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都戲院浮雕20246大優勢!(震驚真相)

1997年2月,皇都戲院上映最後一部電影、由成龍主演的《一個好人》後,正式結業。 今天,建築物依然立於這段路上,只是給巨大的廣告板包圍,基本已看不到建築物的外貌。 香港開埠至今留下不少有歷史價值的建築物,而古蹟辦事處會按建築物實際情況作出不同評級,當中由最高級的法定古蹟至入門級3級歷史建築,每個級別對建築物都有相關指引。 皇都戲院浮雕 如建築屬法定古蹟級別的話,就會受《古物及古蹟條例》(香港法例第53章)的法律保護,是不可以隨意拆卸,其餘各級別評級定義可看以下列表。

上海人聚居更帶來了眾多知名的上海菜館和奢華的娛樂場所如麗池夜總會,而皇都戲院位置亦鄰近上海人聚居的堡壘街。 上海初代移民為香港注入了自身文化同娛樂生活習慣,可見皇都戲院和附近社區的歷史背景存在緊密的關係。 新世界發展行政總裁、Culture for Tomorrow創辦人鄭志剛表示:「皇都好戲尚未完場,希望透過今次活動,讓大家第一身親歷皇都輝煌傳奇,而復修後的皇都戲院,將會更精彩,締造藝術文化的全新地標」。 新世界發展有限公司文物項目主管楊頴賢指,集團聘請了國際及本地精英建築保育團隊,制訂全面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期間亦會繼續搜羅與皇都有關的文物,至於長遠會如何保育,則留待團隊完成全部整體結構勘探再作決定。 皇都戲院的工程師巧妙地把一連串的拱橋桁架並行排列,形成整塊屋面的拋物線型支撐結構,而那個外露於戲院屋頂的桁架設計更被國際保育組織 Docomomo International 譽為世上獨一無二。

皇都戲院浮雕: 發展商收購活化 皇都戲院將成文藝表演場地

乘着電車沿着北角英皇道,總會被皇都戲院這座建築物所吸引。 皇都戲院外形不算宏偉,但天台上的混凝土桁架結構令人印象深刻,在北角街頭份外顯眼,像是一個大型的公共雕塑,訴說城市的故事。 皇都戲院是香港最古老的戰後戲院建築,但早於 1997 皇都戲院浮雕 年結業。

粵劇

在北角居住的四年,皇都還在放電影,近在咫尺,就是無緣,終究都沒有進院看過一場電影。 不時走過它的大門,它沒有向街的大堂,因為並非看戲,所以沒有踏進二樓看個究竟。 古諮會亦會討論馬鞍山鐵礦場建築群評級,其中礦洞外牆及馬鞍山村路天主堂聖若瑟堂,建議評為二級歷史建築;馬鞍山礦場選礦廠、礦務居地構築物及信義會恩光堂,則建議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

皇都戲院浮雕: 歷半世紀 建築風格獨特

而1953年由新馬師曾及芬艷芬主演的電影《再戀負心人》中,電影一開始就出現一幕璇宮戲院的夜景,屋頂上的桁 架以燈飾點綴,非常耀眼,並窺見到當時戲院堂皇的景況。 那個年代的香港電影,因技術及 器材所限,多於九龍的片場拍攝,但於1953年8月上影的《再戀負心人》,影片第一幕就以才落成八個月的皇都戲院為主角,可見這幢摩登建築開幕後不久已成為一座觸目的地標。 1997年,皇都戲院結業,後被改裝成桌球室,昔日的大螢幕、座椅已不在,原本的戲院中央位置加設了假天花及地台。

  • 2017年3月,皇都戲院被香港古物諮詢委員會評定為香港「一級歷史建築物」,這是香港歷史建築除「法定古迹」之外的最高等級。
  • 吳韻怡說,璇宮戲院的建築師摒棄輕巧、可預制的鋼鐵,採用了石屎打造桁架,估計是因為價錢較為相宜,但最令她想不透的,是設計師竟然選擇把結構暴露人前,相信是反映着戰後現代主義建築物以功能主導的風格。
  • 如今的海旁雖然與往昔大有不同,但仍保留着一點以往的點滴。
  • 「皇都在香港表演藝術史上有不可取代的文化價值和歷史地位,堪稱當時的『文化地標』。」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說。
  • 二戰後大批來自上海的新移民湧入香港,當中不少都聚集在春秧街一帶。

不僅是本地華人的娛樂場所,亦是招待皇室成員或高官的熱選場地。 座位除了分為前、中、後座外,更有兩層超等,並特設「貴妃床」。 每張「貴妃床」有4個座位,當時票價為$12,與只需兩毫的普通位相差足足60倍(當時普通打工仔月薪不過是$10~$20)。 儘管對皇都的感情頗深,但對於歷史建築保護,吳韻怡認為不能「情緒主導」而應「價值主導」,建築文物保護師的職責在於發掘價值所在,「說明白為什麼值得保留」。 這家戲院於她,不僅僅是一個歷史建築之於保護師,更是她兒時珍貴的回憶。 北角成了當時香港最時尚的地段之一,也因此被稱作「小上海」。

皇都戲院浮雕: 保育團隊聘用三公司

約於1994年,到皇都看了一套成龍甚麼的[片名不復記憶],那時皇都已有點殘舊了。 古諮會下周一會議亦會討論,已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的柴灣鯉魚門舊鯉魚門軍營第7座、第10座及第25座,定為法定古蹟。 舊鯉魚門軍事設施以附近的鯉魚門漁村命名,建於1890年,是英軍在港最早建造的防禦設施之一。 鯉魚門軍事設施主要由數十座軍營、一座棱堡、與棱堡相連的隧道系統、數座炮台、地下彈藥庫和布倫南魚雷發射站組成,在當時被稱為無懈可擊的軍事建設。 1931年開業的長洲戲院,是現時香港兩間僅存的戰前興建戲院之一,開業過半個世紀後於1990年結業,現時被評為3級歷史建築。 1972年開業的新光戲院,位於英皇道及書局街交界,現時改為新光戲院大劇場,是香港少數現存的大型粵劇表演場地。

戰後

80年代不少新戲院落成,很多人都選擇光顧新型戲院,面對客源大量流失,有舊戲院遂以一張戲票全日任睇來吸引觀眾,只是放映的電影以三級片為主。 而開創此先河的就是現被列為二級歷史建築、重修後成為戲曲活動中心的油麻地戲院(1930~1998)。 戲院早期是放映默片,隨後是有聲電影,60年代隨着邵氏電影崛起而經常滿座。 直至80年代舊戲院風光不再,改以放映日活院線的色情電影,不禁令人想起一些抵死宣傳口號,包括「日活院線 徹底淫賤」、「老友鬼鬼 全日任睇」、「唔使左揀右揀 始終日活最盞」、「一張票 睇到笑」,教人懷念。 想一個甲子前,璇宮戲院(皇都戲院前身)以其在亞洲區空前絕後的拋物線型飛支架造型有型有款地空降北角,何以偏偏選中「蟬迷董卓」浮雕粉飾門面呢? 但從當年傳媒報道,這幅大型浮雕意義重大,正正反映了戲院中西合璧的本事、對夢工場的嚮往、以及引入國際視野的企圖心…… 非今日倒模咁倒的戲院所能比擬。

皇都戲院浮雕: 電影海報

早年的璇宮戲院佔地三萬平方尺,座位逾1300個,而皇都戲院座位也逾千,並劃分為前座、中座、超等和特等。 璇宮戲院開幕時曾賣廣告有標語謂「地底車場」、「遠東僅有」、「藝術浮雕」、「高尚名貴」。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位於香港島東區北角英皇道279-291號,所屬地段由三部分組成:皇都戲院、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 皇都戲院的前身為「璇宮戲院」,於1952年落成,是一座單幢式戲院,而皇都戲院大廈及商場則於1959年落成。 昔日的麗宮戲院(1966~1992)位於新蒲崗彩虹道,即現在越秀廣場所在地。

復修

新世界又指,希望保育能令皇都戲院重生,日後會發展為文化藝術表演場所「文化綠洲」,舉辦不同國際級文化活動。 新世界發展10月8日以47.76億元投得皇都戲院大廈業權,是歷來最大宗強拍項目。 該集團已委聘三大英國及本地建築保育顧問為戲院制訂保育管理計劃,包括研究皇都戲院的歷史價值,並會在場內作3D掃描及勘探,以掌握皇都的內部結構。 計劃保育為藝術文化表演場所,並會保留天台巨型飛拱,計劃開放飛拱範圍作休憩空間,讓公眾可近距離欣賞及打卡。

皇都戲院浮雕: 北角英皇道 279-291 號

從璇宮戲院座位表可見,當年的座位包括廂座、超等、廳座,觀眾席1173位,超等位400位,獨立銀幕及放映室的試映室可容納120人。 然而好景不長,璇宮戲院於1957年底結業,易手後重新發展成住宅及商用建築物,原本的地下停車場則改建成三層商場。 皇都戲院於1971年加入嘉禾院線,此後以播放港產片為主,包括膾炙人口的《半斤八兩》、李小龍的名作、周潤發的《英雄本色》等。 ”皇都戲院保育項目顧問委員會成員、建築文物保護師吳韻怡說。 2021年4月,新世界發展在皇都戲院進行保育前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尋找你我他的皇都」展覽,將商場範圍重新佈置。

新世界發展於2018年就被評為一級歷史建築物的北角舊皇都戲院大廈,向土地審裁處申請強制拍賣,該處今(24日)批出判案書,物業准以底價47.76億港元進行強拍,料為歷來最大宗強拍個案。 鄭志剛稱,保育並非只是保留舊建築,而是要形神俱備,將硬件與軟件融合,希望盡一切努力,令皇都戲院重生,讓這座古蹟重拾生命力,成為香港下一代的文化綠洲。 年輕一代對於北角的印象可能是「小福建」,但其寶在二戰前後,北角曾是香港的「小上海」,上海人南下逃避戰亂,到香港落地生根,也將一代上海人在 40 年代末的歌影娛樂記憶移植到北角。 上海人喜歡看西方電影,1952 年落成的璇宮戲院 (皇都戲院前稱) 便是專門放映荷李活電影。

皇都戲院浮雕: 香港一級古蹟北角皇都戲院因太猛鬼不能拆?因意外暫逃清拆命運

戲院入口上方有一幅8米高、8米闊的大型浮雕,名為「蟬迷董卓」,出自中國當代嶺南畫派大師梅與天之手,意思為「貂蟬迷惑董卓」,取自《三國演義》中司徒王允派歌姬貂蟬色誘董卓的故事。 不過,以中西合壁風格著稱的梅與天,在「蟬迷董卓」中加入了希臘女神、緬甸舞姬等西方元素,令作品融匯了世界各地的藝術,配上作為國際演藝舞台的皇都戲院可謂非常合適。 古物諮詢委員會下周一(18日)加開會議,包括討論將北角舊皇都戲院評定為三級歷史建築;舊粉嶺戲院及舊坪洲戲院,經評審後建議毋須評級。

  • 可惜的是,皇都戲院在1995年經歷了一場四級大火,之後生意大不如前,兩年後結業。
  • 多年來國際級音樂會及海外歌舞團如日本松竹歌舞團、台灣藝霞歌舞團等亦在此處表演,當中包括鄧麗君。
  • 屹立北角接近70年的皇都戲院,以獨一無二的拱形桁架聞名中外,戲院正門上方的《蟬迷董卓》大型浮雕亦是代表性標誌,在當時來說設計非常前衞。
  • 多媒體創作人彭秀慧與舞台關係密切,在這裡留倩影別具意義。
  • 嘉禾於1971年成立院線「雙皇」,皇都成為會員,自此改播港產片,由李小龍的武打片、許氏兄弟的鬼馬喜劇、《師弟出馬》、《人嚇人》、《新蜀山劍俠》、《胭脂扣》以至本土動畫首作《老夫子》,一一躍上那些年皇都的大熒幕。
  • 兩代戲院將藝文和喱民(通俗);西方、粵劇、本土等多項藝術集於一身的傳奇,終於在1997年2月落幕,之後由一所桌球室承租。

皇都戲院在1995年發生四級大火,歐陽昌的店鋪亦受波及,心血全數傾毀。 「燒咗四日四夜,電梯救火車都救唔熄,燒哂我啲膠片。」當時他收了客人的訂金,卻交不出貨,材料又一批批運來,每天都有人來追債。 皇都戲院浮雕 他只好賣樓,關掉全港另外三間分店,解散全部員工,留下現時的鋪位,一個人繼續打拼。 之後他努力儲錢自立門戶,在皇都商場開鋪做招牌生意,寫字、造字一手包辦。 九十年代,生意踏入全盛時期,一個招牌賺到二、三千元,他在皇都開了另外兩間分店,請了二十多個員工,更在順德開加工廠。

皇都戲院浮雕: 歷史

新世界發展執行副主席兼行政總裁鄭志剛表示,將努力在硬件及軟件上融合,把歷史價值、文化氣息及社區情懷注入未來的皇都戲院中,讓皇都戲院重生。 舊皇都戲院前身為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是歷史最悠久的戲院之一,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大廈,1997年結業。 由於皇都戲院擁有獨特的飛拱樓頂設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一級歷史建築。 新世界表示,集團將盡力復修該一級歷史建築,保留和重塑戲院古蹟的歷史面貌,包括天台俗稱「飛拱」的桁架建築,致力重現上世紀50年代的輝煌,建構以表演藝術、文藝薈萃為主的香港「文化綠洲」。 落成於1952年的皇都戲院,是香港碩果僅存、歷史最悠久的大戲院,而天台的拋物線型拱橋式桁架,更是舉世無雙的獨特設計。 新世界在11月中完成法律程序成為業權持有人後,須待建築保育團隊進入皇都戲院,進行全面及仔細的勘探工作,才能擬定出詳細保育及發展兼備的方案。

重建

他指舊皇都戲院為不少當區居民的集體回憶,亦代表當代的繁榮景象,建議古物古蹟辦事處可派出專家,協助發展商共同研究保育事宜。 「電影上畫,大門上的廣告版就會掛起海報,手繪海報甚特別。」前立法會議員王國興說。 他在1991年當選北角區議員,皇都正屬選區範圍,「請投王國興一票」的拉票招牌,仍未拆除。 他過去光顧皇都的次數不多,所餘記憶有限,最深印象是五十年代上海人自成一角,舞廳林立,燈紅酒綠,以致北角被稱為「小上海」,後來上海人減少,變成福建人聚居,盡見香港地發展的縮影。 位於北角的皇都戲院,因業主申請「強拍」,再度引起社會關注。

皇都戲院浮雕: 建築師

(吳楚勤 攝)皇都戲院(State Theatre),香港現存最後的單幢式戲院,鄧麗君和鳳凰女都在此踏過台板,記載了一代人的美好回憶,現在是一級歷史建築,屹立在港島中心地段,經歷了60多個寒暑。 其他成員尚包括曾負責牛津大學威斯頓圖書館及倫敦國王十字儲氣罐改造項目的英國著名建築事務所WilkinsonEyre;以及曾參與雷生春、中電總部等保育項目、由著名建築師林中偉領導的香港創智建築師(AGC)有限公司。 有人認為天台飛拱有模仿蘇聯建構主義風格的痕跡,緣至 50 年代北角是香港政治左派的大本營,故北角皇都戲院於 1952 年落成時,自然而然滲入了當年鮮明的蘇聯建築風格。 但其實蘇聯建構主義從三十年代開始已漸漸被斯大林強調意識形態的建築風格所排斥。 天台上俗稱飛拱的拱型混凝土桁架結構 ,作用是為了支撐戲院內部的天花。 為了不阻礙戲院觀眾的視線,所以建築師利用一個外部骨架結構系統以提供一個室內無柱空間。

皇都戲院浮雕: 建築類別

由於天台「飛拱」不作對外開放,因此場內特地架設霓虹燈桁架模型,是為識別度和人氣最高的打卡點! 勞工處發言人表示,對於在意外中有工友身故,處方十分難過,並對其家屬致以深切慰問。 在得知意外發生後,處方已即時派員到意外現場展開調查,已向兩個涉事地盤的有關承建商發出「暫時停工通知書」,停止在肇事地盤有關工作區域的所有工作,以及在鄰近地盤進行樓宇拆卸及廢料清理工作,直至處方信納承建商已採取措施消除有關危害,才可復工。 處方正全速進行調查,以確定意外成因,查找有關持責者的法律責任,以及提出改善措施,若調查發現有違例事項,定會依法處理。 皇都戲院浮雕 北角皇都戲院大廈清拆地盤意外,男工生日前夕遭石屎擊中亡。

皇都戲院浮雕: 最豪華戲院 前身為夜總會

話說當年有不少上海人移居北角,加上不少文人雅士聚集,這裏成為前衛、時髦的文化區,作家張愛玲、影星葛蘭、歌后潘迪華都在此紮根。 「璇宮戲院」的創立更將世界各地的藝術帶來香港,創辦人歐德禮將大量世界頂尖古典音樂和西方歌舞表演帶到「璇宮戲院」,成為當年紅極一時的地標,並改寫香港演藝發展歷程。 皇都戲院前身是璇宮戲院,1952年建成,並於1959年改建為皇都戲院大廈。 皇都戲院浮雕 資料顯示,發展商於兩年前申請強拍,當時估值逾31.17億港元。