑑於種種跡象均顯示日本即將向英國開戰,倫敦當局遂將消息電告香港。 大埔道184號 莫德庇於12月5日接獲日軍即將發起戰爭的軍情後,便通報英軍各單位立即備戰,香港總督楊慕琦於7日下達動員令,香港義勇防衛軍司令羅斯上校亦於同日下令防衛軍隊員即時報到,香港守軍於12月7日清晨已在陣地就位,準備日軍來襲。
身為香港守軍主將的莫德庇少將於1941年8月才抵港上任,而身兼香港三軍總司令的香港總督楊慕琦在同年9月才抵港履新;至於港島旅旅長羅遜准將,更是在11月中旬才帶領加拿大援軍抵港;即使是大陸旅旅長華里士准將,他抵港也只不過是一年多。 參謀長紐臨上校是在香港任職最久的主要將領之一,他於1937年在香港擔任米杜息士營營長,於1940年成為駐港英軍參謀長,雖然莫德庇及羅遜都是資深的軍官,但他們來港未久便要在香港迎戰日軍,所以很多作戰規劃都出自紐臨,紐臨在作戰期間亦多次親上前線視察及指導守軍部署。 大埔道184號 另外,新任輔政司詹遜於12月7日,即開戰前一天才抵港履新,職位在文官中僅次於總督,但就職禮因非常時期而從簡,他更在兩週多後被俘,不過在日本戰敗投降後,詹遜對香港重光卻有重要角色。
大埔道184號: 駐港英軍
港府在1926年向倫敦提交報告,指香港海灘甚多,難以防守,故此防衛目標應限於阻止敵軍使用海港。 在海軍條約簽訂後,雖然國際局勢暫時緩和,但英國軍方從未停止探討遠東的防務事宜。 大埔道184號 1920年英國海軍本部撰寫了《遠東戰爭備忘錄》(War Memorandum ),構思英日戰爭的作戰藍圖。
摩星嶺要塞從11日起不停遭日軍飛機空襲,13日下午起受到日軍重炮轟擊;13日下午,3號炮位的一門9.2吋海防炮被日軍一枚240毫米的大口徑炮彈擊中,雖然炮彈沒有引爆,但炮位依然報廢;14日中午,高射炮彈藥庫中彈,一門高射炮被毀,9名印裔炮兵陣亡,6人受傷。 在之後的兩天,日軍對摩星嶺要塞的空襲和炮轟更為猛烈,16日的空襲,有一枚炸彈命中在高處的炮台指揮所,幸沒有爆炸,在附近的60名士兵才免於覆滅,雖然要塞連日飽受攻擊,但英軍仍然堅守。 白沙灣炮台在14日上午也遭到日軍密集炮轟,觀測站被毀,使該炮台的兩門6吋炮須要目測瞄準。 大埔道184號 因為旁遮普營採取偏西的路徑撤往魔鬼山半島,拉吉普營要到晚上9時30分才與旁遮普營取得聯繫。 旁遮普營A連及B連於12日清晨直接撤往香港島,殿後的旁遮普營C則加入海灣防線。 旁遮普營及拉吉普營經過長達30小時沒有糧食補給的行軍和戰鬥,部分單位更要行經崎嶇的山徑,但都於12日上午抵達魔鬼山半島,除了拉吉普營、旁遮普營C連及第1山炮連外,其餘部隊都已撤往香港島。 旁遮普營營部指揮人員原本應往魔鬼山方向撤退,卻於11日半夜因黑暗而迷路,錯誤經由清水灣道進入九龍半島中部,只好於12日清晨改經尖沙咀天星碼頭撤退。
9日上午,蘇格蘭營A連連長鍾斯(Cyril Jones)上尉奉旅長華里士之命與拉吉普營D連連長紐頓上尉開會探討兩連協同作戰及巡邏的事宜,下午又到營部與營長懷特會面,其後前往A連第7排和第9排的駐地視察,鍾斯幾乎一整天不在連部。 鍾斯回到A連連部後,雖然下令第8排排長湯遜(Thomson)少尉巡邏針山南坡,但A連第8排本來是防守城門棱堡的主力,僅派一支巡邏隊也無法有效巡邏針山一帶,在晚上更沒有於城門水塘的水壩留下哨兵。 大埔道184號 雖然鍾斯曾向營長懷特反映A連的巡邏兵力不足,但懷特沒有即時抽調兵力加強巡邏城門水塘的東側。 在日軍各支侵港部隊之中最早針對香港作調動的,是由北島驥子雄中將指揮的第1炮兵隊。
第38師團於1941年9月中旬,在佛山仙人嶺進行野戰演練,由新上任的步兵團長伊東武夫少將指揮,並在師團中挑選精兵組成特攻部隊,針對攻打英軍防線的機槍堡進行特訓,特攻部隊將先破壞機槍堡外圍的鐵絲網,再以噴火器噴射槍眼進行壓制,及後向槍眼投入爆破筒,並訓練從機槍堡的射擊死角,使用手榴彈發動攻擊。 第38師團的訓練於9月中旬曾一度因第二次長沙戰役而中斷,至10月上旬返回佛山。 之後,第230聯隊在仙人嶺,第229聯隊在中山,而第228聯隊在三水,繼續進行訓練,到10月下旬,針對攻略香港的演練大致完成,並分別接受第38師團長佐野忠義中將的檢閱,可見第38師團不但具有豐富的作戰經驗,對進攻香港的準備也十分充足,而且訓練有素。
英軍將這個軍火庫列為機密,並暱稱為「小香港」,而當時發刊的地圖也沒有顯示軍火庫的位置。 英軍保衛香港的其中一個主要目標,是阻止外國軍隊控制維多利亞港,並保障海軍船塢(今金鐘)及太古船塢等海軍設施和航運基建的安全。 雙方參戰人數在不同資料的估算不一致,香港守軍人數介乎11,000至15,000人,侵港日軍人數不少於36,000人,部分資料指日軍達52,000人。 在黃泥涌峽道的聖約翰救傷隊烈士紀念碑,聖約翰救傷隊在香港保衛戰中執行戰地救傷任務,但隊員在被俘後卻多被日軍殺害,有56名救傷隊隊員在戰役中喪命。 1952年豎立此紀念碑,並於每年最接近和平紀念日的週日悼念戰時為香港犧牲的救傷隊隊員。 羅富國在1940年4月至1941年1月間曾因病返回英國療養,總督職務先由輔政司史美署理,再於1940年8月交由岳桐中將署任。 此項的日軍死傷人數僅計入第38師團,不包括第1炮兵隊、飛行戰隊及憲兵等單位。
大埔道184號: 英軍最後抵抗(12月22日至24日)
由旁遮普營C連連長格萊(G.E. Gray)少校率領的「大埔公路前鋒隊」在破壞羅湖橋等邊境橋樑後,便撤到太和及大埔墟,並繼續一邊往南退,一邊破壞和堵路。 上午11時,日軍第230聯隊的東路部隊兵分兩路夾擊石湖墟,但當地並無英軍。 下午1時,第230聯隊的東路部隊到達上水,而第230聯隊的西路部隊侵入錦田平原;第229聯隊的西路部隊攻入粉嶺,再經九龍坑前往太和。 英軍派出的前鋒隊在12月8日收到日軍入侵的消息後,便將絕大部分由新界通往九龍的道路及橋樑破壞和堵塞,使得日軍(特別是炮兵部隊)的行軍飽受阻延。 酒井隆在11月上任的首要工作便是在12月攻佔香港,其麾下的第38師團是入侵香港的主力部隊,該師團在1941年9月開始籌劃進攻香港,同年12月2日收到大本營下達的進攻候命。 酒井隆在進攻及佔領香港期間犯下多宗戰爭罪行,加上他從1928年便在中國涉及多宗戰爭罪,戰後他在北平被捕,於1946年9月在南京被槍決。 第229聯隊第2中隊在赤柱正灘突破赤柱村防線後抵達東頭灣道及黃麻角道的交匯處,第229聯隊第3中隊亦沿黃麻角道往南推進。
在總督金文泰任內,香港政府有意發展航空業,而當時持有啟德土地的「啟德營業有限公司」,在開發該片土地為大型商住項目時陷入經濟困難,港府及軍方都認為啟德土地適合修築機場,港府於是在1927年出資收購整片啟德土地。 為因應日本陸軍飛行第8聯隊於1927年5月進駐台灣高雄,皇家空軍也於同年進駐香港,但當時駐港空軍只能使用水上飛機。 受制於《華盛頓條約》,軍部不能在香港建築空軍基地,所以先由港府在啟德興建供民航用途的機場,啟德機場於1929年啟用,該機場由海事處的前身「船政廳」管理,但同時供軍方飛機使用,之後在機場的東側設置啟德皇家空軍基地,基地設施在1930年代中期陸續落成,啟德成為軍民兩用機場。 大埔道184號 起初,英國陸軍部認為香港太接近日本的勢力範圍,根本無法抵禦日軍入侵,只能棄守。 然而在1925年,英國陸軍部仍電令香港總督司徒拔爵士及駐港英軍,檢視香港的防衛能力。
圖為由英軍領導的香港臨時軍政府在香港重光後於和平紀念碑前舉行悼念儀式及慶祝戰爭勝利活動,中華民國亦有派代表出席。 1941年12月28日,日軍先後在九龍及香港島舉行入城式,陸軍第23軍司令酒井隆(左二)及海軍第二遣支艦隊司令新見政一(左一)在軒尼詩道策馬檢閱侵港日軍,並向在路旁列隊的日軍士兵敬禮。 大埔道184號 1941年12月25日晚上,總督楊慕琦及駐港英軍司令莫德庇到達尖沙咀半島酒店向日軍正式投降,並在該酒店的336號房內簽署降書。 由於戰爭導致香港大範圍停電,所以日軍須在燭光下安排簽署降書儀式,而「三年零八個月」的香港日佔時期也在英方簽署降書後開始。
日軍對進攻香港一直保持高度機密,為防被英軍洞悉其調動大軍的真正意圖,日軍內部將是次調動稱作準備進攻昆明,日軍又採取晝伏夜出的策略,盡量在夜間行軍,在日間則將人員及裝備隱藏,又刻意將部隊的陣地分散在各處,並在晚上嚴控燈火,即使時值冬季,在野外也不生火煮食及取暖,避免被英軍發現有大量部隊在香港邊境集結的跡象。 第38師團於1939年8月在名古屋編成,是日本為準備擴大中日戰爭的規模及在持久戰中尋求突破而增設的11個師團之一。 第38師團於1939年10月從大阪出發,同月下旬在廣州黃埔登陸,先後被編入第21軍、南支那方面軍和第23軍。 大埔道184號 該師團一直活躍於廣東地區,於1940年3月參加攻佔中山,同年5月至6月進攻良口,1941年4月至5月在東江作戰,其後封鎖香港及澳門往來中國內陸的交通線,第38師團在兩年間參戰達390次,可說是「身經百戰」。 日軍在1940年控制廣州及珠江口一帶後,當時的南支那方面軍已經著手籌劃進攻香港,並封鎖廣州白雲山一帶,利用該處的山勢模擬醉酒灣防線,進行在山區行軍、運輸、部署和作戰的訓練。
兩營共1,975人的加拿大援軍,於10月中旬分別從魁北克市和溫尼伯啟程,經溫哥華乘運兵船橫渡太平洋,於11月16日抵達香港。 樸芳、賈乃錫與莫德庇等英軍將領,於11月繼續遊說加拿大增派援軍到香港,而樸芳更提議加派空軍到香港,雖然加拿大也有意加派兵員和裝備到香港,但未能趕及戰爭爆發前落實。 大埔道184號 然而在1941年初,英國在北非戰場的羅盤行動擊敗意大利入侵埃及後的行動,不但將意大利軍逐出埃及,英軍更乘勝追擊意軍達800公里到意屬利比亞腹地,並消滅意大利陸軍第10軍團,令英國對抗軸心國的士氣大振,英國政府及軍部對日本的態度遂轉趨強硬,更嘗試與美國聯手增兵東亞,阻嚇日本發動戰爭。
日軍原本打算在25日向英軍西旅發動總攻擊,但礙於準備重炮需時,而延遲到26日早上,日軍因此在聖誕節派出俘虜,向英軍作非正式勸降。 22日中午,在赤柱崗防守的來福槍營B連與來犯的第230聯隊第1大隊爆發激戰,雖然B連把日軍擊退,但彈藥幾近耗盡,惟有在晚上從山的上陣地撤到南面山坡。 由來福槍營C連防守的龜山及老虎山,於中午在日軍第229聯隊第1大隊猛攻下敗退,來福槍營C連於下午發動反攻奪回老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