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沒救的檔案,除非燒掉才沒救。」化身為有「修」無類的書籍醫生,先依照珍貴程度以及破損程度進行分級,再選擇相應的修復手法,對症下藥。 假如你家中的舊書、具紀念價值的文件等有損毁、甩封面、滋生黴菌等奇難雜症,最好委託書籍修復師,以專業的方法「醫治」。 紙張修復 Jennifer簡單地分享了修復書本流程,記者已感到相當繁複。 她指視乎「病情」,修復時間一般由1個月至半年不等。 紙張修復 《紙質檔案搶救與修復規範 第1部分:破損等級的劃分》(DA/T 64.1—2017)經全國檔案工作標準化技術委員會審查透過,並經國家檔案局批准後釋出實施。
早在20世紀30年代,美國巴洛就使用氨氣來對紙張進行脫酸處理。 此後,蘇聯、印度等一些博物館也使用過用氨對紙張進行脫酸處理。 但FMC法的不足之處是,對圖書有不同程度的損害,處理後的圖書會加速吸收水分,會產生明顯的變色,同時書籍的區域性會出現黃色和半透明的汙點。 對有蠟跡、鉛筆字跡或彩色鐳射列印的紙張,以及羊皮和聚苯乙烯等物質包裝封面等有明顯的影響,會有一定的異味和字跡褪色的現象發生。 就是由甲醇、氟利昂混合而成的一種脫酸溶液,成本高。 它是把紙張需脫酸時放入金屬箱內,對溶液進行高溫、高壓處理進行脫酸,優點是大批次脫酸,缺點是脫酸不均勻,韋託是美國的一個公司名稱,後果由於脫酸效果不理想,現已經停止使用。
紙張修復: 修復的第一本書:遊戲攻略本
對這類手工紙的脫酸修復,我們要首先認識各類紙張的屬性,如果做為一名古籍修復人員,對各類紙張的結構,效能不完全瞭解掌握,是很難把破損的書籍修復好,也就更談不上脫酸等高難度技術,實際上掌握中國手工紙的原料成份並不難。 自古到今,無非就是麻、皮、棉、竹、草等幾類,你只要掌握了紙張的原材料和屬性,就是再破損的書籍,都可以把書修的很完美。 現為一級助理館長(文物修復)的鍾達志(Andrew),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前身的香港浸會學院化學系。 1990年代,畢業不久的他得知當時的區域市政總署招聘助理館長,入職要求申請者具備化學或材料科學的專業知識,他心想工作似乎能夠學以致用,既然符合學歷條件,便毅然寄上簡歷申請。 紙張修復 面試前,為了解何謂文物修復,他在那個互聯網未普及的年代,特意跑到圖書館翻查資料。
」如同之前所述,房舍的風水,其實是與人和自然之間的運行息息相關。 而這一切的連結,其實早在古代經文之中就明確記載。 「天有象、地有形,上下俱成一體,此謂之化機」江老師說。 吳哲叡拿了一卷等待修復的卷軸,小心翼翼地攤開,紙張邊緣已經脆化裂開,書法字周圍也有些破損。
紙張修復: 課程簡介
東華義莊自落成以來,經過多次修葺及增建,以應付不同時代的需要。 2003年,東華三院為義莊展開修復工程,使不同年代建成的歷史建築群得以保持原來面貌,並通過義莊建築見證華人殯葬文化的演變。 東華義莊的修復工程更於2005年先後榮獲香港古物古蹟辦事處頒發的香港文物獎(2004)「文物保存及修復獎」榮譽大獎,以及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頒發「2005亞太區文物修復獎」優越大獎,成就得到各方肯定。 近年東華三院文物館又着手整理、修復及出版與義莊有關的歷史文獻,對研究海外華人歷史,以及環球慈善網絡中東華所扮演的角色問題,都極有幫助。 吳哲叡修裱過的歷史文獻,不勝枚舉,其中,最知名的正是清代衙門檔案「淡新檔案」。
很多時候,修復員亦會用額外的承托物處理紙張:平放的作品會用上托底版,捲起的作品則使用大直徑的管從內承托,而承托物都不含酸性、染料和木質素(lignin)。 紙張修復 使用額外承托物能減少以人手處理,因而避免紙張出現凹痕、皺折、污垢和磨損。 本課程為配合業界需求,提供專業的書籍與檔案維護及修復訓練,適合需要從事書籍與檔案維護及修復工作的圖書館或有關工作單位的從業員修讀。
紙張修復: 紙張修復要功夫 達人教撇步
而要重新裝裱,必須先揭裱,把受損處修復,再二次上裱。 中興大學張豐吉教授與埔里長春棉紙廠在1970年代研發的鳳髓箋,成為張大千先生晚年盛愛的用紙。 鳳梨葉纖維含木質素等雜質少,因此製造過程中僅需採用溫和的蒸煮及少量漂白便可獲得潔白、變質少的紙漿。 質地近似宣紙,但較宣紙潔白堅韌,又不易發黃、墨韻層次豐富。 紙張壽命長並具有保護紙質文物的功能,適合做為裱褙用紙。 紙張修復 紙張修復 我個人認為,中國傳統的手工脫酸技術同前面介紹的西方國家脫酸方法比,中國傳統的手工脫酸技術安全,而且操作簡單,費用低廉(每本書按八十頁計算,成本不到人民幣一元錢),佔地面積小,脫酸處理時間短,脫酸液安全環保,對人體無毒無害。
踏入21世紀,文化保育已經成為世界各地政府所注重的課題,除了大學機構和專家學者以外,民間團體亦積極參與保存本地歷史和文化的工作,不少機構和個人,都透過收集和分析文獻、文物和口述歷史,以書寫本身的歷史,記錄過去不受注重的人和事。 在這個新時代的文化保育熱潮中,東華三院所保存的文物和文獻,其歷史價值進一步得到本地和海外學者的認同,他們都希望透過研究東華的歷史檔案,重塑香港,特別是香港早期華人社會的歷史。 東華三院亦支持有關的研究工作,歷年來與不同的文博機構合作,推出不同的研究項目,冀在保存機構文化的同時,為研究香港社會的發展進程提供新的觀察角度。
紙張修復: 修復《淡新檔案》的書籍醫生 他花費20年鑽研紙張修復技術(下)
畫會另一位成員馮鍾睿為自學的藝術家,其近期作品於是次展覽展出。 該作品於2014年創作,透過拼貼和塑膠彩,延續對水墨美學的探討。 紙張修復 透過這個展覽,你可看到「五月畫會」成員的作品如何與香港、日本、南韓同期藝術家作品對話;這些藝術家都為戰後抽象繪畫加入了亞洲的觀點。 東方的紙品具有很棒的特性,宣紙就是個好例子,其紙質柔軟、吸濕且相當強韌。
雖然藝術本質可超越有限的生命,讓霎那化為永恆。 但藝術的「肉身」也會因歲月而滄桑、損壞,因時空背景讓語彙傳遞受到阻礙。 這類書本久經人們翻揭,內頁邊緣多有磨損,書脊位置更易被扯爛,加上長期存放在潮濕地方,不單滋生霉菌,更會惹來蟲蟻。 藝術家及大學教授陳育強從「似重若輕:M+ 水墨藏品」挑選了比田井南谷的作品及白南準之「平方根」加以回應。
紙張修復: 自由開講》中共無疑是透過「民用」氣球進行軍事偵察
文物館有一支優秀的義工團隊,除協助推動檔案數碼化計劃外,亦參與牌匾對聯的研究工作。 黎鎮英先生從事紙本修復工作五十多年,現任東華三院文獻修復主任及港大專業進修學院客席講師,曾任香港大學圖書館釘裝部主管。 修復了一批又一批珍貴的東華文獻,包括上百年歷史的廣華醫院總冊和記錄東華三院昔日協助華人原籍安葬歷史的東華義莊文獻等。 坊間所謂的「看風水」,常常給予人一種玄學的感覺,充滿了各種傳說與禁忌,彷彿只要不小心做錯了什麼,就會導致厄運臨頭。 但在江老師的眼中,風水是古代先人智慧的傳承,是在透徹的研究了山川地理的走向,日月星辰的運行等等大自然現象之後,所歸納出來的一種「人與自然和平相處」法則。 將待修復的檔案編碼,將破損部分理平後,也會經過與裱褙相似的工序-刷漿糊、小托、上板、陰乾、下板,再來是方裁後整理裝訂成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