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現香港其後多次撰文,批評古蹟辦建議評級背離專業、常理及民情,做事黑箱封閉。 尤其是在4月18日古諮會會議中,古蹟辦代表指戲院「裏面改動比較大」,但當被委員質疑及追問下,卻坦承其實當時並不充分掌握戲院內部的改動情況,只是「靠估」。 後來活現香港邀請保育專家翻查戲院過往改動申請記錄,並親赴現場考察,證實戲院內部結構完整,「裏面改動比較大」根本是一派胡言,並指古蹟辦不如直接改名為「估即辦」- 「估一估即辦事處」(Assumptions Making Office, AMO)。 此外,活現香港多番去信古蹟辦執行秘書蕭麗娟女士,要求檢視專家評審小組評分,或與專家小組見面溝通,或讓更多專家參與是次評級,但只是得到最典型「好官我自為之」的官僚回應,全部被拒。 由於地盤面積龐大,位置佳,大廈多年前已被發展商的財團已蜂擁而至,惟該廈「釘子戶」眾多,不願出售手持物業,財團亦難於收購足夠的業權份數,以符合強拍要求。 知名大戶包括老牌陸海通家族成員、實力商鋪投資者楊渭生,北角知名炒家姚加環等等。
到1997年戲院停業,卻一值沒有拆卸,才開始注意到,這也是都市奇葩,竟然沒被地產商盯上,全港唯一的包物線形巨型飛拱支架和具現代主義的建築特色,在急速的社會變化中仍得以保存。 可是,直到今年夏天,這座沒落了的戲院(連同相連的住宅樓宇)終於開始有人打它的主意,近日也引起了社會對戰後歷史建築保護的聲音。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過去15年,民間曾發起多次保育行動,2017年成功爭取一級歷史建築評級,具有「拱橋式」支架設計的獨特屋頂結構。 首先是針對建築落成年期的成見,「有人認為壽命只有五十年多一點,太後生了,沒什麼所謂歷史意義」。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中國四川生育登記取消結婚前提為何引發熱議
至於正門上方的浮雕,由於浮雕多年來缺乏保養,且部分已破損,團隊將盡力研究復修。 皇都戲院大廈由住宅、商用及前皇都戲院部分組成,皇都戲院於1952年落成,當時名為璇宮戲院,屬單幢式戲院,佔地3.3萬平方呎,座位逾1300個。 戲院屋頂採獨特的飛拱建築,被國際保育組織形容為全球獨一無二的設計,並獲古諮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外牆則刻有出自著名畫家梅雨天的《蟬迷董卓》立體浮雕。 於復修工程展開前夕,Culture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for Tomorrow特別舉行嶄新的體驗活動,參加者在窺探皇都歷史資料時,將代入50年代五位經典角色之一。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1952年12月建成的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該建築物由建築師劉新科及1950年的香港測量師學會主席 George. 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後與毗鄰的地段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而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1959年2月8日,易了手的璇宮戲院重開,改名皇都戲院,到1997年2月28日結業,後於2000年改裝為桌球會,而該娛樂場所一直營業至今。 年輕一代對於北角的印象可能是「小福建」,但其寶在二戰前後,北角曾是香港的「小上海」,上海人南下逃避戰亂,到香港落地生根,也將一代上海人在 40 年代末的歌影娛樂記憶移植到北角。 上海人喜歡看西方電影,1952 年落成的璇宮戲院 (皇都戲院前稱) 便是專門放映荷李活電影。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活化糅合歷史 避免徒具軀殼
她又透露,顧問委員會於過去兩年開始收集文物、戲條文件,以及進行歷史訪問,收集了許多無形的資料,認為對團隊在保育方向有很大幫助。 而現存的戰前戲院建築,就只有九龍油麻地戲院 (1930年代,2級歴史建築) 和長洲戲院 (1931年,3級歴史建築),在古諮會的新項目名單上,則只有舊坪洲戲院 (1978年) 及舊皇都戲院 (1952年) 。 皇都戲院屋頂上故意外露的鋼筋混凝土桁架讓建築物的外觀非常突出,是全港甚至亞洲僅有,可算是 開創了同類結構的先河。
當中包括入口處變成復古的售票處,職員會向參觀人士派發仿製戲票和預訂戲票位置。 而場內的舖位變成展示與大廈歷史相關物品,包括舊戲票、仿製的戲院座椅、戲院員工制服和電影海報等。 參觀人士需於網上登記成為「Culture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for tomorrow」會員,之後在網上填寫問卷,若內容能夠表達對保育或歷史等有興趣,有機會獲得邀請參觀,每日最多有300人入內參觀。 顧問委員之一、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指,皇都戲院雖在2000年後改建成桌球會,但改裝僅以假天花和假地台覆蓋原結構,戲院結構仍在,包括劇院式的「堂座」與「超等位」,而獲國際保育組織稱全球獨一無二的天台桁架,和正門上方的浮雕亦會竭力復修。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觀察:從皇都的沒落說起
戲院內部方面,以當時美國最新型電影院所具備的條件為藍本而設計,更兼備有舞台裝置。 為了達到更佳的聲學效果,屋頂的拋物線設計是經過精密的計算;放映室及冷氣裝置均特別由屋頂桁架的其中兩條弓弦桁樑 獨立吊著,以減低因室外噪音所產生的震盪的影響。 另外,戲院室內的裝潢以超現代主義 為主,吸音板及燈光板結合了現代雕刻設計,巧妙地融入為室內裝飾的一部份。 去年底,早在九七年結業的皇都戲院突然成了新聞主角,事緣這座戰後建築正在古諮會等候評級的清單之上,但有民間團體發現業權被大規模收購。 1984年,吳韻怡的媽媽在皇都戲院商場開了一間童裝店,名為韻怡公司,用的就是她的名字。
- 北角的七個區議會議席中,就有六個由建制陣營在毫無競爭下自動當選。
- 戲院位於英皇道同電廠街交界,本已有兩面外牆,建築師巧妙地設計了一個弧形立 …
- 因此,有不少關心文物和古蹟保護的人,而且很多是八九十後,根本連香港有這麼一座有價值的戲院也不知道。
- 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 參加者從踏入皇都戲院商場的一刻,便仿如置身50年代皇都戲院的華麗舞台,從售票處接過一張舊式戲票開始,展開第一身體驗之旅,親睹皇都前世今生,由璇宮戲院、「小上海」到皇都戲院,由國際級表演到中西首輪電影,親歷一幕幕扣人心弦的歷史片段。
新世界表示靈感源自近千件文物,包括制服、戲橋、門票等文物,並以不同年代的皇都戲院標誌為參考藍本。 2016年12月8日,古物諮詢委員會信納皇都戲院的獨有價值,經投票後決定推翻古蹟辦的建議,把皇都戲院的建議評級提升為一級歷史建築。 1940年代末,國內局勢動盪,大量上海人南移香港,並於北角聚居,他們把上海的生活文化帶到這裏,形成北角於1950年代及1960年代初的「小上海」歷史時空和洋化面貌,璇宮戲院就是在這個時代背景出現。 吳韻怡的母親1984年在皇都商場經營童裝至1997年,自小在皇都長大的她見證戲院的輝煌時期,戲院結業於1997年2月結業時,她當天亦特意進場觀看最後一場電影,期待建築活化後將來的發展。 集團指,已聘請3個國際及本地建築保育的團隊,待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成為業權持有人後,將進內清理,並開展3D素描及勘探,其後擬定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集團亦成立顧問委員會,包括保育專家、學者及演藝名家。 天台上俗稱飛拱的拱型混凝土桁架結構 ,作用是為了支撐戲院內部的天花。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從一個更宏觀的視野出發,我們可發現 50 年代的國際潮流正追求具未來感 的美學。 當時西方世界正值「太空時代」,尤其在美國更應運而生出一種新穎的「古奇建築」風格 。 「古奇建築」是未來主義建築的一種,早於 40 年代起受汽車文化、太空時代和核子時代的影響,特徵包括向上傾斜的屋頂,曲線的幾何形狀。 古奇建築上亦常見有太空時代象徵動作的設計如拋物線等設計元素。 國賓、國都和皇都先後於1981、1995和1997年結業,只剩下新光戲院勉強經營,轉為演出粵劇為主。 它雖然不是香港現存最古老的戲院建築,卻最富時代特色,且設計全港獨一無二,反映了當年電影業的興盛,最重要是它與北角的發展息息相關。
以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馬氏彩虹拱橋」圓拱形屋頂支架,借用了建造橋樑的力學原理「吊起」戲院,使能夠容納約1,500人的戲院內部無需任何柱子承托,讓觀眾觀賞表演及電影時視線無阻。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Culture for Tomorrow創辦人鄭志剛表示:「皇都好戲尚未完場,希望透過今次活動,讓大家第一身親歷皇都輝煌傳奇,而復修後的皇都戲院,將會更精彩,締造藝術文化的全新地標」。 五十年代落成的皇都戲院,除了是可以播放電影的戲院,還是一個有舞台表演的劇院。 另外,除了煙窗,圖則上也看到舞台與觀眾席之間的天花上也安裝了防火簾,作用是當舞台發生火警,防火簾會降下,把觀眾席隔開,讓觀眾有更多時間逃生。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建築特色
另外,整座戲院最具特色之處,是該屋頂由一系列外露式拋物線型桁架 從上方吊著天花。 這結構一般來說,桁架會以鋼鐵而建,讓結構輕巧;然而璇宮戲院採用了混凝土來製作桁架,很有可能是因為價錢較鋼鐵便宜,貫徹了戰後初期現代主義建築,以較為廉價又快捷的方法興建樓宇的理念。 而拋物線形的混形土桁架製作上比起方正的桁架更具難度,這屋頂結構的特殊設計不僅是全港獨有,當時報章亦形容為遠東罕有。 位於北角英皇道及電廠街交界之轉角地段、正處英皇道一個微彎位置,是北角中心地帶最當眼、最旺的位置。
2003年12月25日,北角皇都大廈二樓板間房發生兇殺案,一名31歲姓盧男子猜枚爭執遭斬頸,送院後不治。 正當北角娛樂事業起飛之際,影業鉅子歐德禮(Harry Oscar Odell)看準時機,在1952年聯同其他商人在月園旁邊興建璇宮戲院(Empire Theatre),並邀得滙豐銀行總經理摩士(Sir Arthur Morse)爵士主持開幕禮。 每日更新針對市場變化的投資分析,即使大熊市都搵到贏錢方法!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文化遺產建築:皇都戲院皇建前的回顧
皇都戲院於1971年加入嘉禾院線,此後以播放港產片為主,包括膾炙人口的《半斤八兩》、李小龍的名作、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等。 擁有68年歷史的地標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曾因數十年的疏忽而殘破不堪,它以前是香港北角的一家電影院。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過去15年間,民間曾發起多次保育行動,終於在2017年3月,成功為皇都戲院爭取一級歷史建築評級,具有「拱橋式」支架設計的獨特屋頂結構。 而且戰後社會環境,興建都需要「快靚正」完成,因此石屎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常用的物料,而且石屎可塑性非常高,可以配合各樣建築形式,這亦能見於皇都戲院。 為了籌備保育皇都戲院,集團於3年前開始搜集與皇都相關的舊物,是次活動將展出當中逾百件收藏,包括50年代用作簡介上演電影的戲橋、多款不同舊戲票,包括超等位、堂座、午夜場、戲院員工制服、英皇道電車站明信片、舊北角鳥瞰圖等。 除此之外,參加者還可回顧皇都戲院大廈樓書,以及由香港電影海報大師阮大勇繪畫的70年代電影海報等,更罕有展出1978年已故國際巨星李小龍遺作《死亡遊戲》的電影海報及節錄,務求重塑昔日有「小上海」之稱的北角人文風貌。
皇都戲院的簷篷在比例上大跨度向外延伸,呼應了現代主義對於表現結構性能的美學概念。 在建築的弧形立面上,有刻出自名家梅雨天手筆,名為「蟬迷董卓」的浮雕裝飾,由此可見當年香港建築設計有意識地希望將傳統中華文化元素,與由西方傳入的現代主義設計風格互相糅合。 「活現香港」曾舉辦保育皇都活化方案設計比賽,希望擴寬市民對保育建築物用途的可能性,其中有建築師提出可把戲院改為融合靜觀中心及音樂表演場地、室內運動場、真人圖書館和長者社區等。 今年4月及9月,古諮會曾開會討論該戲院的歷史評級,由於開會時公眾仍有最新資料提出,最後決定押後評級,讓古蹟辦深入研究。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世界上第一個,也是唯一個完全治愈的愛滋病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不少口耳相傳的經典靈異故事背景都是戲院,例如:灣仔東城戲院「全院滿座」的傳聞便相當經典,想知可以自己上網搜尋。 至於由邱禮濤執導的《陰陽路》其中一個單元「鬼戲院」亦是以戲院作背景,掀不完的幕簾與行不完的樓梯真係又驚又好笑。 另外,位於秀茂坪曉光街的金茂坪戲院,60年代開業曾經旺極一時,但80年代發生大火後重開就經常鬧鬼,真定假無人答到你,但90年代結業至今,戲院空置了20多年就是事實,至今只有小部分改建為商舖及倉庫。 1930年開業的油麻地戲院,亦是戰前建成的戲院建築,1998年結業後被地政總署接收業權,其後被評為2級歷史建築,於2012年改建成戲曲活動中心。 1931年開業的長洲戲院,是現時香港兩間僅存的戰前興建戲院之一,開業過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結業,現時被評為3級歷史建築。 (上圖)從上映電影《表姐,妳好嘢!3之大人駕到》推斷,照片應攝於1992年;(下圖)皇都戲院前身為1952年開業至1957年結業的璇宮戲院,當時戲院正門的立體《蟬迷董卓》浮雕清晰可見。
首先,古咨會現在才即將完成確認戰前的1,444幢歷史建築的評級,而戰後建築評級清單就有234項,當中只有70多項完成評級,進度緩慢,皇都戲院恐怕在獲得評級前已難逃一死。 吳俊雄也指出了蒐集和呈現歷史的重要,指團隊開過的幾次會議上,極大量時間用於商討如何蒐集和整理史料,包括跟當年戲院客人、表演者、街坊等進行口述歷史紀錄。 另外,大廈內現存唯一老店「輝煌洋服」東主、現年65歲的曾先生表示,他從90年代進駐,租金至今仍非常便宜,每年亦不乏熟客三代同堂來到找他訂造西裝。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思籌知路」活化皇都戲院 保育發展並重
香港大學建築文物保護課程主任李浩然指出,由上而下的評級機制已不合時宜,外國有不少由民間--即由下而上主動要求保育,可反映這些建築與人民的關係。 最近一周有一宗新聞引起筆者的注意,就是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的地標皇都戲院及相連的住宅物業,半年來一直被一地產商收購。 按照現有的法例,超過五十年樓齡的樓宇,只要發展商收購到八成業權,餘下的兩成就可過強制拍賣業權。 程序簡化了,但不論由何方主導計劃,資源始終是個不能避免的問題。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一級歷史建築創最大金額強拍紀錄,皇都戲院何去何從?
地盤工人在線上遊戲認識14歲女童,之後便連續2日與對方性交及肛交,事後被女童父親揭發。 該地盤工人今日(16日)在高院原訟庭承認與16歲以下女童非法性交、與21歲以下女童肛交2罪,被判監15個月。 法官判刑時表示,就算性行為是在女童同意下進行,但女童年僅14歲,仍須法庭加以保護。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的粵劇殿堂
【Now新聞台】逾六十年歷史的北角皇都戲院大廈將會重建,屬於一級歷史建築的部分,包括戲院、天台桁架等,初步計劃會盡力復修及保留。 2020年10月,新世界發展以底價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是香港歷來最高成交價的強拍個案。 新世界表示會盡力復修及保留皇都戲院,並活化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又會將戲院天台的「飛拱」桁架建築作休憩空間,讓公眾人士觀賞及「打卡」。 為了保育重要的「飛拱」桁架結構,建築師在柱子上畫了不少測量印記。 然而,極具文化、歷史、建築價值的皇都戲院,曾經在2016年面臨清拆危機。 後來,專門記錄與保護現代建築運動的國際組織 DOCOMOMO發出「文物危急警示」,指皇都戲院獨特的屋頂結構是全球絕無僅有,要求避免清拆,再加上市民及保育團體積極爭取,皇都戲院才終於在2017年獲評為一級歷史建築,避過清拆的危機。
二人製作時都遇上不同技術問題,例如門口的董卓及貂蟬的浮雕(左灰色部分),以及飛拱(右)都花了不少時間解決。 此外,這區是建制陣營的「票倉」,莫說缺乏反對聲音,連真正關心地區發展的壓力團體也不存在。 反觀「票倉」北角區,就完全沒有這種制衡的聲音,連走出來要保護皇都的,也不是區內人。 曾處理過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雷生春、聯和墟舊大埔警署等不同活化計劃的吳韻怡,認為政府計劃往往因牽涉不同部門,又要過財委會,程序繁複,也需長時間才獲批核,認為這方面私人物業的過程會暢順得多。 一九五○年代, 一向已是殖民商埠香港遇上了戰亂南來的人,「武術界有葉問,錢穆走去開新亞書院,是個高手雲集的時代」。
這幅題為「蟬迷董卓」的大型浮雕裝飾出自名家梅與天之手,揉合了中國、東南亞及西方藝術文化,可謂匠心獨運。 此「飛拱」設計有實際的建築力學用途,令戲院可無柱設計,同時減低外來聲音對戲院的震盪,令視聽質素得以提升。 她續指,集團正訪問與戲院有關的工作人員,了解過往歷史,讓未來成為文化藝術表演場所的設計,能兼容文化及建築特色,冀在尊重舊建築下又能區分新舊元素,非仿古設計。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保育藍圖如何?
2017年3月,皇都戲院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這是香港歷史建築除「法定古迹」之外的最高等級。 1952年,香港娛樂業巨子、萬國影片公司集團創辦人歐德禮在北角創建璇宮戲院,1959年易手後改名為皇都戲院。 這裏很快成為香港風靡一時的演藝殿堂,廣邀國際頂級大師、藝術團體和本地著名藝術家,以及粵劇名流等來此演出,星光熠熠,一時風頭無兩。
皇都戲院設計概念: 香港人移民來台灣,住哪裡比較好?6大重點城市淺析
皇都戲院外形不算宏偉,但天台上的混凝土桁架結構令人印象深刻,在北角街頭份外顯眼,像是一個大型的公共雕塑,訴說城市的故事。 皇都戲院是香港最古老的戰後戲院建築,但早於 1997 年結業。 皇都戲院前身名為璇宮戲院,由香港影業巨子歐德禮 所興建,於1952年建成。 建築設計由建築師劉新科及 George W Grey 主理,採用現代主義建築的美學設計理念。 委員之一、香港歷史博物館前總館長丁新豹指,璇宮戲院作為戲院的社會價值屬地區性水平,但作為演藝場所,在中環大會堂出現之前,它的影響為全港性。 另一委員、金發局人力資源小組召集人倪以理表示,皇都戲院見證香港電影舞台的變化,亦是當時戰後市民的唯一娛樂。
2017年3月9日,古物諮詢委員會確認皇都戲院為一級歷史建築。 同年12月,文化保育團體「活現香港」提出保育及發展並存方案。 建議將中央通風廊移至僅16米高的戲院上方,既可保留戲院,發展商也可興建一幢高22層高大廈。 其他設計包括將戲院原有空間改裝為室內運動場,可進行攀石、飛索及滑雪等活動。 2016年3月23日,國際保育專業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發出「文物危急警示」,形容皇都戲院是現代的重要建築,而獨特的屋頂結構更是全球獨一無二,要求避免清拆。 消息傳出後,引起市民及保育團體關注,活現香港、長春社以及 Docomomo HK(國際現代建築文獻組織香港分會)發表聯合聲明,促請古物諮詢委員會將舊皇都戲院至少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Culture for Tomorrow創辦人鄭志剛表示:「皇都好戲尚未完場。我們希望透過今次活動,讓大家第一身親歷皇都輝煌傳奇。 由於疫情關係,活動屬私人性質,屬Culture for Tomorrow會員的人士有機會參加,由即日起至4月底可到有關網站登記,機構會揀選合適人士入場參觀,條件包括要對歷史文化、文物有多大程度重視等。 展覽時間為每日早上10時至晚上8時,每個導賞團可容納10人,每小時會有3個導賞團,而無法入場市民可於4月中起透過網上虛擬導賞進行參觀。 儘管對皇都的感情頗深,但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吳韻怡認為不能「情緒主導」而應「價值主導」,建築文物保護師的職責在於發掘價值所在,「說明白為什麼值得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