簫的構造較簡單,用紫竹、黃枯竹或白竹製作,全長70~90釐米,比曲笛稍長而細,管身內徑1.2~1.4釐米,上端留有竹節,下端和裏面去節中空。 吹口開在上端邊沿,由此吹氣發育音。 在簫管中部,正面開有5個音孔,背面有1個音孔,用以控制音的高低,起着美化音色增大音量的作用,也可拴系飄穗(裝飾絛帶)用。 漢代以前,無論是橫吹還是豎吹的管樂器,都可稱為笛,從馬融《長笛賦》可知,豎吹之笛原有四孔,皆在前側,而後西漢京房多加一背孔,此型制已與今傳之洞簫基本上一致。
口腔的適當打開,不僅能避免吹奏出的音色乾癟,以保證發音堅實,同時還極有利於洞簫音色的變換和音量的隨意控制。 這恐怕是很多年輕洞簫演奏者所沒有注意的。 簫源自遠古時期的骨哨,是中國古老的吹奏樂器,歷史悠久,音色圓潤輕柔,幽靜典雅,常用於獨奏、琴簫合奏或絲竹樂演奏。 由最初的四孔發展為現在的六孔(前面五個按音孔,後面有一個吹音孔)。 排簫是中國古代一種吹奏樂器,與編鐘、編磬均是上古時期中國重要的樂器。
簫: 簫 國語辭典
元兵南侵時,郭楚望移居湖南衡山附近,常在瀟、湘二水合流處遊船。 每當遠望九嶷山為雲水所蔽,見到雲水奔騰的景色,便引起他對外敵入侵、時勢變遷的愁緒,於是作《瀟湘水雲》以寄眷念之情。 此曲是郭望楚代表作《瀟湘水雲》的序曲。 樂曲開始,飄逸的泛音使人進入碧波盪漾、煙霧繚繞的意境。 在吹簫的時候最好是要保持着一種平和、安寧的心境。 簫是一種來自於大自然的樂器,是受到大自然的靈性所滋潤的。
漢代王褒曾作《洞簫賦》,然而文中有「參差」一詞,故應是指排簫。 劍本兇器,他卻是那唯一不殺的劍客。 簫 身在頂峯,卻沒有為他帶來任何風光特權,他依然是那最好欺負的人。
簫: 簫中劍投報赤誠以心交
構成各個音級的音高是由音孔位置決定的,音孔開挖位置具有隨意性,因此音準的選擇就具有很大的隨意性。 音孔位置是否得當,它直接關係到洞簫的音域。 就製作來説,音程的準確不僅取決於音孔的位置和大小是否得當,同時更受吹口深淺的影響。 1958年,貴州玉屏簫笛廠的鄭輝蒸為查阜西先生製作了一支琴簫,各孔音高几乎都低一律(半個音)。 鄭輝蒸取刀將吹口削深少許,音就全都升高了半音,並解釋説:“削深,其受氣之量較大,氣量大則律深矣”。 此事當場使查阜西、沈西園、杜文元“均訝為絕技”。
雄簫略粗,上刻騰龍,發音宏亮、奔放;雌簫稍細,上刻綵鳳,音色柔和、含蓄。 簫 兩簫合奏,宛如男女重唱,和諧而富有情趣。 洞簫的音量儘管柔弱,其音量和音色還是有一定可塑性的——當然其音量的大小變化和音色的變換,要遠比笛子困難得多。
簫: 簫中劍亡身骨而祭前塵
就洞簫音準的具體問題來説,它涉及到相對音高與絕對音高兩個方面的問題。 所謂相對音高的準確,就是指各音孔之間的音程關係的準確,絕對音高的準確當然就是指各音孔的音高應該與所對應的絕對音高符合——也就是筒音是否為準確的d1。 筆者曾經做過試驗,用人工吹口吹奏簫、笛,發現其製作材料無論是優、劣;製作工藝的精、粗,其音色同樣空洞、單調,很難辨別各自的優劣。 以上所述為做工粗細對音色的影響,而就演奏方法正確與否對音色的影響應至關重要。 衞仲樂先生曾經説過,洞簫應該力求“高音似笛,低音似鍾”,當然,“高音似笛”卻不是笛。 要達到這一要求,其要領在於口形的正確掌握:口縫要圓,口腔要適當打開,以利於共鳴。
贈音沒有專用符號,在練習曲中,我們把贈音用較小的音符標在本音後面,並用連線與本音連接起來;也有將贈音的偏旁部首“貝”做為贈音的標記。 贈音在本音之上之下都可以,二度、三度、四度、五度都行,一般三度四度比較常用。 第二種是手指在這個音孔的旁邊,還可以加上其下方各指同時在本音孔的旁邊快速均勻的震動。 只接觸音孔邊緣,接觸的面積越小越好。
簫: 簫保養與維修
傳統的製作方法是使用畫線板製作,在一些批量化生產的工廠裏這種製作方法是比較常見的。 笙,是源自中國的簧管樂器,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自由簧的樂器,由笙苗中簧片發聲,是能奏和聲,吹氣及吸氣皆能發聲,其音色清晰透亮。 簫,分為洞簫和琴簫,皆為單管、豎吹,是一種非常古老的中國古代吹奏樂器。 首先要看竹子是否老結,表皮是否光潔,儘可能沒有破皮現象以免影響美觀。 就老結的竹子來説,儘管拿在手中很壓手,同時還該注意竹質纖維是否細密。 有些竹子拿在手中雖然很沉,但是由於竹質纖維粗疏,吹奏起來音色就不十分好。
➋ 後世專稱單管豎吹的樂器為「簫」。 其正面五孔,背面一孔,吹孔則在頂端側沿。 管樂器名,古代的“排簫”是許多管子排在一起的,現代用一根管子,豎著吹,亦稱“洞簫”。 簫 有些演奏家追求“九節”,竹子的助音孔以下留得很長。 就G調洞簫來説,其長度選擇以不超過850mm為宜。 實際上這裏所講的九節,所指的是適用長度,即助音孔以下留一截即可;留得過長,也就增加了雙臂的負荷,容易疲勞,而且多留的一截對於音色的改善也沒有作用。
簫: 包含”簫”字的成語
原來在適用的長度內,節多的洞簫的兩端管徑差就大;兩端存在的管徑差,保證了洞簫各個洞簫音區音色的統一和平衡,而且有利於低音的共鳴,使柔弱的低音變得厚實。 洞簫的長度過長、節間距過大,就成了增加雙臂負荷和影響美觀的劣勢。 由此可知,洞簫兩端存在一定的管徑差,於保證有良好的音色是有意義的。 笛身呈橢圓形,外表刻有山水、花草、鳥獸、蟲魚或詩文等圖飾,工藝精細。 成對的雌雄笛更為著名,雄的笛管稍粗,上面刻有”騰龍”;雌的笛管略細,發音明亮,上刻”彩風”。 在荷蘭、德國、日本、韓國、新加坡、香港等多個國家和地區。
- 使用材質:笙簧:古代用竹製,現代多用響銅;笙苗:多用紫竹製作,每一竹管的下端嵌接有木製笙腳以裝簧片。
- 顫音的效果與絃樂器上的顫指相似,練習時要使每個手指都能獨立打顫,顫音的快慢要根據樂曲的感情和速度而定。
- 以上所説的動作,只是一點點,此種方法也適用於其它音孔。
- 贈音在本音之上之下都可以,二度、三度、四度、五度都行,一般三度四度比較常用。
- 顫音的練習要求一次能達到十五秒鐘之久,相當於慢板的八拍左右。
- 簫,古代用於宮廷雅樂邊稜音氣鳴樂器。
- 簫不僅適於獨奏、重奏,還用於江南絲竹、福建南音、廣東音樂、常州絲弦和河南板頭樂隊等民間器樂合奏,以及越劇等地方戲曲的伴奏。
- 呼氣停住的時間一定要準確、果斷,這樣才能與手指很好的配合。
作者將禪意沁溶於樂曲中的心境作品,簫聲吹奏,空靈深邃;手鼓低沉厚重、沉靜安穩,樂曲氛圍超脱故我,在歷經幾番人生境遇後,心中終於尋獲真理。 簫 此曲經編劇組選用為最後體悟武痴之道的空谷殘聲配樂。 結構組成:為一根長80釐米的竹管,管徑約為2釐米左右。 竹管上端用 竹節封口,在封口處開一個半橢圓型吹孔,竹管管身上開六個 按音孔(前五後一),管身另一面開有出音孔。
簫: 簫中劍傲峯之巔情仇恨
洞簫演奏上與笛子發音上的最大差別就是,洞簫發音的初始,不能用舌尖抵於門齒上,因此沒有明顯的音頭。 為此,發音之初就得保證口風的準確方向和適當的力度,否則其音色就必然欠柔和。 簫 單簧管與中國管子音樂聲學性質上的這一差別,乃是由量度決定的。 原來就五度超吹樂器來説,量度越大,超吹音就越容易被激發;量度小,超吹音則不容易被激發。 可在簫笛一類八度超吹的管樂器上,量度對它們聲學性質的影響,就恰恰同五度超吹樂器相反:量度越小,超吹音越容易被激發。
洞簫由於音量小,用途不及笛子廣,廠家對洞簫的製作不像笛子那樣講求。 因此,要覓得一支音色純美的洞簫不容易。 西晉樂工列和、中書監荀勖所改革的笛為6 孔(前5、後1),其形制與今天的簫已非常相似了。 東晉的桓伊,擅長音樂,他有一支蔡邕的柯亭笛(簫),是江南數第一的吹簫名手,地位和聲望都已很高。
簫: 簫構造
因此,要相當熟練地掌握筒音5指法是學習吹簫的關鍵所在。 我本着先易後難、由淺入深的原則,總結並整理這些文字,以使廣大愛簫的朋友們能夠循序漸進,通過練習,達到一定水平。 通過後面指法表可以看出,中音區4、5和高音區4、5這四個音都有兩種指法。 在做指法練習時,兩種指法都要練,熟練以後,吹奏樂曲時怎麼方便,哪種指法順手,就用哪種指法。 簫 練習五聲音階、七聲音階時,開始要放慢速度,然後逐漸加快。
贈音的吹奏方法:當本音在結束前的一剎那,立即停止吹奏,同時用手指將贈音帶出。 呼氣停住的時間一定要準確、果斷,這樣才能與手指很好的配合。 停早了,贈音做不出來;停晚了,造成贈音時值太長,就不是贈音了。 顫音是一種常用技巧,在練習顫音時要使每個手指都能獨立打顫,三度顫音是兩個手指同時動作,要求迅速而均勻,不得忽快忽慢。 顫音的練習要求一次能達到十五秒鐘之久,相當於慢板的八拍左右。
簫: 簫字形書寫
玉屏簫是優良的獨奏樂器,更適於合奏或伴奏。 常用於江南絲竹、廣東音樂等民間器樂合奏,與古琴合奏,效果更佳。 在崑曲、越劇和粵劇等地方戲曲伴奏中,玉屏簫是重要的樂器之一,多用於表現幽靜、嫺雅等場面。 修整之前首先要判斷一下吹孔是否得當。
簫: 簫中劍隱世留掌不留人
實際上簫、笛的音準,不僅取決於製作是否精當,同時也取決於演奏者的演奏方法是否得當,即:指法組合以及運氣的方法是否得當。 常用的簫多為G調,能吹G、D、C、F、降B調。 低音區發音深沉,弱奏時很有特色;中音區音色圓潤、優美;高音區發音緊張。 單用一支簫演奏時,配器上要注意音量對比適度。 簫源於遠古時期的骨哨,歷史上亦稱為笛,唐以後方專指豎吹之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